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学生数学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种形势要求下,诞生了阅读教育法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它搭建了数学课程和语文课程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在比较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数学知识。本文重点分析了阅读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小学数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80-01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通过阅读课本,对概念、法则、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更有针对性的听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会读书就不会学习”,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特点是:学生通过读书能够掌握一部分简单的基础知识、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找出困惑、疑难点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在阅读中把握重点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涉及文字阅读的题目,如应用题、方程解答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正确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清题目条件主次,在简洁语言中发现数学公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数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小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小学生具有活泼可爱的天性,好奇心特别强,在阅读数学问题的过程,他们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而故意忽略。
如:在学校食堂有一大缸水,已经被厨师用去1/5和8桶,还剩30%,请问这缸水有多少桶?
解析:这是典型的方程应用题,教师应该充分的让学生阅读题目,让学生指出因变量和自变量,找到未知数x,在阅读题目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答:设这缸水有x桶,0.2x 8 0.3x=x
0.5x=8
x=16
答:这缸水有16桶。
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x”,但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学生读完两遍题目后,就直接给出如何设未知数,这样不仅降低了阅读教学法的效果也让学生形成依赖老师的思想。
三、带领学生阅读数学问题,在阅读中创设情境
数学也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良好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阅读解题模式,特别是遇到条件比较多、数字比较复杂的题目类型时,教师更应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典型的“上山、下山”问题:
从A地到B地,先必须走一段上坡路,然后走一段下坡路,这时有一辆汽车开过,它的上坡速度为20km/h,下坡的速度为35km/h,这辆小车从A地到B地共用9个小时,从B地返回到A地共用7.5个小时,请问A地到B地的上坡路和下坡路分别为多少千米?
解析:这种题目属于比较复杂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小学生对这种条件多的应用题本能的有抵触心理,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法,创设动态数学情境,指引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在这道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题目边模拟小汽车的行走路线,让学生找到解题方式。
解法:设小车上坡速度为单位1,则下坡速度为:20÷35=4/7
所以:上坡所用时间为:1.5÷(1-4/7)=3.5(小时)
下坡所用时间为3.5÷4/7=2(小时)
因此上坡:20×3.5=70(千米)70 70=140(千米)
下坡:2×35=70(千米)
四、帮助学生丰富数学阅读,在阅读中总结方法
丰富学生数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总结方法,需要教师加强自身数学底蕴,多跟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乐趣。如:学校书店运来19790本科学读物,比连环画少2043本,请问这两种书共有多少本?通过这种“连环画”、“科学读物”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切入,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形成自身独特阅读方式,增加阅读教学法的应用层面。
综上所述,在小學教学过程中加入阅读教学法,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要提高对阅读教学法的认识程度,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多带领学生阅读数学题目,深入剥析题目隐含条件,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全面推行,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授解题方式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数学积极性,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法能帮助教师指引学生正确解读数学问题,理解题目隐含意思、条件,能有效提高学生做题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细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卓嘎.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273-274.
[2]樊群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阅读教学法的意义[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7):149.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小学数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80-01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通过阅读课本,对概念、法则、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更有针对性的听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会读书就不会学习”,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特点是:学生通过读书能够掌握一部分简单的基础知识、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找出困惑、疑难点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在阅读中把握重点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涉及文字阅读的题目,如应用题、方程解答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正确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清题目条件主次,在简洁语言中发现数学公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数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小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小学生具有活泼可爱的天性,好奇心特别强,在阅读数学问题的过程,他们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而故意忽略。
如:在学校食堂有一大缸水,已经被厨师用去1/5和8桶,还剩30%,请问这缸水有多少桶?
解析:这是典型的方程应用题,教师应该充分的让学生阅读题目,让学生指出因变量和自变量,找到未知数x,在阅读题目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答:设这缸水有x桶,0.2x 8 0.3x=x
0.5x=8
x=16
答:这缸水有16桶。
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x”,但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学生读完两遍题目后,就直接给出如何设未知数,这样不仅降低了阅读教学法的效果也让学生形成依赖老师的思想。
三、带领学生阅读数学问题,在阅读中创设情境
数学也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良好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阅读解题模式,特别是遇到条件比较多、数字比较复杂的题目类型时,教师更应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典型的“上山、下山”问题:
从A地到B地,先必须走一段上坡路,然后走一段下坡路,这时有一辆汽车开过,它的上坡速度为20km/h,下坡的速度为35km/h,这辆小车从A地到B地共用9个小时,从B地返回到A地共用7.5个小时,请问A地到B地的上坡路和下坡路分别为多少千米?
解析:这种题目属于比较复杂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小学生对这种条件多的应用题本能的有抵触心理,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法,创设动态数学情境,指引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在这道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题目边模拟小汽车的行走路线,让学生找到解题方式。
解法:设小车上坡速度为单位1,则下坡速度为:20÷35=4/7
所以:上坡所用时间为:1.5÷(1-4/7)=3.5(小时)
下坡所用时间为3.5÷4/7=2(小时)
因此上坡:20×3.5=70(千米)70 70=140(千米)
下坡:2×35=70(千米)
四、帮助学生丰富数学阅读,在阅读中总结方法
丰富学生数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总结方法,需要教师加强自身数学底蕴,多跟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乐趣。如:学校书店运来19790本科学读物,比连环画少2043本,请问这两种书共有多少本?通过这种“连环画”、“科学读物”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切入,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形成自身独特阅读方式,增加阅读教学法的应用层面。
综上所述,在小學教学过程中加入阅读教学法,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要提高对阅读教学法的认识程度,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多带领学生阅读数学题目,深入剥析题目隐含条件,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全面推行,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授解题方式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数学积极性,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法能帮助教师指引学生正确解读数学问题,理解题目隐含意思、条件,能有效提高学生做题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细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卓嘎.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273-274.
[2]樊群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阅读教学法的意义[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