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将亿万国人尽数按在了家中,家庭关系中似曾可以避而远之的不和谐便有了机会显露出来。三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另一端一个温柔的女声告诉我,她常见我朋友圈聊起在美国读大二的女儿,感觉我们母女关系还挺融洽,而不知为什么,她和女儿之间总是很难顺畅地交流,就在不久前两个人还发生了一次冲突。
我的朋友外表温婉聪慧,工作上却十分坚毅干练,外柔内刚。她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儿子13岁,是个标准小暖男,关心他人,善解人意,她觉得跟儿子沟通没有任何问题;而女儿17岁了,总是酷酷的样子,不大愿意跟家人交流,似乎很难走近她的内心世界。就在几天前母女俩刚闹了场误会,到现在还没解除:起因是女儿要过生日,母亲想着送女儿件礼物,女儿抱怨以前的游戏机太旧了,想升级款新的。母亲嘴上表示同意,内心却有几分犹豫。女儿今年高考,正在申请大学的关键阶段,母亲自然担心玩游戏会影响成绩,可既答应了,又不好反悔。预订的游戏机已经在路上了,母亲愈发焦虑,终于忍不住顾左右而言他地提了个条件:要求女儿每天早起半小时跑步。朋友本想着早睡早起,既强健了体魄,又可以迫其晚上减少玩游戏的时间,还小心规避了让孩子敏感的学习的事儿,却没想到女儿的反应异常激烈。女儿把收到的游戏机原封不动放回母亲的房间,郑重宣布,“这礼物我不要了,您退回去吧。”第二天早上,女儿故意拖到中午才起床,刻意避开和家人一起用餐,母女俩进入了冷战状态。朋友觉得作为父母提个小要求没有什么不妥,為什么女儿就这么大情绪?
听完朋友的话,我首先问了她一个问题:“她有没有关系要好的同龄伙伴?”朋友说,“有,而且女儿在小伙伴中很受欢迎,只是跟家人不够亲近。” 于是,我首先安慰她不必太担心,孩子没什么大问题。接着告诉她,如果要让我对冲突的责任打分,照顾朋友的感受,我会说六成的错在母亲,四成错在女儿;但如果同样的冲突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会认为九成错在母亲。因为我认为导致冲突的主因,是家长犯了沟通中的三大错误:一、不坦诚,二、不信任,三、强加于人。
首先,关于不坦诚——不能把礼物当作交易。
礼物便是礼物,送人礼物不应该夹带任何附加条件,即使这个附加条件的初衷是为了对方好。社会上不乏沉迷游戏的虚拟世界而走偏的孩子,家长的担心并不是全无必要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每个孩子的自控能力有差异,一旦沉迷游戏,很多份内课业来不及完成的确欠妥,这是必须要权衡的。不过,这个权衡的决定权应该在孩子手上,而不是由家长越俎代庖。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企图通过强制手段让孩子远离游戏通常会适得其反。伴随着成长,孩子总归是要去到更远的地方,靠“管”一定鞭长莫及,难以奏效。孩子需要学会为自己负责,需要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只有孩子自觉意识到完成课业的重要性,这种约束才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达成“坦诚沟通”?
家长要把自己的担心合盘托出,把预期可能的后果交代清楚,让孩子自己来思考如何平衡课业和游戏。比如,延迟满足的可能收获,正业不佳可能的后果等。沟通不是自上而下的压制,而应该谆谆诱导,用有效的逻辑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逻辑。要把皮球放在明处,放在孩子怀里,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和权衡,孩子才是真正的投球手。至于沟通的逻辑,可以落眼于远处,一步步往近处推演,最终触及到现实,答案自然呈现。家长切忌把自己的想法当成标准答案,坦诚交流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和倾听孩子的想法,知道她(他)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最喜欢什么?谁是她的榜样?她希望用怎样的方式达成目标?这种对话要像成人之间的对话,不带有任何权威和压制的色彩。通常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被执行的情况相对正面;而那些由家长做的决定,再企图强制执行,大概率会获得负反馈,遭遇神兽或积极或消极的对抗。
其次,关于不信任——不信任和不被信任是个恶性循环。
一个过了青春期的孩子,正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而成年的重要标志就是对事物的选择和决定权。走向成年的过程就是不断确认自己独立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反抗权威”,其中,反抗父母的权威是相对低风险和低成本的。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对很多的信息会非常敏感,而这个年纪的孩子最憎恨和厌恶的感受就是“不信任”。去年我也曾和朋友闲聊时听她谈起过女儿,还有幸欣赏过孩子的画作。每谈到女儿的优点,那份自豪的光芒都闪烁在母亲的眼神里。在我的印象中,朋友的女儿应该是很有个性又很有创作力的孩子,这也说明孩子对控制比一般孩子更为敏感,而朋友对女儿可能沉迷游戏的担心潜台词是表达了对女儿自控力的不信任,这才是导致女儿产生过激情绪反应最直接的原因。我对朋友说,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那么干脆就严厉规制她,让她按照母亲设定的路线生活下去;如果希望她发展她的优点,发挥她的创造力,成为不一样的自己,那么最好给她更多的自由度,不要总是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她。越是富有创造力的人越是自主意识比较强,而每一代人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都是不相同的。如果对孩子总是想着压制,使其服从,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两个,要么恭顺至盲从,要么叛逆至隔阂。
那么,如何学会信任自己的孩子?
为人父母,不必总是试图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这个世界不完美,父母不完美,孩子同样有权利不完美。对孩子过于完美的奢求本身潜藏着家长对自身不完美的不接纳。父母需要先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才有可能真诚地对待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正常孩子就像接受自己是个平常人一样,期待每个孩子都在平均值之上是违反常识的。相反,家长应该努力发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特质,并学会欣赏他,让这份特质有机会盛开。接下来,我们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接近世界的真相,鼓励孩子在了解世界的真相之后还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焦虑和遗憾,都会有机会被不公平对待,都会有期待也有失望,父母也会有脆弱无力的时候,也会误判,也会彷徨不安,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有机会去犯错,有机会去体验失败呢?信任首先是一种对现实勇敢的呈现和接纳,而信任又是相互的,当我们学会信任孩子的时候,奇迹也许就会慢慢发生,孩子在信任中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值得信任。 最后,关于强加于人——谈谈“为孩子好”的初衷。
为人父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就用朋友的例子来说,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会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荒废学业,常常会谈游戏色变。然而,大部分家长都带着属于自己时代的偏见,事实上,电子游戏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好处多多。电子游戏是新生代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包含着新生代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这个认知可能和家长熟悉的世界全然不同。而不管是玩玻璃弹珠、跳房子,还是玩电子游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游戏本就是孩子最可贵的天性,是孩子们创造力和活力的源泉。家长并没有权力用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去剥夺现代孩子的兴趣,认为背唐诗宋词一定比玩电子游戏更高尚的想法会让家长跌入那条无法逾越的代沟。这个时代,游戏是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渠道,游戏打得好的孩子会更容易获得同伴的认可,也是同龄人的一种共同语言,孩子们通过这个语言构建自己的社交圈。如果不允许孩子去碰触游戏,就是将孩子隔绝于属于她(他)的现实生活圈之外。另外,多项研究显示,电子游戏有助于锻炼左右脑思维,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升孩子的视觉分辨率和反应速度。从心理上来说,电子游戏有明确的目标(Goals)或挑战(Challenge),有游戏规则(Rules),需要集中注意力(Concentration)和积极参与(Involvement),还需要提升技巧(Skills),通过控制(Control)和协作(Cooperation)达成目标,随时获得反馈(Feedback),使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nhalyi) 在《心流》(Flow)中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要素可以帮助孩子提升精神能量,精神能量能让孩子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我给朋友举了现实中的例子,我的女儿非常喜欢打游戏,而且很擅长,她父亲常陪着她一起打,两个人的关系好得让我羡慕。有一次我女儿一边打游戏,一边头也不抬地跟我说,“妈妈你知道么,我练了10年钢琴,现在才知道是为什么。”即使如此痴迷于游戏,也并未影响到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甚至还为她赢得了一众粉丝。因此,我对认为“电子游戏一定会影响学业”的观点始终持怀疑态度。父母心中那些基于历史经验认知所坚信的“好”或“不好”未来一定就是对的吗?如果这些所谓“好”和“不好”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本身是不是也就没有那么可靠了?
我后来建议朋友:首先,带上游戏机去到女儿面前,先真诚道歉? 为自己提的交换条件道歉;然后,不必避重就轻,坦诚告诉她自己真正的担心,说明利害,最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只要家长愿意放下身段,开诚布公,孩子自然也会放松下来,放下戒备和对抗才是交流的开始。
叛逆并不必然,除去基因和性格因素,一个开放和被信任的童年就不一定会有明显的叛逆出现,而童年被掌控、被怀疑的阴影可能需要长期“叛逆”来医治。虽然叛逆并不必然,然而分离却是必然的。在社会生活中,孩子在青春期后必然会迎来社会化的过程,这时候的孩子会表现出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得到同僚的认同,这通常也是父母最为担心的。越是担心,越是要努力保持沟通,而沟通最重要的前提还是信任。我对朋友坦言,还记得我们自己在十七八岁的年纪是个怎样的孩子吗?难道我们的孩子不比那时的我们更优秀吗?我记得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个约定: 我们俩之间的“教育”以女儿14岁为界线,女儿14岁以前跟着我学,14岁以后我跟着女儿学。我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这样实践。到了女儿14岁之后,我干脆把自己的音乐APP用女儿的账号登录,因为我想听她喜欢的音乐,我会看她推荐的书和影片,学习各种她在玩的社交软件,最近我又向她请教Python语言,因为她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同时我和女儿的话题也是没有界限,关于爱情、婚姻和性,关于政治、文学和时尚,关于嫉妒、愤怒和厌恶……当我愿意卸下自己的评判,女儿也会敞开心扉。当然,我偶尔也会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不自觉地企图施加一些影响,但是一旦感觉对方有抵触,我会立即道歉。我始终对女儿的一切保持好奇和欣赏,鼓励了孩子也勉励了自己。孩子代表未来的世界,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看未来的窗口,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但不要试图用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有限认知锁住孩子的视野。青春期之后,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不断攀升,而人到中年,父母的学习能力却在不断下降,相对于孩子,我倒觉得家长更需要学习。如果家长懂得欣赏和信任孩子,就会发现神兽不再是那个整天和你作對的兽,而是得了魔力的神奇少年,尽情驰骋于广阔天地。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那天夜里,我收到远在洛杉矶的女儿为我预定的鲜花,花束中藏着女儿的留言: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but only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当如此强大的你也想做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一直会在。
—Love, Hel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