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想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知
  不是一场大雪就可以掩盖
  所有的黑
  不是一场骤雨就能洗刷
  所有的痕迹
  不是一场大火就能毁灭
  所有的证据
  不是一句浅薄的道歉就可以抚平
  破碎的心
  不是所有的树订立了同盟
  就能保证不走漏风声
  雪融尽
  老虎苍蝇的齿痕终将一览无遗
  雨停歇
  证据会大写在空中
  漏网的风会把信捎到
  双手够不着的远方
  念想
  点一缕檀香
  打通隔断的空间
  烧点纸钱温热夜的冷黑
  默念咒语催动满天星斗
  左手画一个圈圈标注过往
  右手画一个圈圈标注今生
  环环相扣就是通途
  把母亲的名字写在父亲旁边
  他们生时在一起
  死后也不能分开
  把先祖和宗亲的牌位归拢
  尊长有序地走来的
  离开了,也要像家谱里的字
  堂堂正正
  亲人啊,我怀揣一封漂泊四方的书信
  写满了村庄和村庄久远的念想
  在方向无常的十字路口
  看见赶往春天的行李
  来不及回家
  就让我把它埋了吧,像颗种子
  等来年,发个新芽
  僧
  留一方净坛,供奉方言
  手捧著述家训的经卷,一路走一路念
  在尘埃和戒牒的夹缝中,化岁月之缘
  跳空高开的炊烟,唤不回出走的儿女
  一柱高香,挽不住执意成悔的翅膀
  翻过二十四座坟头才能找到
  陪在母亲身边的父亲
  不知不觉迷途于远方
  和陌生把酒言欢
  只是不愿目睹亲人们庄稼一般
  在老家的天空下低头
  我宁愿万水千山修一个来世
  如果,故乡盛不下灵魂
  就用这一双肉掌
  开山劈石,头骨搭顶
  搭一座廟宇就地入定
  参禅
其他文献
眼看要结婚了,日子却没定在哪一天。小米好生着急。小米焐在被窝里,掰着手指算了一下日子,到现在为止,她从广州回来,已经整整半个月了。半月时间里,小米脑海中只有一个字:等。小米想起临回来时,公婆对她的承诺:等年底回老家,立即就到她家下礼、商量结婚的事。可是,啥时候才是真正的“年底”呢?已经腊月二十八了,离大年初一仅剩下两天。马上要过年了,街坊邻居都忙得不可开交,蒸馍、煮肉、炸麻花、剁饺馅......村
期刊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唱响做实新时代“文学陕军再进军”的决策与部署,提升陕西青年诗人创作水平,5月24日至30日,由陕西省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延河》杂志社、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延安市作协承办的“新时代陕西青年诗人培训班”在延安举办。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诗刊》
期刊
纪录片《北京花儿》以北京城灯火辉煌的夜景画面结束。这个镜头用小型摇臂拍摄,从主人公李春燕在天桥上的小摊开始,缓缓上升,伴随抒情的音乐,画面升格,最后落在如银河光带的大街上,那些宛如海底发光鱼的车辆慢下来,似乎想要试图倾述着什么。  投影布上的画面缓缓黑幕,出现一行字幕: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默默绽放的花儿们。然后是演职人员的名字从下方往上滑。台下的剧组人员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爱云走到前面,关掉电脑上的播放
期刊
我是谁  我是谁,我  会在一束光中闪烁,我是海南  香水湾一号  海边的雕塑,和那些飞翔的鸥鸟  在老家,我遇见了我,老屋的  大树  我正爬树,捣鸟蛋  听见母鸟在哭,声音像母亲在喊  我的名字  太阳落下,我的手  异常兴奋,摸到一条蛇,不是蛋  她先于我,已將蛋吞下,不,不是蛋  是月亮  时间在涂改我的指纹,和  脸。像月亮阴晴圆缺,我就是  那轮月亮,苏东坡举杯邀过的那轮  月亮  不
期刊
一、海南,炼狱30年的地方  屈指算来,李少君在文化的边缘之地待了30年后,再升迁到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北京,这应该是其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绚丽的重要性事件。他是海南省建省初期第一批到海南的资深文化闯海者。他的闯海经验以及文化的基础建构除了珞珈山的浸润外还有同著名作家韩少功等人的赏识息息相关。对李少君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上个世纪末,通过小说家梅菁认识他,那个时候梅菁还没去美国。一晃20多年过去了,梅菁在欧
期刊
香椿树  一再受到伤害  风来时低语  雨来时低头  用柔嫩的枝叶抱紧自己  和体内的孤独  像村子里那个幼小的孤儿  一次次想用细小的手指  拼命捂住身体上  一个又一个  伤口  新开张的小服装店  15平方米,狭窄的生活  从今天开始  他得学会  为一个真实的文胸  找到虚假的乳房  他得学会  让一件纯棉的内衣  柔软一个又冷又硬的胸腔  他还得学会  剪去那些多余的线头  然后用高温熨
期刊
春天的布谷声中  春天,在布谷声中  一些人卧病不起  通往幸福的路  被鲜花阻塞  我们从病榻上醒来  望见遥远的山头  一些人放弃流浪  精心建设着日思夜想的故土  布谷声声中,他们  流下辛酸的泪水  卸下一生一世的抱负  春天,在布谷声声中  统一了贫穷,生活和赞歌  田地间温暖的阳光  照耀着小河边晒心的农民  老人们抹去心中的泪水  我们却放弃实在遥远的打算  从妻子手中接过板锄  播
期刊
灰色  像腐烂的苹果  一点点散发着酸味  坚硬的果核随着灰色的掩埋  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  生活  任由沉重的灰色打击  在一个人身上烙下无数的碎片  略微驼背的身体在秋千上左右晃动  而万物会在失重下寻求平衡  这像是本能的  又是像本能之外的  然而所有的灰色始终不会湮灭  它成为一种承受之重的色调  知己  深夜走入更深的夜  多么孤寂啊  窗上的月牙好像另一个我:  啜饮酒酣 揣着心事守
期刊
雨水  阳光解开黎明的纽扣  门前的小河  便露出鼓涨的奶头  春风摇着尾巴  跟前跟后  晚归的小鸟衔回了  一片云  活着  总跟死亡打着交道  背着一块沉重的墓碑  走一路,埋一路  一些名字很快消失  剩下几个称呼  远远地  站在梦里  初春  风从黎明的门缝  塞进几声鸟鸣  浪花咬破冰冻的河面  一口气跑进黄昏  柳树舒展着全身的筋骨  一条辫子甩来甩去  迎春眨着小眼晴  跟我打了
期刊
地坑院  地坑院是看不见的村庄,隐藏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老榆树弯曲着,突兀地挺在苍茫的大地上。它是村庄的发髻,绾着琐碎的时光。有它的地方,一定会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地坑院。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在空旷的大地上,在历史的深处,民间工匠们因地制宜,奇思妙想,挖地数尺,仿窑洞凿室,便筑成了这冬暖夏凉、安居乐业的地坑院。一条幽深的甬道,是开启地坑院大门的钥匙。门里,四四方方的天井,那是幽静的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