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jg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看要结婚了,日子却没定在哪一天。小米好生着急。小米焐在被窝里,掰着手指算了一下日子,到现在为止,她从广州回来,已经整整半个月了。半月时间里,小米脑海中只有一个字:等。小米想起临回来时,公婆对她的承诺:等年底回老家,立即就到她家下礼、商量结婚的事。可是,啥时候才是真正的“年底”呢?已经腊月二十八了,离大年初一仅剩下两天。马上要过年了,街坊邻居都忙得不可开交,蒸馍、煮肉、炸麻花、剁饺馅......村子的旮旯缝儿里都弥漫着喜庆的年味。
  除了公婆外,小米还想念自己的儿子。儿子小蛋已经两岁多了,人也在广州,由婆婆李花香照看着。小米跟自己的对象——严格来说应该是她的“丈夫”,他叫莫小筐,是在广州打工时认识的。刚进鞋厂时候,领班的让小米负责抹胶水,就是在鞋帮和鞋底之间的连接处,涂上厚厚一层胶水。胶水比较黏稠,像从鼻孔里淌出的鼻涕一样。跟鼻涕不一样的地方,是鼻涕无色无味,晶莹剔透。而胶水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化学气味,闻起来恶心、刺鼻,令人发晕。小米的眼泪很快被呛出来,止不住汩汩往下流。整个制鞋环节当中,抹胶水是大家公认的肮脏活儿,气味大不说,还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按照惯例,这种活儿一般都会交由新人去干。小筐原本是负责装箱的,看到流泪的小米,便放下手里的纸箱,主动跑到领班面前,要求跟小米调换岗位。领班用诧异的眼光,审视了小筐一会儿,指着小米问他,她跟你啥关系?小筐说,老乡。
  小筐说“老乡”的时候,用的是家乡话。在此之前,他和小米压根儿没见过面,更谈不上熟识。小筐也是听小米说话带家乡口音,才断定她不是很远的人。调岗的过程,也是熟悉的过程,关心的过程,照顾的过程,甚至是拯救的过程,小米尽收眼底了。换过岗位后,小米的泪,并没因此而终止,相反却流得更欢。小米知道,尽管俩人没说一句话,心却走在一起了。
  接下来,小米和小筐,跟生活在城里的小青年一样,谈对象→同居→怀孕......顺其自然的,按部就班的,走完人生的关键几步棋。
  跟小筐不同之处,小米是只身一人来广州打工,而小筐家却倾巢出动。小筐和他父母,三口人原先租的是一大间平房,面积约二十来个平米,室内星罗棋布,杂乱不堪。靠前窗位置,摆放的是锅灶,还有板凳、脸盆、碗筷什么的;最里面部分,搁置一大一小两张床,床与床之间,仅隔着一道屏风。屏风由四块枣红色木质框架组成,一人多高,中间用印刷版的纸质山水画填充,倒也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却中看不中用。小筐的父母年龄不大,都四十岁上下的样子,年富力强。白天忙活一天,晚上还忙。吵得小筐老是睡不好觉。很多时候,小筐宁可待在鞋厂内部的职工宿舍,宁愿去闻那臭烘烘的脚气味,也不想回家。
  添了个小米后,住宿成了问题。如果小两口和老两口同时忙活起来,音量便不同寻常,把平房撑得像长满瘤子的土豆,浑身都在鼓包。小两口觉得别扭,老两口也不怎么自在。看父母依然无动于衷,小筐噘着嘴埋怨说,你们看看,这还像个家吗?还不如我们厂的职工宿舍呢。母亲李花香无话可说。父亲莫大头咂砸嘴,思虑一会儿,抬头对李花香说,下午别上班了,出去转一圈,重新找个两室一厅的房子吧。
  在怀孕生子这件事上,一家人有了分歧。小筐和小米的想法,是趁早把孩子打掉,几粒药吞下去,即可免去一切后顾之忧。毕竟,小米和小筐都没到结婚年龄,正处在花骨朵时期,怎能去随意绽放?流产药很贵,要好几百。小筐买不起,伸手跟父母要。问明用意,莫大头和李花香几乎同时摇头。掌管家中财务的是莫大头。莫大头双手捂紧衣兜,生怕里面的钱被小筐抢去。一旁的李花香开口说话了,孩子是娘身上的肉,哪能说流就流?又吓唬小米,第一个流掉,说不定以后就再难怀上。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你自己看着办。
  皮球踢给小米,因为缺乏经验技术,小米当时就蒙了头,紧张得汗都下来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莫大头也不失时机,紧跟着李花香敲边鼓,并且用一句歌词来安抚小米: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于是,小筐和小米,不但听了妈妈的话,连他爹莫大头的意见,也一并采纳了。
  身形瘦小,有个针鼻儿样大的孔,就能钻过去的小米,产下的孩子却是喜人,七斤多重,胖乎乎,粉嘟嘟的,人见人爱。几乎不费一刀一枪,就得了个孙子,跟白捡的差不多。把莫大头和李花香喜欢得,睡觉都咧着嘴。看看胖乎乎的孙子,再看看瘦弱的小米,莫大头直感觉好笑,摇头晃脑地说,真不可思议,咋生下来的?
  李花香抬腿踢了莫大头一脚,自个儿却忍不住笑,原本正边抱孩子边吃饭,突然就笑喷了,白花花的大米,撒了一地,糟蹋了。莫大头在一旁提醒她,注意,别把孩子扔出去就行。
  孩子满月了,可以交给婆婆李花香轮番照看了,腾出手来的小米,这才记起远在老家的父母,才想起给父母报信的事。可是,该如何跟他们解释?小米一直寻思。通常的话,未婚先孕已经很难开口了,可她倒好,孩子都呱呱坠地了,生她养她的父母,却一直被蒙在鼓里,连个信儿都没得到。
  想到这儿,小米哭了。
  李花香递过来一团纸,说,擦擦泪吧。赶上这场景,李花香一般不问原因和出处的,她只就事论事,当时解决当时的问题。等小米情绪稳定,李花香才开始追根溯源。这一问不当紧,小米的泪像坏掉的水龙头,反倒涌得更凶。小米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着说出自己的委屈和担忧。
  手纸很快湿透,像一片遭受烈火炙烤的丝巾,迅速萎缩成一团。李花香不得不重新拽上一截,再次塞到小米手里,说,有啥可担心的?等我们回到老家,去你家一趟,跟你父母一商量,把婚事办了不就完了。
  说这话时,已经到了年底。小米找小筐商量,提出回老家的事。小筐那时只顾埋头摆弄手机,也没正眼看小米,只用了一句“跟爸妈商量一下再说吧”,就把她给打发了。接下来,小米连续提醒小筐多次,把他的耳边都磨出老茧了,终于有一天,小筐借着跟家人聚一起吃饭的空当,向莫大头和李花香提及此事。李花香先是白了小筐一眼,又瞥了瞥小米,然后将筷子丢在碗口上,抱孙子站起来,拍打着屁股躲到一旁。莫大头却是不停地往自个儿碗里夹菜,又狼吞虎咽地往嘴里扒,仿佛自己乃是饿死鬼托生,仿佛要把整個碗都给吞下去。完了,莫大头直接拿手抹抹嘴,说,今年春节,咱就不回去了吧。   小米一听,急了,忙争辩说,都有下辈儿人了,我父母到现在还不知情,见了面咋说得过去?
  莫大头伸着懒腰说,今年钱紧呐,我们好几口人,回家一次不容易,开销太大。又掰着指头说,从有小蛋后,看病、奶粉、尿布、衣裳、房租,加上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把我和你妈的工资耗得一干二净。不瞒你们说,现在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即便是能回到家,买礼物不需要钱吗?彩礼不需要钱吗?办喜事不需要钱吗?头一次见面,我们总不能手提十个红萝卜去见亲家吧!
  小米的头一下子大了,她晃了晃身子,差点儿从小凳子上滑下去。莫大头说的是实话,他的工资,加上李花香的工资,满打满算,一个月也就五千左右。小筐的钱,除了手机费、打的费,还有抽烟喝酒、吃喝穿戴,基本上够自己用。小米从临产几个月开始,因为行动不便,一直闲在家,哪有多余的钱办正事?无奈归无奈,小米仍赌气说,来广州打工一年整了,不要说见父母的面,连电话都节省着打。你们不回可以,反正我得回去。
  不等莫大头开口,李花香在一旁忍不住插话了。李花香带着训斥的口气说小米,这闺女,平常表现很好,关键时候咋这么不听话!广州离老家一两千里,小蛋才一个多月,经得起这么折腾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担负起这个责任?又舒缓了下语气,安慰小米说,等明年吧!明年咱省吃俭用,攒了钱,抓紧时间把你跟小筐的事办了。又说,时间长着呢,哪在乎这几天,又不是不见日头了。
  小米低头默认。晚上,小米把电话打给自己的父母,以加班挣双工资为借口,把回家的事给搪塞了。
  这是小米近二十年来,头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没在他们身边过年。
  小米又要去鞋厂上班了。不是小米非要闹着去上班,小米其实一分钟也不想在鞋厂滞留,不想去闻车间内塑料熔化和化学胶水掺杂交织在一起的刺鼻味道。还有,小米更舍不得、也放心不下自己嗷嗷待哺的儿子。主动上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钱。莫大头和李花香的工资,合在一起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支。而丈夫小筐呢,工资依然如数花在手机费、打的费、抽烟喝酒和吃喝穿戴上。有几次,小米的手机欠费,让小筐帮她充话费。小筐尽管心中不悦,碍于情面和责任,还是往小米手机上充了十块钱。内地的话费标准高,广州的似乎比内地更高,十块钱能折合多少分钟?更别说偶尔的几个长途。小米每次打长途,但凡小筐在场,总会千方百计阻挠她,让她草草结束。每次结束,小筐都少不了揶揄她说,你的一个长途下来,话费都赶上火车票的价钱了。
  小米随即对他进行反击,鞋厂离咱家不远,充其量也就三五公里,你每次上班,能不能改坐公交?一个月的打的费省下来,够我俩小半年的话费。
  小米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小筐惹毛了。小筐哼了一声,瞪小米一眼,不满地说,现在全国都在流行AA制,你的电话不全是打给我的吧?干嘛让我给你充话费。
  小米委屈地说,孩子这么大了,花过你一分钱吗?你给孩子买过一袋奶粉没?买过一件衣服没?
  小筐说,孩子有我爸妈养活着,根本花不着我的钱。
  俩人越说声音越大,由正常交流变成激烈争吵,很快惊动小筐的父母。
  莫大头原本正烧火做饭,赶忙放下手里的活儿,又把抱孩子的李花香叫过来,一家人像个大头蒜一样围起来,共同协商今后的出路。莫大头俨然一副一家之主的样子,抖了抖胸前的衣襟说,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没有钱,怎么供养孩子?没有钱,拿啥给你俩办婚事?以前,我和你妈的工资,勉强能包住一家人的开支,从来没向你们开口要生活费吧?现在有了小蛋,情况就不同了,多一张嘴吃饭不说,各种各样的开销,压得我和你妈喘不过气。再这样下去,我俩真撑不住了,甭说攒钱办喜事,说不定连喝西北风的可能性都有。
  李花香一边拍打着孩子,一边建议说,还是制定个规矩吧!不然的话,日子真的没法过。
  莫大头看看小筐,小筐低头不语;再瞅瞅小米,小米也没话可说。最后对着小筐拍了板,从这个月开始,你每月要挤出来一千块钱的生活费!
  话音刚落,小筐就像个掉在地上的弹簧一样跳起来,急赤白脸地说,我顶多只能交五百!你们若不同意,从今天起我就不回来吃住了。我们厂内有宿舍,有食堂,在哪不能生活?
  李花香气冲冲地责怪小筐,你说这话负责任吗?你是孩子他爹,都成家立业的人了,还能像以前一样吗?
  小筐没接话,身子蹲在墻角,一根接一根拼命抽着烟。
  莫大头忙说,交五百就交五百吧。有五百块钱,总比没有强。
  矛头虽然没直接对准小米,小米却有自知之明。小米主动说,这样吧,从明天开始,孩子由我妈照顾,我也去厂里上班。又说,我除了负责给小蛋买奶粉外,每月再向家里交一千块钱的生活费。
  李花香和颜悦色地夸赞小米,还是我家儿媳妇懂事儿。
  这样一来,等于小米跟婆婆李花香调换了岗位。小米去鞋厂上班挣工资,李花香负责在家照看孩子。
  小米在鞋厂的工资,不缺勤情况下,每月能拿到三千左右。鞋厂内部有员工宿舍,有食堂,还有小卖部,吃喝拉撒睡,均可在厂区内解决。加上平时工作时间安排较紧,小米口袋里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花出去。三千块钱的工资,对于一个单身女孩来说,除了日常开支,每月还能节省出一半多。现在情况不同了,小蛋平时有个感冒发烧、肚疼拉稀,小米就得请假,外加迟到和早退的罚款,肯定不能像以前一样,如数拿到工资。小米还要从不完整的工资当中,先抽出一千块钱的生活费给莫大头,而后再考虑小蛋的奶粉和衣服。一两岁的孩子,每天像被拽着头脚一样疯长,不但吃得多,衣裳也换得勤,隔段时间,小米就得为他买一次衣服;每次买衣服,至少要两三套。不然的话,连换洗都会成为难题。
  这段时间,小米经常为缺钱而犯愁。
  小米很向往以前的单身日子,那是多么无忧无虑和逍遥自在的生活啊!小米喜欢在网上购物。晚上下班后,小米仰卧在床,双手抱着手机,在淘宝、京东、亚马逊网站中逛来逛去。遇到喜欢的,小米用芊芊细指轻轻一点,然后便乖乖地坐等宝贝儿送货上门。偶尔,小米也会挑几件发给自己的妹妹。妹妹正在老家上初中,没实力也没精力网购。初中生,没见过世面,眼界也有限,每次收到礼物,妹妹总会以银铃般的笑声告诉小米,姐,真洋气。   现在,甭说给妹妹买礼物了,连小米自己都觉得难以应对。小米甚至已经忘记那些购物网站的名字,浏览的机会和次数,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偶尔不小心触碰到了,也只是漫不经心地扫上一眼,然后悄悄对自己说,算了吧,不管它是多么傲娇的品牌,还是呆萌的价格!
  这样的日子,转眼就是一年。
  没等鞋厂放年假,小米就接到妹妹的电话,问她打算啥时候回老家。临结束,妹妹还以不解的口气问小米,今年,你不会仍留在厂里加班挣双工资吧?
  一句话,让小米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实话说,究竟能不能回去,小米自己心里也没底。一年来,家里跟以前相比,除了小蛋在一天天长高外,其他方面基本没发生任何改观。虽说小米按月补贴进去一千块钱,但是却以婆婆李花香不上班为代价。至于小筐的五百块钱,杯水车薪不说,具体交没交?还是个悬念呢。
  尽管如此,小米还是极爽快地答应了妹妹,放心吧,姐今年一定回。
  谨慎起见,小米决定先绕开公婆,从小筐身上找到由头。毕竟小筐是自己丈夫、孩子他亲爹,小两口之间,一切都好沟通。一天傍晚,小两口都下了班,出鞋厂大门,顺路往回走。因为有事相商,小米故作亲热,一只手拐着小筐的胳膊,依偎着他,肩并肩行走。小米的异常举动,引起小筐警觉。小筐原本正低头摆弄着手机,可能感觉气氛有点儿过于融洽,跟以往有所不同,便忙中偷闲,转头看了小米一眼。就在这“看”的一瞬间,机会便被小米逮到了,小米像摇铃铛一样,晃了晃小筐的胳膊,盯着他问,今年春节,咱啥时候回老家?
  小筐怔了一下,再次转头看小米,坦率地说,我说了不算,你得回去问爸妈。
  夕阳落在小米脸上,越发的白。
  小米赌气说,要问你去问!我等你的回信。说着,小米甩开小筐的胳膊,紧走几步,将他撇在身后。
  好在,小筐总算记住小米的话,并很快给了她结果。结果和小米担心的一样,莫大头和李花香仍以缺钱为借口,把小米给婉言拒绝了。
  小筐的话,说起来很平淡,但对小米而言,无异于头顶猛然一颗炸雷,差点把小米击倒。刹那间一种即将崩溃的感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小米的热切期盼和希望,就像即将枯竭的油灯一样,努力忽闪几下,便灭了。晚饭间,小米坐在桌前,一句话不说,只管低头往嘴里扒饭。李花香却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试探着问小米,年底回家的事,小筐跟你说了没?
  小米觉得李花香的话,犹如往自己原本溃烂的伤口上撒盐。小米抛下碗筷,直截了当地说,不管你们回不回,反正我是铁了心要回去。又自言自语说,再不回去,我连爹妈长啥模样都记不清了。说完,小米再也把持不住泪水,捂着嘴跌跌撞撞跑出门。
  小米并没走远,而是置身于墙角处,埋头难过一阵子后,很快就返回了。小米不肯跑远的原因,主要是心中牵挂小蛋。小米跑出屋子的时候,看见小蛋在后面举起胳膊,对着她的背影哇哇大哭,脸上满是鼻涕和眼泪,像涂了厚厚一层透明胶水。小米心疼。
  刚走到门口,小米就听见莫大头说,千万不能让小米回老家!人一旦走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接着是李花香的声音,对!即使小米想回来,她爹娘如果知道她在广州有了孩子,肯定会阻拦的。
  ......
  话显然是对小筐说的。尽管莫大头和李花香将音量调得很低,小米还是隐隐约约听到了主题和内容。从老两口一替一句的激烈劝说中,小米明显感知到他们内心的焦灼和急切。
  小米坦然走进去,大声说,放心吧,有孩子在你们手里,我一定会回。
  鞋厂终于放假。安顿好小蛋后,小米简单收拾下行李,像落伍的孤雁一样,形单影只的,匆忙上路。刚登上火车,小米就将电话打给了妹妹,把自己回家过年的喜讯,传达给家人一起分享。
  一路上,小米不吃不喝,心里又忧又喜,又激动又担心。思来想去,小米决定把生孩子的事主动告知家人,是福是祸,是生是死,早晚都要过这一关,听天由命吧。
  让小米为难的是,自己该如何开口?
  一见父母的面,小米的眼泪就下来了。母亲抱着小米,像安检员对待嫌疑分子一样,反过来正过去地看,而后说,两年不见,小米变样了。
  小米吃了一惊,心想,母亲所说的“变样”, 究竟指的是什么?胖了还是瘦了?高了還是矮了?成熟了还是苍老了?一系列的疑问,像吹泡泡一样,在小米心里拥堵。不过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成为问题,不会令小米在乎或者担忧。小米最忌讳的是,母亲会不会从她相貌变化或者只言片语中,觉察到生孩子的事。所以,小米必须抢先下手,在父母未知之前,及早告诉他们。
  主意拿定,小米宛若一个作案前事先踩点的窃贼,一直在悉心寻找时间和机会。
  吃过晚饭,小米找个借口,把“闲杂人等”都打发出去,仅剩下父母在场的时候,小米话未开口,扑通一声先给二老跪下。小米这一非常表现,把父母吓了一跳,二老战战兢兢地问,小米你这是干嘛?小米哽咽着,把生孩子的事讲给父母听。
  小米讲这段故事的时候,嘴没闲着,眼睛也没偷懒,她一直在暗地里偷窥着父母的表情变化和反应。小米看见父亲泛黄的身影,在并不十分明亮的灯光下晃了晃,最后到底没支撑住,像一堵根基不稳的土坯墙,轰隆一下便瘫软在地。
  母亲抹着泪,像搂一捆散乱的麦秆似的,紧紧地将父亲抱住。母亲这样做,首先是怕父亲栽在地上发生意外,更重要的,还是担心他会伸手打小米。常年在田间劳作,父亲健壮得像一头耕牛,胳膊比小米的大腿都粗,万一失手打伤小米,这个年该怎么过?人该怎么活?一切跟报废有什么两样?
  看父亲情绪渐渐稳定,母亲拍拍小米的肩膀说,你先去睡吧。
  小米一夜无眠,到天亮时,小米还能听到从父母卧室内,传出的如蚊蝇飞翔般的嘤嘤说话声。
  父母仿佛一夜间苍老许多。一向步履如飞的父亲,第二天走起路来,竟然颤颤巍巍的,双腿直打飘。
  在家待了不到一周,也就是刚过完大年初三吧,小米便提出要走。父亲始终阴沉着脸,紧闭着嘴,既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小米的心一下子悬在了嗓子眼儿,顿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   母亲慌忙站出来打圆场,并且毫不避讳地说,走吧,那边孩子还小,当妈的都会挂念。
  父亲咂了咂嘴,没说话,却重重咳出一口乌黑的浓痰。
  如获赦令的小米,又像得手的盗贼一样,匆匆忙忙上了路。
  小米的出现,让莫大头和李花香如释重负,俩人好像不小心让馒头噎住食管一样,不停地抚慰着胸口,喘气。
  问明家里的情况,莫大头和李花香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今年年底,我们一定回老家过年,也顺便把你和小筐的婚事给办了。
  这番话如果放在一年前,小米肯定会深信不疑。但是现在,小米仅仅抿着嘴微笑一下,便拉起小蛋的手,追着他满屋子疯跑。玩耍当中,小米又听见莫大头和李花香俩人兴奋不已意犹未尽的对话声:
  李花香感叹说,到年底,小蛋都快三岁了,终于可以认识老家究竟门朝哪了。
  莫大头感叹说,是啊,小蛋终于可以挣到老家的亲戚们的压岁钱了。
  小米躺在床上,好生着急。小米想给小筐打电话,问一下广州那边到底啥情况,包括小蛋哭闹没有?工厂放假没有?车票买好没有?等等。每次把电话拿起来,小米迟疑片刻,又将它放下了。小米不敢一个劲儿催促小筐,她生怕引起小筐反感,然后带来一连串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公婆临阵变卦。可是现在,已经腊月二十八了,广州那边,仍然像一潭死水,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哪怕泛起一丝小小的涟漪,也会让老家的小米感动,让小米兴奋不已。想起儿子小蛋,小米如今可谓又恋又恨。聪明活波、调皮可爱的小家伙,像一包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确实给小米如嚼白蜡的生活,平添了无限生机和色彩。同时,也把小米植入到被动甚至万劫不复的境地。就好像两个人打架,还没正式较量,小米就把自己的腿伸给了人家;就好像一场赌博,牌刚起好,小米就提前亮出自己的底牌;小米就好像一只被束缚住腿脚的羔羊,随时可能面临磨刀霍霍的危险……
  一周之内,小米一共给小筐打了三个电话。小米循序渐进,头一次问的是小蛋哭闹没有,小筐回答没有;第二次问的是工厂放假没有,小筐回答没有;第三次问的是车票买好没有,小筐的回答,除了比前两次多了个“吧”字外,又说,你直接问我爸妈吧。
  小米心里更没底。小米只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给了李花香。电话刚接通,没等小米把话说完整,就被李花香给打断了。李花香草草地说,让你爸给你说吧。就把电话转递给了莫大头。
  小米一连“喂”了数声,莫大头才在电话那端开了口。莫大头哼哼唧唧地说,回家?路费还没凑齐呢。要不,你先打过来点儿吧,算我暂借你的。
  小米原本干瘪的胸脯,突然间鼓胀起来。强烈的窒息感,压得小米几乎喘不过气来,更别提继续说话了。但是,小米仍然强迫自己,勉强挤出两个字:“好吧。”
  莫大头一行,是在腊月三十那天上午到的家。脚刚落地,莫大头大概是想证明他和李花香并没食言,想表明老两口的信誉度仍处于良好状态,很快把信息告知给小米。手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因为过于激动,小米的手在剧烈颤抖,导致手机突然变得调皮起来,像鱼一样从掌中滑落。小米忙不迭地捡起来,连灰尘都没顾得上擦拭,便直接捂在耳朵上,此刻她很想知道,莫大头接下来的安排和打算。
  电话里传来的,却是小蛋稚嫩而又亲切的叫喊声,妈妈,我想你了。
  除了小蛋的聲音以外,小米还依稀听出,在小蛋说话之前,里面还有个声音,在以同样的口气说话。小米知道那是婆婆李花香的声音,她一定在一旁鹦鹉学舌般教小蛋说话。小米感觉自己像是得了疟疾一样,浑身一阵燥热,接着又一阵冰凉。
  勉强听完儿子的唠叨,小米催促他说,把电话交给你爷爷,妈妈有话对他说。
  小米不再征求莫大头的意见,而是直接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你们赶紧来吧!我这就让爸妈准备午饭。又说,已经是最后一天,没时间再等了。
  莫大头吭吭哧哧地说,礼物还没买呢,上午怕是来不及了,我们下午再去吧。
  小米彻底愤怒了,冲着话筒叫喊,你们是来商量我和小筐的婚事,不是平常的走亲戚串门儿,哪有下午登门的道理?
  莫大头迟疑了一下,喃喃地说,那好吧。
  通完电话,小米立即跟父母一起,开始着手准备丰盛的午宴了。小米的父亲,是个传统的庄稼人,实诚。小米的事,确实让他纠结,让他无地自容,让他在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面前,既抬不起头,又说不得嘴,颜面尽失。但是木已成舟,生米做成了熟饭,他又不得不迎头面对和接受。小米的父亲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到啥时候,纸里包不住火,雪堆里埋不住死孩子,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所以,小米的父亲采取的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办法,平时在跟熟人的闲谈和碎语中,自然而然的就把小米生孩子的事透露给对方。每次看别人用惊讶和异样的目光审视自己,小米的父亲外表上虽然坦然、平静,但是内心却如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这一切,对他来说只能选择默认和承受,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好办法来补救呢?
  尽管内心感到别扭,憋屈,窝囊,但是一听说小米的公婆要来,小米的父亲还是默默地推着三轮车去了集市。原本要过年了,家里的菜已经准备充足,然而这些菜都是些家常菜,如白菜萝卜鸡鸭鱼肉什么的,对一般的客人来说,已经很丰盛了。但是小米的公婆是头一次登门,而且是来“下礼”的,属于很隆重的一个仪式。按照本地规矩,陪同他们前来的,一定还有本门的叔伯兄弟,加起来应该不少于七八个人吧。饭菜质量不够档次的话,人家肯定会笑话的,会说这家人的闲话的。小米今后还要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生活,如何能挺起腰杆做人?
  饭菜准备完毕,小米看看表,已经过了中午十二点,可是小筐那边的人,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在帮忙做饭过程中,小米一直支棱起耳朵,细心聆听着外面的动静,每有汽车喇叭发出一声轻响,小米就会情不自禁地跑出去看。小米站在大门口,脑袋宛若炮楼上的探照灯,顺着狭窄而又悠长的南北胡同,不停地扫来扫去。
  应邀前来陪客的,除了小米的爷爷,还有几个同门的叔伯。叔伯们大概已经饥饿难耐,一个个像被关在铁笼里的猴子,不停地在院里蹿来跳去。作为主人,小米的父亲虽急,却一直强忍着没说出口。小米的爷爷倒是把持不住了,不住地催促小米,打个电话问问,看小筐他们到底怎么回事。   小米刚要拨号,手机铃声就响起来,是小筐打来的。小米缓缓松了口气。
  小筐说,上午没找到车,我们下午再去吧。
  小米差点儿跳起来,压低声音说,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陪客也找好了,怎么向人家交代?
  小筐说,留着晚上吃吧。
  小米声色俱厉地说,不行!你还让不让我们一家人活下去?
  小筐说,找不到车,我有啥办法?
  小米再往下说时,小筐已经把电话挂断了。小米捂着脸,嘤嘤地哭。
  无须小米解释,她父亲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她父亲朝大家摆摆手,苦笑说,来来来,他们不吃,我们自己吃。说着,径直走到餐桌旁,拧开一瓶白酒,对着瓶口便是一阵狂饮。
  莫大头正式出现在小米家门口的时间,是下午五点十分,接近于傍晚了。冬天,白天时间短,夜里时间长。五点多的时候,太阳已经架在村子西边的树杈上,哪怕稍稍晃动一下,就会倏地一声,掉地上便没了踪影。
  随莫大头一起下车的,还有四五个年轻人,七手八脚将礼品从面包车上拎下来,踩着莫大头的脚跟,朝小米家方向走。没等进大门,就被小米的爷爷伸胳膊拦住了。小米的爷爷抖动着山羊胡子,问,你们从哪来的?走差门了吧。
  莫大头讪笑着说,我是小筐的爹。
  小筐?不认识这个人!小米的爷爷摇着头说。
  莫大头踮着脚尖,冲院里喊,小米,小米,我們来了,你出来接一下呀!
  小米一家人都在屋里闷坐着。听到喊声,小米刚晃动了下身子,就被她父亲的一声怒吼给镇住。她父亲指着门口说,敢走出这个门,我把你的腿打断!
  看不见小米的影子,莫大头在门口搓着手,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小米的叔叔走过去,一边给客人递烟,一边抱怨说,这么重要的事,你们不该到天黑才来呀。
  随行的几个人只是接住烟,却都像哑巴一样,没开口说话。面包车司机朝莫大头努努嘴,轻声对小米的叔叔说,他是主家,有啥事跟他说吧。
  接着又有人小声嘀咕,我说下午来商量事不妥吧,大头哥还非让来,瞧瞧,热脸撞了人家冷屁股不是?
  莫大头嘴皮子本来挺灵活,现在一遇见难题,竟一句话也说不囫囵了。无奈之下,莫大头回身对司机说,你去跟那老头儿说说,先让咱们进门再说。
  司机硬着头皮,手提两箱礼品走过去,刚放在门口,就被小米的爷爷一脚踢开了。有一箱火腿肠,禁不住小米的爷爷这一脚,撑开了口,骨碌碌散了一地。司机顾不得去拾,灰溜溜地跑开了。
  小米的叔叔说,你们先回吧,等过罢年,他们的怒气消了,你们还可以再来。
  大年初一晚上,小米接到小筐的电话,问初二让不让去她家走亲戚。
  小米犹豫不定。究竟让不让小筐登门,哪由她一个人说了算。半天,小米才说,等我的电话吧。
  小米将小筐要来走亲戚的事,先说给自己的母亲。她母亲一脸为难的样子,叹口气说,让他来吧。来时顺便带上小蛋,我也很想见见这个外孙。
  看小米心存疑虑,她母亲又安慰说,别担心,你爹那里,有我去说通。亲戚越走越近,时间长了,慢慢就适应了。
  小筐如约而至。小筐骑着一辆电动车,前面脚踏板上放了一件“火腿肠”,后座上用绳子捆着一箱“王老吉”。看小米眼中闪烁着鄙夷的目光,小筐撒谎说,家里本来准备的礼物很多,但是没办法带,电动车装不下。言外之意,寒酸的原因不在他,是电动车的责任。
  一进门,小米就把小筐拉到自己卧室,关上门悄悄问他,不是对你说了吗,咋没带上小蛋?我妈想见他。
  小筐支支吾吾地说,我妈不让带,她担心你爸妈会扣住孩子不让回去。
  小米又问,我要你说实话,头一次走亲戚,怎么只带两件礼物?
  小筐争辩说,这两件还是我在小卖部赊的账,再多了,人家不让欠。
  小米追问,前天你爸来时带的几件礼物呢?
  小筐说,那几件也是他赊来的,回去后立马退还给了小卖部。
  小米撇撇嘴,说,很快要下礼了,家里准备多少钱?
  小筐说,三千。
  小米差点儿失声喊叫出来,人家都是“万里挑一”,你家再穷,也不能只拿三千块钱敷衍人啊!
  小米又打比方说,一头猪还能卖几千块呢,何况一个大活人。最起码也要勉强说得过去吧。
  小筐挑起眉头说,你又不是不清楚家里的状况,不瞒你说,这三千块钱,还是向亲戚们暂借的。我爸说了,这笔账将来得由咱俩负责偿还。礼金越多,咱俩的包袱越大。
  小米差点儿晕倒,愤愤不平地说,人家下礼,三“金”不说,现钱还得一万多。你家倒好,拿三千块钱,让我咋跟父母交代?别人问起来,就不怕戳你们的脊梁骨?
  小筐开玩笑说,你咋老跟别人相比?人家是黄花大闺女,你咋是个带着孩子的小媳妇!
  话音刚落,门哐当一下,就被人踹开了,小米的父亲,怒目圆睁出现在俩人面前。她父亲像山洪暴发一样,手指门口,愤怒地对小筐吼道,滚!你给我滚出去!
  临出门时,小筐又听见小米的父亲咬牙切齿说,原以为这样就算了,认倒霉了。现在,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小米往火坑里跳!
  此后,小米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小筐知道,小米一定是被她父亲给控制了。又多次差人去小米家通融、协调,未果。不久,小米的父亲主动托人给莫大头带话说,亲事是不可能了。至于小蛋,最好送过去交给小米抚养,他保证今后绝不会向莫大头索要任何费用;如果莫大头执意不肯,丑话说在前头,即便把官司打到联合国,他也决不会出一分钱的抚养费。
其他文献
相对于过去的两年,关于“同时代人的写作与思考”和“百年新诗的讨论”,2018年关于诗歌的争论趋于稍许的平静和沉稳。“同时代”是一个仍在追问的话题,“我们与谁以及什么事物同属一个时代?”对于我们而言,“同时代”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写作,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与什么同属一个时代”?百年新诗,放在“新诗”的度量衡上也是一个时代,“时代性”有深远的意义。在时代性这一概念下,仅就2018年而论,不过是
期刊
大雁塔的表述  寺墙的涂料红得如此冷静  大槐树下,已无人解读玄奘的经文  我依然相信佛渡有缘人  把来时的想象全部归还大慈恩寺  太阳炽热,墙上的树影斑驳  天黑了,寺院以一面红墙  将我们拒之门外  大雁塔,一座时间之塔  大乘和小乘在这里一命之差  有关雁塔的传说因此更加传说  大雁塔,一座时间之塔  我们在墙外仰头  沿寺院走了一圈  小寨东路,今夕何夕  有人取经归来,修身成佛  有人远
期刊
查干湖,蒙语“查干淖尔”,白色圣洁的湖。  近年,查干湖能被世人关注,可能更多来自极具民族特色的冬捕。戊戌年腊月,出于对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关注,我来到查干湖,看着眼前辽阔的冰面,忽然感觉到,冰层覆盖的不单单是水底的生灵,也是这座湖的千年记忆。  一  查干湖岸边,辽圣宗耶律隆绪手捻胡须遥望着远方,不知道此刻他在想着什么,从上京到查干湖足足走了俩月。当然,那时的查干湖还被称为“鸭子泺”。  这是
期刊
暑期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陪同咸阳的几位签约作家来到了苏坊村以南清凉寺的山上。站在古朴的清凉寺大殿门前,看到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织锦台,看到半山腰上的窑洞,看到绿植覆盖、野花盛开的山坡,一时之间,思绪万千。眼前仿佛出现了此时坐在高高的织锦台里的苏蕙,看着织布机上自己织出的五彩锦缎,看着锦缎中五彩祥云缭绕中上下翻飞交颈缠绕的龙凤……  我久久的陷入沉思,举目远眺,北看漆水滔滔向东流去,西看清凉吐瑞檀香袅袅
期刊
直到现在,那种白色的四周镶了黑边,大小将近两幅床单的电影银幕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就是在宽阔的麦场上,地上插着两根长长的松木椽,它被人用绳子扎紧四角,固定在木椽之间,一束明亮的灯光投射过去,是它给了漆黑寂寞的乡村一个欢快明亮的窗口,充实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开始播放电影前,天还不是很黑,只是显得有些昏暗,我们还能看见麦场外的黑乎乎的杂树林,也能看清树木那齿轮状的轮廓,而层峦叠嶂的远山已经模糊下来,
期刊
宇宙的边界  看着家里的鱼缸,鱼儿在水中自在的游动,我不禁想鱼是否知道它所处的鱼缸外还存在另一个世界呢?它是否认为鱼缸大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呢?那么,扩大到我们人类来说,宇宙对于我们是否有边界呢?假如宇宙有界,界外是什么?假如宇宙无边,它将伸向何方?  从古至今,人类都为了解宇宙而努力着。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中国古代就逐渐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朴素的直观见解。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又
期刊
新兵的驻地斜倚着一面长满荒草的坡地,地形平坦而舒缓,恰似一平放的斧面。风起时,草铮铮如戟叉似地摆动。远远望去,便像一块将凝住的色料。几根斜仄仄的槐树遮掩下的破庙就是营房了。活泼翘起的黑灰色屋檐在浓萌下若隐若现,若不是上面密布的雀粪和弥漫着浓重的洋油烟味,倒很容易让人以为是深山中隐居得道高僧的庙舍。依着粗壮蔽日的槐树,兵们还用柴木搭了马棚和茅厕,每遇西风天,粪臭味便会弥漫在整个驻地的上空。  新兵多
期刊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写文化散文。关于故乡一些支离破碎的文化痕迹,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我总以为这辈子会一直写这样的文章。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的朋友。这几年,我写的很少,也写的很慢。一度时期,我特别想写写故乡,总觉得有写不完文字,关于我们这个家族,关于村庄的风物,或者那些已经消失但还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但好几次刚一提笔却戛然而止,脑际中一片空白,甚至觉得自己稚嫩的文字,根本无法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思
期刊
说起关中地域性散文,在当下以乡间文化物事为背景的散文创作中,已涌现出了一批立足于新时代的新农村或者新时代的新市镇,去反观关中传统物事或者关中传统时令的散文新家,其中既有吕向阳、胡宝林、张静等实力派作家,也有张西昌、赵洁、扶小风、史鹏钊等后起之秀。一个以站在新时代制高点上去书写关中古老文化新形象的关中散文作家群,已漸然成型。  从文字精进与文本呈现的角度来冷静观察,从关中民间的传统民俗,到关中民间的
期刊
瑶瑶捆好猪草,拍拍手,就一骨碌躺倒在草地上,她大大地伸了个懒腰,喉咙里发出了惬意的一叹:哎……  她觉得,这草地比她的床舒服,软,她的床只铺了薄薄的褥子,硬硬的,硌骨头。  今天是礼拜天,她割了一下午的猪草,有点累。  瑶瑶嗅着新鲜的草味儿,不远处,有只蝉在叫着。她眯起眼,望望蓝得透明的天空,几朵云彩正悠闲地散着步,天多大啊!云彩们啥时候能走到天边啊?瑶瑶想,走不到天边,天就得黑了,天黑了,不管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