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单调的考核方式及缺少创新平台;希望通过介绍女性主义教育学批判性别偏见、强调赋权和推崇质性研究的特点,并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中“赋权”和反对实证主义等理论,分析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最后提出高校课程改革意见,建议从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提供创新型师资力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积极性,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彝族,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章轶斐(1986-),女,江苏无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1-02
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展开、我国现行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园地,更应当顺应时代的需要,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缺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不同于前人或在前人基础上有改进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1]在教学内容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模本,知识和技巧照本宣科,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理论与实践接轨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中,缺乏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将知识用一种不容质疑的态度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没有留给他们任何思考和质疑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思想的依赖性。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也体现出我国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缺乏。
2.单调的考核方式
现在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卷面笔试依然是目前大部分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大学生负担着沉重的考试压力。然而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带来的是学生对死记硬背趋利性的依赖。提交论文也是运用较多的考核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论文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各种应付的现象。
3.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许多高校开设多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并举办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但是目前这些课程活动仍没有纳入教学的主流体系。同时,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1]高校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学生缺乏开拓创新思维的机会,两者互相促进,不能解决大学生创造力缺失的根本问题。
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启发以及长期的思维训练。[2]思维训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解放大学生受到限制的思想,发散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想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就需要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特点
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兴起,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research)对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feminist research in education)逐步兴起,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知识基础和思路,这对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3]
女性主义教育学又称为女性主义教育论,是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潮。女性主义教育学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研究教育问题,诠释教育目的,参与教学过程。它既是一种对传统男权知识体系批判的宏观方法论,也是一种可以渗透到具体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细致的教育办法。
女性主义教育学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虽然不同流派之间的理论观点和论述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远,但是消除社会性别偏见、追求教育中性别平等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关键论点是:
(1)批判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女性主义认为,教育一直以来存在性别偏见。教育中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都是建立在男性经验基础上的,尤其在教材中更是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公。女性主义教育学致力于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期望教学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重要途径。[4]
(2)强调赋权。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在传统的教学中被忽略了的群体和阶层的声音和经验。[5]课堂教育还关注经验和强调学生参与,主张赋权于学生,让学生放开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3)推崇质性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认为,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提出还是研究设计到研究结论,无一例外地打上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形态等标记。他们一致地推崇质性研究,力图运用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和后经验主义修正已有的经验主义实证方法。[3]
事实上,女性主义教育学早已被我国教育界学者认可并开始运用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是将其与妇女学和教育中性别不公平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女性主义教育学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论具有的对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对世界各个领域带来的革新极大冲击了人类的思维,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教育的影响也同样剧烈。女性主义教育学重视经验、提倡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可以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权威知识体系和既有观点的反思和质疑,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打开思考问题的一个新角度
女性主义教育学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它富有挑战性的独特视角把我们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性别模式的探讨已经深入到各个研究领域中去,在探讨教学研究、教学内容、课堂模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拓展面。通过对任何学科的性别意识研究,增加科研创新的多元角度;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过程中,以性别角度为出发点,展开知识理论的多元思考。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不受传统思维的限制,摆脱固有文化的束缚,打开思路,寻求创新的突破。很多高校开展的多项创新性科研活动其实已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角度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亮点。
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高等教育依然以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来看,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最为重要。保守、传统的教师讲求课堂效率和知识传承,其授课方式难以跳出规范框架,也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女性主义教育学注重经验的分享,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方法的教师首先会从全新的教学内容出发,让学生了解备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情况,了解社会的真实情景,体验现实产生的冲击,引导学生“发声”;其次,这样的经验注重也能让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心每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友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锻炼与实践自己的“声音”;最后,运用不同常规教学法的教师往往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们有可以与之探讨、商量甚至辩论的良师,并且这样的探讨又因为教师本身具有的知识背景而不会变得不切实际。可以说,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学生学会创新的重要途径;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方法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最合适的平台。
3.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女性主义教学论在妇女学以及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学术知识本身的挑战,更直接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或“教师权威式”的主导教学文化。女性主义认为,打破学术等级和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权威性就是为了赋予不同学生的不同经验以合法性的知识地位,而参与就是最重要的途径。[5]女性主义教育学构建新的课堂模式的一个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因为掌握知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控制力,而学生的经验背景被忽视,学生个性和思考能力被压抑,这样的师生关系也被纳入到权力关系中。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给学生“赋权”,是将教育的“主体”从教师过渡到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己的主见,并且不会因为提出不同观点而遭受批评和排斥。“赋权”就是给予权力,是解放学生的思维,是最直接的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而参与式学习也是女性主义教育学强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小组讨论形式出现。小组讨论教学在现在的高校课堂中运用十分广泛,尤其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中,作为一种主要的方式来提升和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和对教学的贡献,同时也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是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第二个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范围的革新。女性主义教育学反对实证主义,推崇质性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质疑,这是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鼓励学生跳出所谓真理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质疑知识,脱离书本和条条框框的约束,做最真实的学术。这样的一种态度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元化知识,接纳边缘人群的情况,跨出实践性的一步。第三个作用是改革考核方式。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方法的教师会以一套适合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考核方式来凸显其教育的特点,传统的考试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就会被淘汰。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特点制订的考核办法可以体现学生个性差异和经验差异,并允许这种差异存在。这样的改革使学生抛除对分数的顾虑,鼓励学生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兴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
(1):48.
[2]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29(8):221.
[3]杨昌勇,胡振京.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4]李丽华,钟婉娟.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5,(6).
[5]孙中欣.妇女学的发展、女性主义教学论的应用与中国大陆高校课程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彝族,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章轶斐(1986-),女,江苏无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1-02
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展开、我国现行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园地,更应当顺应时代的需要,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缺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不同于前人或在前人基础上有改进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1]在教学内容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模本,知识和技巧照本宣科,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理论与实践接轨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中,缺乏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将知识用一种不容质疑的态度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没有留给他们任何思考和质疑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思想的依赖性。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也体现出我国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缺乏。
2.单调的考核方式
现在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卷面笔试依然是目前大部分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大学生负担着沉重的考试压力。然而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带来的是学生对死记硬背趋利性的依赖。提交论文也是运用较多的考核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论文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各种应付的现象。
3.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许多高校开设多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并举办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但是目前这些课程活动仍没有纳入教学的主流体系。同时,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1]高校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学生缺乏开拓创新思维的机会,两者互相促进,不能解决大学生创造力缺失的根本问题。
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启发以及长期的思维训练。[2]思维训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解放大学生受到限制的思想,发散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想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就需要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特点
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兴起,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research)对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feminist research in education)逐步兴起,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知识基础和思路,这对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3]
女性主义教育学又称为女性主义教育论,是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潮。女性主义教育学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研究教育问题,诠释教育目的,参与教学过程。它既是一种对传统男权知识体系批判的宏观方法论,也是一种可以渗透到具体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细致的教育办法。
女性主义教育学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虽然不同流派之间的理论观点和论述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远,但是消除社会性别偏见、追求教育中性别平等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关键论点是:
(1)批判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女性主义认为,教育一直以来存在性别偏见。教育中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都是建立在男性经验基础上的,尤其在教材中更是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公。女性主义教育学致力于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期望教学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重要途径。[4]
(2)强调赋权。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在传统的教学中被忽略了的群体和阶层的声音和经验。[5]课堂教育还关注经验和强调学生参与,主张赋权于学生,让学生放开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3)推崇质性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认为,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提出还是研究设计到研究结论,无一例外地打上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形态等标记。他们一致地推崇质性研究,力图运用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和后经验主义修正已有的经验主义实证方法。[3]
事实上,女性主义教育学早已被我国教育界学者认可并开始运用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是将其与妇女学和教育中性别不公平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女性主义教育学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论具有的对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对世界各个领域带来的革新极大冲击了人类的思维,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教育的影响也同样剧烈。女性主义教育学重视经验、提倡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可以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权威知识体系和既有观点的反思和质疑,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打开思考问题的一个新角度
女性主义教育学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它富有挑战性的独特视角把我们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性别模式的探讨已经深入到各个研究领域中去,在探讨教学研究、教学内容、课堂模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拓展面。通过对任何学科的性别意识研究,增加科研创新的多元角度;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过程中,以性别角度为出发点,展开知识理论的多元思考。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不受传统思维的限制,摆脱固有文化的束缚,打开思路,寻求创新的突破。很多高校开展的多项创新性科研活动其实已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角度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亮点。
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高等教育依然以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来看,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最为重要。保守、传统的教师讲求课堂效率和知识传承,其授课方式难以跳出规范框架,也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女性主义教育学注重经验的分享,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方法的教师首先会从全新的教学内容出发,让学生了解备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情况,了解社会的真实情景,体验现实产生的冲击,引导学生“发声”;其次,这样的经验注重也能让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心每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友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锻炼与实践自己的“声音”;最后,运用不同常规教学法的教师往往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们有可以与之探讨、商量甚至辩论的良师,并且这样的探讨又因为教师本身具有的知识背景而不会变得不切实际。可以说,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学生学会创新的重要途径;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方法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最合适的平台。
3.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女性主义教学论在妇女学以及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学术知识本身的挑战,更直接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或“教师权威式”的主导教学文化。女性主义认为,打破学术等级和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权威性就是为了赋予不同学生的不同经验以合法性的知识地位,而参与就是最重要的途径。[5]女性主义教育学构建新的课堂模式的一个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因为掌握知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控制力,而学生的经验背景被忽视,学生个性和思考能力被压抑,这样的师生关系也被纳入到权力关系中。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给学生“赋权”,是将教育的“主体”从教师过渡到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己的主见,并且不会因为提出不同观点而遭受批评和排斥。“赋权”就是给予权力,是解放学生的思维,是最直接的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而参与式学习也是女性主义教育学强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小组讨论形式出现。小组讨论教学在现在的高校课堂中运用十分广泛,尤其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中,作为一种主要的方式来提升和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和对教学的贡献,同时也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是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第二个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范围的革新。女性主义教育学反对实证主义,推崇质性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质疑,这是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鼓励学生跳出所谓真理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质疑知识,脱离书本和条条框框的约束,做最真实的学术。这样的一种态度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元化知识,接纳边缘人群的情况,跨出实践性的一步。第三个作用是改革考核方式。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方法的教师会以一套适合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考核方式来凸显其教育的特点,传统的考试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就会被淘汰。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特点制订的考核办法可以体现学生个性差异和经验差异,并允许这种差异存在。这样的改革使学生抛除对分数的顾虑,鼓励学生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兴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
(1):48.
[2]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29(8):221.
[3]杨昌勇,胡振京.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4]李丽华,钟婉娟.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5,(6).
[5]孙中欣.妇女学的发展、女性主义教学论的应用与中国大陆高校课程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