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寿菊属菊科,又叫金盏花、臭美蓉等,原产墨西哥,属一年生草本花卉。适应性强,较耐旱,也耐凉爽和半荫,能自播繁殖。万寿菊含有19%的黄色色素,是提取纯天然黄色素的主要原料,用作化妆品、药用和食品添加剂。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万寿菊加工业的发展,万寿菊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发展万寿菊产业已成为拓宽农民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1.育苗期的准备
1.1苗棚制作 苗棚一般在播前7~10天完成,每亩需要苗床15m2。苗棚应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砂壤地块,忌选择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为操作方便,应建立大棚,扣棚时间为3月10日左右,以便缓土增温。
1.2床土制作 秋季备足床土和粪肥。选择山坡、沟边的腐殖土,切忌到用过除草剂的地块取土。将腐殖土,腐熟猪粪过筛后混匀,配制比例为:腐殖土50%+腐熟猪粪或鸡粪或羊粪50%,每m2加磷酸二铵0.1~ 0.2kg、硫酸钾0.05~0.1kg。
1.3床土消毒 扣棚前,把苗床内原土清出10~15cm,把配好的床土施入床内,按每m2苗床用50%多菌灵4g对水100倍或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等量混匀,每m2用药各4g,或敌克松 4g/m2,混土后,均匀地撒在床面上,扣棚,并在苗床上盖地膜密封2~3天后,揭膜通风。
1.4用种量及种子处理 一般发芽率95%,净度98%以上的种子每亩用种量30g。把备好的种子用50%的多菌灵250倍液浸泡10~15分钟,然后放在25℃温水中浸泡6~8小时,捞出阴干后,拌10~15倍的细砂土,准备播种。
2.育苗技术
2.1育苗时期 一般在移栽前40~50天进行育苗,最佳播种期是4月8日~12日,苗龄必须在40~45天。
2.2播种方法 先将苗床浇透底水,渗下后再用细土填平苗床,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床面上,用细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后在苗床面上覆盖一层薄膜以增温保湿,待出苗后马上揭膜。
2.3苗床管理 一般播种后3~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30℃,夜间不低于10℃。超过上述温度要及时通风降温,防止徒长,移栽前逐渐炼苗与外界环境温度适应。播后苗前如果没有缺水现象不用浇水,苗出齐后,根据缺水程度可适当浇水,移栽前7~10天不能浇水,防止幼苗徒长。
3.假植移栽
先做好假植床,将整平的苗床间隔4cm,开3cm深的小沟,将起出的苗按4cm×4cm间、行距摆苗,随摆随覆土,浇透水以利缓苗。棚内温度白天20℃~30℃,夜间不低于10℃。
4.大田移栽
选择无内涝、排灌方便、向阳、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忌选择砂土地和打过封闭药的地块。无霜期过后,5月20日~25日移栽为宜,苗高12~18 cm,叶片13~14对移栽为佳。整地施肥,亩施有机肥2m3、磷酸二铵10~15kg、钾肥10 kg,做到一次施足底肥。移栽前一天浇透底水,以便起苗,采用70 cm宽垄,豁沟坐水移栽,株距30~35cm,亩保苗2600~3200株,为防止地下害虫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辛硫磷乳油。
5.田间管理
移栽后要进行田间检查,及时补苗,确保一次性拿全苗;培土移栽缓苗后,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防止板结,在株高20~25 cm时及时摘心,并进行起垄培土,高度以不埋第一分枝顶心为宜;在整个生育期都应进行叶面追肥,特别是在每次摘花后,喷洒一次天力螯合肥或磷酸二氢钾,以满足养分供应。
6.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蛴螬,每亩用3%的呋喃丹或3%的甲拌磷颗粒剂0.75~1.0kg,结合移栽施入穴中;红蜘蛛可用1.8%的虫满克防治。
7.病害防治
7.1立枯病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其症状表现为幼苗出土后,在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凹陷,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茎基部收缩变细,直至幼苗干枯死亡。防治方法:出苗后,结合浇水,用50%多菌灵或50%代森锰锌1000倍液喷洒7~10天一次。
7.2斑枯病 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一般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黑褐色圆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或变黑干枯。防治方法:避免连作,控制栽培密度,发病始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隔10~15天喷施一次。当植株转入生殖生长(采收)时隔7~10天喷施一次,也可视病情轻重防治3~5次。
7.3枯萎病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变浅褐色,横剖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为浅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发病始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也可选择上述药剂灌根,每株浇灌药液0.4~0.5 L,也可视病情轻重防治2~3次。除草一律采用人工除草的方法,杜绝使用各类除草剂。
8.采收
7月20日~9月20日为采收期。采取最佳时间为花瓣全部展开,花芯的雄蕊部分开放或不开放,达到八九成熟时,综合产量较高,采收时花朵无水珠,无霉烂花梗,花梗长度不超过1 cm,采后应立即出售。
1.育苗期的准备
1.1苗棚制作 苗棚一般在播前7~10天完成,每亩需要苗床15m2。苗棚应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砂壤地块,忌选择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为操作方便,应建立大棚,扣棚时间为3月10日左右,以便缓土增温。
1.2床土制作 秋季备足床土和粪肥。选择山坡、沟边的腐殖土,切忌到用过除草剂的地块取土。将腐殖土,腐熟猪粪过筛后混匀,配制比例为:腐殖土50%+腐熟猪粪或鸡粪或羊粪50%,每m2加磷酸二铵0.1~ 0.2kg、硫酸钾0.05~0.1kg。
1.3床土消毒 扣棚前,把苗床内原土清出10~15cm,把配好的床土施入床内,按每m2苗床用50%多菌灵4g对水100倍或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等量混匀,每m2用药各4g,或敌克松 4g/m2,混土后,均匀地撒在床面上,扣棚,并在苗床上盖地膜密封2~3天后,揭膜通风。
1.4用种量及种子处理 一般发芽率95%,净度98%以上的种子每亩用种量30g。把备好的种子用50%的多菌灵250倍液浸泡10~15分钟,然后放在25℃温水中浸泡6~8小时,捞出阴干后,拌10~15倍的细砂土,准备播种。
2.育苗技术
2.1育苗时期 一般在移栽前40~50天进行育苗,最佳播种期是4月8日~12日,苗龄必须在40~45天。
2.2播种方法 先将苗床浇透底水,渗下后再用细土填平苗床,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床面上,用细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后在苗床面上覆盖一层薄膜以增温保湿,待出苗后马上揭膜。
2.3苗床管理 一般播种后3~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30℃,夜间不低于10℃。超过上述温度要及时通风降温,防止徒长,移栽前逐渐炼苗与外界环境温度适应。播后苗前如果没有缺水现象不用浇水,苗出齐后,根据缺水程度可适当浇水,移栽前7~10天不能浇水,防止幼苗徒长。
3.假植移栽
先做好假植床,将整平的苗床间隔4cm,开3cm深的小沟,将起出的苗按4cm×4cm间、行距摆苗,随摆随覆土,浇透水以利缓苗。棚内温度白天20℃~30℃,夜间不低于10℃。
4.大田移栽
选择无内涝、排灌方便、向阳、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忌选择砂土地和打过封闭药的地块。无霜期过后,5月20日~25日移栽为宜,苗高12~18 cm,叶片13~14对移栽为佳。整地施肥,亩施有机肥2m3、磷酸二铵10~15kg、钾肥10 kg,做到一次施足底肥。移栽前一天浇透底水,以便起苗,采用70 cm宽垄,豁沟坐水移栽,株距30~35cm,亩保苗2600~3200株,为防止地下害虫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辛硫磷乳油。
5.田间管理
移栽后要进行田间检查,及时补苗,确保一次性拿全苗;培土移栽缓苗后,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防止板结,在株高20~25 cm时及时摘心,并进行起垄培土,高度以不埋第一分枝顶心为宜;在整个生育期都应进行叶面追肥,特别是在每次摘花后,喷洒一次天力螯合肥或磷酸二氢钾,以满足养分供应。
6.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蛴螬,每亩用3%的呋喃丹或3%的甲拌磷颗粒剂0.75~1.0kg,结合移栽施入穴中;红蜘蛛可用1.8%的虫满克防治。
7.病害防治
7.1立枯病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其症状表现为幼苗出土后,在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凹陷,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茎基部收缩变细,直至幼苗干枯死亡。防治方法:出苗后,结合浇水,用50%多菌灵或50%代森锰锌1000倍液喷洒7~10天一次。
7.2斑枯病 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一般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黑褐色圆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或变黑干枯。防治方法:避免连作,控制栽培密度,发病始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隔10~15天喷施一次。当植株转入生殖生长(采收)时隔7~10天喷施一次,也可视病情轻重防治3~5次。
7.3枯萎病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变浅褐色,横剖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为浅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发病始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也可选择上述药剂灌根,每株浇灌药液0.4~0.5 L,也可视病情轻重防治2~3次。除草一律采用人工除草的方法,杜绝使用各类除草剂。
8.采收
7月20日~9月20日为采收期。采取最佳时间为花瓣全部展开,花芯的雄蕊部分开放或不开放,达到八九成熟时,综合产量较高,采收时花朵无水珠,无霉烂花梗,花梗长度不超过1 cm,采后应立即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