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探析《心灵奇旅》中的本我觉醒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以及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都按下了暂停键,人类被迫驻足,从而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样的契机下,皮克斯动画电影出品了一部探讨人生真义的动画片《心灵奇旅》,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出发,探析电影中主人公本我意识的觉醒,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心灵奇旅  存在主义  自我觉醒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62-03
   一、电影简介
   这部影片是由最具创造力的皮克斯工作室制作的,该工作室曾制作过无数上乘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的导演是彼特·道格特,他所创作的《飞屋环游记》和《头脑特工队》均被称为神作。2020年上映的《心灵奇旅》无疑是皮克斯公司献给这一不平凡的一年最治愈的礼物。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大龄的中学音乐教师,虽然很有才华,却总是与机会失之交臂。有一天当实现梦想的大门向自己打开的时候,主人公毫不猶豫地准备放手一搏,却遭遇意外身故。死掉的主人公的灵魂进入了由导演构建的一个虚拟世界,即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也被称作“灵魂培训学校”。在这里每一个未出生的灵魂都需要进行培训,从而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每一个灵魂会被指定一个灵魂导师,负责帮助这些未出生的灵魂找到生命的火花“spark”,集齐徽章,才能去往地球,继而成为人。主人公死后便成为了心灵导师,并被匹配帮助一个叫做22的灵魂去找到通往地球的路。然而22是一个对地球充满敌意的人,并且接受过许多导师帮助却至今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当22看到拥有着不成功人生的主人公想尽一切方法重回地球的时候,22突然对地球充满了好奇,并决定帮助主人公重回地球。在生之来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个“忘我境界”(the zone),在这里游荡着忘我之境的灵魂和被执念所困的灵魂,22在这里找到了能够帮助主人公重回生命的“风之月”。最后在“风之月”的帮助下,主人公和22均回到地球,并开启了冒险的旅程。这部电影虽说是拍给小朋友看的,但片中主人公故事情节的设定映射到成年人身上还是引起了许多共鸣。幸运的是,有些人会在生命中遇到一些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使自己不再执迷于事业、梦想、理想和抱负这些“虚无”;而有些人终生无法跳出自己编织的网,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座座高墙,将周围的一切打上马赛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纯粹地完成最初设定的目标。电影最后实现了梦想的乔容光焕发地坐在回家的地铁上,他望着车窗反射的自己,觉得成功后的自己跟身边匆忙赶路的行人并无异样,也瞬间领悟到那些生命中看似平凡的美好就是存在的意义。于是,在乔的帮助下,灵魂22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火花“spark”并飞向地球。乔也因为帮助22找到火花而得到了重生的机会,这一次乔决定要享受生命的美好。
   二、存在主义理论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逐渐体系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一段时间内,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欧洲,20世纪50年代遍及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由此可见,灾难、痛苦、不幸、恐怖和绝望,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发展、传播的客观条件之一。不难看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使人类感受到焦虑与无助,正是在这一系列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审视自己的人生。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理论强调以尊重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为基础,使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现实意义。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萨特对存在主义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和人具有“绝对自由”等相关理论。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提出,存在就是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既非上帝创造,也无须理性加以抽象和论证,其存在就是其本质自身。存在的自在行强调其存在之自身性,强调其自身之无根据性、无根源性及无来历性。基于这一理论,萨特形成了“绝对自由”的观点,即人们可以自我肯定,自我选择—凭借主观意识对周围事物的否定,为自己选择一种最理想的存在方式,使自己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所拣选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的存在,应该是有真正的自由——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但显然这种绝对的自由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人类无法摆脱社会属性的藩篱。因此,萨特也提出了“他人便是地狱”这样的名言,从而自我否定了绝对自由的理论。
   三、存在主义在电影《心灵奇旅》中的体现
   (一)“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人先存在着,而后人才有本质。本质并不是在人存在之前就已经先预设好的,而是人来到世界上之后,在个人行为和意识中慢慢造就自己的本质。换言之,人的本质是人在存在之后自己赋予自己的。在电影中,每一个未出生的灵魂可以进入本我研讨会,从而获得一个性格,并通过在“生命大厅”(Hall of Everything)尝试生活中各种带来感官体验的活动,如:烹饪、射击、担任美国总统等,从而凑齐自己通往地球的通行证。这种本质先于存在的观念显然与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观点背道而驰,电影中的灵魂22就敢于对这种游戏规则说不,对原本设计好的本质进行批判和质疑。由于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22被迫在研讨会逗留了很久,但22并不是天生性格有瑕疵或不够完美,虽然无法成功获得通行证前往地球,但是22却在生之来处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并且在“忘我境界”中认识了“月之风”等有趣的灵魂。不难看出,22并不是因为不够优秀而不能拿到通行证,而是这些并不能通过感官体验到的物限制了22找到属于自己本质的自由。所以,当影片中,主人公乔和22在“月之风”的帮助下重回地球时,22进入了乔的身体并体验了人生百态之味觉、触觉、听觉和感觉等之后,灵魂22的火花“spark”终于找到了,并成功地拿到了通往地球的通行证。可见,导演想借由22寻找本我的历程来引导观众回归人类本质层面,即存在。在面对战争、灾难、饥饿、贫困、疾病等不幸时,回归本质的探寻才是最重要的。    (二)“选择自由”的体现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指出,自由就是自为的存在,即自由是主体的自由。自由的存在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要使自由成为自由,首先必须确立主体。而在有自在存在的世界中,主体只能通过否定来确立。在萨特看来,人的意识就是“虚无”,不受限制,是自由的。因此,每个存在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也可以对任何不感兴趣的东西说不。影片中的灵魂22就是那个纯粹虚无的意识,当他和乔互换身体来到地球之后,22真正体验到了披萨的美味,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体会到与理发师用心交流的满足,这一系列的行动和事物的真实接触逐渐涂满了灵魂22的“虚无”,并最终使22成为了那个自己选择成为的存在。相比之下,乔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著名的爵士乐表演者,当把自己的梦想活成人生的唯一时,乔屏蔽掉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存在,这也使得还没有脱离肉身的乔跟未出生的灵魂一样,即使拥有能够感知的能力,却仍然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像乔一样,迷失在追梦的路上,执迷于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中。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目标最终实现时,内心除了感受到短暂的喜悦外,获得更多的是空虚。就像电影中的乔,历经万难最终重回肉身,并不顾一切最终实现了和顶级爵士乐手演奏的梦想之后,突然发现达到顶峰的自己似乎留下了许多遗憾。正如存在主义认为的一样,对于任何人来说,他所追求的那种存在,始终都是暂时的和可能的。当他追求一个理想的时候,他可能会改变主意,转向追求别的理想,即使达到了某一个理想,他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一个目标达到后,他又会立即地、很自然地产生更新的要求。所以,对于人的存在来说,任何新的奋斗目标永远是暂时和可能的。但唯有人的存在能给自己有限的存在提供无限的要求。这个道理在电影中有所体现:当乔最终演出成功走出剧场之后,他问爵士音乐家接下来要做什么,爵士乐家回答道,“接下来我们将一晚接着一晚去表演”,并且给乔讲了一个故事:一条小鱼问老鱼:“我想找到大家所说的海洋”老鱼回答道,“海洋?你现在就身处海洋”,小鱼反问道,“这里吗?这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反观现实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如那条小鱼一般,觉得诗和梦想在远方,在他处。其实,真正生活的火花“spark”就在身边。人无法摆脱自己的社会属性,更無法将自身与前进发展的社会割裂开来。但是,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们有选择自由的能力,就像22一样,他与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不执念于人生意义、人生目标,因为这些具有太多设计和规划的痕迹,容易使人变得功利化,工具化,真正的存在应该是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并在寻找本我的过程中有选择的自由地塑造自己。
   (三)“死亡”和“责任”的体现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曾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人的“死亡”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也是对“非真正的存在”的否定,是走向“真正的存在”道路。这里的“死亡”并不是肉体上生命的结束,而是指封闭在自己意识中无法自拔,与身边的世界割裂的状态。不难看出,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并不可怕,人们应该积极地看待。影片中的乔经历了非正常的死亡,他的灵魂和肉身的分离属于意外事故所致,但这次难得的机会却为乔提供了认清人生意义的机会。在乔和灵魂22重返地球之后,乔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追求梦想抱负的泡沫中,对生命中美好的一切视若透明。因为执念于相信自己的天赋是爵士乐,乔错过了与理发师之间关于生活的探讨和分享,错过了欣赏夕阳余霞的美景,错过了刻骨铭心的爱情,错过了路边美食的品尝。然而这些在乔看来普通的事情,对灵魂22来说却正是存在的意义。可见,只要人敢于与执念的事物断舍离,便可以重获存在的绝对自由,重获新生。正如影片的最后,当Jerry给了乔第二次重生的机会时,乔选择活在当下。萨特曾明确提出:“因为没有上帝,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别无依持,但他的自由选择摆脱不掉他处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之中’的限制,因此一旦做出选择他必须为此承担责任,也使他人承担责任”。电影中乔曾问自己的母亲:“父亲可以追求音乐梦想,我为什么不能”?母亲的回答很有意思,“因为我可以养你父亲呀”。就像萨特说的,自由和责任是双重存在的。电影中的乔在未实现梦想前在一所中学担任声乐教师,因为工作是经济的来源。从乔和母亲的对话中,我们看出电影想要向我们表达的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既有责任不去剥夺他人的自由,同时也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四、结语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对迪士尼最新出品的触及心灵的动画片《心灵奇旅》进行了探析,影片中许多主题都凸显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这样一部探讨人生真义的电影选择在2020年上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人们被迫居家隔离,自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使许多追梦人无法继续赶路。正如影片中的乔一样,因为灵魂暂时离开肉身而不能继续追求音乐梦想。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限制人类寻找生活的乐趣,许多人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了自己曾经想要尝试的技能,像:烹饪、练瑜伽、画画等等,人们从生活的点滴中已然找到了存在真正的意义。影片的导演曾在一次采访中回答道:“我曾经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一名动画师,并多年之后在全球最著名的动画集团工作进行创作,但是突然之间我会冒出一些想法,动画是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反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从小被教育和培养成要具有明确目标和人生方向的人,但是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这些之后,反思自己的一生,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享受当下和拥抱生活。
  参考文献:
  [1]戴菲.《心灵奇旅》:一场“形而上”的冒险之旅[J].戏剧之家,2021(11):136-137.
  [2]高宣扬.存在主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潘志恒.飘荡在虚无中的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中的自由理论评析[J].比较法研究,2005(04):131-147.
  [5]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of Shanghai.1927:27.
  [6][法]让·保罗·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火爆热词,“量化一切”“让数据发声”等口号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风向标,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俨然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数
拯救残疾学生心灵世界,要把握残疾人主体地位和价值功能,从而建构起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内涵和方法途径逻辑体系,确保残疾学生在疫情中的“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如何做好疫情中的残疾人心理干预和疏导,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人生哲学理念,生命教育的价值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摘要: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循证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促使教学评价从传统的基于感知的评价向现代的基于证据的评价转变,由此催生循证教学评价。它以教育主体进行施教的全过程为聚焦点,分析教学投入及其学习成效,体现了对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的坚守。循证教学评价的主要要素包括个性化教学、教学时空场域、多源异构数据,三者之间互联互通,并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相融共生。循证教学评价在理论设计上是以立德树人
摘要: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支教作为教育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该文在梳理已有支教模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培养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与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体化设计为指向,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教师教学共同体,构建“接力式”支教模式原型。采取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按照“目标计划—实践应用—应用反思—改进修正”的研究路径,围
摘要:诞生于农业时代、在“知”和“行”两维空间中贯通的“知行合一”,在创新创造为最重要特征、人们要普遍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智慧时代,要拓展创新创造的新空间、新维度,相应地向“知行创合一”方面发展和拓展,并通过创新的教育将过去少数人拥有的创新创造素养转化为人们普遍具有的基本素养,提升人性创新创造新维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加速转型发展的我国,特别需要创新创造,特别需要倡导和发展知行创合一。信息技术降低
伴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已然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音乐作为目前繁忙时代背景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当代处于压力之中的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而声乐作为能够通过人声即可传达出自身观念与情感的一种音乐形式,已被绝大多数人所应用与传承。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声乐教学已形成其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体系,但鉴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在当前已无法满足学生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声乐教学主阵地的高校应当加快声乐教
摘要: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未来发展综合考量而日益关注的新焦点。回顾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历程,虽然减负政策大量出台,但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以至于各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策免疫”。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认为学生及其家庭、教师及中小学校,以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等共同构成了中小学生减负的利益相关者矩阵,且在减负过程中存在多向互动关系。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各利益相关者在各自寻求利益最大
目的 评价循证医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口腔专硕住院医师规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科室40名轮转规培生随机分
摘要:知识建构层级水平是反应合作学习开展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认知冲突管理则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推进知识建构深层级发展的契机与动力。为了探究认知冲突管理对合作学习开展质量的影响,该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归纳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靠谱COP项目146节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为数据依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小学课堂合作学习活动质量普遍较低,知识建构绝大多数处于第一层级,即信息分享层,严重
摘要:“三个课堂”是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互联网 教育”应用新模式。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乡村学校师资短缺以及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是阻碍“三个课堂”应用推广的主要因素,而现有研究缺少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深入探讨如何促进“三个课堂”有效应用。该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和共同体理论为指导,利用演绎法构建支持“三个课堂”应用的城乡教师共同体模型,阐述共同体中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