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本质上说,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学生集合体,是一个学习的准团队;案例教学小组的“讨论”是“谈”,是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创造、共赢的思想交流过程。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是指组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互助合作、群策群力,完成课程目标任务,实现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思想交流过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本质
在成人培训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讨论环节一般采取先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形式。小组讨论是指以授课教师按一定程序和标准组合的学生小组为单位,就案例材料进行分析,交流彼此观点,揭示事物本质或寻求可行方案等活动过程。案例教学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效果。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本质的揭示与把握、方案的酝酿与形成、情感的体验与团队精神的培育,几乎都在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小组讨论对案例教学有如此重要性,这就诱使教学工作者想进一步了解其“真容”,本篇欲在这方面作点尝试。
一、对讨论“小组”的分析
本小节分二个层次:
其一,一个理想的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一个团队,一个学习的团队。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人的集合体。表达人的集合体概念很多。如人群、群体、组织、团体、团队等。这些概念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讨论“小组”本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对下面几个概念作些简单分析。
人群(people):是指偶然聚集在一起人的集合體。比如观风景的游客、看电影的观众等。该人群成员之间一般并不发生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互动,即没有社会交往。他们彼此没有联络意识,也没有共伺归属感,彼此聚合时间一般不长。若遇特殊情形,即使相聚较长时段,然因彼此没有互动,没有协作参与有共同目标的社会实践,他们还是人群中的“单分子”,彼此形同路人。
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个体的组合。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1]
团体(group):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为完成特定目标而结合的组合体。[2]团体和群体实际上是同义语。两者英文都为group。“群体,又叫团体,是指两个以上个体遵守同一规范,在同一日标指导下协同活动的人群组合体。”[3]
组织(organization):一方面它作为名词,是指为了达到自身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对于正式组织,这种关系是指有意识形成的职务和职位结构。另一方面它作为动词,是一种管理活动,如确定任务、计划、方案等。在正式组织中,它是指有意识建立的分工、协调和联系沟通的方式。群体与组织是有区别的。一个成熟组织内部有严密的分工协作、严格的管理制度、分明的权责层次结构等,而这些是群体所不具备的。是组织一定是群体,是群体不一定是组织。
团队(team):通常直译为小组,但目前该词也往往称之为工作团队(work team)。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团队是指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4]2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这一定义突出了团队与群体的不同。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后来斯蒂芬·罗宾斯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调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作用是中性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而团队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技能是随机或不同的,而团队技能是相互补充的。[4]2团队特点有:(1)“机构”具有不确定性,也即临时性。(2)职责明确。(3)没有等级区别。(4)成员都有决策权(决定权)。(5)信息沟通充分。(6)有利于取得效益。[4]3-4
通过对上述五个概念介绍,体现讨论“小组”本质的概念可以排除以下几个:首先是“人群”。案例教学中讨论“小组”组员不是偶然聚合在一起,他们的集合是授课教师意志所为。他们之间有互动交往,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其次是“组织”。组织内部有上下级隶属关系的权责结构体系,该体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安排。而案例教学中讨论“小组”具有“临时性”,它的内部关系是平等的——地位平等、权利平等、责任平等。最后是“群体”或“团体”。群体概念一个显著特征是群体对完成目标和任务的责任是个体的。虽然群体内部彼此共享信息,但更强调个人责任、贡献和成就感。其价值导向是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而案例教学中研讨小组则强调整体绩效、集体荣誉感等。
排除人群、群体(团体)、组织概念后,相比较而言,“团队”概念能更多地体现讨论“小组”的本质。一个理想的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在讨论问题时,组员地位平等,人人都有发言权,都有把握真理的机会。“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如组织者、资料员、记录员、发言者、监督者等。这些角色的设定都是为了完成共同的课程目标任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员们彼此分享成功经验,共同反思失败教训,同时对问题的解答或行动方案的设计彼此互为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的结果归属于小组集体而不是小组中个人。每位组员都有小组集体荣誉感利归属感。讨论“小组”诸类特点与团队特征基本是一致的。可以说,一个理想的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学习的团队。
其二,在现实案例教学实践中,讨论“小组”是一个准团队,一个潜在团队。
从团队创建和发展角度看,团队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成立、震荡、规范、高产和调整阶段。成立阶段创建者主要考虑团队类型与功能、团队规模、团队人才选拔等问题。团队成立阶段一般需要几个月时间。在团队震荡阶段,队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协作、沟通与磨合。规范阶段是团队文化建设最好时机。这一阶段要大力培养队员的互助合作、敬业奉献精神,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团队高产阶段,团队领导主要工作是思考和推动工作方法的变革,给团队下达挑战性目标等等。调整阶段则是团队创立者总结经验阶段。[4]6-9 案例教学讨论“小组”作为一个团队,是否也经历这五个阶段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上文所述“团队”概念一般是指工作团队。而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则是一个学习团队。學习团队有着和工作团队不一样的特点:首先,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学习团队的建立,不可能有几个月的成立期。一个成人培训班的培训期限是几天到几十天不等。显然,时间上不允许授课教师对讨论“小组”创建作细致的准备工作。在成人培训案例教学实践中,一般情况是讨论“小组”的创建工作,如组员选择与搭配、组数与组员数的确定等可能几天就完成。其次,受教育教学目标的限制,案例教学讨论“小组”的组员只能是本班学员,不可能从班级外挑选人才充实讨论小组。考虑到教育培训整体效应,及组间“实力”均衡所产生的积极竞争效果等,授课教师必须把不符合团队建设需要的本班学员均匀分配至各讨论小组中。最后,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学习团队创立和发展五个阶段性特征不明显。成立期、震荡期、规范期、高产期、调整期几乎一次性完成。授课教师一般超前几天发放案例材料让学员阅读预习。讨论“小组”则在授课现场划分。小组分好后便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结束后便是全班交流及教师点评、总结。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团队是边“成立”,边“磨合”,边“磨合”边“规范”,边“规范”边“生产”。案例教学课一结束,学习团队也就解散。讨论小组组员似乎刚“相识相知”就“分手拜别”。
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讨论“小组”的建设,不可能像其他团队建设那样有选拔人才的空间,成员的组合搭配也不由得授课教师随意支配。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不大可能预留太多时间给授课教师进行团队文化建设,且留给组员彼此磨合,建立良好和谐关系的机会也不多。这些情况都表明,在现实案例教学实践中,讨论“小组”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只是一个准团队,或者说是一个潜在团队。
二、对小组的“讨论”分析
在成人培训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体现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讨论是平等民主的。小组讨论是一个身份转化器。它把不同职务、职称、学历的学员转化为身份平等的学习者、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大家有着同样身份,从事同样活动。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利。组员的知识有先后之分,但地位没有尊卑。组员观点有深浅之别,但人格都应得到尊重。组员平等的地位决定了讨论过程的民主气氛。在讨论过程中没有谁的发言是一言九鼎、绝对权威,也没有地位优势让一个组员去强词夺理。大家抱着学习、欣赏的态度倾听他人观点,反思自身的不足。
其次,讨论是互助合作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是多个环节交织的过程。从开始的资料查询,到小组讨论的组织,再到讨论过程中的讨论内容的记录、讨论规范遵守及监督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在讨论过程中,组员对他人发言的倾听和反馈,对他人问题的解惑与答疑,对他人观点的补充与修正等这些都是组员彼此互助合作的表现。
最后,讨论是创造生成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中知识的生成主要表现为:第一,在讨论过程中组员会有不同观点和意见。这些不同观点和意见代表着不同的视域。小组“讨论”过程实际上是多种视界的汇聚、融合。在各种视域融合中,产生了新的视界。这样一定程度上使组员认识偏差得以纠正,思路得以拓宽,对事物看法更加全面而深刻。第二,小组讨论完成了对旧知识的改造,旧知识在新知识经验背景下有了新意义。第三,小组讨论生成并强化了团队意识。在相互帮助、协作过程中,组员有了感激、佩服、认同、兴奋等心理体验。这些情感体验,能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团队凝聚力。小组讨论是发生器,通过它组员的知、情、意都发生了积极的创造性变化。
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过程。汉语里表达交流和说话的词汇很多,譬如,对话、谈判、争吵、商量、聊天等等。这些词汇代表着说话者不同身份、说话目的和语境等。学者王松涛对不同类型的谈话交流做过一个归纳总结,他认为可以分四类:聊、辩、商、谈(见下页图)。[5]
借用王松涛对说话的分类和所确立的概念,根据前文介绍的小组“讨论”三特点,可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归到“谈”类别。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员平等的地位,真诚的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对事物本质的揭示等这些正是王松涛“谈”所表达的内涵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结论: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学生集合体,它是一个学习的准团队。案例教学小组的“讨论”是“谈”,是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创造、共赢的思想交流过程。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是指组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互助合作、群策群力,完成课程目标任务,实现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思想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凌.组织行为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长沙,2004:177.
[2]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8.
[3]胡辰君.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32.
[4]姚裕群,孔冬.团队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松涛.对话教育之道[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0:29~30.
关键词: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本质
在成人培训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讨论环节一般采取先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形式。小组讨论是指以授课教师按一定程序和标准组合的学生小组为单位,就案例材料进行分析,交流彼此观点,揭示事物本质或寻求可行方案等活动过程。案例教学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效果。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本质的揭示与把握、方案的酝酿与形成、情感的体验与团队精神的培育,几乎都在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小组讨论对案例教学有如此重要性,这就诱使教学工作者想进一步了解其“真容”,本篇欲在这方面作点尝试。
一、对讨论“小组”的分析
本小节分二个层次:
其一,一个理想的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一个团队,一个学习的团队。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人的集合体。表达人的集合体概念很多。如人群、群体、组织、团体、团队等。这些概念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讨论“小组”本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对下面几个概念作些简单分析。
人群(people):是指偶然聚集在一起人的集合體。比如观风景的游客、看电影的观众等。该人群成员之间一般并不发生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互动,即没有社会交往。他们彼此没有联络意识,也没有共伺归属感,彼此聚合时间一般不长。若遇特殊情形,即使相聚较长时段,然因彼此没有互动,没有协作参与有共同目标的社会实践,他们还是人群中的“单分子”,彼此形同路人。
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个体的组合。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1]
团体(group):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为完成特定目标而结合的组合体。[2]团体和群体实际上是同义语。两者英文都为group。“群体,又叫团体,是指两个以上个体遵守同一规范,在同一日标指导下协同活动的人群组合体。”[3]
组织(organization):一方面它作为名词,是指为了达到自身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对于正式组织,这种关系是指有意识形成的职务和职位结构。另一方面它作为动词,是一种管理活动,如确定任务、计划、方案等。在正式组织中,它是指有意识建立的分工、协调和联系沟通的方式。群体与组织是有区别的。一个成熟组织内部有严密的分工协作、严格的管理制度、分明的权责层次结构等,而这些是群体所不具备的。是组织一定是群体,是群体不一定是组织。
团队(team):通常直译为小组,但目前该词也往往称之为工作团队(work team)。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团队是指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4]2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这一定义突出了团队与群体的不同。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后来斯蒂芬·罗宾斯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调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作用是中性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而团队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技能是随机或不同的,而团队技能是相互补充的。[4]2团队特点有:(1)“机构”具有不确定性,也即临时性。(2)职责明确。(3)没有等级区别。(4)成员都有决策权(决定权)。(5)信息沟通充分。(6)有利于取得效益。[4]3-4
通过对上述五个概念介绍,体现讨论“小组”本质的概念可以排除以下几个:首先是“人群”。案例教学中讨论“小组”组员不是偶然聚合在一起,他们的集合是授课教师意志所为。他们之间有互动交往,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其次是“组织”。组织内部有上下级隶属关系的权责结构体系,该体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安排。而案例教学中讨论“小组”具有“临时性”,它的内部关系是平等的——地位平等、权利平等、责任平等。最后是“群体”或“团体”。群体概念一个显著特征是群体对完成目标和任务的责任是个体的。虽然群体内部彼此共享信息,但更强调个人责任、贡献和成就感。其价值导向是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而案例教学中研讨小组则强调整体绩效、集体荣誉感等。
排除人群、群体(团体)、组织概念后,相比较而言,“团队”概念能更多地体现讨论“小组”的本质。一个理想的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在讨论问题时,组员地位平等,人人都有发言权,都有把握真理的机会。“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如组织者、资料员、记录员、发言者、监督者等。这些角色的设定都是为了完成共同的课程目标任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员们彼此分享成功经验,共同反思失败教训,同时对问题的解答或行动方案的设计彼此互为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的结果归属于小组集体而不是小组中个人。每位组员都有小组集体荣誉感利归属感。讨论“小组”诸类特点与团队特征基本是一致的。可以说,一个理想的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学习的团队。
其二,在现实案例教学实践中,讨论“小组”是一个准团队,一个潜在团队。
从团队创建和发展角度看,团队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成立、震荡、规范、高产和调整阶段。成立阶段创建者主要考虑团队类型与功能、团队规模、团队人才选拔等问题。团队成立阶段一般需要几个月时间。在团队震荡阶段,队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协作、沟通与磨合。规范阶段是团队文化建设最好时机。这一阶段要大力培养队员的互助合作、敬业奉献精神,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团队高产阶段,团队领导主要工作是思考和推动工作方法的变革,给团队下达挑战性目标等等。调整阶段则是团队创立者总结经验阶段。[4]6-9 案例教学讨论“小组”作为一个团队,是否也经历这五个阶段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上文所述“团队”概念一般是指工作团队。而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则是一个学习团队。學习团队有着和工作团队不一样的特点:首先,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学习团队的建立,不可能有几个月的成立期。一个成人培训班的培训期限是几天到几十天不等。显然,时间上不允许授课教师对讨论“小组”创建作细致的准备工作。在成人培训案例教学实践中,一般情况是讨论“小组”的创建工作,如组员选择与搭配、组数与组员数的确定等可能几天就完成。其次,受教育教学目标的限制,案例教学讨论“小组”的组员只能是本班学员,不可能从班级外挑选人才充实讨论小组。考虑到教育培训整体效应,及组间“实力”均衡所产生的积极竞争效果等,授课教师必须把不符合团队建设需要的本班学员均匀分配至各讨论小组中。最后,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学习团队创立和发展五个阶段性特征不明显。成立期、震荡期、规范期、高产期、调整期几乎一次性完成。授课教师一般超前几天发放案例材料让学员阅读预习。讨论“小组”则在授课现场划分。小组分好后便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结束后便是全班交流及教师点评、总结。案例教学讨论小组团队是边“成立”,边“磨合”,边“磨合”边“规范”,边“规范”边“生产”。案例教学课一结束,学习团队也就解散。讨论小组组员似乎刚“相识相知”就“分手拜别”。
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讨论“小组”的建设,不可能像其他团队建设那样有选拔人才的空间,成员的组合搭配也不由得授课教师随意支配。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不大可能预留太多时间给授课教师进行团队文化建设,且留给组员彼此磨合,建立良好和谐关系的机会也不多。这些情况都表明,在现实案例教学实践中,讨论“小组”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只是一个准团队,或者说是一个潜在团队。
二、对小组的“讨论”分析
在成人培训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体现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讨论是平等民主的。小组讨论是一个身份转化器。它把不同职务、职称、学历的学员转化为身份平等的学习者、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大家有着同样身份,从事同样活动。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利。组员的知识有先后之分,但地位没有尊卑。组员观点有深浅之别,但人格都应得到尊重。组员平等的地位决定了讨论过程的民主气氛。在讨论过程中没有谁的发言是一言九鼎、绝对权威,也没有地位优势让一个组员去强词夺理。大家抱着学习、欣赏的态度倾听他人观点,反思自身的不足。
其次,讨论是互助合作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是多个环节交织的过程。从开始的资料查询,到小组讨论的组织,再到讨论过程中的讨论内容的记录、讨论规范遵守及监督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在讨论过程中,组员对他人发言的倾听和反馈,对他人问题的解惑与答疑,对他人观点的补充与修正等这些都是组员彼此互助合作的表现。
最后,讨论是创造生成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中知识的生成主要表现为:第一,在讨论过程中组员会有不同观点和意见。这些不同观点和意见代表着不同的视域。小组“讨论”过程实际上是多种视界的汇聚、融合。在各种视域融合中,产生了新的视界。这样一定程度上使组员认识偏差得以纠正,思路得以拓宽,对事物看法更加全面而深刻。第二,小组讨论完成了对旧知识的改造,旧知识在新知识经验背景下有了新意义。第三,小组讨论生成并强化了团队意识。在相互帮助、协作过程中,组员有了感激、佩服、认同、兴奋等心理体验。这些情感体验,能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团队凝聚力。小组讨论是发生器,通过它组员的知、情、意都发生了积极的创造性变化。
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过程。汉语里表达交流和说话的词汇很多,譬如,对话、谈判、争吵、商量、聊天等等。这些词汇代表着说话者不同身份、说话目的和语境等。学者王松涛对不同类型的谈话交流做过一个归纳总结,他认为可以分四类:聊、辩、商、谈(见下页图)。[5]
借用王松涛对说话的分类和所确立的概念,根据前文介绍的小组“讨论”三特点,可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归到“谈”类别。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员平等的地位,真诚的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对事物本质的揭示等这些正是王松涛“谈”所表达的内涵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结论:案例教学讨论“小组”是学生集合体,它是一个学习的准团队。案例教学小组的“讨论”是“谈”,是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创造、共赢的思想交流过程。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是指组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互助合作、群策群力,完成课程目标任务,实现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思想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凌.组织行为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长沙,2004:177.
[2]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8.
[3]胡辰君.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32.
[4]姚裕群,孔冬.团队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松涛.对话教育之道[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