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庆市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从2017年起,依托渝北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根据特校实际情况探索课后服务“走班制”教学。一是根据学生障碍类型、能力层次探索“走班制”教学分组形式,增强学生生活、社会适应性。二是根据教师特长探索“走班制”教师管理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成就感。三是根据活动内容探索“走班制”校本教材,提高课后服务活动的实效。由此,实现学校“人人爱生活,个个有技能”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走班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自2017年起,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利用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对全校学生开展课后兴趣、康复教育活动。由于特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特殊学生的需要。为了让特殊学生得到更好发展,让教师获得更多成就感。因此,特校从“走班制”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探索适合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发展的课后服务活动形式。
走班制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固定班级流动式的学习模式[1]。特校的走班制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走班制教学,特校的走班制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特点来选择课程,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小组上课。学校根据学生分组情况为每个课后服务小组整体设计课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其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课后服务活动的“走班制”教学实践探索
1.根据学生能力特点探索“走班制”分组形式
渝北特校招收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多动症、听力障碍等学生,涵盖了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职业高中三个阶段。学生障碍类型复杂以及学生年龄层次差距大,加上学校教师人数有限,这使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难度增加。为此,学校先整体设计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包括书法与朗读、美术、体育与康复、音乐与律动和职业教育等。学前教育可根据区域活动自行调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分为低、中、高段组,每个学段都涉及了课后服务的各个方面内容,一个学段包含了2-3个班级学生,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又进行分组,为不同的组安排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2.根据教师特长探索“走班制”教师管理模式
特校教师人数少,全校40多名教师,教师年龄差异大,年轻老师占三分之一,中老年教师占三分之二。课后服务活动根据教师特长优先,教师自愿的原则,为教师安排适合自身特点的兴趣小组。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美术专任教主要负责美术活动,体育专任教师主要负责体育与康复活动,音乐专任教师主要负责音乐与律动,语文科任教师主要负责书法与朗读活动。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本组活动安排,并做好相關记录。小组由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组成,根据教师能力特长分主教和助教,小组间教师互助搭配,使得课后服务活动管理井然有序。
3.根据活动内容探索“走班制”校本教材
课后服务活动的内容丰富,既包含艺术兴趣活动,也包含康复教育活动以及职业教育活动。教材与教案以主题式呈现,每小组先综合评估本组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水平,结合学生能力层次、年龄及学习兴趣,并根据季节节庆及生存常识等因素进行编写。既体现了教学内容横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纵向难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侧重于生活自理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职业教育阶段侧重于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洗车等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针对个别化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走班制”教学实践探索的体会
(一)“走班制”教学的成效
1.增强学生的生活、社会适应性
从每个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效果以及家长反馈中得知,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学生的进步得益于走班制教学形式中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强,需要特殊学生去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每个小组活动会结交不同的学习伙伴以及面对不同的教师。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好比一个微型的社会,每天的活动都在更换不同的学习伙伴,学生的社交范围得到增大,学生不断地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学生相互模仿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
2.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教师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不同于平时教师上课的“单打独斗”,一个老师不再单独面对一群特殊儿童。在课后服务中,每个小组有2-3名教师。主教教师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优势,主要负责整堂活动的流程安排,本组其它老师积极配合进行教学支持,在活动练习环节对个别需要指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小组备课时间减少,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节约了整顿课堂纪律的时间,教学效果显著,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成就感。
(二)“走班制”教学带来的挑战
1.为班级管理和教学评估带来挑战
在走班制教学中,每次小组活动,老师面对的学生不是自己本班的学生,加上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在学习初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不太了解,大大增加了小组任教教师的管理难度。如果教师和班主任以及家长缺乏沟通,就会造成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不一致。因此,学校需要统一安排,尽量每组安排本班的老师参与,并与班主任做好沟通,向班主任和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此外,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大,这为学生的学习评估带来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能力进行分层,在学期末评估时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为下一次的活动安排提供科学的依据。
2.对教师专业化和学校管理的挑战
走班制教学通常没有在固定的普通教室,而是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安排在多功能室、康复训练室、操场等。这些活动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具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对教师专业化知识要求更高,更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还学校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更加细致,如何对教师进行考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谈智障教育中的走班制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2]邹冬梅,高轩.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特点的走班制教学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走班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自2017年起,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利用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对全校学生开展课后兴趣、康复教育活动。由于特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特殊学生的需要。为了让特殊学生得到更好发展,让教师获得更多成就感。因此,特校从“走班制”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探索适合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发展的课后服务活动形式。
走班制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固定班级流动式的学习模式[1]。特校的走班制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走班制教学,特校的走班制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特点来选择课程,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小组上课。学校根据学生分组情况为每个课后服务小组整体设计课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其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课后服务活动的“走班制”教学实践探索
1.根据学生能力特点探索“走班制”分组形式
渝北特校招收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多动症、听力障碍等学生,涵盖了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职业高中三个阶段。学生障碍类型复杂以及学生年龄层次差距大,加上学校教师人数有限,这使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难度增加。为此,学校先整体设计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包括书法与朗读、美术、体育与康复、音乐与律动和职业教育等。学前教育可根据区域活动自行调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分为低、中、高段组,每个学段都涉及了课后服务的各个方面内容,一个学段包含了2-3个班级学生,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又进行分组,为不同的组安排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2.根据教师特长探索“走班制”教师管理模式
特校教师人数少,全校40多名教师,教师年龄差异大,年轻老师占三分之一,中老年教师占三分之二。课后服务活动根据教师特长优先,教师自愿的原则,为教师安排适合自身特点的兴趣小组。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美术专任教主要负责美术活动,体育专任教师主要负责体育与康复活动,音乐专任教师主要负责音乐与律动,语文科任教师主要负责书法与朗读活动。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本组活动安排,并做好相關记录。小组由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组成,根据教师能力特长分主教和助教,小组间教师互助搭配,使得课后服务活动管理井然有序。
3.根据活动内容探索“走班制”校本教材
课后服务活动的内容丰富,既包含艺术兴趣活动,也包含康复教育活动以及职业教育活动。教材与教案以主题式呈现,每小组先综合评估本组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水平,结合学生能力层次、年龄及学习兴趣,并根据季节节庆及生存常识等因素进行编写。既体现了教学内容横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纵向难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侧重于生活自理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职业教育阶段侧重于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洗车等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针对个别化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走班制”教学实践探索的体会
(一)“走班制”教学的成效
1.增强学生的生活、社会适应性
从每个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效果以及家长反馈中得知,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学生的进步得益于走班制教学形式中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强,需要特殊学生去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每个小组活动会结交不同的学习伙伴以及面对不同的教师。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好比一个微型的社会,每天的活动都在更换不同的学习伙伴,学生的社交范围得到增大,学生不断地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学生相互模仿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
2.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教师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不同于平时教师上课的“单打独斗”,一个老师不再单独面对一群特殊儿童。在课后服务中,每个小组有2-3名教师。主教教师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优势,主要负责整堂活动的流程安排,本组其它老师积极配合进行教学支持,在活动练习环节对个别需要指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小组备课时间减少,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节约了整顿课堂纪律的时间,教学效果显著,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成就感。
(二)“走班制”教学带来的挑战
1.为班级管理和教学评估带来挑战
在走班制教学中,每次小组活动,老师面对的学生不是自己本班的学生,加上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在学习初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不太了解,大大增加了小组任教教师的管理难度。如果教师和班主任以及家长缺乏沟通,就会造成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不一致。因此,学校需要统一安排,尽量每组安排本班的老师参与,并与班主任做好沟通,向班主任和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此外,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大,这为学生的学习评估带来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能力进行分层,在学期末评估时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为下一次的活动安排提供科学的依据。
2.对教师专业化和学校管理的挑战
走班制教学通常没有在固定的普通教室,而是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安排在多功能室、康复训练室、操场等。这些活动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具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对教师专业化知识要求更高,更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还学校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更加细致,如何对教师进行考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谈智障教育中的走班制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2]邹冬梅,高轩.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特点的走班制教学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