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济大学校庆110周年之际,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起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围绕可持续性科学组织相关研究文章,有如下基本考虑:一是从世界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二十多年,联合国提出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对可持续发展本身需要有深刻的理论解释;二是从中国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要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实践相结合,发展出基于中国经验同时能够与国际对话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三是从同济看,同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深入而有领先意义的工作。
  对复杂问题的多学科研究通常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是如此。首先是多学科的研究阶段(multidiscipline),参与其中的各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即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各自为政的研究,但是研究的问题、方法、数据以及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然后是交叉科学的研究阶段(interdiscipline),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参与其中的各学科开始从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整合角度进行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有整合性的可以共享的研究范式。最后是跨学科的研究阶段(transdiscipline),开始提炼出可持续性科学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参与其中的各学科逐渐进入到有共同问题、共同范式的研究状态,真正有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可持续性科学需要的某种协同性。显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只有建立具有共享性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方法才趋于成熟。
  2015年,在联合国通过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际,我们整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研究——可持续性科学导论》一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探索,提出了有关可持续性科学的一个理论框架和工作模型,这个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即基于强可持续性的对象分析(TBL分析),基于界面管理的主体分析(PPP分析),基于因果整合的过程分析(PSR分析)。从最基本的意义上,可持续性的科学范式和思维方式,包括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本体论,强调世界的内在规律是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和谐,人类社会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违背了人与地球系统客观规律的表现和结果;价值观,认为只有在行星地球边界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方法论,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研究应该进行对象、主体、过程三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
  我們认为,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共同愿景的背景下,各门科学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性原理,用来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组织本期专题就是这样的用意。熊伟和诸大建的文章,用对象-主体-过程分析框架,指出当前国内火热的PPP运动需要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许洁的文章,以哈佛大学为例讨论了可持续性导向大学如何源于和超越传统的绿色大学;田园宏、王欢明的文章从可持续性科学的过程分析角度讨论了城市污水治理的绩效评价。希望这样一类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所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倡导和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PDCA循环法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于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
目的分析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临床价值以及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方法采取抽签法将2016年9月-2019年4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患者分为参照组(46例,给予开展
基于医疗政策体系的改革,大型公立医院在医疗环境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也有程度不等的变化,已不局限于规模扩张,内部所具有的资源与诊疗水平才是竞争核心.采用Lotka-Volterra系
为了节省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降低供氧能耗,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采用缺氧/好氧(A/O)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溶解氧pDO维持在0.5~0.7mg·L^-
目的 探讨6S精细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2019年6-9月期间该科所收治的40例住院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20例.实验1组
目的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从该院2018年6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炎患者中选择160例参与该次研究,将所选患者平均分为
我国的页岩气储藏多处在多山地区,井场的面积有限,井场布置困难。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页岩气开发遇到的问题,用压力高、流量大的6500HP压裂泵替代目前低功率压裂泵,可减少压裂车
阐述高职教育学分制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延伸、扩展及课程框架结构。探索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的分类、选修课程的开设、考核以及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