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之所以含有“风险”,其中主要原因是在所谓的企业家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他们缺少方法论,并违背了基本且众所周知的规则。
——彼得.F.德鲁克
新闻背景: 2008年7月17日,全球上百家媒体报道——中国C R O行业的领头羊泰格医药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融资,开始进入高速扩张阶段。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旦生了病,谁也离不开药。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一个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临床试验,一直到最终真正上市,需要长达10余年的时间。期间的巨大投入、高风险和高失败率,不亲身经历,更是鲜为人知。
倾听泰格医药创始人叶小平博士讲述新药研发过程,记者油然想到,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似乎演绎和暗合了创业过程的艰辛、所需的耐力、所承受的风险、不可预知的结局以及过程中对成功的巨大期待和渴望。也正是这个过程,激发了创业者的激情,使众多的创业者前赴后继,谱写出一个个或成功或失败的创业故事。一直来,人们都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密码”。
通过对泰格医药的采访,我们似乎找到了创业成功的密码,尽管成功密码的破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叶博士和泰格医药的创业过程及其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泰格创业成功的核心密码只有一个字“人”。
泰格密码第一环:储备完整的人脉链
是什么原因,让已经担任知名跨国制药企业上海罗氏医学注册总监的叶小平博士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而投身创业?又是什么原因使很多外资企业的优秀人才纷纷都加入泰格?储备完整的人脉链以及合理运营人脉链,是有效提高创业成功几率的最佳资源条件。
眼下泰格医药的中坚力量大部分都是叶博士和曹晓春等公司创始人的昔日同事以及业务合作中结交的行业精英和朋友。身为牛津大学的免疫学博士,叶博士身边的朋友圈自然是藏龙卧虎。这些朋友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有着很好的发展,但他们都放弃了外企比泰格更优越的待遇(包括更高的职位,高几倍的薪酬等),而投身泰格,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叶博士的充分信任和对泰格医药的良好前景的信心。无论是普通的一员,还是像苏炳华教授这样国内最权威的生物统计学家,都能在泰格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
泰格医药设有行政部、医学部、注册部、科学事务部、质量保证部和培训部、数据管理和统计部,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叶博士精心挑选的有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这样高标准组建的国际化的C R O专业团队,使泰格医药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能够提供国际标准专业服务的C R O,成为风投和国际咨询公司眼中中国C R O行业的领头羊。
缺钱是创业发展面对的共性问题,泰格却用自己的人脉链和优秀团队跨过了这第一道坎。当面临C R O发展的机遇时,知名的风投“启明创投”主动选择了泰格医药,启明对国内C R O进行调研后认为:“泰格是行业的领先者,泰格的管理团队有很高的专业性,公司员工有多年的国际国内相关服务经验,并能广泛招募优秀人才,从人才上有持续发展力。 3年内很有希望成为行业规模第一的公司。”很多创业者每天拿着自己企业融资方案到处跑,不停的找投资商洽谈合作,唾沫横飞的诉求自己的商业模式和高额回报。其实,这都是一种投机心理,投资者们只愿意把资产投到可信任的企业,所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一支让资本信得过的团队并且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是关键。
泰格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团队,还建立了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凭借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及时交付能力,泰格迅速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和良好的口碑,形成了以老客户和客户推荐新客户为主的独特的业务发展模式。
仔细研究,不经意发现,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关系,因为各种人脉关系,组建实力团队,客户来自团队,团队吸引风投,风投带来丰裕的资源和更多先进理念,这就是成功的方法和方法正确带来的关联效应。
泰格密码第二环:行业专家抓住创业机遇
生活中,很多成功机遇发生在偶然。许多年前,在一次G C P培训会议上,叶博士认识了泰格医药另一创始人曹晓春。偶然的相识,共同的话题,很长一段时间业务上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使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的信任,当中国开始产生对C R O专业服务的需求时,创业的梦想开始萌芽,曹晓春首先想到了叶博士,抓住转瞬即逝的创业时机,最终成就了一对创业搭档。
医药研发外包的产业链条范围很广,泰格医药瞄准了新药研发中临床试验这一环节。据统计,一个新药研发的总费用中,至少有40%用于临床试验。泰格医药涉足C R O领域创业时,抓住的是产业链条中的一节“黄金链条”。之所以能抓住创业机遇,泰格医药创始人的高度专业性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高度敏感,他们看到了临床试验CRO的广阔前景。
泰格在选择以临床试验CR O为创业基点的时候,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以当时的国内医药研发环境,越规范的企业,成本越高,而国内企业愿意支付的研发服务费用却非常低。但风险越大,往往收获也越大,虽然是刚出土的小苗,因为拥有独立的空间和阳光雨露,却有着无限的生长的空间。
泰格人很巧妙的选择自己熟悉的细分专业领域,做精做好做到位。从细节做起,用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正如启明所言:“由于中国药品研发规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提速,临床试验C R O在未来几年内,将会高速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C R O市场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此时,泰格已经做好了快速发展的准备。”
“很多企业因为产业链的范围不能精准锁定,盲目地什么都尝试,最终很可能导致鱼不得,熊掌失。”
当大家都拼命朝一个方向走去时候,聪明的企业家会发现,与其都挤在一个胡同里,不如就近推开某一扇门瞧瞧,说不定人人忽略的地方,恰别有洞天尽显天地风景。而资深的行业专家,恰恰是最能发现机遇的人,但既要发现机遇,又能抓住机遇,则不仅仅是专家就可以做到的,更要具有企业家的眼光。
泰格密码第三环:打造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的坚强团队
泰格医药从2002年创业伊始,一步一步走过来,其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来自包括有名的罗氏在内的跨国制药企业,可以说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团队,在管理人的不断努力经营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般看来,熟人好办事;其实熟人也难办事。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了,有事情好商量,有很多纪律规矩之类的反而不能认真,更不好较真。泰格的股东和骨干大部分都是朋友或比较熟悉的行业专才,对于这种状态下的管理,常务副总裁曹晓春感言:“我们用的是完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 要求员工做到纪律严明或者一板一眼,那样反而容易上班氛围不舒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我们相信员工会有责任心认真工作,因为大家把泰格当成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有事时自觉地会加班加点完成,这就是人性化管理带来的正面效应。”
泰格医药的团队管理是在外企的模式基础上经过改良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模式。吸取外企的优点,又符合本土企业的情势。与员工的沟通上,企业创始人也相当用心,公司创办了专门的企业内刊《泰格人》,除了刊登一些专业知识以外,还登载了员工和领导之间的交流感想,内容公开,领导与员工的态度可以坦诚真切地顺畅交流。在这本刊物上,员工还可以提出一些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建议,领导认真对待这些建议,并且接纳改进。在翻阅《泰格人》时,时常看到员工的子女照片,以及家庭照片,员工的随笔感想,以及专业性文章论文。泰格还很关心新员工的加入,会在刊物上对新员工做一个介绍,来表达公司的认可。记者不经意中还发现,《泰格人》中有一封给新员工的信:“亲爱的员工,我们之所以聘用你,是因为你能给我们一些紧迫的需求……我们深信需要有一个拥有你那样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并且认为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人选……如果你觉得这些体系需要改变,那就毫不犹豫的告诉我们。——你的真诚的经理”
这的确是一个团结凝聚的企业团队。
泰格医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不忘记组织团队一起到名胜旅游,增加大家的团队精神,锻炼身体,提高团队素质。叶博士认为,财富是整个团队一起营造的,大家都有机会一起分享果实,对员工苛刻的团队,注定灭亡。看着照片,高山上大家的集体合影,记者仿佛看到了阳光下健康成长的泰格美好的明天。
正如《泰格人》所说的:“泰格,泰山风格,我们做人要像泰山一样正气凌然,坦坦荡荡。我们要做追求卓越的泰格人。”
如今,刚刚获得风投资金注入的泰格更是敞开怀抱,向C R O专业人才发出邀请和呼吁:“来吧,泰格有你发挥才华和实现梦想最理想的平台。”
延伸阅读
国内CRO最早出现在1996年,但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全国大约300多家,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国内CRO市场尚没有一个权威统计数据来说明CRO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情况,根据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提供的数据,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
由于制药企业认识到与C R O合作所带来的明显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型制药企业选择多家C R O作为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据悉,目前医药企业委托C R O研究已经成为大型制药企业的战略性工作。由于C R O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制药企业在选择C R O合作时,如何对C R O进行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C R O公司,以下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1、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公司能够向制药公司(s p o n s o r)提供比较全面的服务(pipeline followup),业务增长越来越快;
2、从技术与专业层面来看,拥有强大的信息和专业资源;
3 、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法规,与药政主管机构关系良好;
4、从项目管理来说,有严格的OA系统和遵循SOP;
5、从员工的流动率来看,每年对外流动人数占实时总人数比例不超过5%;(这有时也可以说是最佳的培训和员工福利)
6、与申办者和研究者沟通最为及时成功;
7、从报告与记录来看,经得起时间和科学的考验;
8 、公众和行业内的认知率较高;
主编荐语
创业者必须残酷的自我反省
《创业成功的密码是“人”》,似乎既告之了我们“密码”,又告诉了我们方法和步骤。我想说的是,我们从来就不缺方法,虽然正确的密码和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厌其烦的寻找和唠叨。反之,我们缺的是对方法的理解和接受的条件具备。
因此,创业者必须近乎残酷地具备自我反省能力,残酷地对自己反省反思,发现、规避、改正、弥补自身的毛病和不足,适时掐死问题的萌芽,不断客观公正地检讨自己,使自己尽可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和健康的思维。
既然创业成功的密码是人,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自己对了,别人才会对,世界才会对,我们才可能做对的事情,找到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所谓创业团队,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才有可能形成、建立和发扬光大。否则,眼睛老盯着别人,不反省自己,忙到最后仍是孤家寡人,何谈事业和成功。(老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