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浅谈了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应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 处理学生的回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而一般数学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点,多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期望达到这些效果。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学生穷理致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必要手段。
关于如何提问,我国古代教育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今天有经验的教师更是无不注重课堂提问的研究,明确问的目的,考虑问的难易,掌握问的时机,讲求问的艺术。这些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在本文中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互动以建立简单的情感交流,如何让课堂提问发挥更好的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直接向老师求教的活动,也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直接方式,在一问一答中不仅体现了简单的语言交流,还渗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时机,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组织主要形式为: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回顾反思。它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上进行思考的情境,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使学生集中注意,进入准备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在所提供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后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能给学生积极的情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管是合乎情境问题还是不合乎教师期望的方向,教师都应该注意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眼光、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硬邦邦的、刻板的,更或者是讽刺的语言来与学生交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态度,要让学生有动脑筋的积极性,要敢于思考,但是我知道做老师一段时间后,在还没有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好教师”之前,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期,会由于教学和社会的压力产生一种对学生过于严厉、消极的态度,尤其是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你所设想的回答相差很大,或者根本回答不出来时,有的教师会生气,在生气的情感驱使下会说出一些批评学生的话,有的教师还会说一些可能会伤害学生情感的话,使学生在课堂上顿时失去了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以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要避免这种情况,我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在我阅读了我市教育局编写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读本》后,更坚信了这一点,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积极、正确的思考。现在的高中学生已经很少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学生不会,而是因为高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意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面子,他怕万一回答的不正确,老师或同学会嘲笑他。当然作为一个教师是绝对不能嘲笑学生的,但是在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即使没有嘲笑学生,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也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学生回答后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的想法不错”等语气赞扬学生的观点,如果遇到学生错误的回答,我也是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经常会以“这样对不对呢?”“这有道理吗?”“这个思路能解决问题吗?”我们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可让他谈谈自己的思考过程,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如此可以及时的指导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下子否定学生的回答,没有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回答没有得到老师的理解,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尊重,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否则学生一是会害怕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二是他还会重复此类错误,造成恶性循环。
其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时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并不一定会按照老师希望的思维方式回答问题,这时老师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思考过程,仔细分析学生的思考有没有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判断。尤其是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这往往是一个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机会。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如果凡是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草率否定,那教师就失之片面了。一题多解、殊途同归的例子很多,解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教师不全面考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被扼杀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保护,克服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倾向。但是有的教师却忽视这个重要的机会,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回答和思考问题。我在听一些老师的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教师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打断学生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继续提问其他的学生,以期望找到一个能符合自己思维的或者是自己认为是标准答案的学生的回答。这在理科教学中可能会更常见,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一位老师给了这样一道例题,
子分母就可以把未知数cosα约掉从而得到最后答案。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虽然说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最优最快的解法的问题,但是教师首先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体会不同思路的优劣,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最好的,而且在给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同解法时,这其实是一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要急于讲最好的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问学生后,学生可能会给出其他的解法,应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分析,给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学生,不要只要是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就给予肯定,成绩不好的就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找到学生不正确思路的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有时还可以课后做个别辅导,这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包办代替,要多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只有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课堂提问 处理学生的回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而一般数学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点,多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期望达到这些效果。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学生穷理致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必要手段。
关于如何提问,我国古代教育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今天有经验的教师更是无不注重课堂提问的研究,明确问的目的,考虑问的难易,掌握问的时机,讲求问的艺术。这些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在本文中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互动以建立简单的情感交流,如何让课堂提问发挥更好的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直接向老师求教的活动,也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直接方式,在一问一答中不仅体现了简单的语言交流,还渗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时机,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组织主要形式为: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回顾反思。它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上进行思考的情境,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使学生集中注意,进入准备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在所提供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后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能给学生积极的情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管是合乎情境问题还是不合乎教师期望的方向,教师都应该注意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眼光、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硬邦邦的、刻板的,更或者是讽刺的语言来与学生交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态度,要让学生有动脑筋的积极性,要敢于思考,但是我知道做老师一段时间后,在还没有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好教师”之前,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期,会由于教学和社会的压力产生一种对学生过于严厉、消极的态度,尤其是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你所设想的回答相差很大,或者根本回答不出来时,有的教师会生气,在生气的情感驱使下会说出一些批评学生的话,有的教师还会说一些可能会伤害学生情感的话,使学生在课堂上顿时失去了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以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要避免这种情况,我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在我阅读了我市教育局编写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读本》后,更坚信了这一点,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积极、正确的思考。现在的高中学生已经很少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学生不会,而是因为高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意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面子,他怕万一回答的不正确,老师或同学会嘲笑他。当然作为一个教师是绝对不能嘲笑学生的,但是在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即使没有嘲笑学生,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也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学生回答后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的想法不错”等语气赞扬学生的观点,如果遇到学生错误的回答,我也是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经常会以“这样对不对呢?”“这有道理吗?”“这个思路能解决问题吗?”我们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可让他谈谈自己的思考过程,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如此可以及时的指导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下子否定学生的回答,没有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回答没有得到老师的理解,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尊重,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否则学生一是会害怕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二是他还会重复此类错误,造成恶性循环。
其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时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并不一定会按照老师希望的思维方式回答问题,这时老师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思考过程,仔细分析学生的思考有没有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判断。尤其是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这往往是一个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机会。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如果凡是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草率否定,那教师就失之片面了。一题多解、殊途同归的例子很多,解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教师不全面考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被扼杀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保护,克服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倾向。但是有的教师却忽视这个重要的机会,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回答和思考问题。我在听一些老师的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教师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打断学生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继续提问其他的学生,以期望找到一个能符合自己思维的或者是自己认为是标准答案的学生的回答。这在理科教学中可能会更常见,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一位老师给了这样一道例题,
子分母就可以把未知数cosα约掉从而得到最后答案。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虽然说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最优最快的解法的问题,但是教师首先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体会不同思路的优劣,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最好的,而且在给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同解法时,这其实是一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要急于讲最好的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问学生后,学生可能会给出其他的解法,应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分析,给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学生,不要只要是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就给予肯定,成绩不好的就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找到学生不正确思路的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有时还可以课后做个别辅导,这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包办代替,要多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只有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