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设计就是教学的“预”,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预演。随着江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2010年高考新录取方案的出台,尤其是“五严”规定的强力实施,对高三日常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政策导向、课标内容、课堂结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
一、了解真实学情,搭建认知平台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比较忽视学生的起点行为,总认为依照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组织教学就可以了,这样做其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适合的认知平台。而学生的起点行为,就是学生在进行新的学科内容的学习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等。教师如果通过课前的学情调查,可以是个别交流,也可以是调查问卷等形式,汇总了解学生真正的实际情况,然后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创设情境就能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平台,并引导学生在新的认知平台上有所进步和提高。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以学科知识内部联系为支撑的课程。高中生往往已经具备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对社会发展过程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实施新课程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学生认识社会的渠道和手段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一些课本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已经有所了解。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本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而不是完全凭着教学参考和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设计。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择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所要强调的是,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而存在的。以往的历史教学过多地追求对史实的掌握,学科知识的过去性体现得较为明显,而现实性、时代性略显不足。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教育即生活”这一主旨体现在课程理念中,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更侧重于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科书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广大教师和学生视为经典。教学内容在体现历史学科时顺性的同时时代性也得到了彰显,在教材中安排了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课程,比如必修2《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等。为此新课程明确突出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另外为了强化历史课程的实践意义,新课程还要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之外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
三、统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而定,符合“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的教法就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一般教学的基本方法,如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究法、辩论法等。教学中必须从学情出发并在注重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下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择优性原则。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管是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其实都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恰当,可以化难为简,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必修2第5课《新航路开辟》中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是思想震撼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新航路影响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其二,综合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具体实际不同,心智能力发展也有差异,所以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长,加以综合运用。一般来说,一节课应以一至两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方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必修2第二单元的单元复习中,教师在复习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这部分内容过程中,为了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概念讲述清楚,建议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示法(PPT)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三个概念,然后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三个体系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样通过图形和材料的结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过去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以记忆为主的历史学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为了改变以前的种种弊端,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强调探究学习旨在通过让学生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能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与其他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互补。强调合作学习是针对学生过去学习中缺乏合作而言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应以独立为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學会处理矛盾分歧,整体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要精心设计新颖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在开放性问题探究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转变评价观念,更新评价方式
新课程评价要求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师生转变评价观念,更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师生教学的评价中首先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去统一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体现多元化评价。在新课程评价中多创设评价主体,包括与学生学习活动有关的或者有影响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或支持者。同时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通过不同的标准来反映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再次要贯彻全面性评价。新课程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在对历史学习的评价过程中,可以开发以师生教学为出发点的多维度评价量表;可以是以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出发点的观察量表,比如从基础知识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来量化评价;也可以设计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的观察量表,比如基础知识掌握、思维能力突破和课余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来量化评价。总之,通过教学相长,在新的评价方式中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评价促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了解真实学情,搭建认知平台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比较忽视学生的起点行为,总认为依照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组织教学就可以了,这样做其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适合的认知平台。而学生的起点行为,就是学生在进行新的学科内容的学习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等。教师如果通过课前的学情调查,可以是个别交流,也可以是调查问卷等形式,汇总了解学生真正的实际情况,然后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创设情境就能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平台,并引导学生在新的认知平台上有所进步和提高。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以学科知识内部联系为支撑的课程。高中生往往已经具备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对社会发展过程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实施新课程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学生认识社会的渠道和手段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一些课本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已经有所了解。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本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而不是完全凭着教学参考和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设计。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择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所要强调的是,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而存在的。以往的历史教学过多地追求对史实的掌握,学科知识的过去性体现得较为明显,而现实性、时代性略显不足。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教育即生活”这一主旨体现在课程理念中,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更侧重于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科书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广大教师和学生视为经典。教学内容在体现历史学科时顺性的同时时代性也得到了彰显,在教材中安排了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课程,比如必修2《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等。为此新课程明确突出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另外为了强化历史课程的实践意义,新课程还要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之外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
三、统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而定,符合“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的教法就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一般教学的基本方法,如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究法、辩论法等。教学中必须从学情出发并在注重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下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择优性原则。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管是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其实都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恰当,可以化难为简,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必修2第5课《新航路开辟》中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是思想震撼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新航路影响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其二,综合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具体实际不同,心智能力发展也有差异,所以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长,加以综合运用。一般来说,一节课应以一至两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方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必修2第二单元的单元复习中,教师在复习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这部分内容过程中,为了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概念讲述清楚,建议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示法(PPT)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三个概念,然后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三个体系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样通过图形和材料的结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过去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以记忆为主的历史学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为了改变以前的种种弊端,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强调探究学习旨在通过让学生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能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与其他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互补。强调合作学习是针对学生过去学习中缺乏合作而言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应以独立为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學会处理矛盾分歧,整体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要精心设计新颖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在开放性问题探究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转变评价观念,更新评价方式
新课程评价要求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师生转变评价观念,更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师生教学的评价中首先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去统一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体现多元化评价。在新课程评价中多创设评价主体,包括与学生学习活动有关的或者有影响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或支持者。同时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通过不同的标准来反映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再次要贯彻全面性评价。新课程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在对历史学习的评价过程中,可以开发以师生教学为出发点的多维度评价量表;可以是以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出发点的观察量表,比如从基础知识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来量化评价;也可以设计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的观察量表,比如基础知识掌握、思维能力突破和课余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来量化评价。总之,通过教学相长,在新的评价方式中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评价促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