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对当前国内创投行业最好的诠释。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创投行业整体呈现稳步向上发展态势,截至2019年5月底,已备案创业投资基金7055只,基金规模1.01万亿元,中国创投基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
但是,在规模大爆发之后,创投基金当前也面临着融资难、项目估值高等问题。
“我们现在正处于周期的低谷,处于萧条的过程中。”善达投资董事长伍长春在第一财经主办的2019陆家嘴股权投资峰会上直言道,在他看来,资本的寒冬已经到来,再过一年将会有一批“熬不过去”的机构会被淘汰,而能够真正穿越周期的,就是那些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的头部机构。
在资本寒冬当中,资本如何才能够穿越周期?多位创投行业的一线投资人也在2019陆家嘴股权投资峰会上分享了自己独家的“过冬”指南。
周期低谷已到?
如果说2018年创投行业还在讨论冬天是否已经来临,那么2019年上半年就已经有一大批机构在严冬中举步维艰了。
清科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总规模约57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4%;投资市场持续降温,共发生3592起投资案例,总计2610.91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跌39.1%和58.5%;退出方面,共计831笔退出,其中被投企业IPO有471笔,占比近六成,但回报水平不容乐观,市场整体进入低位运行“新常态”。
IT桔子对中国新经济股权投资领域投融资数据的统计则更加悲观,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发生投融资事件871起,总投资额度约154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6%。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活跃度进入下降通道。此外,近五个季度以来,新经济投资金额和笔数下降了一半以上。
一直活跃在一线的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蒋永祥深深体会到了寒冬带来的冷意。
“我们在对一线实体经济做调研和分析的时候发现,国内制造业实体企业面临的态势非常严峻,大量的制造业企业缺资金、缺人,尤其是缺市场,这也导致各个地方GDP增长乏力,而下一步发展的动力还在寻找过程中。” 蔣永祥说。
实体经济的困难也传导到了创投行业当中,善达投资董事长伍长春直言道,当前创投行业正处于周期的低谷,处于萧条的过程中。
“在寒冬的时候,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分化。” 伍长春说,去年刚进入寒冬的时候,头部效应很明显,头部机构融资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越进入周期低谷的,头部机构的日子也开始难过了。
资料显示,即便是如红杉中国这样的头部机构也已经开始了收缩的步伐。据悉,2018年,红杉共投出172笔,金额总计约1143.35亿,今年上半年,红杉投资案例仅32笔,金额约222亿元。
寒冬如何“熬”?保守还是进攻?
面对寒冬,创投机构的心态也不一样,有的机构开始缩衣减食明哲保身,而有的机构却认为,“祸兮福之所倚”,底部恰恰是逆市加码的好时机。
“在周期低谷的时候,做投资要慢慢去磨,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在这个时候不能追风口。” 伍长春对于创投机构应该如何“过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从投资的角度上,在周期的低谷,创投机构必须聚焦于自己真正熟悉的产业,找到真正的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
作为一家成立了13年的创投机构,启明创投已经经历过几轮大小周期的考验,启明创投合伙人于佳认为,周期是常态,做投资不用惧怕周期,也无须逃避周期。
从2009年入行以来,于佳在创投圈中已经经历了多轮底部,包括2008年的经济危机、2012年、2015年以及2018年,对于这几个年份,于佳的一致感受就是“钱很紧”。
“在这几个年份中,募资端钱一紧直接传导到投资端,大家投资更谨慎,花钱的速度变慢,所以项目融资也很难。” 于佳说,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投资标的融资时间不断延长,有时候一笔融资要花上5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同时,估值下降也是一线投资机构最明显的感受。“在这种时候,企业家心目中的估值也会有所调整,最后可能会打个八折、九折。” 于佳说。
“这一次的周期跟以往都不一样,在我看来还更严峻一点。” 于佳指出,这次周期低谷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之下中国外部发展形势严峻。第二,国内经济转型期刚刚开始,目前正是艰难的时刻。第三,我们真正领先的核心技术跟国际成熟大国相比还存在差距,比如高端制造、高精尖等。同时,在多年“快餐文化”的背景下,要沉下心来做理论研究、科学研究也面临一定的难度。
甬民投执行总裁张杨则认为,投资要跨越周期、突破周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一直做精做尖。他指出,投资中最关键的就是找到“真实需求”,在未来,科技投资就是引爆点,而引爆点是不受周期影响的,因为它是创造新需求的。
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蒋永祥也提出了逆势投资的思路,他指出,从以往的投资经验看,在市场高点募资容易的时候,创投机构的回报是偏低的;反而是在相对低谷或者资本市场不景气、募资比较困难的时候,基金才能获得高回报。
蒋永祥说,要顺利度过周期,应该做的就是坚守长期价值投资、实体投资的理念。
科创板项目抢不抢?
“在周期低谷,切忌追风口。” 伍长春说,很多风口型的企业在经济寒冬的时候往往受打击最大,比如此前的共享经济、近年来的互联网教育等等,现在都是举步维艰。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在周期寒冬,很多企业、机构举步维艰的时候,科创板却是热火朝天,在这个时候,投资机构该如何看待科创板带来的投资机会呢?
于佳联想起了启明创投在此前创业板上“抢项目”的经历。当年创业板成为资本市场名噪一时的“造富榜”,一些原本行业内排名第三、第四的企业,一旦登陆创业板获得巨额融资之后,迅速扩大规模、吞并竞争对手,启明创投之前投资的一家曾在行业内位列第一的企业就因为没有在创业板上市而遭遇了对手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启明创投当年也尝试着“抢了”几个创业板Pre-IPO的项目,但事实证明,最后这些抢的项目都没有获得特别高的回报。
“我们对此进行了复盘反思,最后认为,投资机构还是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于佳说,因此,在这波科创板的潮流中,启明创投并没有跟风抢项目,而是继续深耕自己的投资领域,预计在未来的一到三年内,将会有很多项目可以登陆科创板。
深创投已经有5家投资企业成功登陆了科创板并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深创投董事总经理、华东片区总经理伊恩江分享道,深创投在科创板上的收获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布局,其中就有一家企业已经投资了12年的时间。
“这次科创板对企业科创属性要求很高,但科技企业的投资周期都非常长、业绩增长速度很慢,不像互联网的创业几年内就能出业绩上市。投资机构还是应该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伊恩江说。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创投行业整体呈现稳步向上发展态势,截至2019年5月底,已备案创业投资基金7055只,基金规模1.01万亿元,中国创投基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
但是,在规模大爆发之后,创投基金当前也面临着融资难、项目估值高等问题。
“我们现在正处于周期的低谷,处于萧条的过程中。”善达投资董事长伍长春在第一财经主办的2019陆家嘴股权投资峰会上直言道,在他看来,资本的寒冬已经到来,再过一年将会有一批“熬不过去”的机构会被淘汰,而能够真正穿越周期的,就是那些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的头部机构。
在资本寒冬当中,资本如何才能够穿越周期?多位创投行业的一线投资人也在2019陆家嘴股权投资峰会上分享了自己独家的“过冬”指南。
周期低谷已到?
如果说2018年创投行业还在讨论冬天是否已经来临,那么2019年上半年就已经有一大批机构在严冬中举步维艰了。
清科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总规模约57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4%;投资市场持续降温,共发生3592起投资案例,总计2610.91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跌39.1%和58.5%;退出方面,共计831笔退出,其中被投企业IPO有471笔,占比近六成,但回报水平不容乐观,市场整体进入低位运行“新常态”。
IT桔子对中国新经济股权投资领域投融资数据的统计则更加悲观,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发生投融资事件871起,总投资额度约154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6%。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活跃度进入下降通道。此外,近五个季度以来,新经济投资金额和笔数下降了一半以上。
一直活跃在一线的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蒋永祥深深体会到了寒冬带来的冷意。
“我们在对一线实体经济做调研和分析的时候发现,国内制造业实体企业面临的态势非常严峻,大量的制造业企业缺资金、缺人,尤其是缺市场,这也导致各个地方GDP增长乏力,而下一步发展的动力还在寻找过程中。” 蔣永祥说。
实体经济的困难也传导到了创投行业当中,善达投资董事长伍长春直言道,当前创投行业正处于周期的低谷,处于萧条的过程中。
“在寒冬的时候,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分化。” 伍长春说,去年刚进入寒冬的时候,头部效应很明显,头部机构融资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越进入周期低谷的,头部机构的日子也开始难过了。
资料显示,即便是如红杉中国这样的头部机构也已经开始了收缩的步伐。据悉,2018年,红杉共投出172笔,金额总计约1143.35亿,今年上半年,红杉投资案例仅32笔,金额约222亿元。
寒冬如何“熬”?保守还是进攻?
面对寒冬,创投机构的心态也不一样,有的机构开始缩衣减食明哲保身,而有的机构却认为,“祸兮福之所倚”,底部恰恰是逆市加码的好时机。
“在周期低谷的时候,做投资要慢慢去磨,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在这个时候不能追风口。” 伍长春对于创投机构应该如何“过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从投资的角度上,在周期的低谷,创投机构必须聚焦于自己真正熟悉的产业,找到真正的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
作为一家成立了13年的创投机构,启明创投已经经历过几轮大小周期的考验,启明创投合伙人于佳认为,周期是常态,做投资不用惧怕周期,也无须逃避周期。
从2009年入行以来,于佳在创投圈中已经经历了多轮底部,包括2008年的经济危机、2012年、2015年以及2018年,对于这几个年份,于佳的一致感受就是“钱很紧”。
“在这几个年份中,募资端钱一紧直接传导到投资端,大家投资更谨慎,花钱的速度变慢,所以项目融资也很难。” 于佳说,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投资标的融资时间不断延长,有时候一笔融资要花上5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同时,估值下降也是一线投资机构最明显的感受。“在这种时候,企业家心目中的估值也会有所调整,最后可能会打个八折、九折。” 于佳说。
“这一次的周期跟以往都不一样,在我看来还更严峻一点。” 于佳指出,这次周期低谷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之下中国外部发展形势严峻。第二,国内经济转型期刚刚开始,目前正是艰难的时刻。第三,我们真正领先的核心技术跟国际成熟大国相比还存在差距,比如高端制造、高精尖等。同时,在多年“快餐文化”的背景下,要沉下心来做理论研究、科学研究也面临一定的难度。
甬民投执行总裁张杨则认为,投资要跨越周期、突破周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一直做精做尖。他指出,投资中最关键的就是找到“真实需求”,在未来,科技投资就是引爆点,而引爆点是不受周期影响的,因为它是创造新需求的。
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蒋永祥也提出了逆势投资的思路,他指出,从以往的投资经验看,在市场高点募资容易的时候,创投机构的回报是偏低的;反而是在相对低谷或者资本市场不景气、募资比较困难的时候,基金才能获得高回报。
蒋永祥说,要顺利度过周期,应该做的就是坚守长期价值投资、实体投资的理念。
科创板项目抢不抢?
“在周期低谷,切忌追风口。” 伍长春说,很多风口型的企业在经济寒冬的时候往往受打击最大,比如此前的共享经济、近年来的互联网教育等等,现在都是举步维艰。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在周期寒冬,很多企业、机构举步维艰的时候,科创板却是热火朝天,在这个时候,投资机构该如何看待科创板带来的投资机会呢?
于佳联想起了启明创投在此前创业板上“抢项目”的经历。当年创业板成为资本市场名噪一时的“造富榜”,一些原本行业内排名第三、第四的企业,一旦登陆创业板获得巨额融资之后,迅速扩大规模、吞并竞争对手,启明创投之前投资的一家曾在行业内位列第一的企业就因为没有在创业板上市而遭遇了对手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启明创投当年也尝试着“抢了”几个创业板Pre-IPO的项目,但事实证明,最后这些抢的项目都没有获得特别高的回报。
“我们对此进行了复盘反思,最后认为,投资机构还是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于佳说,因此,在这波科创板的潮流中,启明创投并没有跟风抢项目,而是继续深耕自己的投资领域,预计在未来的一到三年内,将会有很多项目可以登陆科创板。
深创投已经有5家投资企业成功登陆了科创板并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深创投董事总经理、华东片区总经理伊恩江分享道,深创投在科创板上的收获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布局,其中就有一家企业已经投资了12年的时间。
“这次科创板对企业科创属性要求很高,但科技企业的投资周期都非常长、业绩增长速度很慢,不像互联网的创业几年内就能出业绩上市。投资机构还是应该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伊恩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