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别故土老屋,离别祖先的梦境,举世罕见的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工程,为生活在金沙江河谷人们的命运写下了全新的篇章。百年前,祖先们踏浪而来,带着发黄的族谱和戍边者的使命;百年后,子孙们踏浪而上,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和一个幸福的家园。穿越历史的迷雾,他们连接起库区的前世今生。逝者如斯,古老的迁徙主题,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语境,数万移民的壮举辉映出山河巨变,每一个脚步,都被载入了历史的宏篇巨制中。
2006年伊始,永胜县委、县政府团结一致,带领全县人民,历时7年,谱写了一曲践行云南精神的慷慨壮歌,发扬具有永胜特色的移民精神。
公元2014年4月30日,当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工程中最后一个电站——观音岩电站的库区清库工作全部结束时,中国梦的永胜篇章,就从这个时刻开始,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了历史。
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是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工程,云南省“云电外送,培育水电支柱产业”的战略工程,也是丽江市“水能富市”战略工程之一。它涉及云南、四川两省的多个县、市,涉及搬迁安置移民约15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它代表着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次移民壮举。那么,千家万户将去往哪里?为数众多的乡镇和农田将迁往何方?全国的目光都在关注,关注着继三峡之后,中国水利工程历史上的又一移民大潮。
涛源展新貌
带着无数疑问,记者一行于2014年4月19日驱车前往“一库八级”水电站库区移民工程中最为艰辛的鲁地拉库区移民主要安置点——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去看看清库一年之后的新涛源。
涛源镇土地面积44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线,金沙江流经永胜215公里,涛源占到了117公里。现在的涛源镇是由原来的太极和涛源两个乡合并而成,镇党委书记杨永清向记者介绍,2008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涛源撤乡设镇。设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移民搬迁及各项工作提供体制保障,实际上,即便是没有设镇之前的涛源,早已在2007年就投入到移民的滚滚热潮中。
移民是个难题,而难题的焦点最终锁定在了涛源,在这次浩荡的移民工作中,涛源镇可谓是丽江市移民工作的大镇,永胜县境内涉及的四个水电站库区,涛源镇占到了三个,即金安桥、龙开口和鲁地拉,其中鲁地拉的主淹没区就在涛源镇。鲁地拉在8个梯级电站中,是实物指标最复杂,移民搬迁人口最多,搬迁难度最大的水电站库区。杨永清说,“首先,我们的移民从条件好的地方搬到条件差的地方,这个是最难的一点;第二点是搬迁的政策不配套;第三是涉及人口数量很大,两万多移民压在一个镇。”毫无疑问,涛源是鲁地拉、甚至是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移民当之无愧的主战场,而这场战役的成败,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目光,更关乎着永胜这一届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规划蓝图,鲁地拉库区的淹没地域,直接涉及了涛源11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规划搬迁安置移民4225户14447人,需建设3个集镇移民安置点和9个农村移民安置点,而金安桥和龙开口在涛源的移民安置区总计安置外乡镇移民2812人。要让世代扎根在金沙江两岸的民众,离开家园,离开生养他们的肥美热土,带着行囊、家当以及梦想,带着老人、孩子和些微的感伤,开始舟车劳顿的搬迁旅途,的确是一件忧伤而艰巨的事情。多少不舍,多少难以隔断的乡愁,移民们在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可想而知。所以说,移民搬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超出了修建大坝本身。
2013年是鲁地拉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决战之年,这一年的4月30日,鲁地拉库区移民的收官之战已吹响号角,涛源是这次战役的最前线。涛源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那就是推行“边建设、边搬迁、边拆除”的方式,一切都称得上雷厉风行。很快,第一批搬迁开始行动,首先是镇上、村内的干部、党员带头,立刻整个涛源镇都淹没在了一种伤离别的氛围中。杨永清说,“4月17日,一声令下,我们的干部带头搬迁。我们搬到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上来时只有一栋楼房,房里有电没水,大家都准备了2个桶,一个提水、一个装便,这样的日子我们坚持了一个半月;涛源风大、灰大、蚊虫多,当时连纱窗都没有,新房甲醛味比较重,开窗睡蚊虫叮咬,不开窗气味受不了。”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桃源镇党委、政府上下一心,毫不退缩,坚持“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之智,一切服从服务于移民工作”的思路,周密部署,攻坚克难,做到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制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移民工作和社会稳定两个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等三个方面的突破。
杨永清接着介绍道,移民搬迁是过去几年和未来几年涛源镇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7年涛源的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涛源镇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淹没区实物指标复核细化、人口登记、集镇安置点土地调整、农村安置点、集镇对外连接路和沿江左右岸公路征地拆迁、移民人口界定、土地细化、补偿款和奖金兑付等工作;完成了搬迁安置协议签订和临时安置协议签订工作和各个安置点的宅基地划分和库区清理工作;督促落实各个安置点移民新居建设。
移民工作正式开展以来,涛源镇党委、政府首先确定了一个理念——既要全力以赴支持电站建设,又要切实维护移民的根本利益。永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支撑”,根据涛源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即以移民建设为中心,以水为支撑、为路为支撑、以产业为支撑。
桃源镇将移民工作列为中心工作,做到了中心工作和常规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成立了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副科以上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工作制,严格要求驻村入户开展工作。长期驻村的干部职工达25人,占总数的73%;镇属各站、所职工36人,占总数的49%。从2008年12月以来,涛源镇党委、政府取消了“双休”,采取“5+2”“白+黑”的超常规工作法,领导干部作表率,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领导均分片包干安置点工作,每天在安置点现场解决移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带动村组干部、共产党员、热心群众190余人投身移民工作。上面一组组看似枯燥但却饱含着艰辛的数字,充分说明这个刚刚起步的年轻小镇所付出的努力和流淌的汗水。 在这次移民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群众组织的助手作用,在涛源镇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级组织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全力以赴推进移民工作。
强化措施,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一是组织专人培训,统一政策口径,要求所有参与移民工作的同志先培训后上岗,做到把握政策方向,领会政策要领,熟知政策内容,注重宣讲程序,讲究方法,耐心解答各种问题。二是强化干部作风,严肃工作纪律。在工作中对破坏、阻挠移民搬迁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坚决查处,对在移民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手软,为移民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三是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要求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做好移民工作。尤其要健全责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四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包干责任制度,将工作任务下划到每一个工作组,要求各包干负责人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树组包户,履行岗位职责,切实解决各类问题。
加强宣传,移民政策深入人心。移民工作组进村入户,反复讲解、反复宣传,将移民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移民,让移民政策深入人心,使移民群众思想有了重大转变,“晚搬迁不如早搬迁”“早搬迁早受益”已成为广大移民群众的共识,政策宣传成为了推进移民工作的第一阵地。
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和谐稳定。涛源镇的移民成份和利益关系极其复杂,由于库区安置区经济发展有所不同,总体水平不一,移民群体性和攀比性强,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为此,涛源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要求,积极探索移民维稳新方式新方法。一是做好信访接待。每天到镇政府反映诉求的移民群众络绎不绝,机关干部真正做到了“把来访移民当家人待,把移民来信当家书读,把移民反映的问题当家事办”,切实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合理诉求。二是实行重心下移。结合2013年的作风教育活动,大力推广“一线工作法”,要求全镇干部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重大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建立维稳长效机制。涛源初步探索建立了移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力求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并大力推行移民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改革实施等事先开展稳定风险评估,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引发影响移民群众稳定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和先期化解,力促从源头上维护库区安置区和谐稳定。
创新思路,全力推进移民新村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云南省人民政府移民文件精神,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移民新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东安、涛源等村组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移民新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移民相对集中的几个安置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突破。
2013年4月30日,涛源顺利完成了2万多人的移民任务,满足了鲁地拉电站大江截流的需要。“我们一个月全部搬迁,20天完成清库工作,没有一起强制搬迁。搬迁速度快、清库彻底,社会和谐稳定,被中国水电专家称为‘奇迹’。”杨永清自豪地说。这就是一座城镇的力量,在鲁地拉移民的主战场,涛源赢得了来自全国的掌声。这是一次伟大的移民活动,也是金沙江水电工程移民史上一座重要的丰碑,更是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保证库区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次的移民工作我有五个方面的体会。”杨永清说,第一是上级党委的重视和关心。采取了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了桃源镇充足的资金,这个是第一条成功的经验。第二,争取到了很好的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与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是集全县之力。县领导班子副处以上领导全部参与到了移民工作中,进村动员“承包到户”,搬迁以后继续“承包到户”,书记、县长天天都在移民第一线,可想而知,其他的副处干部、科长、局长;有些家三代人都在干移民工作,很多年青人背着孩子战斗在移民第一线;还有的是夫妻两人同做移民工作。“我们涛源从解放以后从来没有来过那么多的工作队”老百姓如是说。第四是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群团组织的参与和助手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直到现在,我们很多的干部还在村子里面。2013年的春节,到大年初四全县干部都回到了第一线。”“很多的基层干部蹲得下去,吃得苦,受得气,更能解决问题。移民工作不是搬物而是搬人,我们很多的干部流了汗、流了泪、甚至流了血,有两个人已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永清悲痛地告诉记者。第五是涛源人民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国家建设。淹没区都是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移民搬迁,意味着舍弃、牺牲个人利益。较之于物质,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世居的房屋、祖先的坟茔……不排除移民中的个别人有不合理要求,但绝大多数移民是通情达理的。为了国家建设,广大移民不讲价钱、不言回报,毅然决然地抛家舍业,别土离乡,重新创业。“工作队和我们都很辛苦,但是老百姓更苦。很多老百姓晚上搬家搬到凌晨两三点,累得筋疲力尽,但是由于安置点一些设施不配套,很多需要的家当、树木都扔了。我还记得有个50多岁的老人,因为过渡房还没有盖好,当时搬上来,所有家当都堆在安置点,我和镇长去探望他,他说,‘我先把东西搬上来,不然水要淹上来了’。边说边流下泪来,我和镇长看得心酸,眼泪不知不觉也流了下来。”许多移民工作干部的家庭和亲人也在移民行列,也有着与移民一样的难舍情结,但他们带头刨掉了带来财富的龙眼、柑橘、红花、甘蔗等。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牺牲小我、幸福大家的高度觉悟;体现了以地区、家庭、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高尚情操;体现了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 说到这里,杨永清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抹了抹眼睛,接着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镇长龙建忠也说,“我们为移民工作付出的太多,我镇工作队员胡志宏就是这样牺牲的,但是能取得这样的移民成绩,能创造涛源模式我们很欣慰。”“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例证,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例证,集全县之力,不把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好、实践好、发展好,老百姓是搬不出来的。”杨永清真切地感慨道。
移民安置完成后,涛源镇的人口数量由原来的34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8721人,由原来的11个村委会增加到现在的13个村委会。
像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规模移民一样,搬迁的车轮滚动起来,只意味着第一步的迈出。移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与被吸纳的过程。
目前涛源移民工作已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下一步还需要解决好移民的发展问题。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对于奠定发展基础,蓄积发展后劲,积累发展经验,建设涛源移民新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移民工作三部曲‘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关键是要有支撑,要把移民搬迁同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要保证农民的耕地。”杨永清接着介绍。
水的支撑 “涛源气候炎热,干热是一大特点,第二个特点是降雨量比较少,这些原因导致了这里缺水,这是制约涛源发展的主要原因。”杨永清感叹,“只要有水,涛源是‘锄头把插进土里都能开花’的地方”。
为保证涛源镇的生产生活用水,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涛源移民建设工作,在龙开口电站留了2个孔,引水上山。该项目投资了4.8亿元,光左岸距离就有65公里,现已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5月底可以提水灌溉。
路的支撑 大攀路将经过涛源,涛源镇内的二级路已开工建设。“几个电站已建有公路,外围我们在修筑二级路,改善了整个永胜的交通状况。”
产业的支撑 涛源的光热条件非常好,昼夜温差大,适合植物生长;且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和可开发的土地较多,这是涛源的两个优势。根据自身优势,涛源镇未来将大力扶持传统优势产业,重点仍是农业,附带发展水产业,着力于发展五个园区,即水稻园区、甘蔗园区、冬早蔬菜园区、褚橙园区和水产养殖园区。已引进了云南太阳谷果业公司的“褚橙”种植项目,在上六村委会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水果种植业,力争打造成具有特色和实力的柑橘种植基地,2013年已种植1500亩。这将带动和辐射永胜县柑橘产业化发展,提高永胜果农的总体技术水平,并吸收基地周边富余劳动力参与柑橘种植、生产和加工管理。
“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实现四化:美化、绿化、亮化、产业化。”“下一步,我们要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改变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局面。首先要搞活旅游业,作为丽江旅游业的补充,丽攀高速一旦建成通车,从丽江仅需40分钟就可到程海,程海将得到大力的开发。这里气候温暖,种植一些热带植物,配合江边的风光,我们有望融入滇西北旅游大循环圈。其次,以移民培训、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自主择业创业作为加快移民发展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断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思路,力求提升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3年以来,为了提高全镇移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广大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后劲。涛源镇和阳光培训公司开办了水电、厨艺、农村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培训了953人次。”
杨永清骄傲地说,“一个中心我们已经实现了,三个支撑也已经实现了两个,接下来,我们要建设美丽涛源、文明涛源、富裕涛源,这就要求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有生态效益。我们有信心实现产业支撑。”
“涛源的居住建设向前至少前进了30年到50年”。这是记者在涛源的采访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杨永清说,“从原来的土坯房发展到现在的平顶房,家家门前有马路、家家门口可以停车。下一步,我们的移民‘稳得住’”还是要靠发展来实现。我不敢说100%,但是现在80%的老百姓认为搬迁是好的,安居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按照省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五年后我们期待一个新涛源。”
一幢幢漂亮的新房、一排排绿树成荫的街道、一张张热情无私的笑脸,在新家园里,移民终于再次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而内心对未来的信仰和渴望,也消解了他们的顾虑和离别之情。这不是童话,这是涛源移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心安处即故乡
金沙江,一如既往地滚滚东去,金江两岸,千百年延续的风土、风俗、生活方式,让原住人民的故土情结深入到了灵魂和骨髓中,移民是一个巨大然而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浩大工程。
时间的河很快流进了2014年,伟大的时刻就要来临,幸福的波涛正在激情上涌,该年4月30日是永胜境内最后一座电站观音岩电站库区清库的最后时间,至此,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全部实现蓄水发电,永胜移民工作“搬得出”的愿景全部实现了。
记者有幸于2014年4月20日,在永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晓明的陪同下,深入仁和镇涉及观音岩库区的糯叶村和车子田村,见证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移民史的收官之作。
这两个村子都隐藏在大山深处,离镇政府有很长的一段路。中途,车在山路上停了下来。仁和镇党委书记李红刚指着下面的山涧和涧中点点房舍向记者介绍道,“这里不久之后将会被淹没,观音岩库区在仁和镇总共涉及2794人。这里的新田村委会涉及到4个村小组,往上一点的汇源村委会涉及了3个村民小组,共有367户,搬迁人口达1304人,这些是全搬;还有3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淹地不淹房,涉及生产安置人口1490人。总的来说,仁和镇移民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这儿的住户比较分散,交通条件落后,这给我们的移民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阻力。”
进入江边的小村庄,记者一行颇费了一番周折,平时村民们都是用牲口拉运货物,没有可以通车的大路,我们的车在山间的泥泞中挣扎,几度陷入泥淖。车窗外漫天飞滚的黄沙严重妨碍了视线,几次都是车头相对才隐约看到对面来的车。 抵达糯叶村后,李红刚说,“今天我们走的这条路,以前都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在电站建设之前有些村都没有通路,通过观音岩电站建设,移民搬迁,交通状况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时有几个村民看到了李红刚,纷纷上来和他说话,李红刚说,“他们都是这个村的村民,我们工作队天天进村,大家都很熟。”他指着前面正在拆房子的人说,“这个是我们的副镇长,这个村移民搬迁工作由他负责,他有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这时旁边的老汉递了一碗水给副镇长,然后向记者说,“他在帮我拆房子,这些木料我还要,工作队会帮我运走。”随后,记者走访了几位村民。48岁的杨润雄坐在自家的土坯房旁边,他告诉记者,移民安置的新房已经盖好了,大部分家当也都已搬过去了,过来看看住了半辈子的地方。“那时候这里不通车,我赶着骡子把这些建房的材料背回来,花了8年的时间。”杨润雄笑得有些苦涩,“我舍不得,但是国家建设,我要支持。出去以后会更好,我相信政府。”
车子田村小组离糯叶村小组不远,一进村就遇到了村民李云海。今年49岁的李云海在外面做生意,听说修建电站,要移民搬迁,不但爽快地同意了,还帮助镇上的工作队在村里作动员。他说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大部分人比较支持搬迁,但是很多老人有顾虑,原因是自己的寿木,如果家里雇车,费用高不说,很多车主不愿意拉。车仁和镇工作队想的很周到,把村子里面老人的寿木集中起来,统一安排车辆运到安置点,这解决了很多老人的心结。
李红刚说,“我们派出了76个专业素质强的工作队员,进驻到村里面,帮助老百姓。因为在这个搬迁过程中,首先要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再次就是要积极回应老百姓的诉求,老百姓关于政策的诉求或是实物的诉求都要积极回应,如果得不到回应,老百姓就不会信任我们,这些是相辅相成的;第三个就是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我说的是政策利益;第四是打消群众的顾虑,也就是干群关系要融合,如果老百姓不相信我们党委政府,特别是我们的干部职工,移民工作将会遭到很多人的否决。所以在移民工作上,我们除了政策宣传,对于老百姓的诉求,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小事,更多的理解老百姓故土难离的心情。”
“包括在签订协议过程中,但凡老百姓不懂的政策,我们当面给予解释。对于搬迁我们采取以奖代补,签订协议后,有一笔奖金,在2014年4月20日以前搬迁完的,又有一笔奖金,在奖励过程中,给予现金奖励。很多老百姓喜欢把钱放在家里面,我们派出公安到村里巡查;或根据老百姓自愿原则,存到信用社的账户,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就是这些小事,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在建房的过程中,因为老百姓过去住的都是土坯房,所以对于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子建设一点都不懂,包括如何找老板等等都是一个未知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委和政府就有责任帮助老百姓选择,我们做主审查建房老板是否有资质,因为怕建房老板骗取老百姓的钱财离开,确定好资质后,再带老百姓签订建房合同;再就是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合同不懂的地方就由我们政府把合同样本起草好以后,交由给他们谈判,谈好后再把双方带到一起认定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建房过程中,我们到城建局专门请了两个工作人员来这里宣传质检知识,监督指导质量问题,如发现质量问题,现场协调马上改正。”
对于很多移民担心的水电路的问题,仁和镇也把工作做在了前面。2012年7月就实现了“三通一平”。对于移民粮食的保存,仁和镇下足了功夫,很多移民以前的房子大,安置的房子小,多数人家粮食储存上万斤,搬迁以后装不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委和政府专门协调了镇上粮管所的房屋和红土地公司的仓库,给移民堆放粮食,口袋上写好各家名字,寄存起来。
还有残疾和卧病的老人,仁和镇请卫生院的救护车专门接到安置点。仁和镇气候炎热,卫生院加强了消毒工作;在房屋的拆迁过程中,有些老百姓受了伤,为预防受伤后破伤风感染,政府出钱为受伤群众打破伤风疫苗。
涛源移民的幸福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照顾、重点帮扶,比如移民们的住房也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变为砖混结构的楼房;通水、通电、通路,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移民们的故土情结会开始慢慢消逝,而这时候,仁和镇各级党委和政府又将投入另一项忙碌的工作中,那就是尽快让移民走上安稳致富的道路。
群众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社会稳定的根基是群众基础,只要群众基础牢固,整个社会大厦就会坚如磐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仁和镇开始移民工作的岁月里,仁和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移民们看了、想了、比了之后,还是决定跟党走,这是“一切为了群众”最好的回馈。从此,土坯房变成砖房,通水、通电、通路,学习技能、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今天仁和镇的各族人民正集聚在中国梦的旗帜下,为建设“美丽仁和”创造者新的辉煌。
关于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移民是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的,在共和国边疆的山区县——永胜,最具挑战性和艰巨性的移民壮举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永胜模式”传遍大江南北。大江澎湃东去,一切的结束都是为了新的崛起,当幸福的波涛激情上涌,移民工作队昨天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中最瑰丽感人的华章,而移民工作者的故事,也已经在雄鸡版图上被定格成最动人的篇章。对于永胜县而言,2013年绝对是值得记住的年份;对于涛源镇而言,2013年是令人永远无法忘却的。这一年金江水岸汹涌澎湃,右岸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辛酸……
东山之子胡志宏
涛源镇这样地处河谷的地方,总是热得像火焰山一般,2013年以来,随着金沙江“一库八级水电站”中第七级的鲁地拉电站库区的移民拆迁和安置房开工建设以来,柔和的春风总是搅得涛源镇黄沙漫天,尘土飞扬。
2013年4月2日这一天的清晨,四月的酷热还没来得及让草丛中的露珠消散,胡志宏像往常一样背上他的军用挎包,拿着草帽,向库区的移民工作点进发。到了工作点,队友将十万元补偿款交到胡志宏手上,他像平时一样接过钱,放到挎包里,像平时一样潇洒地转身离去,准备给移民们送补偿款去。谁知他这一转身竟是一去不复返!当天下午三点多,胡志宏在进行大龙潭水源点观测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失足跌落水中。当他被打捞起来时,他的挎包仍被他紧紧地抱在怀里。 时隔一年,2014年4月19日,记者前往涛源镇进行采访,当镇党委书记杨永清说出“我们流了汗,流了泪,甚至流了血,我们已经有两名同志牺牲了”的时候,记者心情异常沉重。“牺牲”这令人震撼的字眼,不断在脑中盘旋着。此前一直听永胜县委宣传部和县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永胜县的移民是“情感移民、政策移民、法制移民”的结合,并且没有一起强制拆迁。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人牺牲?镇长龙建忠看出了记者的困惑,他说,“还是我来说说吧!胡志宏生前是我的助手,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都和我在一起工作。”
胡志宏是丽江市永胜县东山傈僳族彝族乡牦牛坪村人,出生于1980年的他是乡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是东乡人民的骄傲,也是彝族人民的骄傲。2003年,胡志宏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教,先后就职于宁蒗县永宁乡中学、新营盘乡中学、宁海民族中学,曾是一名光荣而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教育一线战斗了6年,于2009年12月经云南省公务员统一招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涛源镇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从事过党政办公室秘书、计生办助理员、安全生产助理等多个职务。
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就是“一杯茶水、一张报纸过一天”的清闲状态,但是胡志宏不这样想,许多和他共事过的人都有一个深刻体会,“胡志宏干什么工作都喜欢冲在第一线。”大家对他都交口称赞,说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
2011年以来,涛源镇的移民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根据组织安排,胡志宏被抽调到安坪移民工作组,先后参加了集镇土地调整、年产值兑付、集镇对外连接路征地拆迁、搬迁安置协议签订、补偿款兑付、宅基地划分、旧房拆除新房建设、集镇安置点自来水厂取水点水源观测等多项工作。
2013年3月以来,因堡子坪集镇安置点自来水厂建设,在安坪移民工作组的安排下,年轻的移民工作队队员胡志宏除了要负责常规的移民工作外,还肩负起了自来水厂建设取水点大龙潭水源观测工作的任务。而这个月正是桃源镇移民工作的攻坚期,是鲁地拉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决胜时刻。胡志宏出事的这一天已经是他在堡子坪持续工作的第48天了。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临终时怎样护着背包里面那十万元钱。”龙建忠说,“永胜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移民安置费和补偿款,有些移民住得很远,我们有义务,必须把每一笔费用送到移民的手中。胡志宏做事认真、负责、细心,从一开始参与移民工作,他就负责管钱,所以他的挎包里面常常有很多钱。而且这些钱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包括他出事的时候,这些钱都安然无恙。”
胡志宏牺牲以后,龙建忠为他的后事多方奔走,一方面因为他是镇上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还因为他是当地的黑彝,他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牵涉到一些少数民族问题,龙建忠有些哽咽地说,“这件彝族问题我们镇处理地很妥当,没有引起民族纠纷。”
“犹有壮心在,付与金江流。此生谁料,心系涛源,身陷龙潭。”闻讯而来的移民群众、移民工作者、队友、同事顾不上搬迁、建房的事情纷纷前来悼念,悲痛万分地来送别这位英年早逝的彝族青年才俊。今天,记者在这里忠实地记录下胡志宏的事迹,记录下这个为了移民工作、为了国家建设,一片丹心为工作的年青人,并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好村长杨子良
“灰瓦黄墙,两层楼的干栏式建筑,木柱子、木窗棱、木楼梯、木围栏、木门、木板凳。”可谓家徒四壁,从围院到住房,包括园中的那棵树,一切都显得有些老旧,这就是杨子良的家;老式军用小水壶已经被磨出了铅灰色,绿色的军外衣满是黄尘,遮阳帽已经旧得不能再旧了,他们都被挂在老屋的一角,寂静地等待着。等待主人再次穿上旧军服,头戴遮阳帽、肩挎军用小水壶和工作包。这也是鲁地拉电站库区移民工作最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堡子坪移民安置点每天都能够见到的熟悉身影。
那天,杨子良如往常那样早早地了起床。吃过早饭,戴上遮阳帽,挎起军用水壶,背上工作包,与家人道别,骑上摩托车就往堡子坪安置点去上班。谁都没想到他这一去竟成了和家人的永别!当移民指挥部办公室打电话给他一直没有回应之后,众人便开始四处寻找,最后在通往堡子坪方向的公路上发现他时,他已经静静地躺在路边,永远地闭上双眼,与他相伴了多年的摩托车默默地守候着他的主人。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村长,歌唱的好、舞跳的棒,在之前他时常组织村内群众参加各项文艺演出,他还将宣传移民工作编成相声,在群众表演”。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熊主任这样说道。
在杨子良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中记录了诠释了他自己对移民政策心声的“三唱”:“一唱党的政策好,它是幸福路一条……荒山野坡变良田,水渠纵横把地浇,不怕旱来不怕涝,拔掉穷根栽富苗” “二唱移民政策好,奔向富裕路一条……和谐共建新家园,政府和人民心一条”“三唱移民政策好,它是小康路一条……移民政策落实好,全面发展是目标”。
在当村民小组长的三年时间里,杨子良为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但他从不显摆亦或炫耀。虽然他不是党员,但是他的事迹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子良年轻的时候可谓一表人才,颇得女孩子的喜欢。他头脑灵活,非常具有经济头脑,而且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但是他的一生却非常坎坷。他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在淘金的过程中掉水里淹死了,无奈招了上门女婿。而招在家里的大女婿也因为车祸死了。祸不单行的是,他虽具有经济头脑,但是做生意却失败了,生活非常贫困。在他当小组长期间一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这次的搬迁移民中他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动员村里人搬迁他是功臣。那时候,每个挂钩单位几天就要开一次会议,汇报工作情况。每次开会,他都骑着摩托车,背着镇上统一发放的帆布包按时到达。
其实,早在2011年中旬杨子良就检查出得了淋巴血管瘤,但那时候移民工作步入了最艰难的时期,他拖着带病的身子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作为一名村小组长在关键时期应该发挥的作用,挂钩该村小组的县国土局党委书记谢书记?这样说道,“杨村长对移民工作称得上是恪尽职守,即使带病工作,他从未缺席过一天,每天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在安置点上跑来跑去,为群众解决难题。在杨村长生前一个星期我还劝他要去看看病了,而杨子良说道,“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我去看病前面所做的工作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村民倪金银还说道,“在2014年春节后杨村长女婿因车祸死亡,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耽搁了两天,两天后堡子坪上又看见了他的身影。”
在永胜县举全力推进移民的艰难时期,杨子良,这位2010年经群众推选的下坪上村村小组长,在移民工作中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好党委政府落实好的各项移民政策,在该村树立了一个典型,同时对该村的移民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工作认认真真毫不懈怠,他说,村里的工作其他人做不了,只有他来做。但不幸的是由于心肌梗塞他过早地去世了。
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干部在移民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作为一名非党人士,他做了许多共产党员该做的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履行了共产党人的义务。这就是杨子良,2014年3月21日早晨,我们的好村长戴着他那顶发黄的帽子、挎着早已磨旧的工作包在去移民安置工作点的路上不幸逝世,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那片深情的土地。
杨子良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所热爱的乡亲,但他的名字,将留存在金江水畔,镌刻在涛源移民工作的历史丰碑里。
2006年伊始,永胜县委、县政府团结一致,带领全县人民,历时7年,谱写了一曲践行云南精神的慷慨壮歌,发扬具有永胜特色的移民精神。
公元2014年4月30日,当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工程中最后一个电站——观音岩电站的库区清库工作全部结束时,中国梦的永胜篇章,就从这个时刻开始,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了历史。
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是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工程,云南省“云电外送,培育水电支柱产业”的战略工程,也是丽江市“水能富市”战略工程之一。它涉及云南、四川两省的多个县、市,涉及搬迁安置移民约15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它代表着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次移民壮举。那么,千家万户将去往哪里?为数众多的乡镇和农田将迁往何方?全国的目光都在关注,关注着继三峡之后,中国水利工程历史上的又一移民大潮。
涛源展新貌
带着无数疑问,记者一行于2014年4月19日驱车前往“一库八级”水电站库区移民工程中最为艰辛的鲁地拉库区移民主要安置点——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去看看清库一年之后的新涛源。
涛源镇土地面积44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线,金沙江流经永胜215公里,涛源占到了117公里。现在的涛源镇是由原来的太极和涛源两个乡合并而成,镇党委书记杨永清向记者介绍,2008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涛源撤乡设镇。设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移民搬迁及各项工作提供体制保障,实际上,即便是没有设镇之前的涛源,早已在2007年就投入到移民的滚滚热潮中。
移民是个难题,而难题的焦点最终锁定在了涛源,在这次浩荡的移民工作中,涛源镇可谓是丽江市移民工作的大镇,永胜县境内涉及的四个水电站库区,涛源镇占到了三个,即金安桥、龙开口和鲁地拉,其中鲁地拉的主淹没区就在涛源镇。鲁地拉在8个梯级电站中,是实物指标最复杂,移民搬迁人口最多,搬迁难度最大的水电站库区。杨永清说,“首先,我们的移民从条件好的地方搬到条件差的地方,这个是最难的一点;第二点是搬迁的政策不配套;第三是涉及人口数量很大,两万多移民压在一个镇。”毫无疑问,涛源是鲁地拉、甚至是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移民当之无愧的主战场,而这场战役的成败,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目光,更关乎着永胜这一届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规划蓝图,鲁地拉库区的淹没地域,直接涉及了涛源11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规划搬迁安置移民4225户14447人,需建设3个集镇移民安置点和9个农村移民安置点,而金安桥和龙开口在涛源的移民安置区总计安置外乡镇移民2812人。要让世代扎根在金沙江两岸的民众,离开家园,离开生养他们的肥美热土,带着行囊、家当以及梦想,带着老人、孩子和些微的感伤,开始舟车劳顿的搬迁旅途,的确是一件忧伤而艰巨的事情。多少不舍,多少难以隔断的乡愁,移民们在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可想而知。所以说,移民搬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超出了修建大坝本身。
2013年是鲁地拉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决战之年,这一年的4月30日,鲁地拉库区移民的收官之战已吹响号角,涛源是这次战役的最前线。涛源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那就是推行“边建设、边搬迁、边拆除”的方式,一切都称得上雷厉风行。很快,第一批搬迁开始行动,首先是镇上、村内的干部、党员带头,立刻整个涛源镇都淹没在了一种伤离别的氛围中。杨永清说,“4月17日,一声令下,我们的干部带头搬迁。我们搬到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上来时只有一栋楼房,房里有电没水,大家都准备了2个桶,一个提水、一个装便,这样的日子我们坚持了一个半月;涛源风大、灰大、蚊虫多,当时连纱窗都没有,新房甲醛味比较重,开窗睡蚊虫叮咬,不开窗气味受不了。”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桃源镇党委、政府上下一心,毫不退缩,坚持“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之智,一切服从服务于移民工作”的思路,周密部署,攻坚克难,做到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制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移民工作和社会稳定两个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等三个方面的突破。
杨永清接着介绍道,移民搬迁是过去几年和未来几年涛源镇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7年涛源的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涛源镇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淹没区实物指标复核细化、人口登记、集镇安置点土地调整、农村安置点、集镇对外连接路和沿江左右岸公路征地拆迁、移民人口界定、土地细化、补偿款和奖金兑付等工作;完成了搬迁安置协议签订和临时安置协议签订工作和各个安置点的宅基地划分和库区清理工作;督促落实各个安置点移民新居建设。
移民工作正式开展以来,涛源镇党委、政府首先确定了一个理念——既要全力以赴支持电站建设,又要切实维护移民的根本利益。永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支撑”,根据涛源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即以移民建设为中心,以水为支撑、为路为支撑、以产业为支撑。
桃源镇将移民工作列为中心工作,做到了中心工作和常规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成立了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副科以上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工作制,严格要求驻村入户开展工作。长期驻村的干部职工达25人,占总数的73%;镇属各站、所职工36人,占总数的49%。从2008年12月以来,涛源镇党委、政府取消了“双休”,采取“5+2”“白+黑”的超常规工作法,领导干部作表率,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领导均分片包干安置点工作,每天在安置点现场解决移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带动村组干部、共产党员、热心群众190余人投身移民工作。上面一组组看似枯燥但却饱含着艰辛的数字,充分说明这个刚刚起步的年轻小镇所付出的努力和流淌的汗水。 在这次移民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群众组织的助手作用,在涛源镇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级组织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全力以赴推进移民工作。
强化措施,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一是组织专人培训,统一政策口径,要求所有参与移民工作的同志先培训后上岗,做到把握政策方向,领会政策要领,熟知政策内容,注重宣讲程序,讲究方法,耐心解答各种问题。二是强化干部作风,严肃工作纪律。在工作中对破坏、阻挠移民搬迁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坚决查处,对在移民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手软,为移民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三是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要求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做好移民工作。尤其要健全责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四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包干责任制度,将工作任务下划到每一个工作组,要求各包干负责人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树组包户,履行岗位职责,切实解决各类问题。
加强宣传,移民政策深入人心。移民工作组进村入户,反复讲解、反复宣传,将移民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移民,让移民政策深入人心,使移民群众思想有了重大转变,“晚搬迁不如早搬迁”“早搬迁早受益”已成为广大移民群众的共识,政策宣传成为了推进移民工作的第一阵地。
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和谐稳定。涛源镇的移民成份和利益关系极其复杂,由于库区安置区经济发展有所不同,总体水平不一,移民群体性和攀比性强,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为此,涛源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要求,积极探索移民维稳新方式新方法。一是做好信访接待。每天到镇政府反映诉求的移民群众络绎不绝,机关干部真正做到了“把来访移民当家人待,把移民来信当家书读,把移民反映的问题当家事办”,切实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合理诉求。二是实行重心下移。结合2013年的作风教育活动,大力推广“一线工作法”,要求全镇干部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重大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建立维稳长效机制。涛源初步探索建立了移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力求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并大力推行移民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改革实施等事先开展稳定风险评估,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引发影响移民群众稳定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和先期化解,力促从源头上维护库区安置区和谐稳定。
创新思路,全力推进移民新村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云南省人民政府移民文件精神,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移民新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东安、涛源等村组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移民新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移民相对集中的几个安置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突破。
2013年4月30日,涛源顺利完成了2万多人的移民任务,满足了鲁地拉电站大江截流的需要。“我们一个月全部搬迁,20天完成清库工作,没有一起强制搬迁。搬迁速度快、清库彻底,社会和谐稳定,被中国水电专家称为‘奇迹’。”杨永清自豪地说。这就是一座城镇的力量,在鲁地拉移民的主战场,涛源赢得了来自全国的掌声。这是一次伟大的移民活动,也是金沙江水电工程移民史上一座重要的丰碑,更是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保证库区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次的移民工作我有五个方面的体会。”杨永清说,第一是上级党委的重视和关心。采取了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了桃源镇充足的资金,这个是第一条成功的经验。第二,争取到了很好的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与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是集全县之力。县领导班子副处以上领导全部参与到了移民工作中,进村动员“承包到户”,搬迁以后继续“承包到户”,书记、县长天天都在移民第一线,可想而知,其他的副处干部、科长、局长;有些家三代人都在干移民工作,很多年青人背着孩子战斗在移民第一线;还有的是夫妻两人同做移民工作。“我们涛源从解放以后从来没有来过那么多的工作队”老百姓如是说。第四是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群团组织的参与和助手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直到现在,我们很多的干部还在村子里面。2013年的春节,到大年初四全县干部都回到了第一线。”“很多的基层干部蹲得下去,吃得苦,受得气,更能解决问题。移民工作不是搬物而是搬人,我们很多的干部流了汗、流了泪、甚至流了血,有两个人已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永清悲痛地告诉记者。第五是涛源人民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国家建设。淹没区都是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移民搬迁,意味着舍弃、牺牲个人利益。较之于物质,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世居的房屋、祖先的坟茔……不排除移民中的个别人有不合理要求,但绝大多数移民是通情达理的。为了国家建设,广大移民不讲价钱、不言回报,毅然决然地抛家舍业,别土离乡,重新创业。“工作队和我们都很辛苦,但是老百姓更苦。很多老百姓晚上搬家搬到凌晨两三点,累得筋疲力尽,但是由于安置点一些设施不配套,很多需要的家当、树木都扔了。我还记得有个50多岁的老人,因为过渡房还没有盖好,当时搬上来,所有家当都堆在安置点,我和镇长去探望他,他说,‘我先把东西搬上来,不然水要淹上来了’。边说边流下泪来,我和镇长看得心酸,眼泪不知不觉也流了下来。”许多移民工作干部的家庭和亲人也在移民行列,也有着与移民一样的难舍情结,但他们带头刨掉了带来财富的龙眼、柑橘、红花、甘蔗等。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牺牲小我、幸福大家的高度觉悟;体现了以地区、家庭、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高尚情操;体现了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 说到这里,杨永清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抹了抹眼睛,接着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镇长龙建忠也说,“我们为移民工作付出的太多,我镇工作队员胡志宏就是这样牺牲的,但是能取得这样的移民成绩,能创造涛源模式我们很欣慰。”“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例证,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例证,集全县之力,不把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好、实践好、发展好,老百姓是搬不出来的。”杨永清真切地感慨道。
移民安置完成后,涛源镇的人口数量由原来的34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8721人,由原来的11个村委会增加到现在的13个村委会。
像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规模移民一样,搬迁的车轮滚动起来,只意味着第一步的迈出。移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与被吸纳的过程。
目前涛源移民工作已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下一步还需要解决好移民的发展问题。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对于奠定发展基础,蓄积发展后劲,积累发展经验,建设涛源移民新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移民工作三部曲‘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关键是要有支撑,要把移民搬迁同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要保证农民的耕地。”杨永清接着介绍。
水的支撑 “涛源气候炎热,干热是一大特点,第二个特点是降雨量比较少,这些原因导致了这里缺水,这是制约涛源发展的主要原因。”杨永清感叹,“只要有水,涛源是‘锄头把插进土里都能开花’的地方”。
为保证涛源镇的生产生活用水,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涛源移民建设工作,在龙开口电站留了2个孔,引水上山。该项目投资了4.8亿元,光左岸距离就有65公里,现已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5月底可以提水灌溉。
路的支撑 大攀路将经过涛源,涛源镇内的二级路已开工建设。“几个电站已建有公路,外围我们在修筑二级路,改善了整个永胜的交通状况。”
产业的支撑 涛源的光热条件非常好,昼夜温差大,适合植物生长;且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和可开发的土地较多,这是涛源的两个优势。根据自身优势,涛源镇未来将大力扶持传统优势产业,重点仍是农业,附带发展水产业,着力于发展五个园区,即水稻园区、甘蔗园区、冬早蔬菜园区、褚橙园区和水产养殖园区。已引进了云南太阳谷果业公司的“褚橙”种植项目,在上六村委会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水果种植业,力争打造成具有特色和实力的柑橘种植基地,2013年已种植1500亩。这将带动和辐射永胜县柑橘产业化发展,提高永胜果农的总体技术水平,并吸收基地周边富余劳动力参与柑橘种植、生产和加工管理。
“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实现四化:美化、绿化、亮化、产业化。”“下一步,我们要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改变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局面。首先要搞活旅游业,作为丽江旅游业的补充,丽攀高速一旦建成通车,从丽江仅需40分钟就可到程海,程海将得到大力的开发。这里气候温暖,种植一些热带植物,配合江边的风光,我们有望融入滇西北旅游大循环圈。其次,以移民培训、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自主择业创业作为加快移民发展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断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思路,力求提升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3年以来,为了提高全镇移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广大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后劲。涛源镇和阳光培训公司开办了水电、厨艺、农村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培训了953人次。”
杨永清骄傲地说,“一个中心我们已经实现了,三个支撑也已经实现了两个,接下来,我们要建设美丽涛源、文明涛源、富裕涛源,这就要求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有生态效益。我们有信心实现产业支撑。”
“涛源的居住建设向前至少前进了30年到50年”。这是记者在涛源的采访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杨永清说,“从原来的土坯房发展到现在的平顶房,家家门前有马路、家家门口可以停车。下一步,我们的移民‘稳得住’”还是要靠发展来实现。我不敢说100%,但是现在80%的老百姓认为搬迁是好的,安居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按照省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五年后我们期待一个新涛源。”
一幢幢漂亮的新房、一排排绿树成荫的街道、一张张热情无私的笑脸,在新家园里,移民终于再次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而内心对未来的信仰和渴望,也消解了他们的顾虑和离别之情。这不是童话,这是涛源移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心安处即故乡
金沙江,一如既往地滚滚东去,金江两岸,千百年延续的风土、风俗、生活方式,让原住人民的故土情结深入到了灵魂和骨髓中,移民是一个巨大然而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浩大工程。
时间的河很快流进了2014年,伟大的时刻就要来临,幸福的波涛正在激情上涌,该年4月30日是永胜境内最后一座电站观音岩电站库区清库的最后时间,至此,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站全部实现蓄水发电,永胜移民工作“搬得出”的愿景全部实现了。
记者有幸于2014年4月20日,在永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晓明的陪同下,深入仁和镇涉及观音岩库区的糯叶村和车子田村,见证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移民史的收官之作。
这两个村子都隐藏在大山深处,离镇政府有很长的一段路。中途,车在山路上停了下来。仁和镇党委书记李红刚指着下面的山涧和涧中点点房舍向记者介绍道,“这里不久之后将会被淹没,观音岩库区在仁和镇总共涉及2794人。这里的新田村委会涉及到4个村小组,往上一点的汇源村委会涉及了3个村民小组,共有367户,搬迁人口达1304人,这些是全搬;还有3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淹地不淹房,涉及生产安置人口1490人。总的来说,仁和镇移民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这儿的住户比较分散,交通条件落后,这给我们的移民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阻力。”
进入江边的小村庄,记者一行颇费了一番周折,平时村民们都是用牲口拉运货物,没有可以通车的大路,我们的车在山间的泥泞中挣扎,几度陷入泥淖。车窗外漫天飞滚的黄沙严重妨碍了视线,几次都是车头相对才隐约看到对面来的车。 抵达糯叶村后,李红刚说,“今天我们走的这条路,以前都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在电站建设之前有些村都没有通路,通过观音岩电站建设,移民搬迁,交通状况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时有几个村民看到了李红刚,纷纷上来和他说话,李红刚说,“他们都是这个村的村民,我们工作队天天进村,大家都很熟。”他指着前面正在拆房子的人说,“这个是我们的副镇长,这个村移民搬迁工作由他负责,他有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这时旁边的老汉递了一碗水给副镇长,然后向记者说,“他在帮我拆房子,这些木料我还要,工作队会帮我运走。”随后,记者走访了几位村民。48岁的杨润雄坐在自家的土坯房旁边,他告诉记者,移民安置的新房已经盖好了,大部分家当也都已搬过去了,过来看看住了半辈子的地方。“那时候这里不通车,我赶着骡子把这些建房的材料背回来,花了8年的时间。”杨润雄笑得有些苦涩,“我舍不得,但是国家建设,我要支持。出去以后会更好,我相信政府。”
车子田村小组离糯叶村小组不远,一进村就遇到了村民李云海。今年49岁的李云海在外面做生意,听说修建电站,要移民搬迁,不但爽快地同意了,还帮助镇上的工作队在村里作动员。他说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大部分人比较支持搬迁,但是很多老人有顾虑,原因是自己的寿木,如果家里雇车,费用高不说,很多车主不愿意拉。车仁和镇工作队想的很周到,把村子里面老人的寿木集中起来,统一安排车辆运到安置点,这解决了很多老人的心结。
李红刚说,“我们派出了76个专业素质强的工作队员,进驻到村里面,帮助老百姓。因为在这个搬迁过程中,首先要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再次就是要积极回应老百姓的诉求,老百姓关于政策的诉求或是实物的诉求都要积极回应,如果得不到回应,老百姓就不会信任我们,这些是相辅相成的;第三个就是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我说的是政策利益;第四是打消群众的顾虑,也就是干群关系要融合,如果老百姓不相信我们党委政府,特别是我们的干部职工,移民工作将会遭到很多人的否决。所以在移民工作上,我们除了政策宣传,对于老百姓的诉求,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小事,更多的理解老百姓故土难离的心情。”
“包括在签订协议过程中,但凡老百姓不懂的政策,我们当面给予解释。对于搬迁我们采取以奖代补,签订协议后,有一笔奖金,在2014年4月20日以前搬迁完的,又有一笔奖金,在奖励过程中,给予现金奖励。很多老百姓喜欢把钱放在家里面,我们派出公安到村里巡查;或根据老百姓自愿原则,存到信用社的账户,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就是这些小事,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在建房的过程中,因为老百姓过去住的都是土坯房,所以对于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子建设一点都不懂,包括如何找老板等等都是一个未知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委和政府就有责任帮助老百姓选择,我们做主审查建房老板是否有资质,因为怕建房老板骗取老百姓的钱财离开,确定好资质后,再带老百姓签订建房合同;再就是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合同不懂的地方就由我们政府把合同样本起草好以后,交由给他们谈判,谈好后再把双方带到一起认定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建房过程中,我们到城建局专门请了两个工作人员来这里宣传质检知识,监督指导质量问题,如发现质量问题,现场协调马上改正。”
对于很多移民担心的水电路的问题,仁和镇也把工作做在了前面。2012年7月就实现了“三通一平”。对于移民粮食的保存,仁和镇下足了功夫,很多移民以前的房子大,安置的房子小,多数人家粮食储存上万斤,搬迁以后装不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委和政府专门协调了镇上粮管所的房屋和红土地公司的仓库,给移民堆放粮食,口袋上写好各家名字,寄存起来。
还有残疾和卧病的老人,仁和镇请卫生院的救护车专门接到安置点。仁和镇气候炎热,卫生院加强了消毒工作;在房屋的拆迁过程中,有些老百姓受了伤,为预防受伤后破伤风感染,政府出钱为受伤群众打破伤风疫苗。
涛源移民的幸福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照顾、重点帮扶,比如移民们的住房也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变为砖混结构的楼房;通水、通电、通路,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移民们的故土情结会开始慢慢消逝,而这时候,仁和镇各级党委和政府又将投入另一项忙碌的工作中,那就是尽快让移民走上安稳致富的道路。
群众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社会稳定的根基是群众基础,只要群众基础牢固,整个社会大厦就会坚如磐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仁和镇开始移民工作的岁月里,仁和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移民们看了、想了、比了之后,还是决定跟党走,这是“一切为了群众”最好的回馈。从此,土坯房变成砖房,通水、通电、通路,学习技能、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今天仁和镇的各族人民正集聚在中国梦的旗帜下,为建设“美丽仁和”创造者新的辉煌。
关于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移民是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的,在共和国边疆的山区县——永胜,最具挑战性和艰巨性的移民壮举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永胜模式”传遍大江南北。大江澎湃东去,一切的结束都是为了新的崛起,当幸福的波涛激情上涌,移民工作队昨天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中最瑰丽感人的华章,而移民工作者的故事,也已经在雄鸡版图上被定格成最动人的篇章。对于永胜县而言,2013年绝对是值得记住的年份;对于涛源镇而言,2013年是令人永远无法忘却的。这一年金江水岸汹涌澎湃,右岸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辛酸……
东山之子胡志宏
涛源镇这样地处河谷的地方,总是热得像火焰山一般,2013年以来,随着金沙江“一库八级水电站”中第七级的鲁地拉电站库区的移民拆迁和安置房开工建设以来,柔和的春风总是搅得涛源镇黄沙漫天,尘土飞扬。
2013年4月2日这一天的清晨,四月的酷热还没来得及让草丛中的露珠消散,胡志宏像往常一样背上他的军用挎包,拿着草帽,向库区的移民工作点进发。到了工作点,队友将十万元补偿款交到胡志宏手上,他像平时一样接过钱,放到挎包里,像平时一样潇洒地转身离去,准备给移民们送补偿款去。谁知他这一转身竟是一去不复返!当天下午三点多,胡志宏在进行大龙潭水源点观测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失足跌落水中。当他被打捞起来时,他的挎包仍被他紧紧地抱在怀里。 时隔一年,2014年4月19日,记者前往涛源镇进行采访,当镇党委书记杨永清说出“我们流了汗,流了泪,甚至流了血,我们已经有两名同志牺牲了”的时候,记者心情异常沉重。“牺牲”这令人震撼的字眼,不断在脑中盘旋着。此前一直听永胜县委宣传部和县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永胜县的移民是“情感移民、政策移民、法制移民”的结合,并且没有一起强制拆迁。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人牺牲?镇长龙建忠看出了记者的困惑,他说,“还是我来说说吧!胡志宏生前是我的助手,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都和我在一起工作。”
胡志宏是丽江市永胜县东山傈僳族彝族乡牦牛坪村人,出生于1980年的他是乡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是东乡人民的骄傲,也是彝族人民的骄傲。2003年,胡志宏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教,先后就职于宁蒗县永宁乡中学、新营盘乡中学、宁海民族中学,曾是一名光荣而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教育一线战斗了6年,于2009年12月经云南省公务员统一招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涛源镇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从事过党政办公室秘书、计生办助理员、安全生产助理等多个职务。
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就是“一杯茶水、一张报纸过一天”的清闲状态,但是胡志宏不这样想,许多和他共事过的人都有一个深刻体会,“胡志宏干什么工作都喜欢冲在第一线。”大家对他都交口称赞,说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
2011年以来,涛源镇的移民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根据组织安排,胡志宏被抽调到安坪移民工作组,先后参加了集镇土地调整、年产值兑付、集镇对外连接路征地拆迁、搬迁安置协议签订、补偿款兑付、宅基地划分、旧房拆除新房建设、集镇安置点自来水厂取水点水源观测等多项工作。
2013年3月以来,因堡子坪集镇安置点自来水厂建设,在安坪移民工作组的安排下,年轻的移民工作队队员胡志宏除了要负责常规的移民工作外,还肩负起了自来水厂建设取水点大龙潭水源观测工作的任务。而这个月正是桃源镇移民工作的攻坚期,是鲁地拉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决胜时刻。胡志宏出事的这一天已经是他在堡子坪持续工作的第48天了。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临终时怎样护着背包里面那十万元钱。”龙建忠说,“永胜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移民安置费和补偿款,有些移民住得很远,我们有义务,必须把每一笔费用送到移民的手中。胡志宏做事认真、负责、细心,从一开始参与移民工作,他就负责管钱,所以他的挎包里面常常有很多钱。而且这些钱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包括他出事的时候,这些钱都安然无恙。”
胡志宏牺牲以后,龙建忠为他的后事多方奔走,一方面因为他是镇上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还因为他是当地的黑彝,他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牵涉到一些少数民族问题,龙建忠有些哽咽地说,“这件彝族问题我们镇处理地很妥当,没有引起民族纠纷。”
“犹有壮心在,付与金江流。此生谁料,心系涛源,身陷龙潭。”闻讯而来的移民群众、移民工作者、队友、同事顾不上搬迁、建房的事情纷纷前来悼念,悲痛万分地来送别这位英年早逝的彝族青年才俊。今天,记者在这里忠实地记录下胡志宏的事迹,记录下这个为了移民工作、为了国家建设,一片丹心为工作的年青人,并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好村长杨子良
“灰瓦黄墙,两层楼的干栏式建筑,木柱子、木窗棱、木楼梯、木围栏、木门、木板凳。”可谓家徒四壁,从围院到住房,包括园中的那棵树,一切都显得有些老旧,这就是杨子良的家;老式军用小水壶已经被磨出了铅灰色,绿色的军外衣满是黄尘,遮阳帽已经旧得不能再旧了,他们都被挂在老屋的一角,寂静地等待着。等待主人再次穿上旧军服,头戴遮阳帽、肩挎军用小水壶和工作包。这也是鲁地拉电站库区移民工作最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堡子坪移民安置点每天都能够见到的熟悉身影。
那天,杨子良如往常那样早早地了起床。吃过早饭,戴上遮阳帽,挎起军用水壶,背上工作包,与家人道别,骑上摩托车就往堡子坪安置点去上班。谁都没想到他这一去竟成了和家人的永别!当移民指挥部办公室打电话给他一直没有回应之后,众人便开始四处寻找,最后在通往堡子坪方向的公路上发现他时,他已经静静地躺在路边,永远地闭上双眼,与他相伴了多年的摩托车默默地守候着他的主人。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村长,歌唱的好、舞跳的棒,在之前他时常组织村内群众参加各项文艺演出,他还将宣传移民工作编成相声,在群众表演”。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熊主任这样说道。
在杨子良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中记录了诠释了他自己对移民政策心声的“三唱”:“一唱党的政策好,它是幸福路一条……荒山野坡变良田,水渠纵横把地浇,不怕旱来不怕涝,拔掉穷根栽富苗” “二唱移民政策好,奔向富裕路一条……和谐共建新家园,政府和人民心一条”“三唱移民政策好,它是小康路一条……移民政策落实好,全面发展是目标”。
在当村民小组长的三年时间里,杨子良为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但他从不显摆亦或炫耀。虽然他不是党员,但是他的事迹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子良年轻的时候可谓一表人才,颇得女孩子的喜欢。他头脑灵活,非常具有经济头脑,而且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但是他的一生却非常坎坷。他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在淘金的过程中掉水里淹死了,无奈招了上门女婿。而招在家里的大女婿也因为车祸死了。祸不单行的是,他虽具有经济头脑,但是做生意却失败了,生活非常贫困。在他当小组长期间一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这次的搬迁移民中他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动员村里人搬迁他是功臣。那时候,每个挂钩单位几天就要开一次会议,汇报工作情况。每次开会,他都骑着摩托车,背着镇上统一发放的帆布包按时到达。
其实,早在2011年中旬杨子良就检查出得了淋巴血管瘤,但那时候移民工作步入了最艰难的时期,他拖着带病的身子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作为一名村小组长在关键时期应该发挥的作用,挂钩该村小组的县国土局党委书记谢书记?这样说道,“杨村长对移民工作称得上是恪尽职守,即使带病工作,他从未缺席过一天,每天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在安置点上跑来跑去,为群众解决难题。在杨村长生前一个星期我还劝他要去看看病了,而杨子良说道,“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我去看病前面所做的工作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村民倪金银还说道,“在2014年春节后杨村长女婿因车祸死亡,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耽搁了两天,两天后堡子坪上又看见了他的身影。”
在永胜县举全力推进移民的艰难时期,杨子良,这位2010年经群众推选的下坪上村村小组长,在移民工作中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好党委政府落实好的各项移民政策,在该村树立了一个典型,同时对该村的移民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工作认认真真毫不懈怠,他说,村里的工作其他人做不了,只有他来做。但不幸的是由于心肌梗塞他过早地去世了。
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干部在移民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作为一名非党人士,他做了许多共产党员该做的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履行了共产党人的义务。这就是杨子良,2014年3月21日早晨,我们的好村长戴着他那顶发黄的帽子、挎着早已磨旧的工作包在去移民安置工作点的路上不幸逝世,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那片深情的土地。
杨子良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所热爱的乡亲,但他的名字,将留存在金江水畔,镌刻在涛源移民工作的历史丰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