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掩埋的巨人》的心理空间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被掩埋的巨人》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历经十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守护者”对欺骗的盲目忠从、“屠龙者”对记忆的内心交战,以及“和平者”对情感的自我矛盾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心理空间。通过具体阐释小说各人物的心理空间,表明小说人物伦理选择的艰巨性,有助于再思考长久以来的伦理观。
  关键词:《被掩埋的巨人》 心理空间 伦理观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文坛一位重要的日裔作家,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石黑一雄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用玄幻的外衣延续既往记忆、伦理等人类主题的书写,主要讲述了不列颠统治者亚瑟王为掩盖不列颠民族屠杀撒克逊民族这一事实,命令母龙魁瑞格喷出使人们遗忘记忆的迷雾,借此营造表面上的和平。然而,真相终会浮出水面。“屠龙者”维斯坦武士在“和平者”埃克索的支持下,打败母龙“守护者”高文骑士,从而使得遗忘记忆的迷雾消散。记忆恢复的人们,如何面对民族仇恨、友情破裂、爱情背叛和亲情遗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值得在当下语境中继续讨论。
  石黑一雄创作《被掩埋的巨人》时,并没有刻意避开自己的成长地英国,选择后亚瑟王时代的英国为故事的发生地。在这片土地上,小说中人物面对忘却的过去苦苦追寻,而当恢复过往的记忆后,他们不知何去何从。从小说中来看,无论是“屠龙者”“守护者”还是“和平者”,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他们的心理活动主要围绕“记忆与遗忘”这一关键词展开,失去记忆让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恢复记忆让他们在未来的困境中苦苦挣扎。针对此,石黑一雄提出:“战争需要清算,否则依托遗忘手段而构建的虚假和平迟早会被打破。”a一定程度上,小说中不同人物面对记忆所产生的伦理选择,构成了小说的心理空间。在20世纪下半叶叙事学研究发生空间转向这一背景下,通过解读《被掩埋的巨人》中“守护者”“屠龙者”以及“和平者”的心理空间,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所蕴含的伦理观,引发人们对当下现实的观照。
  一、盲目的忠诚:“守护者”的自欺幻术
  盲目的忠诚是维护正义的绊脚石,也是造成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以乔纳斯神父为核心的僧侣集团,为了维护亚瑟王的统治,将得知真相的人们引入怪兽出没的通道,间接杀死得知真相的人们,誓死掩盖不列颠民族屠杀撒克逊民族的事实。高文骑士作为“守护者”之一,频繁阻碍维斯坦的屠龙之旅。然而,“正义缺席导致小说文本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选择,恰恰是这种伦理选择重构了伦理正义”b。维斯坦武士作为坚定的“屠龙者”,他面对高文的欺瞒,质问道:“希望过错被人遗忘,犯错者逍遥法外,这是什么样的神呢?先生。”c事实上,高文骑士只是名义上的屠龙者,他才是母龙的真正守护者。高文骑士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然而,真相不会就此掩盖,反而会不时地闪现,这使他惶恐不安。在他的第一次浮想中写道:“我没法隐藏内心的惶恐。这样一个流浪者,怎么可能知道如此严守的秘密呢?”d这说明高文骑士内心深处认为犯下罪恶的个人或集体并不能真正忘掉自己的罪恶,反而对犯罪事实的逃避会让他们时常处于煎熬之中。面对维斯坦的质问,他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在自我辩解中选择遗忘,最终以死亡的方式来做出伦理选择,他的守护任务也最终走向失败。至此,撒克逊民族与不列颠民族之间长久和平的记忆破裂,取而代之的是大屠杀的记忆。
  石黑一雄作为一名国际化作家,在《被掩埋的巨人》中延续既往风格,关注记忆创伤下的个体伦理困境。小说中通过重点描写高文对待“记忆与遗忘”的復杂心理活动,表露个体伦理选择的艰巨性。针对此,石黑一雄没有下定结论,而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怀人们在不同利益下的选择,辅之以时空媒介治愈人们的心理创伤,从而引发各国读者对自身伦理困境的再思考。
  二、记忆的深渊:“屠龙者”的内心决战
  如果说,“守护者”高文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偏向于“遗忘”,那么“屠龙者”维斯坦偏向的则是“记忆”。小说中维斯坦面对高文的苦苦哀求,他说道:“和平建立在屠杀与魔术师的骗术之上,怎么能够持久?”e这是一个迟到的受害者的感想,面对民族屠杀的残忍记忆,维斯坦并没有被邪恶的阴谋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寻找事实的真相和培养合格的复仇者,维护正义的决心让他杀死魁瑞格和打败高文。可是,面对接下来民族屠杀的复仇任务,他开始变得软弱,把希望寄托在埃德温身上。然而,“面对战争创伤,个人、家族或民族往往根据现实需要在记忆——遗忘之间进行选择。而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这种实用主义的选择必然陷入悖论,因为战争的双方对同一事件的态度恰好相反”f。“屠龙者”面对屠杀记忆的内心决战,看似给出选择,实则还是一个待确定的选择,那就是面对记忆或战争的创伤是该选择迟到的正义还是逃避正义。小说中,“守护者”选择借助迷雾维持表面的和平,“屠龙者”选择用恢复记忆的方式重新激起人们的仇恨。然而,无论是“屠龙者”还是“守护者”,都在维护自身立场时面临艰难的伦理选择,这就使得小说所蕴含的伦理观具有经久不衰再阐释的魅力。
  作者笔下的埃德温是一个黑暗与光明并行的存在,他背负着民族的仇恨,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小说中写道:“埃德温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他对武士的承诺;仇恨所有不列颠人的义务。不过,维斯坦肯定没打算把这对好心的夫妇也包括在内吧。”g不难看出,作者在埃德温身上寄托了和平的信念,他希望记忆的创伤在人们勇敢面对过去时得到愈合,而不是将仇恨的种子撒向未来。在埃德温的记忆中,埃克索夫妇是一对非常善良的夫妻,一路上对他照顾有加,因而记忆恢复后的他不愿意违背内心去仇恨埃克索夫妇。这说明复仇的火焰在时间赢得的温情面前可以得到有效遏制,作者借埃德温内心向善的心理活动隐喻出人们应积极面对战后创伤,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情感的创伤:“和平者”的自我矛盾
  小说中与记忆密切相关的一个载体是迷雾,并且迷雾得以存在和最终消散都是一系列伦理选择下的结果。埃克索夫妇的心理活动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在友情面前,无论是高文还是维斯坦还是埃德温,都是埃克索夫妇心中的好朋友。然而,现实的真相让这一切成为幻影,埃克索不得不面对朋友互相残杀的事实。在爱情面前,他们由相爱走向相离,借助迷雾的作用,他们从相离走向相爱。遗憾的是,迷雾作用的消失带来的是爱的记忆消退。在亲情面前,他们唯一珍视的儿子因不能面对父母破碎的婚姻选择离家出走却意外死亡。迷雾的到来让他们忘记了儿子的死亡,他们充满爱和希望的寻子之旅反而成为记忆恢复后的心理创伤。   埃克索夫妇的心理活动反映出个体在面对情感时的脆弱性,这也折射出小说中人物心理空间复杂而矛盾的一面。于埃克索而言,大屠杀这一事件不仅让他作为和平使者的身份失效,也让他对亚瑟王的公信力失去信任。于埃德温而言,母亲的呼唤是他前行的动力,但他的母亲早已死于不列颠人的屠杀。因此,埃德温恢复记忆后的伦理选择至关重要。埃德温作为受害者,并没有选择立即复仇,而是用一颗柔软的内心感激埃克索夫妇的帮助,他没有盲目选择向每一个不列颠人复仇,而是以自身的真实感受辨別正义的一方,这其实正是伦理正义重回大地的信号。
  总的来说,于守护者而言,真相掩盖在责任的外衣下,传统的伦理观一定意义上让他们无法心安理得地进行自我欺骗,但也不会让他们放弃愚忠。于屠龙者而言,迷雾只是从表面上遮掩了他们的双眼,一旦迷雾消散,复仇的焰火便会迅速燃烧起来,但同时表面长期和平的记忆会减缓他们对复仇的渴望。于和平者而言,任何一方对战争的渴望都会引起他们的警觉,他们不遗余力地借助情感中善的力量平息复仇理念。基于此,小说中各人物复杂的心理空间和一系列的伦理选择,引发人们对长久以来生存观和伦理观的思考。
  四、结语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被掩埋的巨人》隐喻出当代人在战争、爱情、友情、亲情等现实问题前的伦理困境。空间只是进入《被掩埋的巨人》的一个维度,通过阐释小说中各人物心理空间特定的含义,有助于挖掘小说中伦理主题所富有的深刻意蕴,引发人们对当下现实的思考。
  a 陈婷婷:《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年第1期,第105页。
  b 韩伟、胡亚蓉:《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对〈被掩埋的巨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外语教学》2018年第6期,第105页。
  cdeg〔英〕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周小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294页,第209页,第294页,第310页。
  f 范小青:《石黑一雄:从移民文学到世界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82页。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 (1).
  [2] 韩伟,胡亚蓉.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对《被掩埋的巨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外语教学,2018 (6).
  [3]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M].周小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 范小青.石黑一雄:从移民文学到世界文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2).
  作 者: 尹改荣,苏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在于前任明明可以将你屏蔽但却没有屏蔽的信息,正是对方想透露出来的。你还会一边看一边揣测,他是真的忘了我吗?  人年纪大了,经常会开始“回忆杀”。  回忆的内容无非就是奋斗岁月和恋爱时光,对当年的前任,本来恨得咬牙切齿,但时间可以原谅一切,有时候不禁会好奇,当年的他在干吗呢?  我有个朋友,18年前,还是个15岁的小女孩时,谈了个大两岁的初恋,如今已经分手很多年了。有一天她忽然跟我
摘 要:《虎丘记》作为明代散文的代表作,它的意义不在于山水风光的描绘和流连山水时情志的抒发,它是对那个时代俗世狂欢生活的一往情深的描绘。  关键词:俗世生活 狂欢场景 深情描绘  《虎丘记》是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字中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经典。但综观全文,山水处却着墨甚少,仅在第三段有几处:“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美国杀婴案件,描写了保姆杀害雇主家两个孩子的悲剧故事,这是一部聚焦于女性生存,阶级矛盾,移民问题等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悲剧。作者用冷静克制的笔触还原惨案,并试图找到隐藏在破碎故事版块背后的重重线索。女性生存困境无疑是小说中悲剧书写的主题与重点,小说以保姆路易斯和雇主米里亚姆两位女性各自的故事线展开,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困境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依据此特征,本
摘 要:长期以来,对于文本主题的过高关注,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写作技巧的重要性。纯熟的文字、精巧的设计、流畅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题的完整性和接受度。小说《孽子》的写作视野趋于边缘,同性恋者长期以来的异端形象和暧昧定位,使作者必须注意如何巧妙地运用技巧将文本主题循序渐进且清晰完整地传递出来。《孽子》通过以对话呈现画面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写作观点的确立、情节的回溯和对接、对于同性恋世界进行完整
摘 要: 贾平凹习惯于在每部小说的后记里以及一些访谈中阐述自己的小说观,结合其作品,可以大略归纳其小说观念有这么一些内容:首先是作品要关注现实生活,有记录、揭示、批判社会现实的责任。其次是强调民族形式与现代意识或人类意识的结合。再次是追求把小说写得像生活一样自然,追求一种“混沌”美学。第四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讲究意象的营构,追求虚实结合。  关键词:小说观 关注现实 意象 生活化 现代意识  在当代文
“我妈妈常说,是不是吃干净会撑死?因为我每次吃饭都要剩一口,已经被家人骂了好多回了。”有位网友留言说,无论是在外面吃还是在家里吃,吃米饭的时候,每次都会剩下一口。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这样做了她就觉得舒服了。即使还没吃饱,但就是不想吃了。  我认识的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每天会给女孩打早安电话,但是听到女生还躺在床上没起床时,就有些不大高兴了。于是,浪漫的早安电话成了女孩的起床闹钟,两人后来就吵
摘 要: 21世纪以来,李健吾的戏剧研究受到持续关注,但对其盛极一时的改编剧的研究却很不充分,也不平衡。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健吾的改编剧研究进行一番梳理,考察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出阶段性的研究特点,分析发展态势,力求找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李健吾 改编剧 述评  提起李健吾(1906-1982),我们熟知的是他以“刘西渭”为笔名的批评家这一身份,如果说他还是一
摘 要:司马迁秉持著“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在《酷吏列传》中客观地记录了西汉时期的酷吏政治,其辛辣的笔触直指当时引起社会动乱的酷吏们。对于社会治理,司马迁崇尚以德化民,反对以暴制暴;赞扬廉洁奉公,反对与民争利。司马迁的治理观念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意识,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治理观仍趋于理想,无法扎根于封建社会的土壤。  关键词:《酷吏列传》 人文意识 治理观 政治思考 局限性  《史记》以“不虚美
摘 要:廖仲恺、廖承志和李少石在民主革命的征途上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们笑看敌人屠刀,随时准备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并以诗言志,抒写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祖国对妻儿的无限热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关键词:廖仲恺 廖承志 李少石 诀别诗 革命精神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个家庭,其父亲、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个个是铮铮铁骨的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这样的家
摘 要:温词以描写女性形象见长,其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时空的跳跃性”,二是静态的“容貌与饰物的描写”。 这两种手法共同营造出了温词中寂寞哀婉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温庭筠 时空的跳跃性 容貌与饰物  当今学界对温词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刻,然而,笔者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学界对温词描写手法的研究仍存在不足,这尤其表现在对温词女性形象描写手法的研究方面。本文将从两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