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发展个性,达成共识,最终促进学生成长,这同时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活动教学 生成
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凭已有的能力参与阅读、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坚持“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培养更多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学科作为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非常有利于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教学。作为高中主要学科之一的地理更应承担起促进学生“生成”与成长的学科责任。
现行高中地理各版本教科书越来越弱化学科理论的阐述,越来越重视案例探究,这为“活动教学”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再者,地理图(册)、地球仪、地理模型等传统学具亦是地理课堂活动的常客,海量的网络图文信息和动画素材更是信手拈来。加之近年来各校投资兴建的地理实验室、地理园等“活动教学”硬软件更是让其他学科眼红得喷火。应该说,这些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我们应该积极整合这些优质资源,并将之转化为高中地理课堂上有序的教学活动。评判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笔者认为“活动”的同时一定要有“生成”。活动教学往往氛围浓烈、满堂华彩,但切忌肤浅,要踏雪留痕。
首先,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思考”的生成。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活动教学中的思考不应是封闭式、被迫式的思考,而应是开放式、主动式的思考,是一种渐进式的思考。在活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会思考,然后再成为一个“思想者”。要努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思想与思维方式,如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还要学会多比较、多联系的思维方式。总之,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大脑快速转起来。
其次,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问题”的生成。课堂应该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的地方。活动教学中这些问题可以预想,但不可以预设,而且肯定会超出预想。因为活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不局限在教材、教案、学案及教师的提问中,而在各种有序的活动中,并努力在活动中解决。在活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会成为教师备课的“意外事件”,课堂本不应该封闭,课内解决不了的,完全可以延展到课外解决。总之,地理课堂上要允许每一张嘴大声说开来。
第三,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个性”的生成。正因为有上述开放式、主动式思考与“意外”问题的生成,活动教学自然给予了个性生命展示与生长的土壤。在传统课堂教学下,学生是一个个标准化工厂里带着“国标”的产品,显然难以适应如今多元化、多维度的时空。我们应当牢记教育不能只有规范,没有个性。活动教学必须坚持“正确引导,个性发展”。总之,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一个生命自由、健康地张扬。
第四,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共识”的生成。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在课堂上形成正确的共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自然地理方面大气、水、岩石等地表圈层物质运动的基本地理原理、基本地理规律和基本地理过程的认识;人文地理方面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区位分析与选择的基本方法;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等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成的教学目标。共识是活动教学必需的“成果”,应该是学生科学认知的归属,这是活动教学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在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当然这个认识过程可以是曲折迂回的,可以是水到渠成的,也可以是开门见山的。因此,活动教学的安排视学科知识体系认知难度而定,不必刻意追求“浓墨重彩”,有时简约也是一种美、一种享受。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形成科学的地理学科认识。
最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成长”的生成。相比较目前高中其他学科较重的课业负担,地理学科应当旗帜鲜明地在“活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活动教学中的合作意识、思维方式、探究方法、自我表达与展示、评价与自我评价、情感态度、思想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催生了学生的成长,但也别忽视教学相长的真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得到自我完善,迈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正确“轻轨”。在地理教师心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大学科。地承理蕴,地谐人和;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岂不美哉?
高中活动教学要求依据学情、课标、教材等精心设计科学、有序、适度的课堂探究活动,精心打造自主、高效、快乐的精品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得以开展的前提不仅在于课堂的精细管理,更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苏州十中的地理特级教师谢延新老师认为“求真”、“唯美”、“超然”是引导地理课堂从平凡走向精彩的三盏指路灯。“求真”、“唯美”、“超然”是对高中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生成”的最好注释。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活动教学 生成
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凭已有的能力参与阅读、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坚持“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培养更多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学科作为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非常有利于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教学。作为高中主要学科之一的地理更应承担起促进学生“生成”与成长的学科责任。
现行高中地理各版本教科书越来越弱化学科理论的阐述,越来越重视案例探究,这为“活动教学”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再者,地理图(册)、地球仪、地理模型等传统学具亦是地理课堂活动的常客,海量的网络图文信息和动画素材更是信手拈来。加之近年来各校投资兴建的地理实验室、地理园等“活动教学”硬软件更是让其他学科眼红得喷火。应该说,这些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我们应该积极整合这些优质资源,并将之转化为高中地理课堂上有序的教学活动。评判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笔者认为“活动”的同时一定要有“生成”。活动教学往往氛围浓烈、满堂华彩,但切忌肤浅,要踏雪留痕。
首先,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思考”的生成。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活动教学中的思考不应是封闭式、被迫式的思考,而应是开放式、主动式的思考,是一种渐进式的思考。在活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会思考,然后再成为一个“思想者”。要努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思想与思维方式,如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还要学会多比较、多联系的思维方式。总之,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大脑快速转起来。
其次,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问题”的生成。课堂应该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的地方。活动教学中这些问题可以预想,但不可以预设,而且肯定会超出预想。因为活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不局限在教材、教案、学案及教师的提问中,而在各种有序的活动中,并努力在活动中解决。在活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会成为教师备课的“意外事件”,课堂本不应该封闭,课内解决不了的,完全可以延展到课外解决。总之,地理课堂上要允许每一张嘴大声说开来。
第三,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个性”的生成。正因为有上述开放式、主动式思考与“意外”问题的生成,活动教学自然给予了个性生命展示与生长的土壤。在传统课堂教学下,学生是一个个标准化工厂里带着“国标”的产品,显然难以适应如今多元化、多维度的时空。我们应当牢记教育不能只有规范,没有个性。活动教学必须坚持“正确引导,个性发展”。总之,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一个生命自由、健康地张扬。
第四,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共识”的生成。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在课堂上形成正确的共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自然地理方面大气、水、岩石等地表圈层物质运动的基本地理原理、基本地理规律和基本地理过程的认识;人文地理方面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区位分析与选择的基本方法;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等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成的教学目标。共识是活动教学必需的“成果”,应该是学生科学认知的归属,这是活动教学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在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当然这个认识过程可以是曲折迂回的,可以是水到渠成的,也可以是开门见山的。因此,活动教学的安排视学科知识体系认知难度而定,不必刻意追求“浓墨重彩”,有时简约也是一种美、一种享受。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形成科学的地理学科认识。
最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促使学生“成长”的生成。相比较目前高中其他学科较重的课业负担,地理学科应当旗帜鲜明地在“活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活动教学中的合作意识、思维方式、探究方法、自我表达与展示、评价与自我评价、情感态度、思想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催生了学生的成长,但也别忽视教学相长的真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得到自我完善,迈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正确“轻轨”。在地理教师心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大学科。地承理蕴,地谐人和;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岂不美哉?
高中活动教学要求依据学情、课标、教材等精心设计科学、有序、适度的课堂探究活动,精心打造自主、高效、快乐的精品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得以开展的前提不仅在于课堂的精细管理,更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苏州十中的地理特级教师谢延新老师认为“求真”、“唯美”、“超然”是引导地理课堂从平凡走向精彩的三盏指路灯。“求真”、“唯美”、“超然”是对高中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生成”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