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初中数学老师来说,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事实上,无论是从教育的价值方面考虑,还是从已有的理论成果及一线数学教师的经验考虑,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探索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深受旧的教育观念长期束缚,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基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失效。不少学校仍固守传统的“五段”教学模式,以传输大量知识,要求博闻强记为目的,重视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只重视“学”,不重视“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学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其提问的欲望和次数反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两者呈现一种反比的关系,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的特征。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接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有目的的思维和认识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够促进思维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展开有目标的回忆、联想、分析、试探。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式有显著的激励功能。意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三种认识活动,其中以思维活动为主,“有了思维,人才有了意识。”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数学的建构性学习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著作《数学是什么》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的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的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看来,他的这段话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现在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模仿型的训练多,思考型的问题少,告诉现成结论多,学生探究发现少等现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进行主动抽象、概括、归纳、选择、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现建构学习的重要起点,是建构过程的重要内容,积极的问题意识具有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其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而任何具体的心理活动,既包括认识的成分,也包括情感和意志的成分。显然,问题意识作为一项心理活动,它既是建构过程的内容之一,是思考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情感和意志的一种重要体现。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愿望的产生,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地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同时,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学会不迷信书本,摆脱权威的束缚,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从模仿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和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4 结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使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教师只有持之以恒,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自觉的质疑,最后走向解疑,这对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且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即包括与学生自身有关的内因,如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动机、爱好等,也包括与环境相关的外因,如社会观念、课堂气氛等。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仅仅凭借经验和直觉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教无定法”、“教有定规”,我们的教育应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将新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经验实现有效的整合,努力改革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式教育走向创新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走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学生自主性教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经历、体验、探索”,使他们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蔡攻.我所理解的数学建构教育观[J].数学教育学报,2005
2 郑毓信著.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
社,2008
3 董宝良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探索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深受旧的教育观念长期束缚,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基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失效。不少学校仍固守传统的“五段”教学模式,以传输大量知识,要求博闻强记为目的,重视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只重视“学”,不重视“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学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其提问的欲望和次数反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两者呈现一种反比的关系,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的特征。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接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有目的的思维和认识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够促进思维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展开有目标的回忆、联想、分析、试探。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式有显著的激励功能。意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三种认识活动,其中以思维活动为主,“有了思维,人才有了意识。”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数学的建构性学习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著作《数学是什么》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的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的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看来,他的这段话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现在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模仿型的训练多,思考型的问题少,告诉现成结论多,学生探究发现少等现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进行主动抽象、概括、归纳、选择、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现建构学习的重要起点,是建构过程的重要内容,积极的问题意识具有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其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而任何具体的心理活动,既包括认识的成分,也包括情感和意志的成分。显然,问题意识作为一项心理活动,它既是建构过程的内容之一,是思考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情感和意志的一种重要体现。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愿望的产生,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地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同时,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学会不迷信书本,摆脱权威的束缚,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从模仿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和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4 结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使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教师只有持之以恒,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自觉的质疑,最后走向解疑,这对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且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即包括与学生自身有关的内因,如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动机、爱好等,也包括与环境相关的外因,如社会观念、课堂气氛等。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仅仅凭借经验和直觉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教无定法”、“教有定规”,我们的教育应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将新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经验实现有效的整合,努力改革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式教育走向创新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走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学生自主性教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经历、体验、探索”,使他们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蔡攻.我所理解的数学建构教育观[J].数学教育学报,2005
2 郑毓信著.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
社,2008
3 董宝良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