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气功医疗专家,却和“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爱好书法,亦擅长歌唱,语言方面也有相当的天分。他的声音清越文雅,与其交谈,如艺海拾贝,总能有所启迪。他便是刘国尊先生,现已入古稀之年,但眼能观六路,耳能听八方,精神矍铄,英气疏朗,而今仍旧忙碌在奉献的舞台之上。他的一生有力地诠释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多姿多彩,乐而自在。
刘国尊先生是缅甸华侨,在缅甸长大,回内地读书,到香港定居。早年,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少爷”,父亲是缅甸华文学校的校长,于书香门第成长,受文化知识熏陶;后来,社会动荡,家世变故,他变身颠沛流离的奋斗青年,接受社会的历练和考验;现在,他是处变不惊,澹泊名利的社团支柱,热衷慈善,轻财聚人。
责任为先,医德先行
有人曾比喻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瑰丽明珠。此话名不虚传,气功在中国已经流传有几千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因其动静相宜,阴阳调和,曾为许多人解除病痛,是调气调息的不二之选。殊不知,气功也有一段坎坷的发展史。昔刘贵珍将其发扬光大,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度消沉,而今随着中华文化的普及,气功可使人益寿延年、身心健康的好处也被逐一挖掘传播。
刘国尊先生从小便对这门学问怀有极浓烈的兴趣,后来拜师学“艺”,受到系统训练。经过长期积淀学成出师后,便在铜锣湾自开了一间气功保健医疗所。当学徒时,他勤奋好学,又肯潜心钻研,因此技术精湛,既能医治小病小痛,亦对疑难杂症颇有解决之道。作为气功医师,他总是替患者着想,谨尊医德,医疗过程一丝不苟,因此许多人都愿意找他求医问诊,春去冬来,他医好了一批又一批患者。就这样,他细心负责的态度和传统医学的玄妙,声名远播,引得许多社会名人也慕名前来就诊。
心底无私,天广地宽
世上有名门世家、教育世家、警察世家,而刘国尊先生来自于奉献世家。他的父亲曾是缅甸华侨学校的校长,在爱国教育的园地里辛勤灌溉;他的哥哥和妹妹都是党员,前者曾是部队里保卫国家的海军战士,后者则是参政议政的上海政协委员,并兼任上海工业局轻工业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刘国尊先生本人曾是为国家媒体工作的中央级工作人员。他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是你对国家、社会、家庭所做的贡献,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作为普通人,即使做不了大的贡献,小的贡献也有它的意义所在。”
刘先生没有说空话,在他的眼里,名利钱财如过眼云烟,奉献就是收获。他曾和李锦星、李维根、赖星灿、卢郁万等侨贤向居住过纳坡各界远近华人劝募华教经费,发起成立纳华教育基金会,兴办华文教育。他不仅捐资支持还亲力亲为走访朋友和大家一起工作筹办了小学。据刘国尊先生介绍,现在身处缅甸的年轻一代大多都已经不会说中文了,汉语言文化缺失严重。他们筹办华文补习班的目的是使华人子弟和各族人士有机会学习华文,既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能适应未来社会之需,一举两得。
身为中国人,刘国尊先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的血液里奔腾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刘国尊先生同时还是侨界资深的司仪,在诸多社团活动中,都活跃着他那总能将现场气氛带动得热烈欢快的身影。服务社团,他无怨无悔,力所能及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善举,并一往无前地坚持。兴办华文学校之初,遇到缅甸政策方面的阻力,但他和其它会员一起努力争取,终于得到认可。该校1995成立,以中文为主,辅以英文和缅文补习班,现在发展稳定。
细究起来,刘国尊先生心静如水的人生观,应该源自于他自始至终对真善美的追求。小时候,他在缅甸的佛堂做过小沙弥,诵经念佛;长大后回到内地又曾和统战部的人士一起研究过基督教和天主教;来到香港后,他还曾特地去听过基督教堂唱诗班。事实上,他对宗教并非盲目痴迷,反而有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智态度,对宗教里宣扬的积德行善、大慈大悲之念,他十分赞同;但对“人死后可以通往极乐世界”、“人有前世今生”之说,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宗教里宣扬的真善美,大有裨益,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而对于宗教中无可验证的说法,则不可尽信。刘国尊先生言行一致,奉献为怀,心明如镜。
歌声飞扬,余音绕梁
年轻的时候,刘国尊先生在很多行当中转换角色,人生经历缤纷丰盈,现今也一样充实快乐。因为天生一副好嗓子,又有播音的功底,加之对歌唱热爱有加,社团里的文艺舞台总少不了他深情献唱的身影。他的歌声悦耳动听,宛转悠扬,常常博得满堂喝彩。缅华互助会和北京联会分别将于今年四月份和五月份举办社团活动,刘国尊先生再度成为不可缺少的表演嘉宾,最近,他就在为这两项活动紧张地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刘国尊先生现任香港缅华互助会第八届理监事会常务副理长,香港缅甸华中校友会第一副会长以及香港北京华侨联会会员。他把社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社团的成员当作自己的家人,每逢大小活动总是热心参与,由于性格随和又喜结交朋友,因此人缘极好。很多朋友邀请他加入其它社团,足见其为人和能力广受认可,但他都一一婉拒了,只因为,他希望竭尽自己所能,集中精力将目前所担任的每一项社团工作都切切实实做好。对他来说,为哪个社团服务都是服务,一旦选择便心无旁骛,从一而终。
在文艺舞台上,他给社团的其它成员带去了美妙的听觉盛宴;而在文艺舞台之下,他给社团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付出。无论是校友会、北京联合会还是缅华互助会逢活动、庆典,他不仅出力,做好份内之事,还出资,慷慨解囊。
在香港缅甸华中校友会的周年纪念特刊上,他的书法作品独树一帜,“为友情而聚,为互助而庆,为团结而乐”,呈纵列铺排,字体劲健生动,自成一体,颇具神韵。短短的十五个字,他对社团的深情,已不需要用言语来诉说,一片赤诚丹心,跃然纸上。
澹泊之守,感悟人生
“一切以健康为中心;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忘记年龄,忘记过去,忘记恩怨;拥有真诚爱你的人,拥有知心的朋友,拥有向上的事业,拥有温暖的住所;要唱、要跳、要俏、要笑、要苗条;不能饿了才吃,不能渴了才喝,不能累了才歇,不能病了才检查,不能老了才后悔”。度过大半生,这是刘国尊先生自己总结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忘记”,四个“拥有”,五个“要”,六个“不能”,同样发表于华中校友会刊上,希望与大家共勉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这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人们始终都在遭受着物质的诱惑和精神的束缚,能够“混迹尘中,高视物外”的人委实不在多数,刘国尊先生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做人难,难做人。但他并未停留于感慨之中,而是常思考,常实践,将自己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与大家交流,给人以启迪。他是豁达的,并不为钱财所累,留给子女,也捐向社会;他是智慧的,在净化身心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
刘国尊先生很喜欢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他把它当成良训谨记心上,因此常有所成,常有收获。这就是刘国尊先生——他有一个小愿望,只想拥有健康快乐,他有一个大愿望,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有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人物简介】
刘国尊先生,缅甸华侨,气功按摩穴位推拿治疗专家。现任香港缅华互助会第八届理监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香港缅甸华中校友会第一副会长以及香港北京华侨联会会员。会说上海话、客家话、湖南话、四川话等多地方言,爱好唱歌、书法,热心社会服务,以奉献为荣。
刘国尊先生是缅甸华侨,在缅甸长大,回内地读书,到香港定居。早年,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少爷”,父亲是缅甸华文学校的校长,于书香门第成长,受文化知识熏陶;后来,社会动荡,家世变故,他变身颠沛流离的奋斗青年,接受社会的历练和考验;现在,他是处变不惊,澹泊名利的社团支柱,热衷慈善,轻财聚人。
责任为先,医德先行
有人曾比喻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瑰丽明珠。此话名不虚传,气功在中国已经流传有几千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因其动静相宜,阴阳调和,曾为许多人解除病痛,是调气调息的不二之选。殊不知,气功也有一段坎坷的发展史。昔刘贵珍将其发扬光大,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度消沉,而今随着中华文化的普及,气功可使人益寿延年、身心健康的好处也被逐一挖掘传播。
刘国尊先生从小便对这门学问怀有极浓烈的兴趣,后来拜师学“艺”,受到系统训练。经过长期积淀学成出师后,便在铜锣湾自开了一间气功保健医疗所。当学徒时,他勤奋好学,又肯潜心钻研,因此技术精湛,既能医治小病小痛,亦对疑难杂症颇有解决之道。作为气功医师,他总是替患者着想,谨尊医德,医疗过程一丝不苟,因此许多人都愿意找他求医问诊,春去冬来,他医好了一批又一批患者。就这样,他细心负责的态度和传统医学的玄妙,声名远播,引得许多社会名人也慕名前来就诊。
心底无私,天广地宽
世上有名门世家、教育世家、警察世家,而刘国尊先生来自于奉献世家。他的父亲曾是缅甸华侨学校的校长,在爱国教育的园地里辛勤灌溉;他的哥哥和妹妹都是党员,前者曾是部队里保卫国家的海军战士,后者则是参政议政的上海政协委员,并兼任上海工业局轻工业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刘国尊先生本人曾是为国家媒体工作的中央级工作人员。他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是你对国家、社会、家庭所做的贡献,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作为普通人,即使做不了大的贡献,小的贡献也有它的意义所在。”
刘先生没有说空话,在他的眼里,名利钱财如过眼云烟,奉献就是收获。他曾和李锦星、李维根、赖星灿、卢郁万等侨贤向居住过纳坡各界远近华人劝募华教经费,发起成立纳华教育基金会,兴办华文教育。他不仅捐资支持还亲力亲为走访朋友和大家一起工作筹办了小学。据刘国尊先生介绍,现在身处缅甸的年轻一代大多都已经不会说中文了,汉语言文化缺失严重。他们筹办华文补习班的目的是使华人子弟和各族人士有机会学习华文,既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能适应未来社会之需,一举两得。
身为中国人,刘国尊先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的血液里奔腾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刘国尊先生同时还是侨界资深的司仪,在诸多社团活动中,都活跃着他那总能将现场气氛带动得热烈欢快的身影。服务社团,他无怨无悔,力所能及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善举,并一往无前地坚持。兴办华文学校之初,遇到缅甸政策方面的阻力,但他和其它会员一起努力争取,终于得到认可。该校1995成立,以中文为主,辅以英文和缅文补习班,现在发展稳定。
细究起来,刘国尊先生心静如水的人生观,应该源自于他自始至终对真善美的追求。小时候,他在缅甸的佛堂做过小沙弥,诵经念佛;长大后回到内地又曾和统战部的人士一起研究过基督教和天主教;来到香港后,他还曾特地去听过基督教堂唱诗班。事实上,他对宗教并非盲目痴迷,反而有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智态度,对宗教里宣扬的积德行善、大慈大悲之念,他十分赞同;但对“人死后可以通往极乐世界”、“人有前世今生”之说,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宗教里宣扬的真善美,大有裨益,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而对于宗教中无可验证的说法,则不可尽信。刘国尊先生言行一致,奉献为怀,心明如镜。
歌声飞扬,余音绕梁
年轻的时候,刘国尊先生在很多行当中转换角色,人生经历缤纷丰盈,现今也一样充实快乐。因为天生一副好嗓子,又有播音的功底,加之对歌唱热爱有加,社团里的文艺舞台总少不了他深情献唱的身影。他的歌声悦耳动听,宛转悠扬,常常博得满堂喝彩。缅华互助会和北京联会分别将于今年四月份和五月份举办社团活动,刘国尊先生再度成为不可缺少的表演嘉宾,最近,他就在为这两项活动紧张地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刘国尊先生现任香港缅华互助会第八届理监事会常务副理长,香港缅甸华中校友会第一副会长以及香港北京华侨联会会员。他把社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社团的成员当作自己的家人,每逢大小活动总是热心参与,由于性格随和又喜结交朋友,因此人缘极好。很多朋友邀请他加入其它社团,足见其为人和能力广受认可,但他都一一婉拒了,只因为,他希望竭尽自己所能,集中精力将目前所担任的每一项社团工作都切切实实做好。对他来说,为哪个社团服务都是服务,一旦选择便心无旁骛,从一而终。
在文艺舞台上,他给社团的其它成员带去了美妙的听觉盛宴;而在文艺舞台之下,他给社团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付出。无论是校友会、北京联合会还是缅华互助会逢活动、庆典,他不仅出力,做好份内之事,还出资,慷慨解囊。
在香港缅甸华中校友会的周年纪念特刊上,他的书法作品独树一帜,“为友情而聚,为互助而庆,为团结而乐”,呈纵列铺排,字体劲健生动,自成一体,颇具神韵。短短的十五个字,他对社团的深情,已不需要用言语来诉说,一片赤诚丹心,跃然纸上。
澹泊之守,感悟人生
“一切以健康为中心;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忘记年龄,忘记过去,忘记恩怨;拥有真诚爱你的人,拥有知心的朋友,拥有向上的事业,拥有温暖的住所;要唱、要跳、要俏、要笑、要苗条;不能饿了才吃,不能渴了才喝,不能累了才歇,不能病了才检查,不能老了才后悔”。度过大半生,这是刘国尊先生自己总结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忘记”,四个“拥有”,五个“要”,六个“不能”,同样发表于华中校友会刊上,希望与大家共勉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这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人们始终都在遭受着物质的诱惑和精神的束缚,能够“混迹尘中,高视物外”的人委实不在多数,刘国尊先生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做人难,难做人。但他并未停留于感慨之中,而是常思考,常实践,将自己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与大家交流,给人以启迪。他是豁达的,并不为钱财所累,留给子女,也捐向社会;他是智慧的,在净化身心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
刘国尊先生很喜欢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他把它当成良训谨记心上,因此常有所成,常有收获。这就是刘国尊先生——他有一个小愿望,只想拥有健康快乐,他有一个大愿望,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有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人物简介】
刘国尊先生,缅甸华侨,气功按摩穴位推拿治疗专家。现任香港缅华互助会第八届理监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香港缅甸华中校友会第一副会长以及香港北京华侨联会会员。会说上海话、客家话、湖南话、四川话等多地方言,爱好唱歌、书法,热心社会服务,以奉献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