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组照片: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高三学生正全神贯注地在方舱医院的一个角落里看书。
看了这个新闻,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总角之年,我经常去学校门口的小人书摊看书,那些可爱的小人书连环画,一两分钱看一本。遇到过年或者过生日,外公和父母会给钱买《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365夜故事》這些大部头的。到了初中,我基本读完了四大名著。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这世上好书实在很多,我经常省下粮票饭票换钱买书,记得家里书橱至今摆放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就是当年用十斤粮票换的。这一路走来,书籍陪伴我成长,引领我进步,可以说我是读书长大的。
文章开头提及的小伙子说:“我要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不能掉队。”
读书,是逆袭人生的捷径。读书,才有选择的权利。
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那是清华毕业典礼上唯一一位代表本科生发言的女孩子,她叫张薇。她来自黄土高原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甘肃镇原,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资源极度贫乏。
她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时,因为比赛所用的仪器从未见过,所以,等她找到开关时,比赛却已经结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发奋读书考上了清华大学。上了大学后,她学辩论、当班长、去支教,还顺利拿到了优秀奖学金,前途从此走向光明。
张薇没有富裕的家庭支撑,也没有强大的背景依靠,甚至没有光鲜亮丽的经历,但是因为读书,她亲手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无论家境如何,无论长相如何,无论经历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刻苦读书,为自己赢得一个新的起点。
作家龙应台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孩子,我要你努力读书,不是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是被迫谋生,这样,你才有成就感、尊严和快乐!
是啊,当你弱的时候,命运给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当你强的时候,你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龙应台还说: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之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不能谈“无力感”。
你常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可是,不读书的人生,就没有如果;你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不读书的人生,哪儿也去不了。
要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非得刻苦不可。
历史上,因读书而流传至今的名人佳话不胜枚举,如,读《易》“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锥刺股”的战国苏秦、“头悬梁”的西汉孙敬、“凿壁借光”的匡衡、“映雪读书”的孙康以及“囊萤苦读”的车胤……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为历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东西是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高票回答是这样的: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否则,长此以往,你的精神将沉迷于各种诱惑而脑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娱乐的空壳。
前些年我去国外学习,发现西方的“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在西方,真正的精英教育,其课业量和压力比国内的应试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的孩子,学的东西丝毫不比国内孩子学得少。我感觉,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要想学得好都必须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
在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坚持一万个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每个人每天都是平等的二十四小时。网上说,二十岁的贪玩,造就了三十岁的无奈。三十岁的无奈,导致了四十岁的无为。四十岁的无为,奠定了五十岁的失败。五十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碌碌无为!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请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时,除了泪水,你一无所有;当孩子需要你时,除了惭愧,你一无所有。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疾病”。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只有一米五二的身高,右眼几近失明,严重斜视,矮丑得如同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但这丝毫不削减他的个人魅力。他不但学术上造诣颇深,而且身边从来不缺拥趸。
他那颗有趣的灵魂,是由阅读塑造的。在他那份独特的气质里,藏着的是书籍带来的沉淀。长相是老天爷给的,而气质是后天养成的。
有位青年曾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倾诉人生困惑,杨绛给他回信时写了句诚恳而不客气的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余秋雨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读书,正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樊登读书会”的发起人樊登,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刚工作时,受房贷压力困扰,他整天焦躁惶惑,无所适从。他想,读书也许会改变自己的未来吧。抱着试一试心态,他拿起了《论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几句话,让他豁然开朗,压力纾解了很多。他说:“我从未想过《论语》是天下最厉害的‘治愈书’。”
事实上,你觉得生活迷惘找不到意义时,你觉得际遇不佳看不到前路时,你觉得收入窘迫心浮气躁时,可以静下心来把问题交给书本。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不够,心理健康更重要。读书,有时就像体检,像就医。
读书逐渐让我们心灵澄澈,领悟到大美大雅的境界。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并接受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绝对可以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同样也会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们也许会在夜深人静、夜不成寐的时候,也许会在看到鸢飞鱼跃、流星飞踢的刹那,脑子里突然冒出疫情期间物业保安总问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阅读过西方的一些著作,从《心经》到《存在与虚无》,从《红与黑》到《约翰克里斯多夫》,从《悲惨世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草叶集》到《飞鸟集》。虽有震撼和感动,但这些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经典,感受同中有异。读《诗经》,让我感受到先民自然纯粹的生活;读《易经》,让我感受到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读李白,激起我天真烂漫的豪情;读杜甫,引发我悲天悯人的情怀;读宋词,让我感受到报国壮志、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读《红楼梦》,让我感受传统文化包容万物的恢弘……
阅读,敲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我知道“我”这个个体生命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说,“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不管你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喜悦哀愁,也不管下辈子,既然生而为我,我的根在这种文化里,这种文化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也许,我们从书中读不出“黄金屋”,读不出“颜如玉”,但读书其实是自我修养的过程。漫漫人生,匆忙旅途,蓦然回首,卻发现我们对阅读有忠贞与怀念。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这样一个段子,虽是调侃,却向人们揭示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你连捐款留言都是那么苍白无趣——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我深以为然。
有人说过:去这五个地方,会改变你的认知:医院:看遍人间苦痛,才发现健康最重要;图书馆:发现落后,才懂得要不断进取;奢华商场:看到令人咋舌的高档商品,才知道尽力拼搏;建筑工地:感受农民工的艰辛,才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墓地:接近死亡,才明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不开微博,不用微信,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走到今天,是书籍和阅读帮他“打开了世界”,带他“走出狭窄的空间”。反观我们,能够静心读书的人有多少?
4月23日,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天有什么特殊,事实上,关注这个日子的人确实比关注12月24日或2月14日的人少多了。对南京人来说,这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冲破天堑,解放南京,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日子。对大家来说,这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主旨宣言就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有,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于我来说,每天都是读书日。回想自己从苏中古镇负笈来宁求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我的家居也许很简朴,但满架藏书带给我的是弥漫书香的温暖岁月,是精神愉悦的温馨回忆。
“世界读书日”虽然在春天,但坚持读书,四季都是春天;坚持读书,人生都是春天。
看了这个新闻,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总角之年,我经常去学校门口的小人书摊看书,那些可爱的小人书连环画,一两分钱看一本。遇到过年或者过生日,外公和父母会给钱买《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365夜故事》這些大部头的。到了初中,我基本读完了四大名著。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这世上好书实在很多,我经常省下粮票饭票换钱买书,记得家里书橱至今摆放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就是当年用十斤粮票换的。这一路走来,书籍陪伴我成长,引领我进步,可以说我是读书长大的。
读书,然后才有选择的权利
文章开头提及的小伙子说:“我要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不能掉队。”
读书,是逆袭人生的捷径。读书,才有选择的权利。
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那是清华毕业典礼上唯一一位代表本科生发言的女孩子,她叫张薇。她来自黄土高原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甘肃镇原,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资源极度贫乏。
她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时,因为比赛所用的仪器从未见过,所以,等她找到开关时,比赛却已经结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发奋读书考上了清华大学。上了大学后,她学辩论、当班长、去支教,还顺利拿到了优秀奖学金,前途从此走向光明。
张薇没有富裕的家庭支撑,也没有强大的背景依靠,甚至没有光鲜亮丽的经历,但是因为读书,她亲手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无论家境如何,无论长相如何,无论经历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刻苦读书,为自己赢得一个新的起点。
作家龙应台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孩子,我要你努力读书,不是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是被迫谋生,这样,你才有成就感、尊严和快乐!
是啊,当你弱的时候,命运给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当你强的时候,你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龙应台还说: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之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不能谈“无力感”。
你常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可是,不读书的人生,就没有如果;你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不读书的人生,哪儿也去不了。
读书,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安逸
要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非得刻苦不可。
历史上,因读书而流传至今的名人佳话不胜枚举,如,读《易》“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锥刺股”的战国苏秦、“头悬梁”的西汉孙敬、“凿壁借光”的匡衡、“映雪读书”的孙康以及“囊萤苦读”的车胤……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为历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东西是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高票回答是这样的: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否则,长此以往,你的精神将沉迷于各种诱惑而脑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娱乐的空壳。
前些年我去国外学习,发现西方的“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在西方,真正的精英教育,其课业量和压力比国内的应试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的孩子,学的东西丝毫不比国内孩子学得少。我感觉,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要想学得好都必须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
在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坚持一万个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每个人每天都是平等的二十四小时。网上说,二十岁的贪玩,造就了三十岁的无奈。三十岁的无奈,导致了四十岁的无为。四十岁的无为,奠定了五十岁的失败。五十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碌碌无为!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请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时,除了泪水,你一无所有;当孩子需要你时,除了惭愧,你一无所有。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疾病”。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只有一米五二的身高,右眼几近失明,严重斜视,矮丑得如同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但这丝毫不削减他的个人魅力。他不但学术上造诣颇深,而且身边从来不缺拥趸。
他那颗有趣的灵魂,是由阅读塑造的。在他那份独特的气质里,藏着的是书籍带来的沉淀。长相是老天爷给的,而气质是后天养成的。
有位青年曾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倾诉人生困惑,杨绛给他回信时写了句诚恳而不客气的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余秋雨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读书,正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樊登读书会”的发起人樊登,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刚工作时,受房贷压力困扰,他整天焦躁惶惑,无所适从。他想,读书也许会改变自己的未来吧。抱着试一试心态,他拿起了《论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几句话,让他豁然开朗,压力纾解了很多。他说:“我从未想过《论语》是天下最厉害的‘治愈书’。”
事实上,你觉得生活迷惘找不到意义时,你觉得际遇不佳看不到前路时,你觉得收入窘迫心浮气躁时,可以静下心来把问题交给书本。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不够,心理健康更重要。读书,有时就像体检,像就医。
读书逐渐让我们心灵澄澈,领悟到大美大雅的境界。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并接受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绝对可以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徜徉在美好的精神家园
读书,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同样也会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们也许会在夜深人静、夜不成寐的时候,也许会在看到鸢飞鱼跃、流星飞踢的刹那,脑子里突然冒出疫情期间物业保安总问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阅读过西方的一些著作,从《心经》到《存在与虚无》,从《红与黑》到《约翰克里斯多夫》,从《悲惨世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草叶集》到《飞鸟集》。虽有震撼和感动,但这些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经典,感受同中有异。读《诗经》,让我感受到先民自然纯粹的生活;读《易经》,让我感受到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读李白,激起我天真烂漫的豪情;读杜甫,引发我悲天悯人的情怀;读宋词,让我感受到报国壮志、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读《红楼梦》,让我感受传统文化包容万物的恢弘……
阅读,敲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我知道“我”这个个体生命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说,“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不管你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喜悦哀愁,也不管下辈子,既然生而为我,我的根在这种文化里,这种文化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也许,我们从书中读不出“黄金屋”,读不出“颜如玉”,但读书其实是自我修养的过程。漫漫人生,匆忙旅途,蓦然回首,卻发现我们对阅读有忠贞与怀念。
读书,方能打开世界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这样一个段子,虽是调侃,却向人们揭示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你连捐款留言都是那么苍白无趣——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我深以为然。
有人说过:去这五个地方,会改变你的认知:医院:看遍人间苦痛,才发现健康最重要;图书馆:发现落后,才懂得要不断进取;奢华商场:看到令人咋舌的高档商品,才知道尽力拼搏;建筑工地:感受农民工的艰辛,才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墓地:接近死亡,才明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不开微博,不用微信,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走到今天,是书籍和阅读帮他“打开了世界”,带他“走出狭窄的空间”。反观我们,能够静心读书的人有多少?
4月23日,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天有什么特殊,事实上,关注这个日子的人确实比关注12月24日或2月14日的人少多了。对南京人来说,这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冲破天堑,解放南京,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日子。对大家来说,这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主旨宣言就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有,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于我来说,每天都是读书日。回想自己从苏中古镇负笈来宁求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我的家居也许很简朴,但满架藏书带给我的是弥漫书香的温暖岁月,是精神愉悦的温馨回忆。
“世界读书日”虽然在春天,但坚持读书,四季都是春天;坚持读书,人生都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