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很多老人晨起的习惯一样,范老先生一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拧开收音机,再去厨房烧上水,被新闻、广告、歌曲、评弹、说书簇拥着收拾停当,洗漱毕,开门——将欲开门时,却听见门外有人窸窸窣窣地讲话。
  二路夹一河,河上架桥,是苏州城里常见的景观。路边人来人往,旧铺关张新店开,老住家不以为怪,他们自有生活的节拍,绝少因外界的变化荒腔走板。老先生顿一顿,推门出去,问:“你们知道范烟桥?”
  两人点点头,笑得有点僵。随着时代变迁,人的年龄感也愈发模糊,范老先生从经验判断她们是外地来的教师,年轻脸嫩,含糊地微笑着。然而能劳动范老先生特意出来的,还是她们知道“程小青”和“周瘦鹃”——于是范老先生搅和着牙刷,把牙缸里的水泼到水门汀墩边,向她们讲起先父的旧事,他同鲁迅的过节,因这过节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后来如何得受冲击,连身后的宅子一并充了公——
  然而若说后面原都是范家的宅子,倒也不尽然。此地本是元代顾瑛家宅雅园的一角,昆山多才子,顾阿瑛不仅才高,更难得善经商,有万贯家财,有才、有钱、有闲,还有情趣——广交文友,他筑的“玉山草堂”就是文士们诗酒唱和的“沙龙”。说来范烟桥为自己书室取名“鸱夷室”,鸱夷自然指酒器,然而亦有传说,范蠡曾化名“鸱夷子皮”适齐,雅园旧主顾瑛同陶朱公范蠡颇有相似处,不知范烟桥取斋号时,是否也曾联想到这个有趣的巧合。
  年轻人点头陪笑,“嗯嗯”地附和着,范老先生发完思古之幽情,同她们道了别,进门了。
  朋友揪住我问:“所以范烟桥是谁?”
  我指了指门口的告示牌。趁她看的工夫,我又细细打量了这锁住许多故事的赤红窄门。它很像夫子庙里的“王谢故居”,一样是朱门,风吹雨打得泛起黑色,门上横匾,“邻雅旧宅”,署名“烟桥”,就是它牵绊我们停住脚步。朋友看完了,又问:“那程小青、周瘦鹃是谁?”
  “嗯……简单来说,他们三个都是作家,合称‘苏州三老’。”
  她点一点头:“哦,那为什么是他们三个合称‘苏州三老’呢?”
  我又想了想,道:“或许因为他们都喜欢戴墨镜。”
  我第一次见范烟桥的相片,不免把他联想成青帮大佬那样的人物,这可实在是异想天开,实际上,他诗酒烟茶不离手,是不折不扣的“旧式文人”。
  范氏是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明末范思椿从苏州吴趋坊迁至吴江同里,至范烟桥已是第十世,范烟桥学名镛,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室主、万年桥、愁城侠客。和民国文人以笔名闻名不同,范烟桥很有传统文人的风范,以“号”行世,也许也是因为他特别偏爱“烟桥”这个号吧。此二字源自姜夔《过垂虹桥》。陆友仁在《砚北杂志》里“八卦”过:
  “小红,顺阳公青衣也,有色艺。顺阳公之请老,姜尧章诣之。一日,授简徵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二曲,公使二妓习之,音节清婉。公寻以小红赠之。其夕大雪,过垂虹,赋诗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尧章每喜自度曲,小红辄歌而和之。”
  顺阳公即范成大,苏州范氏名人实在很多。垂虹桥遗址在今吴江松陵,始建于庆历八年——三年前,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老朋友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不过岳阳楼毕竟是木结构,不像砖石坚牢,不易被雨打风吹去。
  范烟桥还特地考据过这首诗,“回首烟波第四桥”句有本作“十四桥”,他认为“十四桥”乃讹误,因自垂虹桥以南,第四为甘泉桥,以旧时桥下水清澈甘冽得名,姜夔有点绛唇词,也是“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又有周密“一夜落月啼鹃,唤四桥吟缆。”……都属明证。
  我原以为自己未曾看过他的作品,是从陆文夫的文章里知道他的;而得闻周瘦鹃先生大名,则托赖金庸在《连城诀》和《天龙八部》里辛苦搬运他写菊花、茶花的文字,金书“广纳贤才”,若以为索引,其实颇有意趣。我对程小青先生更亲切些,因为他创造的大侦探霍桑乃是第一位本土化的福尔摩斯,我也曾看过几本。然而后来我方知,或许我最该感到熟悉的恰恰是范烟桥——不是他的文学作品,而是他填词的歌曲。
  这又像一个隐秘的巧合。范烟桥闻名于世,靠的倒不是他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黑幕小说——黑幕小说类似于今之官场小说,平均算来,范烟桥“日更五千”,其精力不可谓不旺盛,然而质量亦可想而知,就连他自己所撰的《民国旧派小说史略》中也没有黑幕小说的位置。他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将被新文学阵营痛斥的一些文章,浑水摸鱼地归纳为“社会小说”。给民国时期新旧文学作家排座次,掰完两只手怕也轮不上范老先生,真正让他蜚声海内,甚至留名至今的恰是他填词的三首曲子。
  范烟桥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苏州至沪上——好比从后花园过桥进了前宅,涉足影坛,为明星公司写了很多剧本。他雅善弹词,据说戴厚眼镜也是少年时代沉迷偷看弹词话本的缘故。他最得意的一桩事就是将《西厢记》搬进影院,由他作词,金嗓子周璇演唱的《拷红》红遍上海滩。然而《拷红》至今近乎不可考,反倒是另两首曲子流传下来,即《夜上海》和《月圆花好》。
  《夜上海》自不必多提,是“东方巴黎”,不义而富且贵的大都会的背景乐,稀奇的是这首曲本是《马路天使》的插曲,满是小歌女强颜欢笑的辛酸泪,不知怎么就成了电视剧专门表现华奢堕落软红十丈的靡靡之音。《月圆花好》亦然,周璇声音又甜又软(与她的命运截然相反),词写得花团锦簇,中国古典品味的填词,法国香颂风格的作曲,半新半旧,中西合璧,最符合那时上海滩——十里洋场、东方巴黎、冒险者的乐园……的气质。借用木心《上海赋》里一段总结,十分到位:
  “总之近世的这番半殖民地的罗曼蒂克,是暴发的、病态的、魔性的。西方强权主义在亚洲的节外生枝,枝大于叶。从前的上海哟,东方一枝直径十里的恶之华,招展三十年也还是历史的昙花。”
  《北平无战事》倒是把这支曲子用出新意,“花常好月常圆人长寿”变成了对新时代的期望,虽则花何曾常好,月何曾常圆,人又何曾长寿,最终“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那不属于我”才是结局。但无论如何,总算给它洗涤出了新鲜气息。范烟桥填词时大概没想到会生出这么多枝节,毕竟这本来只是给才子佳人写的故事。
  不知范烟桥日后回忆,是否有往事如烟似梦之感,若再向前追忆他取“烟桥”为号时,或许可以模仿笔记小说来一句:“此言复似向谶矣”。
  范烟桥年轻时写过《太平天国弹词》和讥讽袁世凯的弹词,但纵观他一生行迹,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人”,而非“知识分子”。他不喜欢把自己划入“鸳鸯蝴蝶派”,每常自称“民国旧派”,大概意思是新瓶装旧酒。他很少和别人打笔仗,行文通常点到为止,和周瘦鹃一样,对新文学阵营敬而远之。因此说他和鲁迅有什么见诸笔端的过节,目前查无实据,不敢断言,非得要说有何瓜葛,大概是鲁迅对《自由谈》不屑一顾,而《自由谈》首任主编是周瘦鹃,范烟桥是作者之一——大约就是这种瓜葛。鲁迅后期论战不歇,火头扫射之处后来都纷纷倒了霉,这一点他老人家生前倒是不知道。
  除文坛、影坛外,范烟桥的主业还有教师,因此他可谓是文影教三栖多面手,而且教师算得上他一生都在从事的事业了。事实上范烟桥一直不是职业作家,他的身份有报人、讲师、编剧、博物馆长等等,因此倒不如说,“作家”是他的副业,这也是传统文人的一大特点。他从小学教到大学,办学校、编教科书,无所不包。1934年他出版自选集《茶烟歇》,自题辞曰:“酒力醒,茶烟歇,四十年闻见从头说。等闲白了少年头,讲坛口舌;文坛心血”,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类似范烟桥这样的文人在苏州的遗迹似乎不少,每天路过不以为意,偶然驻足发现有点意思,就像随手捡起沉在纵横密布的河道水网里的蚌壳,里面藏着大大小小或圆或不规则的珍珠。我们走到桥上,回望温家岸17号,意识到站在河边只能看见对岸,而要同时看见两岸,最好的视角还是在桥上。
  我想起第一次听說范烟桥时产生的联想:
  黄帽牵船客自摇,水花压岸送归潮。晚风忽断疏蓬雨,秋在烟波第四桥。
其他文献
我九岁,妹妹七岁  她被醉酒的村长粗暴地抱住  一朵野丁香被风掀起花裙子  在我家童年的后院里  我是在三楼的阳台上目睹这一幕的  并看见站在二楼窗户前的爸爸  也目睹了这一幕  但爸爸没有发现我,就像妹妹没有发现  二楼的爸爸,三楼的哥哥  二楼的爸爸關上了二楼的窗户  三楼的哥哥退出三楼的阳台  屋顶的太阳退缩到一片瓦片里  妹妹稚嫩的哀求声退回  哥哥永远的偏头痛里  我二十九岁,妹妹二十七
期刊
1  小蔡是我大学时的男友,我们分手已经很久,偶有联系,不过是嘘寒问暖。有天晚上,小蔡突然心血来潮,问我想不想看一张照片,语气怪怪的。收到这条语音短信时,我正在敷面膜。好几年前小蔡也会发一些照片给我,以此表达他那肉眼可见的爱。当时我并不反感,当然也不愿助长这种无聊举动,因为小蔡的自拍技术实在难以恭维,另外他如果想我,想要我,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本人立即马上出现,就像玩“我数到3的游戏”。现在我倒是错愕
期刊
抗“疫”战歌  一从江汉降凶魁,便有神州起火雷。  上调千军传令急,下奔万马啸风恢。  出征蹈刃无忧惧,入阵争锋不避回。  为救苍生祛毒患,壮心同逐总相催。抗“疫”宅歌  家家户户闭窗门,酱醋油盐积满囤。  瞪眼機屏观疫讯,旋身陋室复鞋痕。  朝思恶毒随风去,夜梦妖魔逐子吞。  方寸之间天地阔,安居才可净心魂。抗“疫”情歌  死生同命两依依,携手前行比翼飞。  抗毒愿成双翅振,斩魔誓作一刀挥。  
期刊
东方红小学。四年级一班教室。  班长王微坐在自己的课桌前,正在认真阅读着一份少先队报。今天是星期天,可是王微仍然坚持学习着队组织的精神,领会着队领导的指示,还时不时在小本子上做着笔记。  像这样放弃休息时间来自习,王微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深入的学习带来的是卓越的口才和敏锐的思维,在校演讲大赛上崭露头角的他,被班主任认定为是个懂政治、会管理的好苗子,于是把他从小组长破格擢升为班长,这对于一个学习
期刊
梗于此,是一道暗蓝的难题  浩渺则展示无边的功力  夜色明晰  要么止步;要么跨海而过  一座岛是另类  像三亚湾下凡的月亮  午夜开窗,海风就溜进来  涛声就溜进来  袭满我临海的房子一只椰子在海上漂流  一艘游轮在海上  是一片漂浮的树叶  一只椰子在海上  也是一片漂浮的樹叶  当两片树叶相遇并擦肩  它们都怔了一下  然后飞快分开  从谷底爬上峰尖  游轮看见了目的地  而椰子则开始另一次
期刊
一朵梅花  烙入银的深处  它陷入自身的迷惑里  它究竟是一朵花  还是纯净的银  时光逆转  它回到了炉火  回到柔软的红  苦难赋予它不老的时光  流年似水美人迟暮  只有岁月和它毫发无损  它用力地开放  一朵梅花  是否能忘记自己是一块金属小路尽头  无法走上大道的冥顽不化者  选择了小路  小路未知  亡命之徒  在一条小路的尽头  走投无路  有人落荒而逃  有人回头是岸  有人僥幸静
期刊
途中,我们一起听歌  你从身后拍去落在我肩头的灰尘  扎进轮胎的钉子  来自一场误会,不值一提  冬天遁身,春天显形  很多事物,還一知半解景象:村庄或其它  一些景象已经鲜见,比如  村庄背后素净的寺庙  敞开的门户,散养的鸡鸭  黄昏里,飞临村庄的麻雀  也越来越少
期刊
今天我看著雪花飞飞扬扬  小小的柔软覆盖了整个世界  没有喧哗  这就是你啊  亲爱的宝贝  你就是这样轻轻柔柔落进我心里  从此只要想起  就想起雪花  想起这些年难以离别的理由  想起雪花一样的纯净里  那些不悔的改变  和你雪花般越来越轻的脚步一百岁的孩子  在我数着三条皱纹  在你耳前快乐摇晃的时候  你还看不到它们  直到它们呼朋唤友  在镜子里面和你打着招呼  然后你感觉会有疲累  会
期刊
大风吹彻,飞鳥盘旋。神祗未至  万物低语  低语——  月光低于云朵,云朵低于山丘。一条河流  横穿而过  比河流更低的  是一朵向下而生的坟茔。几粒萤火  飘忽,飘忽——  神祗不来,一月的雪不化。唯有大风吹彻  把人间彻底吹空破阵子  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独善其身——  拥兵自重已久。我是兵  也是马,是将相也是帝王  但现在我只是画地为牢的  营地上的一顶帐篷  有幽微的灯火,不足以吻醒月亮 
期刊
巷子很深  那头  隐约有人  走得近了  是你布满皱纹的眼  追随我  大半生  流年不经  耳畔佛音  听久也入了心折叠  在透白的窗下  折叠。  一道道折痕  華丽清晰,  许是岁月的转角  和经年的写意。  品一缕  心经的墨香,  掬一捧  清茶的执念,  在匠人粗放的掌纹间  以全新的角度  鼓翼飞扬……  回首来时  如此,甚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