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时空的重围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重门》这部作品,它凝聚着我们三个人的心血与付出。影片主题是针对人性的思考,因为关于人性的探索是人类无止境的话题。短片描述了主角因心理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幻觉,恶行之后的主角饱受精神的煎熬,幻觉还是影像,内心的狂乱还是真实的恐惧?他在备受心理折磨的状态下,精神濒临崩溃,正所谓魔由心生,以致最后受到自己心魔的摧残……
  
  多重“幻象”
  
  在命题之初,我们在考虑片子以何种风格进行拍摄。于是我们与系主任马刚老师,视频方向陈卓老师进行沟通。“象征,反常规,借喻”是两位老师给我们的建议。于是《多重门》的雏形出现了。 选择“多重门”这个词语作为作品的题目其实也是比喻人生中的障碍。这几重门象征约束一个人,比如主角,比喻他所遇到的困难和他需要重重克服的自我心理障碍,同时也影射出多重人格的概念。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是一种心性分裂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本片为LDW小组作品之一。LDW创作小组组建于2006年,主创成员三人,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数字视频研究方向。现致力于独立影像,实验动画,3D艺术与新媒介的研究和创新,自发团体。LDW是取三位成员姓氏首字母组成。组内成员:
   李隆(L):小组创作策划、导演、编剧,主要致力于实验电影的研究。
   戴砚亮(D):小组策划、摄影、影片美术、3D动画与后期创作,主要致力于视频与实验动画的研究。
   王昭(W):小组灯光、美术、后期创作、交互程序、演员,主要致力于视频与互动媒体创作。
  
  准备“恐惧”!
  
  影片的风格定位为一部惊悚恐怖短片,片子紧张的气氛会让观者身临其境,有朋友问我,你们拍这么部片子自己不害怕吗?过去我也认为拍恐怖片应该感到害怕,但是真正拍起来我们不知笑场多少次,俨然一部喜剧片。大概是因为我们相互太熟悉的缘故。拍摄地点为我们中央美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所在的地下一层,这里人非常少,因为在地下,很少有人光顾。平时气氛真如片中的这样阴森,这也是我们创作这样一部片子的灵感来源之一。还有拍摄的时间在一月、二月,虽然有空调,但是地下一层依然阴冷,感谢王昭身着夏装,我还要不断地给他“补水”、“洗头”(模拟汗水),难为他了,每次回去都要喝感冒药预防。
  我们拍摄的机器选用佳能XH A1数字高清DV,这是一款比较普及的中档专业高清DV,个人感觉用起来还是很顺手的。
  画面的风格我们选取了蓝绿色调,因为这样比较符合主角的矛盾复杂心理以及影片略显阴森,萧条的主题定位。我们直接采取前期拍摄手动调整白平衡的方式。具体为用摄像机对准水红色胶片纸全屏画面,这样画面即变为对比色偏蓝绿的色彩倾向。我们觉得相对于后期调色,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把握影片的感觉和情感,有利用调度现场气氛和调动演员表演情绪。在演员的化妆设置上,我们让演员呈现出一种焦虑、紧张、颓废的状态。比如蓬乱的头发,深陷的眼窝和面颊,敞开的衬衫,包括比较世俗的戒指与项链。灯光选择了高照明度的太阳灯作为的主光源,从人物头顶打光。通过这些“修饰”,传达给观众一个对人物直观的感受,通过开篇几个特写镜头来使观众对人物形象产生心理定位。
  
  “恐惧”之眼
  
  影片开篇用一个连贯的长镜头开始,从打开的地下室大门,穿越了“多重门”后来到了主角出场的地方,洗手间。这一组镜头即暗含了主角复杂交错的心理变化以及承受这种变化所遭到的重重精神折磨,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一条线索,即穿越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门,暗示主角之后的发展路线。在这里采取倒叙的方式。这一组镜头是一次性拍摄完成,中间无停顿。所以难度及其之大,因为我们并没有非常专业的轨道和摇臂。所以我们自己组装了摄像机、三脚架和自行车相连接。这样我们缓慢推动自行车来达到相对平稳的拍摄状态。那些看似自动打开的门其实是两个人在后面拉开的。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利用改变速度,插入主角面部特写帧等方式来雕刻出最后呈现的效果,开篇即从心理角度给观者一种紧张、惊悚的心理冲击。我们都非常兴奋发现这样的一个拍摄场地,因为可以很极致地表达我们要阐述的主题观念。
  选择洗手间是因为人在烦闷,焦躁的时候多数会下意识地避开人群,选择安静的地方“思考”。并喜欢“镜中窥己”,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片子最精彩的部分都来自于镜子中的那个“主角”,故而洗手间最为合适。另外,整个片子都注重从角色心理变化的角度进行节奏的变化,多利用快速镜头,手持摄像机晃动来营造主角的狂乱的内心波动。
  
  制造“恐惧”
  
  (1)镜中“鬼影”
  大概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这个片子中真实主角和镜中主角共同出现的镜头是如何“创造”的。在这里为大家简要解析一下。虽然最后呈现的效果比较逼真,但是其实技术的层面非常简单。大概有过拍摄经验的人都会略知一二。我们采用了固定机位拍摄多组镜头的方式来制作。比如举在洗手间的这场戏为例:我们先拍摄真实的主角,称为镜头A。这个时候镜子中当然显示的是真实主角的背影。第二次拍摄我们再拍摄角色回头看镜子的镜头,称为镜头B。这时镜子中呈现的是镜中角色回头看外面的画面。因为是固定机位,故而在后期制作中我们利用软件切割画面,以图片中红线为分割线将镜头A保留左侧画面,镜头B保留右侧画面,合成为一个完整画面。因为是同时同地同光源的条件下拍摄,所以基本上没有破绽,而且看起来真的很恐怖。这样呈现出来的就是镜子超现实般的没有反射真实人物,表达了我们想要反映的双重自我的概念。其实在这种低成本影片中,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想一些省力省银子的小技巧,也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走廊惊魂
  另外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就是主角冲出洗手间在走廊里被“另一个自己”追杀的片段。这个镜头难度较洗手间那场稍大。主要因为并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分割线去分割画面(人物奔跑时候会进入到另一侧画面),但是原理和之前相同。我们依旧拍摄两次。增加的难度在于处理“过界”局部,也就是人物胳膊和腿时而跑过界的局部。我们采用APPLE SHAKE这个软件用手工画遮罩的方式扣出这个4秒钟的镜头。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我们并没有采用蓝屏拍摄的手段,选择费力的方法只为追求真实的光感,周围的反射以及声音的吻合。
  (3)“血液”的制作
  “杀人”的这场戏,我们选择黑白方式呈现,一来这是主角之前做过的事情,是一种回忆,二来我们并不想用红色的血浆效果来表现这种写实的血腥。但是实际拍摄过程中发现用红色的模拟血浆效果并不好 ,颜色很灰,也就是画面里显得颜色比较浅。最后借鉴《罪恶都市》中的拍摄经验,选用黑色的墨汁来代替红色血浆,这样呈现的效果很理想,达到预期设想。
  
  “恐惧”之后
  
  我们的拍摄经验尚浅,可实际过程告诉我们,影片的拍摄中前期设想是一个核心部分,但更重要的在于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碍。要在拍摄的过程中去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难题,迎难而上,不要退而求其次。即使实现方法很笨拙也要把最后呈现的效果放在首位。即使短短的几秒要耗费几天的时间制作,只要最后的作品得到观众的认可,制作中再大的困难都是值得的,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有志者事竟成!
其他文献
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什么?浏览一条简要新闻,冲泡一袋速溶咖啡,抑或眼神放空地发一会儿呆……“一分钟”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太短暂,很多事情都无法去完成,但是对于一群热爱影像的人来说,“一分钟”可以承载无限可能。  创办于2004年的全国大学生一分钟影像大赛,选择了“一分钟短片”这一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创作形式,用影像记录梦想与现实,进行影像创作的全新实践。2009年第六届“一分钟影像大赛”放宽了对作品的
期刊
电影《2012》在国内上映之后票房大卖,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问题,这不但是一部给我们人类敲响警钟的灾难片,更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关系着人类未来的社会话题。从电影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从玛雅人的预言到精彩绝伦的电影视觉效果,真的不希望电影中的画面会在现实中出现,我们只来简单了解一下“灾难”是如何制造的就好了。    抠像技术  制景加抠像可以使画面更加逼真,其实适当地使用抠像还可以降低制景成本,这场逃离
期刊
2010年的电影市场上,环保主题影片成为主打:《2012》、《阿凡达》……人们在追求着光影效果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冰川融化的今天,海啸、地震、雪灾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让人们“不得不”必须正视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告。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低二氧化碳排放)成为2010年的热门词语。可以说,这一届被称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气
期刊
很荣幸通过2009土豆映像节,我获得了中影投资新媒体短剧的机会。经过4个月的剧本磨合,《Mr.雷》前十集剧本获得了通过,2009年年末,我们正式开机了。    “雷”素材    为了迎接《Mr.雷》的到来,我们特地选用了索尼PMW-EX1高清摄影机。EX1的存储介质不是传统的磁带而是储存卡,这非常有利于素材的质量,拍摄的原始文件直接可以上载至剪辑机,防止了传统采集流程造成的素材损害。EX1原配机型
期刊
我是一名独立制片人,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时也是电视台的一名编导,还兼职给一所高职院校做摄影课教师。去年的金秋时节,一位上海的朋友偶然给我传来了段视频:一部美国人拍摄的婚礼片,我本想着也就是家用DV拍出来玩玩的,可打开一看立刻眼前一亮,那熟悉的胶片质感、电影色彩和夸张的景深虚实关系,让我心中瞬间产生了一个疑惑:这片子是用什么机器拍的?   看完片子我迫不及待地给他打去电话询问。得到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期刊
在一部电影过于冗长时,我们常会叫它“闷片”,而实际拍摄时,也有不少“闷”镜头。这类画面大部分都会被当作空镜头或用添加音乐等方法增加画面信息后使用,但的确因为作者的“手下留情”,而任凭其“占据”着时长,挑战着观众们的耐心。其实在后期制作中,使用一些方法便可让单一的镜头丰富起来。  在新的Premiere Pro CS3引进了一个Time Remapping(时间重置)特效,使你可以方便地实现素材快动
期刊
春节的喜庆气氛还在延续,新人们忙不迭地为自己的婚期做了准备,订婚宴、邀亲友……在这个浪漫、温馨的时刻,留下珍贵的影像当然是现代新人的婚礼必备。三月,婚礼拍摄订单纷至沓来,选择哪一款机器才能胜任呢?几经考虑,我带上了索尼HVR-HD1000C,跟着新人们走上了“浪漫之路”。    镜头——真实还原    在一次单机位拍摄过程中,婚礼现场,新人给亲友敬酒的过程中,台上主持人和酒桌间彼此互动,机器要随时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广大的婚庆影像创作者都在勤奋地发挥着自己的创意,在埋头工作之余,借鉴其他同行的拍摄手法和创意模式,会对我们的拍摄制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在网络深入每个角落的年代,学习和研究别人的经验和特点,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网络视频来进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婚庆影像拍摄风格深入剖析,看看别人怎么做,我们怎么能做得更好:    婚纱MV    这是一组色调清新、简洁明快的婚
期刊
北京的华彬高尔夫俱乐部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这是一家位于燕山之麓,长城脚下,可以举办会议、谈判、打球、度假的高档会所,很多重要的商务会议在这里召开。本文的作者就是服务于这家机构的影像宣传工作者,在其中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商务活动中常能看到他肩扛Panasonic AG-HMC73MC摄像机的身影,留下公司宝贵的影像资料是他日常重要的工作。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因为平时拍摄任务比较多,我萌
期刊
工作以来,已经习惯了“长枪短炮”的广播级摄像机,习惯了左拎右抱着重型设备,走在钢筋铁骨之上,走在工厂与车间之中。“盛装之下”每当看见同行们用着“小家伙”拍出高品质画面时,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渴望拥有这样的一把“匕首”式的拍摄工具,可以游刃有余地行走与发现、记录与感悟。2009年国庆期间,通过多方面的评比和选购,我们购买了索尼 HVR-Z5C,拥有了这把利剑,喜哉!美哉!“利剑在手,苍龙何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