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开展一种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群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产生良好效果:(1)信息来源丰富,有多层性;(2)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3)调节课堂气氛,增进情感交流;(4)活动形式灵活多变;(5)便于“因材施教”;(6)需要注意“群言不起”、“群言不休”。通过学生的发言,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唤起课堂上的激情,扫除认知障碍,减轻疲劳感,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思路,这不仅符合新课标、新教材对课堂活动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群言”;良好效果;多层性;自主性;调节气氛;增进感情;形式灵活;“因材施教”
教育部颁发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初中教材也作了相应修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对课程结构和难度作了较大调整,突出对学生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增强了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要求。
有老师认为:课堂上学生活动一多,容易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学生一旦叽叽喳喳地说起来,课堂纪律会受到影响。我认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合理地让学生发出叽喳之声,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 力。这就是“群言效应”!
初中学生既好问好动又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开展一种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来源丰富,富有多层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信息来源只有一个,而且信息的内容单一,除了书本知识就是老师的“一家之言”,学生容易开小差,不愿意听。开展“群言”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说,信息的来源增多,学生所说的也多是结合自身实际的心理体验,容易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信息的接受状态明显好转。例如:在“情绪需要调节”一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诉说课本之外的自己行之有效的调节情绪的办法,如睡觉,醒来就忘了不愉快;把烦恼写在纸条上,撕碎或烧掉纸条就丢掉了烦恼;洗澡,洗掉烦恼等等。如果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未必会掌握书本上教的方法。学生之间得不到交流,一些有效的方法也不能得到推广。
二、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点名提问的办法来强化知识点或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的表现是被动的,是“老师要我说”。开展课堂“群言”活动,学生的表现是主动的。可以说是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主动创新,变成了“老师我要说”!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有极大帮助,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能在头脑里保持持久深刻,比老师强灌给他的效果要好。
三、调节课堂气氛,增进情感交流
传统的“要我说”,学生在不愿意听讲的情况下又担心老师点名,惧怕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思维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课堂气氛紧张。开展课堂上的“群言”活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和谐友好,学生可以大胆地、积极地、风趣地发言,惧怕发言的心理状态会逐渐消失,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可以得到交流和加深。
四、活动形式灵活多变
课堂上的“群言”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启发式、问答式、自由讨论式、师生讨论式等互动形式。众多的形式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例如:“进入初中后的感受”可以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怎样培养乐观心态”则可以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不必担心学生离题而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五、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在课堂的“群言”活动中,发言较多,思维活跃的总是学习水平较高的“优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差生”则可以给他们一些点拨,引导他们思考,使其发言,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因材施教也就在课堂的互动中完成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开展课堂“群言”活动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群言”不起
对于陌生的问题,学生容易出现思路不畅的局面,确实议论不起来,显得冷场。教师不能指责学生不开动脑筋,而要采用“挑拨”的办法,挑启解题的突破口,拨动学生思考。一旦学生思维开始运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时候,就是课堂“群言”发挥作用的时候。
2、“群言”不休
初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毕竟不高。一旦展开讨论,容易出现离题、钻牛角尖。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的杂乱局面。老师担心的也往往是这个问题。只要老师能综合归纳,起好引导作用,让学生能顺着主题发言,争论的结果都可以大胆地放手给学生自己评判。起到的效果比制止学生的争论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全班共享每个人的所得,从而获得比较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和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唤起课堂上的激情,扫除认知障碍,减轻疲劳感,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思路。因此这不仅符合新课标新教材对课堂活动量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
我坚信,作为教师,我多想办法开展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能在课堂的一片“叽叽喳喳”声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群言”;良好效果;多层性;自主性;调节气氛;增进感情;形式灵活;“因材施教”
教育部颁发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初中教材也作了相应修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对课程结构和难度作了较大调整,突出对学生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增强了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要求。
有老师认为:课堂上学生活动一多,容易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学生一旦叽叽喳喳地说起来,课堂纪律会受到影响。我认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合理地让学生发出叽喳之声,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 力。这就是“群言效应”!
初中学生既好问好动又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开展一种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来源丰富,富有多层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信息来源只有一个,而且信息的内容单一,除了书本知识就是老师的“一家之言”,学生容易开小差,不愿意听。开展“群言”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说,信息的来源增多,学生所说的也多是结合自身实际的心理体验,容易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信息的接受状态明显好转。例如:在“情绪需要调节”一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诉说课本之外的自己行之有效的调节情绪的办法,如睡觉,醒来就忘了不愉快;把烦恼写在纸条上,撕碎或烧掉纸条就丢掉了烦恼;洗澡,洗掉烦恼等等。如果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未必会掌握书本上教的方法。学生之间得不到交流,一些有效的方法也不能得到推广。
二、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点名提问的办法来强化知识点或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的表现是被动的,是“老师要我说”。开展课堂“群言”活动,学生的表现是主动的。可以说是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主动创新,变成了“老师我要说”!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有极大帮助,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能在头脑里保持持久深刻,比老师强灌给他的效果要好。
三、调节课堂气氛,增进情感交流
传统的“要我说”,学生在不愿意听讲的情况下又担心老师点名,惧怕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思维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课堂气氛紧张。开展课堂上的“群言”活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和谐友好,学生可以大胆地、积极地、风趣地发言,惧怕发言的心理状态会逐渐消失,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可以得到交流和加深。
四、活动形式灵活多变
课堂上的“群言”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启发式、问答式、自由讨论式、师生讨论式等互动形式。众多的形式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例如:“进入初中后的感受”可以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怎样培养乐观心态”则可以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不必担心学生离题而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五、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在课堂的“群言”活动中,发言较多,思维活跃的总是学习水平较高的“优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差生”则可以给他们一些点拨,引导他们思考,使其发言,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因材施教也就在课堂的互动中完成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开展课堂“群言”活动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群言”不起
对于陌生的问题,学生容易出现思路不畅的局面,确实议论不起来,显得冷场。教师不能指责学生不开动脑筋,而要采用“挑拨”的办法,挑启解题的突破口,拨动学生思考。一旦学生思维开始运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时候,就是课堂“群言”发挥作用的时候。
2、“群言”不休
初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毕竟不高。一旦展开讨论,容易出现离题、钻牛角尖。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的杂乱局面。老师担心的也往往是这个问题。只要老师能综合归纳,起好引导作用,让学生能顺着主题发言,争论的结果都可以大胆地放手给学生自己评判。起到的效果比制止学生的争论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全班共享每个人的所得,从而获得比较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和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唤起课堂上的激情,扫除认知障碍,减轻疲劳感,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思路。因此这不仅符合新课标新教材对课堂活动量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
我坚信,作为教师,我多想办法开展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能在课堂的一片“叽叽喳喳”声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