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共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与校本实践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个体公共精神缺失问题逐步显现,媒体上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公民社会生活之中的,以公共理性为核心,自觉融入社会公共生活,积极关怀和实践公共事务的态度和行为。[1]49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加强公共精神培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国家等之间的关系。
  儿童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如何为其健康成长注入“思想营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在近年的教育实践中,以儿童场景学习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班级公共生活、课程教学设计等途径,进行儿童公共精神培育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育人效果。

一、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让公共精神在浸润中萌芽


  一所学校的公共情怀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同理,儿童的公共精神培育也不能通过突击来完成,而是需要让儿童浸润在有温度的文化场景中自然生发。
  十多年前,我校将“有温度 会思考”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把激情与理性结合起来,用道德把握思维的方向,用积极的情感伴随思维的过程。新时期,我们又将“有温度 会思考”与公共精神培育进行融合性解读,提出“四情四思”的培养目标:有温度,热情待他人,深情融群体,衷情献祖国,温情洒世界;会思考,从利他角度思考,从合群角度思考,从民族复兴角度思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思考。在这样的育人理念指引下,我校坚持“用担当培育担当”,“用公益培育公德之心、公益之行”,[2]在长期浸润中逐渐形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关怀他人、有担当为重点”的学校文化氛围。
  以我校倡议发起的“护学伞”活动为例,它作为我校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自开展以来就受到多方关注。活动的缘起是:由于我校坐落在主城区主干道旁,每天2000多名学生的上学和放学严重影响了社会交通秩序。2013年春季开学,学校出于社会担当,主动提出在全校教师和家长中开展“护学伞”活动。从此,从主干道到慢车道,从早晨上学到傍晚放学,护学工作有序推进;从教师到家长人人参与,全校学生人人受益。“护学伞”活动通过真实场景连接了家庭、学校与社会,让家长更理解教育,让教师更懂得关爱,让社会更关注学校,也让孩子从中懂得了安全、规则和社会担当。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不断触及学生心灵最柔软之处,让他们真切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公共精神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根发芽。

二、融入班级公共生活,让公共精神在奉献中生长


  班级公共生活是促进儿童精神生长的沃土。但在当前许多学校的班级生活中,“公共”二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当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景还是在班级和学校,他们处理好与同学、与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对以后正确认知和处理好与社会、国家和全球等关系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小小班级透射出一个大社会。[3]为此,学校培育儿童的公共精神应当抓住班级公共生活的牛鼻子,在此过程中还要规避两方面的错误倾向。
  其一,防止过分夸大儿童的个性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学从理念到实践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教育应有的回归。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价值观尚不成熟。教育工作者应该合理引导他们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去吹捧和纵容,尤其不能把学生异化为“金口玉言”的名角,将其地位无限放大。教师应该在班级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敬畏之心,切忌培养带有自由化倾向的个人主义者。
  我校为了在班级公共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会有意设计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节点。如班级中天天设有学生服务岗,学生服务员在为同学们提供午餐服务等活动中培养起利他利群的意识;周周设有“金话筒”活动,通过向学生播报国内外大事,培养他们“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视野和胸怀;月月开展“小小探索者”“小小建设者”行动,让学生在探索自然世界、生活世界等活动中,使公共精神得到培养。
  其二,防止过度求新而淡化公共意识。传统的班级活动局限于晨会和班队活动课,多以说教为主;而现在的班级活动中,教育理念和设备使用都很先进,班级活动内容也很鲜活,但在此过程中切忌为了过分追求内容的新颖而将其“综艺化”,从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比如:有教師在班级中组织开展“假如我是某市市长”“假如我是语文老师”等话题讨论,讨论本身固然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表达,但如果进一步思考,学生们囿于自身经历和理解能力,面对此类话题表达质量如何,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基于此,学校在创新班级活动内容方式的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其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主题及内容的策划实施。而儿童公共精神培育作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动回应,理应作为重要内容在班级活动中得到有效设计和落实。

三、融入课程教学设计,让公共精神在探索中升华


  培育儿童的公共精神还需要我们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思考如何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落实“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其中尤其要把握好两个关键。
  其一,引导各科教师“同唱一首歌”。在学校进行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在某个班级或某一门学科中对儿童进行公共精神培育,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在实践层面,这是否能够变成全校各学科教师的自觉行为,可能要打个问号。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公共精神的渗透,甚至个别教师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相反方向的教育,那么儿童公共精神培育就会大打折扣,最终表现为低效甚至负效。因此学校需要通过设计整合,在校内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形成培育儿童公共精神的基本共识,让所有教职员工都能“同唱一首歌”。
  以我校每学期一次的主题场景月活动为例,培育公共精神是其中的重要主题,全校教师在其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举办的“社区防疫”主题场景月活动中,语文教师与孩子们一起采访社区志愿者和白衣战士;数学教师指导孩子们收集各种防疫数据,用数学方法记录防疫大账本;科学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探究生命与科学,向社区居民宣传防疫科普知识;美术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创作防疫小漫画,并发送到社区QQ群。在教师的精心策划部署、师生的共同参与下,主题活动促进了学科学习与儿童公共精神培育的融会贯通。
  其二,将理性精神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核心。“公共精神”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以崇尚科学、追求公平正义为特征的理性精神之上。[1]12也就是说,理性精神是公共精神的核心所在。如果将理性精神迁移到具体的教学中,就要在各科教学中着力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变得真实而鲜活。例如: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的购物、出行等各种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团购、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等新生事物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此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我校围绕这些公共话题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研究和讨论中将经济利益与公民利益进行联系对比,最终引向对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鑫淼.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传庚.彰显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校本实践—例谈“护学伞”的场景活动[J].人民教育,2019(8):66-68.
  [3]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84.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公民道德建设的学校实施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BZX124)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内蒙古师范学院史地科设立于1952年,1955年地理科从史地科中分离出来,1958年建成地理系,2001年更名为地理科学学院,2018年拥有地理学博士学位点。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地理教育实习也得到不断发展。地理教育实习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地理师范专业的创建与发展、地理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地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实习模式不断创新四个时期,各个时期在实习模式、实习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今后的教育实习必须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教育实习平台,实行实践教
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线考试日渐普及。但是,它在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陷入诚信困境,因此不被主流考试所接纳,难以摆脱边缘化的地位。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在线考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去中心化、开源性和安全性等特性给在线考试以强大的内在支撑。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基于区块链的在线考试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要看到它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时代性特征。因此,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深入研究“区块链+在线考试”,建立并完善试点考试应用平台等,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在线考试协同治理新模式,推进
本文以人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 11 The Winning Team的阅读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读前预测内容,巧设排序开启思维;读中解读文本结
全面、公正地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客观认识教学中的不足,成为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为有效衡量所有教师的教学效能,美国开发出学生成长档案袋模式,使用美术、学前/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世界语、体育等六种档案袋类型对教师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师发展以及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同时也得到了美国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提出建议:评价主体由“自上而下”转向“多方参与”,对评价对象的认识由“部分重要”转向“全体重要”,评价理念由“重结果轻过
互动式阅读依托互动化的阅读内容,采用互动化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评价,拓展阅读目标的广度与深度,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态阅读,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投入,并帮助学生协调发展
落实核心素养考查是新时代对语言测评提出的新要求.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落实核心素养考查和引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表现在体现时代发展特征、覆盖低阶到高阶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通向深度阅读的重要路径,在整本书阅读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在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专题研读等不同阅读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推进整本书阅读,
为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问题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智能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14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2)积极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生命意义感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之间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探讨社区教育工作者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专业支持、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内驱力和职业认同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宁波市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调查研究
摘要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面向核心素养培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以学习评价为突破口,构建“智勇少年五育并举”学习评价体系,带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助力学生差异化、个性化成长。学习评价体系实施中需注意数据安全管理,保护学生隐私,关注生命成长,同时要注重信息管理层、教师的评价素养培训。  关键词 学习评价体系;综合素养评价;核心素养;大数据;智勇少年;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