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刘朝飞《志怪于常:山海经博物漫笔》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类人看书,只是为了“混眼睛”,也就是古人所谓“遮眼”或“触眼取快”,遇到疑难字句,往往不求甚解,甚至连字典辞典也难得去查,干脆直接跳开不管。你若引经据典,作出善意的批评,他反笑你是书呆子。禅家称这种不肯放过一字的读者是“寻文取证人”,认为“寻文取证者益滞”,反倒会更加不通。真是岂有此理!我觉得学者就是寻文取证人,凡事都要求出甚解,作出合乎情理的诠释,才对得起书,对得起书的作者。人家一字一字辛苦写出,累月经年,方成一书,等到了你手上,你却连读懂它的努力都没有,怎么行?“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态度。
  凡事皆知的,则为“博物君子”“博物之士”或“达观博物之客”。他们把所知之物记录下来,便成就了一部部博物专著,譬如张华《博物志》、李石《續博物志》等。博物志的源头,又可以追溯到《诗经》和《山海经》。它们虽不专为辨认名物而创作,但当你读了以后,于文学享受之外,还能多识于鸟兽、草木、器物之名。现在流行的名物写作,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博物志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最近出版的《志怪于常:山海经博物漫笔》一书,也是名物写作的成果之一,其作者刘朝飞正是标准的寻文取证人。2015年以后,他一边校勘《山海经笺疏》,一边梳理《山海经》内的各类物事,锱铢积累地写成了《志怪于常:山海经博物漫笔》(以下简称《漫笔》),皇皇十万余言。
  在刘朝飞看来,“博物”之学与“名物”之学是略有区别的。名物之学是儒家明诏大号提倡的,博物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些“怪力乱神”来呈现的,而这恰巧是《论语》里的那个孔子所不语的。比如齐桓公,在《管子》中遇见了登山神“俞儿”,在《庄子》中遇见了泽神“委蛇”,他的身边就总有高人给出解释:此乃即将成就霸业的前兆。这是博物,趋于想象。又比如《诗经》之《关雎》篇,涉及动物“雎鸠”、植物“荇菜”、器物“琴、瑟、钟、鼓”,则是名物,比较真实。而《山海经》的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既有着虚幻的博物内容,也掺杂着切实的名物内容。
  近年来,日本的“妖怪学”“妖怪文化”盛行,其审美有时会相对狰狞、阴暗,且已逐渐波及了中国的《山海经》研究和相关图书的风格,刘朝飞坦言“很不喜欢”。他在《漫笔》中举例说:从日本将“妖怪”定义为“人类的知识无法解明的奇怪现象或奇怪的物体”这个维度上来讲,“《山海经》确实是一部妖怪书。比如长得像狸猫,一只眼睛三条尾巴的讙兽,就被他们当作妖怪的典型,但它既不兆凶咎,又非炼化而成,所以我不会将之视作妖怪。”这就是他跟那些受妖怪文化影响的朋友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也是《漫笔》与众不同的出发点。诚如明代学者朱长春在《管子榷》一书中所论:《山海经》“简而穆,志怪于夷”。《山海经》的平实之处并不在少数,而这些平实的地方正是最值得开发,且亟须开发的。于是,刘朝飞有了《漫笔》之作。
  《山海经》由于时代上的古老,行文比较简穆,并无日系妖怪文学式的夸张、玄幻,对动物的描述有着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例如,《南山经》云:“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讲得奇奇怪怪的,结果指的是穿山甲。倘若我们模仿这种语言来描述身边常见的动物,照样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清人汪曰桢《湖雅》载:“时适多蚊,因仿《山海经》说之云:‘虫身而长喙,鸟翼而豹脚。’……设依此为图,必身如大蛹,有长喙,背上有二鸟翼,腹下有四豹脚,成一非虫非禽非兽之形,谁复知为蚊者。”因此,我们亦可反向推论,《山海经》中有些所谓怪物,或许就是现实存在的生物。我们之所以视为“怪”,乃是迷惑于描述的奇诡。换言之,一旦破译了《山海经》的语言密码,就能“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把鲁迅眼中的“巫书”《山海经》还原成最古老的《博物志》。
  治学与写书是刘朝飞的业余爱好,他的正式工作是地球物理勘探,俗称“打钻”。《漫笔》各篇正如打钻,选点小而开掘深,旁涉多而趣味广,还原了颇多精彩的文史细节,完全可以视为《山海经博物志》。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吴凤鸣)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度不断增高,大运河文化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已从漕运之河迈入文化之河。  以传承、弘扬与活化中国大运河文化为主旨,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
期刊
一个国家每年的图书出版品种数量是反映该国图书出版规模的重要指标。作为世界出版大国,美国图书出版品种数量的统计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美国由传统出版向新型出版演变的进程,反映了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出版物形式的多样性变化以及出版模式的创新。对美国图书出版品种统计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美国出版业规模和发展轨迹提供借鉴,同时为我们研究中国和世界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对比和参考。  美国图
期刊
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在各个行业中借助到人工智能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中,其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以及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改变。相应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双一流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工作高效开展。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工作已经由传统的纸质服务转变为了“数字化服务”方式,其着重加强对内部资源控制、升级以及深度挖掘,
期刊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朝诗人范成大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生活。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四季的各种劳动场面、劳动气氛,作了细腻地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了著名乡土作家黄孝纪的散文集《故园农事》,书中浓郁的乡土气息,美丽的田园风光,生动的劳动画面,细腻、朴实、清新的文字,无一不触动我的内心。他的散文像诗一样美,堪称现代版的“范成大
期刊
融媒体环境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类型,其典型特征就是数字化,即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大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人们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已经成了广大师生群体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在融媒体背景下,民办高校图书馆积极进行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期刊
在融媒体发展时代,出版单位尤其是作为纸媒的期刊,要想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实施编辑创新。  笔者在《中华英才》半月刊社长期从事编辑工作,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在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加工稿件的大量编辑工作,亲历了《中华英才》坚持编辑创新方面的实践过程。作为一家以人物报道为主的社会综合性新闻半月刊,《中华英才》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亲笔题写刊名,现由文化和旅游部所属中国
期刊
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盲道经常可见,盲人朋友却不常见。  接触了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同人才知道,我国有1700万盲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大型省会城市的人口数。但是由于他们分布在各地,加之出行不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是偶遇,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是知之甚少。  还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同人为我扫盲了,在他们的文章中,我们可知,盲人朋友不仅有盲文书,还有大字书,有各种有声读物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不仅可以参加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信息量剧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储备基地,其设施逐渐升级,藏书量不断增加,这对于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阅读场所,其良好的图书流通对于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图书馆的图书摆放、书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较为复杂,因此还需要突破空间局限,优化图书馆管理途径。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问题  图书馆书库管理模式可以让学
期刊
2020年8月,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日本总人口目前约为12593万,同比减少0.23%,连续11年负增长。15岁以下人口占12.01%,为1950年以来最低,而65岁以上人口比例28.60%,为过去最高。另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65岁以上人口中,患有失智症的老人约为15.7%,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潜在患者。社会保障、福利、医疗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财政负担和社会
期刊
盲人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阅读能让他们获取更多信息,认识大千世界,更好地融入社会,阅读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为吸引盲人走进公共图书馆,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文化愉悦和成长进步,中国盲文图书馆突破了盲人纸质阅读的单一模式,着力创新和丰富一站式盲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重点围绕文化交流、文化活动、教育培训和文化助盲志愿服务等四大业务,探索出“3+4+5+N”的工作模式,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