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健全的人格越发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本文拟对此作一浅显探析,即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关键词:人格教育 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是各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人得到了重视,那么人本、学生之本是什么?——是人格。
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中学历史生本教育的切入点
我们常听到的是:历史课好闷,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我们也有老师抱怨,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是次科。当前新课标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连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情感特点和所谓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等,这就是“生本教育”。“书”和“师”都要为“人”服务。
1.激发积极的情感是实现历史生本教育的切入口
喜爱与讨厌是人们对事物的外在情感表现,反映了对事物肯定和否定的态度。情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分毫不能造假,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学习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纯粹的掌握知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味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三、以史为鉴,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通过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把爱国与爱党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
2.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世界永恒的主题,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爱国志向
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本国本民族的爱国人物,如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女英雄贞德。通过学习爱国人物的事迹,要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尊奉的美德,爱国主义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爱国人士不仅会受到本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爱国光荣!卖国可耻!激励学生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爱国志向。
总之,通过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广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国悠久的爱国传统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自觉树立起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责任意识,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统”意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贡献意识,坚定他们爱党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的信念,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命运的信心。而这些,正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2001年.
[2]段繼杨.创造性教学通论.
[3]梁励.论研究性学习模式下 历史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应付.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 历史教育学新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重庆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 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是各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人得到了重视,那么人本、学生之本是什么?——是人格。
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中学历史生本教育的切入点
我们常听到的是:历史课好闷,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我们也有老师抱怨,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是次科。当前新课标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连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情感特点和所谓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等,这就是“生本教育”。“书”和“师”都要为“人”服务。
1.激发积极的情感是实现历史生本教育的切入口
喜爱与讨厌是人们对事物的外在情感表现,反映了对事物肯定和否定的态度。情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分毫不能造假,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学习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纯粹的掌握知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味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三、以史为鉴,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通过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把爱国与爱党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
2.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世界永恒的主题,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爱国志向
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本国本民族的爱国人物,如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女英雄贞德。通过学习爱国人物的事迹,要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尊奉的美德,爱国主义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爱国人士不仅会受到本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爱国光荣!卖国可耻!激励学生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爱国志向。
总之,通过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广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国悠久的爱国传统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自觉树立起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责任意识,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统”意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贡献意识,坚定他们爱党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的信念,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命运的信心。而这些,正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2001年.
[2]段繼杨.创造性教学通论.
[3]梁励.论研究性学习模式下 历史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应付.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 历史教育学新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重庆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