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与以往的农民工不同,他们尽管和二三十年前的农民工进城时年纪相仿,但他们不再“穿着邋遢的衣服,扛着蛇皮袋,眼神迷茫”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读过更多的书,喜欢漂亮的衣服,还上网聊天关心股市,对城市充满向往,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本文所研究的是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问题,针对河南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较低的主要原因提出措施,加强社会和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视,提高其生活幸福水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
一、核心概念
1.新生代农民工
本文所讲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要是指年龄在17岁到30岁之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以及20世纪90年代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在这个群体中,有些是出生和成长在城市,完全脱离农村生活,但是户口又不在生活的城市。到目前为止,这批人的数量大约在1个亿左右,占外出打工农民工总人数的60%。
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新生力量,他们在个性和生活态度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①主观意识强。经调查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78.6%的人持有“尊重比收入更重要”的态度。他们在求职时,对于工作的发展潜力、社会地位和人文环境十分看重。②个体发展倾向明显。经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目标取向是:16.7%的人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8.8%的人是为社会做出贡献;8.6%的人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价值。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内心中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这促使他们在发展中对个人价值、人力资本积累有了追求。③注重享受的现代消费观。在闲暇时光的生活消费上,新生代农民工体现出了时尚化的趋势,这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蓬勃的朝气和为融入城市所做的努力。
2.主观幸福感
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美国学者ED.Diener于20实际80年代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具体内容如下:“(l)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对于主观幸福感向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和测量方法。但是,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一般都表现为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消极的情感较少。而主观幸福不高的则是对生活一般不满意,还常常被消极的情绪包围。
二、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1.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特征
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以男性农民工为主,占总体的64%,女性只占了36%。这种比例的形成跟外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30岁以上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就占了70%,而18到22岁的外出劳动力中女性就比较多。这是因为农村女性婚前较活跃,婚后多居家。
2.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征
在经济利益得驱使下,加之城市生活的强大诱惑,近年来融入城市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调查显示,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的农民工占总数的5%,18岁到28岁的农民工占總数的57%;29到35岁的占总数的12%;36岁以上的只占总数的26%。大量年龄尚小的农民工由于经验缺乏,增加了权益维护工作的难度。
3.河南新生代农民上文化特征
研究表明,在河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呈现出:文化程度高出流出地但低于流入地的现象。河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结构是:56%的人是初中文化程度;20%是小学文化程度;24%是高中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强。
三、河南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低的主要原因
1.合同签订率低、待遇缺乏保障
据调查,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与单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就占了54.4%。在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需要防护措施的工作岗位上,拥有齐全的防护措施的只占了总体的35%。一旦遇到劳动纠纷,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倾向于利用“劳资双方协商”、“政府”或者“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的人分别占总体的39.9%、19.8%和25.1%。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依靠法律和自己来解决纠纷。
2.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普遍体现为加班稀疏平常,工作压力极大。据调查,超过1/3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工作压力大。而且有接近一半的新时代农民工对当前的收入水平不太满意。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知识技能的现实水平与对自身的发展较高期望存在矛盾,大多数人更看重未来期望。对于未来发展,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希望掌握一技之能,还有一小部分选择自主创业。
3. 幸福感低、身份认同尴尬
有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喜欢“自己是老家的人”这样的称呼,而很少人喜欢“自己是城里人”的称呼,这就说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他们在“农民”和“市民”的身份认同上很尴尬。他们感受到在生活和地位上与城里人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就加重了他们内心的烦躁和苦闷情绪。
4. 在城市定居打算无法实现
在对未来生活的期望里,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将来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他们的想法很难实现,而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是他们在城市定居面临的最大障碍和困难。未婚女性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在城市定居的想法更为强烈,而且人数比例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四、 提升河南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重大贡献。要想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需要政府、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
1. 政府改善福利制度和户籍管理
目前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民工发展,劳动人事、工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都与户籍制度存在关联,政府应该加快剥离这些背后的利益与户籍制度的关联,改善劳动就业制度,改善教育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自身利益和改善子女教育问题。坚持继续实施有利于农民工的电器三下乡等优惠政策。
2. 社会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尊重
社会大众、医院、公益团体、公司以及学校要给予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和适当的援助,提升他们的社会存在感,改善城市人对农民工的阶级地位的看法。例如:在公司不能对新生代农民工拖欠工资,不得延长工作时间,要为他们提供与其他职员的同样福利待遇,如交纳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等。此外,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工作,做好宣传,对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予以曝光,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3. 农民工自身加强锻炼和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加大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维权意识,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能力以便做出符合自己的合理的职业规划,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石。加强与伴侣孩子的沟通,友好处理与邻居关系,建立自己的人际圈。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人生的发展奋斗期,应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人生阅历,用平和、坚韧不拔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坚强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困难。(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基金: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南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及干预模式研究》,主持人:李松,编号:112400440078,立项时间:2011.3.16
参考文献:
[1]姚文佳. 社会支持、人格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庞翼平.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赵娴. 浅议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8:49-52-57.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
一、核心概念
1.新生代农民工
本文所讲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要是指年龄在17岁到30岁之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以及20世纪90年代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在这个群体中,有些是出生和成长在城市,完全脱离农村生活,但是户口又不在生活的城市。到目前为止,这批人的数量大约在1个亿左右,占外出打工农民工总人数的60%。
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新生力量,他们在个性和生活态度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①主观意识强。经调查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78.6%的人持有“尊重比收入更重要”的态度。他们在求职时,对于工作的发展潜力、社会地位和人文环境十分看重。②个体发展倾向明显。经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目标取向是:16.7%的人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8.8%的人是为社会做出贡献;8.6%的人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价值。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内心中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这促使他们在发展中对个人价值、人力资本积累有了追求。③注重享受的现代消费观。在闲暇时光的生活消费上,新生代农民工体现出了时尚化的趋势,这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蓬勃的朝气和为融入城市所做的努力。
2.主观幸福感
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美国学者ED.Diener于20实际80年代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具体内容如下:“(l)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对于主观幸福感向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和测量方法。但是,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一般都表现为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消极的情感较少。而主观幸福不高的则是对生活一般不满意,还常常被消极的情绪包围。
二、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1.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特征
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以男性农民工为主,占总体的64%,女性只占了36%。这种比例的形成跟外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30岁以上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就占了70%,而18到22岁的外出劳动力中女性就比较多。这是因为农村女性婚前较活跃,婚后多居家。
2.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征
在经济利益得驱使下,加之城市生活的强大诱惑,近年来融入城市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调查显示,河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的农民工占总数的5%,18岁到28岁的农民工占總数的57%;29到35岁的占总数的12%;36岁以上的只占总数的26%。大量年龄尚小的农民工由于经验缺乏,增加了权益维护工作的难度。
3.河南新生代农民上文化特征
研究表明,在河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呈现出:文化程度高出流出地但低于流入地的现象。河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结构是:56%的人是初中文化程度;20%是小学文化程度;24%是高中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强。
三、河南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低的主要原因
1.合同签订率低、待遇缺乏保障
据调查,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与单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就占了54.4%。在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需要防护措施的工作岗位上,拥有齐全的防护措施的只占了总体的35%。一旦遇到劳动纠纷,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倾向于利用“劳资双方协商”、“政府”或者“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的人分别占总体的39.9%、19.8%和25.1%。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依靠法律和自己来解决纠纷。
2.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普遍体现为加班稀疏平常,工作压力极大。据调查,超过1/3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工作压力大。而且有接近一半的新时代农民工对当前的收入水平不太满意。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知识技能的现实水平与对自身的发展较高期望存在矛盾,大多数人更看重未来期望。对于未来发展,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希望掌握一技之能,还有一小部分选择自主创业。
3. 幸福感低、身份认同尴尬
有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喜欢“自己是老家的人”这样的称呼,而很少人喜欢“自己是城里人”的称呼,这就说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他们在“农民”和“市民”的身份认同上很尴尬。他们感受到在生活和地位上与城里人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就加重了他们内心的烦躁和苦闷情绪。
4. 在城市定居打算无法实现
在对未来生活的期望里,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将来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他们的想法很难实现,而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是他们在城市定居面临的最大障碍和困难。未婚女性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在城市定居的想法更为强烈,而且人数比例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四、 提升河南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重大贡献。要想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需要政府、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
1. 政府改善福利制度和户籍管理
目前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民工发展,劳动人事、工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都与户籍制度存在关联,政府应该加快剥离这些背后的利益与户籍制度的关联,改善劳动就业制度,改善教育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自身利益和改善子女教育问题。坚持继续实施有利于农民工的电器三下乡等优惠政策。
2. 社会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尊重
社会大众、医院、公益团体、公司以及学校要给予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和适当的援助,提升他们的社会存在感,改善城市人对农民工的阶级地位的看法。例如:在公司不能对新生代农民工拖欠工资,不得延长工作时间,要为他们提供与其他职员的同样福利待遇,如交纳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等。此外,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工作,做好宣传,对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予以曝光,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3. 农民工自身加强锻炼和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加大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维权意识,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能力以便做出符合自己的合理的职业规划,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石。加强与伴侣孩子的沟通,友好处理与邻居关系,建立自己的人际圈。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人生的发展奋斗期,应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人生阅历,用平和、坚韧不拔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坚强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困难。(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基金: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南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及干预模式研究》,主持人:李松,编号:112400440078,立项时间:2011.3.16
参考文献:
[1]姚文佳. 社会支持、人格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庞翼平.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赵娴. 浅议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8:49-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