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事物,“互联网+医疗”逐渐成为年度热点。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为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指明方向的同时规范了各类远程医疗行为,其中就包含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简称MDT)。
与外界的“热”相映成趣是內部的“冷”,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MDT积极性都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为例,我院门诊、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中文自然语言描述,医疗以专科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少,系统内会诊记录不完善,停留在纸质材料居多,更无法共享。其次,医生工作繁忙,帮扶、进修、出差等情况较多,难于集中精力会诊,让多个医生同时坐在一起MDT更是难上加难,最后,从病人角度对会诊认知不够,获益不多,导致医患双方的主动参与度都不高。
因此,笔者医院专门开发设计MDT线上会诊平台,实施线上MDT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特以本文将实践过程分享。
一、MDT线上会诊平台应用
建立基于线上活动的MDT团队 以恶性肿瘤诊疗、难治性癌痛、肺结节等为试点,参照参照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5月发布的《MDT的组织和实施规范》建立MDT线上团队,由团队秘书启动MDT会诊和录入基本信息,各成员在固定时限内应用线上会诊平台自由发表意见。团队秘书同时承担质控工作。
电子病历信息在MDT线上会诊平台中的直接获取 通过患者主索引,利用互联网技术抓取电子病历系统和其它系统内的所有医疗信息(文字和图像),在会诊层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数据经脱敏后,对非结构化文本采用自动特征分析形成结构化,展现在MDT团队成员的移动终端,供实时查阅参考。
实现医联体内部MDT专家资源共享 将三级医院的MDT线上功能推向医联体基层单位,实现三级医院专家团队资源的院间共享。基层医院遇到有开展MDT需求的病例,可通过MDT线上会诊平台发起会诊申请,由三级医院的专家团队为基层患者实施线上会诊。
二、规范和推进MDT线上会诊措施
(一)从信息技术上支撑
建立基于“互联网+医疗”的MDT会诊平台,实现基于患者主索引的多系统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实时调用。平台建设首先按“互联网+”思维建设,既可以面对面展开MDT活动(线下)又可以在移动终端展开MDT活动(线上),充分利用了专家碎片化时间,打破了MDT团队成员在时间和地点上难以“协同”的局限性,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医医、医护及医技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间等多方面合作的粘滞度、深度、广度;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抓取了电子病历系统和其它系统内的所有医疗信息(文字和图像),在会诊层面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数据经脱敏后,对非结构化文本采用自动特征分析形成结构化,展现在专家们的移动终端;最后,操作极为方便,支持语音等输入方式,全过程实现了无纸化,不仅提高了医患双方的参与度,也方便后期跟踪与反馈。以上举措充分利用了专家碎片化时间,打破了MDT团队成员在时间和地点上难以“协同”的局限性,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医医、医护及医技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间等多方面合作的粘滞度、深度、广度。支持语音等输入方式,全过程实现了无纸化,不仅提高了医患双方的参与度,也方便后期跟踪与反馈。
(二)从资源投入上支持
除投入信息资源外,医院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各科室建立MDT团队并开展相应质控和考核工作;对开展线上MDT活动的科室和专家实施一定奖励。先在肿瘤科和胸外科这两个科室试点,结合影像、超声、病理、检验、心电的专家,形成内外科为主亚专科为辅的多学科会诊团队,以解决疑难患者的多学科综合诊治问题,选址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和MDT诊疗中心,定期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
除积极鼓励开展院内MDT活动外,积极拓展和打通医联体和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联系,实现医疗资源整合,鼓励各级医疗机构疑难病患参与MDT诊疗。
(三)从过程管理上规范
坚持制度先行,筑牢项目发展根基。医院制定了医院《远程会诊管理办法》《多学科诊疗团队管理制度》《MDT线上诊疗活动管理规范》等规则制度,明确MDT线上活动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规范了远程会诊活动和MDT的运行要素、模式、运行机制、应急预案等,明确了会诊的检查、评估与反馈制度,注重会诊后的质控评价,以制度推进会诊机制高效高质量良性运行。
三、MDT线上会诊的质量控制
(一)针对诊疗效果的质量控制
针对MDT线上会诊的病例遴选、参与者讨论情况、讨论结果的价值度、讨论后处置情况、患者随访结果、后续沟通情况等,从事前、事中、事后对线上MDT会诊实施情况进行质控控制。通过质控工作对MDT线上工作的组织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二)针对参与者体验感的质量控制
从组织者感受(病例遴选价值度、病例资料线上呈现的精准度、系统运行稳定性、系统使用情况)、病人感受(诊疗效果、医患沟通)、参与人感受(参与氛围、参与价值、诊疗结果反馈、流程合理性)三方面对MDT线上会诊的成效进行评价,同时改进信息系统和组织流程。
四、MDT线上会诊使用效果
(一)MDT会诊时间与效果得以保障
通过对100例线下MDT和100例线上MDT活动的质控,结果显示通过MDT线上会诊平台的应用和规范的MDT活动组织,能够取得与线下会诊相同的效果和满意度,而时间明显缩短(表1)。
(二)医务人员应用体验感逐步增强
应用MDT线上会诊平台,充分利用了临床专家的碎片化时间,使工作开展更加有效;通过平台实时调用患者历次就诊记录和影像资料,可以取到与现场查看病历资料相同的效果;通过MDT团队秘书规范组织线上会诊活动,也提升了临床专家参与MDT会诊的积极性。
(三)医院MDT工作推广迅速
利用MDT线上会诊平台,一方面减少了医务人员尤其是临床专家对MDT活动限时限地的抵触,便于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和考核措施促进各科室自发建立MDT团队并规范运行。三级医院也利用MDT线上会诊平台,拉近了与医联体单位的距离,将MDT专家团队资源下沉至基层,使基层患者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团队的服务。
医疗临床信息化项目的实践是典型的需求驱动项目,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新需求,而往往项目的推进受客观因素制约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医院、软件提供商双方紧密配合,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医院多部门反复磨合才能把项目真正用好,医疗信息化特点就在于此,以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之间兼容和信息交换共享,结合医疗管理的需求,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不断推动引领下,“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走路”,实现医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智慧医疗,从而解除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进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外界的“热”相映成趣是內部的“冷”,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MDT积极性都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为例,我院门诊、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中文自然语言描述,医疗以专科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少,系统内会诊记录不完善,停留在纸质材料居多,更无法共享。其次,医生工作繁忙,帮扶、进修、出差等情况较多,难于集中精力会诊,让多个医生同时坐在一起MDT更是难上加难,最后,从病人角度对会诊认知不够,获益不多,导致医患双方的主动参与度都不高。
因此,笔者医院专门开发设计MDT线上会诊平台,实施线上MDT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特以本文将实践过程分享。
一、MDT线上会诊平台应用
建立基于线上活动的MDT团队 以恶性肿瘤诊疗、难治性癌痛、肺结节等为试点,参照参照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5月发布的《MDT的组织和实施规范》建立MDT线上团队,由团队秘书启动MDT会诊和录入基本信息,各成员在固定时限内应用线上会诊平台自由发表意见。团队秘书同时承担质控工作。
电子病历信息在MDT线上会诊平台中的直接获取 通过患者主索引,利用互联网技术抓取电子病历系统和其它系统内的所有医疗信息(文字和图像),在会诊层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数据经脱敏后,对非结构化文本采用自动特征分析形成结构化,展现在MDT团队成员的移动终端,供实时查阅参考。
实现医联体内部MDT专家资源共享 将三级医院的MDT线上功能推向医联体基层单位,实现三级医院专家团队资源的院间共享。基层医院遇到有开展MDT需求的病例,可通过MDT线上会诊平台发起会诊申请,由三级医院的专家团队为基层患者实施线上会诊。
二、规范和推进MDT线上会诊措施
(一)从信息技术上支撑
建立基于“互联网+医疗”的MDT会诊平台,实现基于患者主索引的多系统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实时调用。平台建设首先按“互联网+”思维建设,既可以面对面展开MDT活动(线下)又可以在移动终端展开MDT活动(线上),充分利用了专家碎片化时间,打破了MDT团队成员在时间和地点上难以“协同”的局限性,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医医、医护及医技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间等多方面合作的粘滞度、深度、广度;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抓取了电子病历系统和其它系统内的所有医疗信息(文字和图像),在会诊层面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数据经脱敏后,对非结构化文本采用自动特征分析形成结构化,展现在专家们的移动终端;最后,操作极为方便,支持语音等输入方式,全过程实现了无纸化,不仅提高了医患双方的参与度,也方便后期跟踪与反馈。以上举措充分利用了专家碎片化时间,打破了MDT团队成员在时间和地点上难以“协同”的局限性,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医医、医护及医技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间等多方面合作的粘滞度、深度、广度。支持语音等输入方式,全过程实现了无纸化,不仅提高了医患双方的参与度,也方便后期跟踪与反馈。
(二)从资源投入上支持
除投入信息资源外,医院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各科室建立MDT团队并开展相应质控和考核工作;对开展线上MDT活动的科室和专家实施一定奖励。先在肿瘤科和胸外科这两个科室试点,结合影像、超声、病理、检验、心电的专家,形成内外科为主亚专科为辅的多学科会诊团队,以解决疑难患者的多学科综合诊治问题,选址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和MDT诊疗中心,定期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
除积极鼓励开展院内MDT活动外,积极拓展和打通医联体和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联系,实现医疗资源整合,鼓励各级医疗机构疑难病患参与MDT诊疗。
(三)从过程管理上规范
坚持制度先行,筑牢项目发展根基。医院制定了医院《远程会诊管理办法》《多学科诊疗团队管理制度》《MDT线上诊疗活动管理规范》等规则制度,明确MDT线上活动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规范了远程会诊活动和MDT的运行要素、模式、运行机制、应急预案等,明确了会诊的检查、评估与反馈制度,注重会诊后的质控评价,以制度推进会诊机制高效高质量良性运行。
三、MDT线上会诊的质量控制
(一)针对诊疗效果的质量控制
针对MDT线上会诊的病例遴选、参与者讨论情况、讨论结果的价值度、讨论后处置情况、患者随访结果、后续沟通情况等,从事前、事中、事后对线上MDT会诊实施情况进行质控控制。通过质控工作对MDT线上工作的组织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二)针对参与者体验感的质量控制
从组织者感受(病例遴选价值度、病例资料线上呈现的精准度、系统运行稳定性、系统使用情况)、病人感受(诊疗效果、医患沟通)、参与人感受(参与氛围、参与价值、诊疗结果反馈、流程合理性)三方面对MDT线上会诊的成效进行评价,同时改进信息系统和组织流程。
四、MDT线上会诊使用效果
(一)MDT会诊时间与效果得以保障
通过对100例线下MDT和100例线上MDT活动的质控,结果显示通过MDT线上会诊平台的应用和规范的MDT活动组织,能够取得与线下会诊相同的效果和满意度,而时间明显缩短(表1)。
(二)医务人员应用体验感逐步增强
应用MDT线上会诊平台,充分利用了临床专家的碎片化时间,使工作开展更加有效;通过平台实时调用患者历次就诊记录和影像资料,可以取到与现场查看病历资料相同的效果;通过MDT团队秘书规范组织线上会诊活动,也提升了临床专家参与MDT会诊的积极性。
(三)医院MDT工作推广迅速
利用MDT线上会诊平台,一方面减少了医务人员尤其是临床专家对MDT活动限时限地的抵触,便于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和考核措施促进各科室自发建立MDT团队并规范运行。三级医院也利用MDT线上会诊平台,拉近了与医联体单位的距离,将MDT专家团队资源下沉至基层,使基层患者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团队的服务。
医疗临床信息化项目的实践是典型的需求驱动项目,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新需求,而往往项目的推进受客观因素制约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医院、软件提供商双方紧密配合,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医院多部门反复磨合才能把项目真正用好,医疗信息化特点就在于此,以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之间兼容和信息交换共享,结合医疗管理的需求,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不断推动引领下,“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走路”,实现医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智慧医疗,从而解除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进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