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依然存在体系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功能发挥不完全的问题。必须从职业教育层次、各层次之间的衔接、教育主体、考核标准、覆盖面等方面进行完善,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现状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15-03
近十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大发展。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已经可以与普通教育平分秋色。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上,甚至已经呈现后来居上之势。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现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条块分割,层次不清,衔接不畅,覆盖不全,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已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特点,教育的接受者为劳动者或潜在的劳动者,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劳动技能。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促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关系。复杂劳动一般不直接创造社会价值,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科研、教学、公共管理等。简单劳动则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属于为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型劳动。职业教育的最主要对象是从事生产型劳动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古代各种加工作坊的学徒制。学徒在约定的时期内一边学习,一边在作坊工作,工学一体化,从低端到高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掌握成熟的相应工艺技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作法,在今天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的大工业体系取代了传统的生产作坊,劳动技能的复杂程度提高,对劳动者的数量需求扩大,传统的师徒关系已无法满足生产型劳动的需要,职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
职业教育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物质性生产资料数量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必然需要劳动者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物质性生产资料的提高是一个商业过程,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属于社会过程,是社会职业教育的结果。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来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为50.32%,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重差距较大。另外,还有占总人口4%的文盲。总体上说,我国人口素质依然偏低。这些劳动者由于缺乏较高的技能,只能从事报酬低的简单劳动。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低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从事复杂劳动,一方面,可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职业教育体系不独立从图1中职业教育生源的流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实际上是普通教育的附庸,为普通教育减压或者说是分流。初中毕业生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去上中职;普通高中生考不上本科就去上高职。
职业教育体系不连贯高等职业教育本应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每年高职从中职的招生计划只有10万人左右,相对于从普通高中招生的320万人,实在是少得可怜。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中职每年800万的办学规模来看,中职升入高职的招生计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中职与高职之间是完全割裂的。
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不足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以全日制学生为主,而对社会人员的短期培训功能未能很好发挥。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学校有行动,但由于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改观,因此,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远未达到国家设定的目标。职业教育依然带有浓厚的学历教育特征,未充分展现对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功能。
职业教育覆盖面窄 覆盖面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覆盖面不足,二是地域覆盖面不足。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仅以全日制在校生教育为主,因此,从人数上来看,目前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覆盖到工作岗位上的人群。实际上,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无门,除非他们放弃工作去脱产学习。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市级以上的城市,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县以上的城市。这在地域上使职业教育并没有真正覆盖到更应该覆盖的农村和产业区。
职教主体单一目前的职业教育主体主要由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唱独角戏,政府、企业角色缺位严重,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的目标,职业教育内容必须紧贴岗位一线的技能要求。众所周知,工作岗位的情况差别非常大。因此,一个学校不可能创造出所有岗位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必须要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目前,虽然有很多职业院校号称在校内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进行教学,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实现,一是受成本所限不可能覆盖所有专业,二是部分专业根本无法完全模拟。
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依然带有浓厚的普通教育特色,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吻合度不高,与实际脱节严重。这种脱节,实际上伤害了职业教育本身。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造成的。职业教育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劳动者到职校学习,绝对不是来培养兴趣爱好的,只有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实用技能,就业或回到原工作岗位后更适合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才有吸引力。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主战场是全日制培养学校,短期培训比例较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应当包含全日制培养和短期培训两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方面,目前的主角是职业学校,应该变成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用工单位三个主体共同并全面参与的职教主体系统。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广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其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一)全日制职业教育模式
对全日制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按照图2的结构体系进行完善。
在全日制职业教育体系中,首先需要完善的是职业教育的层次。关于职业教育到底是教育的不同层次,还是教育的不同类型的争论由来已久。现在看来,由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将其看作教育的一种类型更合适。这一点,在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被多数人所接受。那么,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类型,其内部就应有层次之分。当前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从中职到高职直至职业本科的三个层次,但在职业本科这个层次上,不仅弱小,也不普遍。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湖北在普通的二本院校中设有职业本科这个层次,直接面向中职招生。其规模还十分有限,全湖北省年招生规模也只有几百人。这三个层次,各自的定位和功能是不同的。中职培养的是普通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本科培养的是有一定创新性的战略新型产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现状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15-03
近十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大发展。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已经可以与普通教育平分秋色。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上,甚至已经呈现后来居上之势。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现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条块分割,层次不清,衔接不畅,覆盖不全,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已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特点,教育的接受者为劳动者或潜在的劳动者,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劳动技能。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促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关系。复杂劳动一般不直接创造社会价值,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科研、教学、公共管理等。简单劳动则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属于为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型劳动。职业教育的最主要对象是从事生产型劳动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古代各种加工作坊的学徒制。学徒在约定的时期内一边学习,一边在作坊工作,工学一体化,从低端到高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掌握成熟的相应工艺技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作法,在今天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的大工业体系取代了传统的生产作坊,劳动技能的复杂程度提高,对劳动者的数量需求扩大,传统的师徒关系已无法满足生产型劳动的需要,职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
职业教育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物质性生产资料数量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必然需要劳动者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物质性生产资料的提高是一个商业过程,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属于社会过程,是社会职业教育的结果。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来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为50.32%,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重差距较大。另外,还有占总人口4%的文盲。总体上说,我国人口素质依然偏低。这些劳动者由于缺乏较高的技能,只能从事报酬低的简单劳动。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低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从事复杂劳动,一方面,可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职业教育体系不独立从图1中职业教育生源的流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实际上是普通教育的附庸,为普通教育减压或者说是分流。初中毕业生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去上中职;普通高中生考不上本科就去上高职。
职业教育体系不连贯高等职业教育本应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每年高职从中职的招生计划只有10万人左右,相对于从普通高中招生的320万人,实在是少得可怜。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中职每年800万的办学规模来看,中职升入高职的招生计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中职与高职之间是完全割裂的。
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不足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以全日制学生为主,而对社会人员的短期培训功能未能很好发挥。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学校有行动,但由于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改观,因此,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远未达到国家设定的目标。职业教育依然带有浓厚的学历教育特征,未充分展现对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功能。
职业教育覆盖面窄 覆盖面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覆盖面不足,二是地域覆盖面不足。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仅以全日制在校生教育为主,因此,从人数上来看,目前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覆盖到工作岗位上的人群。实际上,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无门,除非他们放弃工作去脱产学习。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市级以上的城市,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县以上的城市。这在地域上使职业教育并没有真正覆盖到更应该覆盖的农村和产业区。
职教主体单一目前的职业教育主体主要由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唱独角戏,政府、企业角色缺位严重,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的目标,职业教育内容必须紧贴岗位一线的技能要求。众所周知,工作岗位的情况差别非常大。因此,一个学校不可能创造出所有岗位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必须要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目前,虽然有很多职业院校号称在校内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进行教学,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实现,一是受成本所限不可能覆盖所有专业,二是部分专业根本无法完全模拟。
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依然带有浓厚的普通教育特色,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吻合度不高,与实际脱节严重。这种脱节,实际上伤害了职业教育本身。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造成的。职业教育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劳动者到职校学习,绝对不是来培养兴趣爱好的,只有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实用技能,就业或回到原工作岗位后更适合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才有吸引力。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主战场是全日制培养学校,短期培训比例较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应当包含全日制培养和短期培训两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方面,目前的主角是职业学校,应该变成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用工单位三个主体共同并全面参与的职教主体系统。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广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其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一)全日制职业教育模式
对全日制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按照图2的结构体系进行完善。

在全日制职业教育体系中,首先需要完善的是职业教育的层次。关于职业教育到底是教育的不同层次,还是教育的不同类型的争论由来已久。现在看来,由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将其看作教育的一种类型更合适。这一点,在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被多数人所接受。那么,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类型,其内部就应有层次之分。当前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从中职到高职直至职业本科的三个层次,但在职业本科这个层次上,不仅弱小,也不普遍。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湖北在普通的二本院校中设有职业本科这个层次,直接面向中职招生。其规模还十分有限,全湖北省年招生规模也只有几百人。这三个层次,各自的定位和功能是不同的。中职培养的是普通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本科培养的是有一定创新性的战略新型产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