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园城市”理论视角下探讨城乡文化融合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a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田园城市的概念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特殊地域空间,田园城市理论也逐渐成为了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借鉴模式。本文将围绕如何在田园城市理念推广中处理好城乡文化融合问题展开论述,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实践的推行扫除障碍。
  关键词 田园城市 城乡文化融合 困境 策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为解决该问题必须“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在空间维度上高度密集,在时间维度上极度压缩和内容维度上的纷繁复杂,城乡社会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发展都极不协调,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城乡文化冲突即为众多问题的一种,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衍生力量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在城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田园城市理论是目前我国为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而探索的一条新路径。2009年12月,成都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2011年6月,陕西省西咸新区建立,强调要遵循“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规划理念,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如何解决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下造成的城乡文化差距是该理论模式所要面对的重要难题。
  一、“田园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城乡文化解读
  (一)“田园城市”理论内涵
  1919 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1、“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
  在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对理想的城市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我们可以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总结为以下五个特征:第一,以区段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第二,土地使用为同心圆带状分布;第三,辐射状的林荫主干路,第四,具有145 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第五,将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相结合,将城市和乡村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都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田园城市即为城市与乡村共荣的形态,是理想城市的最佳表现途径之一。
  2、对于“田园城市”的简单评价
  田园城市的理想形态是由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共同构建的开放系统,城市周边具有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优美的田园景观。田园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我国可以借鉴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新途径。
  田园城市理论构造了一个和谐城乡发展的美好构想。但在实践中“田园城市”方案还是暴露出过于理想化的一面。因为如果要达到实现田园城市理论的构想,必定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整体风貌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作为支撑,则会导致城市各个环节的畸形发展。
  (二)城乡文化融合价值阐释
  城乡融合,是指在城乡之间相互吸收生产生活方式优点基础上的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是社会建设各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新型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文化的融合实践表明,作为城乡发展的理想状态、新型关系和要素聚合,城乡融合是破解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难题,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径。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城乡文化融合在城市化进程中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上显得十分必要。
  二、“田园城市”理论视角下城乡文化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对于文化涵义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概指人类可以感知有形的文化形态,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度、生活便利度、市场的繁荣程度等;精神文化层,即心理-观念文化层,涵括意识形态领域,指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哲学理念等;制度文化反映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是管理体系、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的制度表现。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中心,它最早起源于“物物交换”的商业文化。相比,乡村文化即为典型的一种农耕文化、农牧文化,它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向城市汇聚,而农村的发展则十分缓慢,与城市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的差距逐渐拉大。、
  (二)城乡文化对立表现
  城乡文化的对立表现在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均有所体现。下面,我们选择几点比较突出的方面来列举。
  1、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城乡文化融合中常常会产生如下问题。由于资源分配的极大不均衡,集体资产量化或经济利益协调不均,给了本身在生活便利程度和交通通达度等方面落后的乡村又增添了许多困难。这就使得农村村民产生了更多的心理诉求,他们需要改善居住环境。需要提升自身的土地价值和房屋建设补偿费用,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如果合理的经济利益不能满足的话,城村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较多的摩擦、排斥和分歧,有时冲突激化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十分恶劣的后果。
  2、在精神文化层面, 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本省就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二者在社会交往、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一种是重血缘、轻业缘、重保守、轻创新的乡土情结观念;一种是重理性、轻感情、重效率与创新、讲究契约与规范的城市观念。当乡村逐渐融入城市生活中来,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就会发生对撞。一方面,原住居民强烈的乡土认同感和排外意识,给外来人口融入当地文化造成了一定障碍;而外来人口社会交往大多局限于   同乡之间,也很难完全融入本地文化,不被城市接纳的他们会产生边缘性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许多矛盾。
  3、在制度文化层面,国家经济制度高度向城市倾斜,法律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在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是由职业、职务、文化水平等因素决定的,而乡村则还呈现着家族式的社会结构。
  (三)城乡文化融合的现实困境
  我国的“田园城市”建设还处在一个初步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大规模的推行,但是这种类似于拟建“城中村”状态的模式还是要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大城市,小乡村的分裂格局如何才能改变?村村之间,民民之间,政府之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又该如何协调?政策的倾斜可以由宏观上面调控,但是长久以来,在公民之间延承的深层文化冲突诸如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又该透过什么方式解决?城市的外围建立起乡村的构想,在实践中,会诱发多少问题呢?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刻板印象和自守排斥,公民之间的心理和价值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推行这种模式,会不会反而让其成为问题的突出放大地。推行“田园模式”衍生的文化冲突是目前待以协调和解决的现实困境。
  三、在“田园城市”理论实践中进行城乡文化融合的发展策略
  矛盾非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冲突,为模式的推行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消除制度政策障碍,创新体制机制
  为消解城乡文化的冲突,使得双方互相理解对方文化的差异,理解对方文化的文化特性。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消除制度性政策障碍。例如,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使得农村的农民、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城市的农民工以及其他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还可以创新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把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针对农村文化涉及宣传、文化、广电、农业、城建等多个部门,协调困难、政出多门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建议设立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地的城乡文化建设。在促进城市文化下乡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农民民俗节、小品展演等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中进一步弘扬农村文化特色。
  2、自觉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城乡文化融合的平台是建立在双方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由冲突转为理解的过程需要一些列的文化活动给予支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就显得十分必要。自觉创新,不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简单适应,也不是双方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知识体系、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的思维解构活动。自觉创新文化也就是创建一种既适应现代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文化。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中正契合了创新文化的这一想法。因此可以秉承着这种理念,发展一系列特色的文化产业,可以利用农村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遗产(传统的节庆习俗、民间艺术和民间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农业产业化观光园区吸引市民参观和融入到文化生活中来,如通过推出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项目,扩大农村文化的影响力,与城市文化进行接轨,开展融合二者多种元素的文化活动。
  3、推动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在“田园城市”理论的推行过程中,城乡文化的融合不仅仅依靠的是城市和乡村政府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第三部门的推动。国外经验表明,与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政府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在满足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解决一些长期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是以自发的业余文艺团队存在的,它有利于文化活动在农村和城市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因为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灵活性、创新性,它可以与基层群众开展密切的联系。此外,要重视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文化优势,城市文化的传播可以依赖于大型的文化、知识、艺术讲座,乡村文化的传播可以依赖于自身农业文化的经验、见闻、生活常识等等,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成立一些兴趣小组或是文化交流活动来实现。由此,也达到了宣传城乡文化融合的目的,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加深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每一个参与者也自发地变成新的传播着,形成社会文化不断交流的良性循环。
  “田园城市”是为全体市民而构想的城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资金和相较短期的时间来完成,但是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确是一个漫长和精心经营的过程,因此,处理好城乡文化融合的问题,是长足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熊少辉.浅析田园城市[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12).
  [2]詹晓菲.浅析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以及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3(3).
  [3]梁东, 罗旖旎, 王哲. 基于 “田园城市” 理论的现代城市规划探析——以西咸新区为例[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2 (21).
  [4]邱家洪. 城乡统筹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 315.
  [5]兰勇, 陈忠祥.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 2006, 21(6): 45-48.
  [6]赵常兴.冲突视阈下城中村的社会互动与整合[J].开放导报, 2012 (4): 97-100.
  [7]任成金, 潘娜娜.城乡文化整合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0(4).
其他文献
在索马里,女性从事建筑业极为罕见.然而,在索马里的邦特兰,从联合国人居署培训课程刚刚毕业的青年中,近三分之二是女青年.“希望项目”(Project Rajo,索马里语中Rajo意为希望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断建设与完善,自主创业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由于创业经验,知识和心态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了许多创业失败的案例。本文基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分析了大学创业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变高职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建议。  关键词 创业案例 创业能力 高职学生 创业政策  一、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宣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现在企业管理加以改变
【摘 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随之一些问题也不断发生,如环境污染等。寻找新能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天然气由于其燃烧充分,无污染等特性受到社会的欢迎。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天然气环境现状以及天然气发展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天然气特性介绍其所具有的特性,以期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络有第四大媒体之称,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新闻编辑每天面对海量信息,网络新闻编辑技巧在当前新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网络新闻编辑 网络媒体 新闻学  一、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特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也渐渐的走上了网络的舞台,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不仅得掌握好网络编辑的特点,更要有
联合国人居署与湖北省省会武汉的几家机构三年来的伙伴关系在2018国际(武汉)场所营造周达到最高点.来自41个国家的近500名代表参会,探讨如何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保证社区助力创
期刊
#
期刊
无创伤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在受试者完全自由活动情况下监测与记录24h内的血压测量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各时间点的血压状况,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研究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党支部群众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效果.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强化政治引领,直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自身内涵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涉及领域广泛,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强,内容丰富,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于阶级矛盾复杂多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曲折发展的进程展现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艰辛,同样具有与中国社会融合为有机系统的整体特征。这一探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域,有益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