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kamp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的螺旋式上升中,语文学科性质本真含义逐渐显露。但由于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态、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的阴影,新课标、新理念在教学第一线的实施状况很不如人意,人文教育始终面临着实效性低下的被动局面,文学教育并未真正走入中学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没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母语教学。如何拉回孩子们的视线,让他们重新喜欢语文,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文学教育
  
  参加工作几年来,从模拟课堂走进了真实课堂,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来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困惑,孩子们越来越远离了我们的母语教学,语文教学并未引起与诗与文学有着化不开的情结的少男少女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语文学与不学区别不是太大。这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但我们不能不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社会上功利化的心态已经左右了教育者的心态
  
  教育行业在社会大背景下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过于看重眼前的一些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无法真正体悟到汉语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母语的兴趣。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要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领略源远流长的悠久文化的风采,就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素养重在积累,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真草隶篆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兴趣,让语文教学走出遗忘的角落,失落的边缘。教育人的工作跟别的行业不一样,来不得半点浮躁,语文教育尤甚。在教育中搞泡沫、浮躁,影响的不是暂时的经济效益,而是一代代人。
  
  二、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
  
  在历史的螺旋式上升中,语文学科性质经历了“强调思想性、教育性”到“注重工具性”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本真含义逐渐显露。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前一段时间“工具性”比较受重视,现阶段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有些教师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在教学中不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语言是工具,是载体,它是汉语的外在意义和价值,是“形体”。人文性是指汉语实践活动,是完善人性的过程,是汉语的人文意义,是“灵魂”。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熏陶思想感情,这是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人们常说的“语文素养”就是它的结合体。工具与人文应当并重,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十几年语文学下来,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那必然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悲哀。
  当然,并重并不是让它们平分秋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就语文学科而言的,具体到每一课,那就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突出它的工具性的就以工具性为主,该强调人文性的就以感情熏陶为主。文言文可以强调字词的积累,突出工具性;现代文如果重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那就突出人文感化,例如《我与地坛》、《花未眠》;如果文质兼美的,可以在学生体悟了文章的感情以后,再让学生反观课本,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以及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来拨动我们的心弦的,例如《我的空中楼阁》。
  总之,通过语文全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
  度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对课堂设计的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改革带来了许多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蜂拥而上,赞美眼光的泛滥等等。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使课堂出现了一片热闹的场面。但热闹完后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收获有多大?
  不可否认,每一种手段都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但手段只能是手段,它是起辅助作用的,我们不能喧宾夺主,将课堂当作手段展示的舞台。每一种手段的运用都应有度。手段运用的恰当,再配以好的后继措施,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学生的收获就较大;反之,只能是空洞的热闹,表面文章,华而不实。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知识层面的,一是精神层面的。能够站在一个特定的高度,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解读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或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看法准确明白地表述出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因此,我们应该“因材选法”、“因材选媒”。运用教学手段的前提是学生对文本以及教师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而读者的阅读是因人而异的。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充满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为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如是说。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与教材的积极对话是课堂产生火花的前提。只有三方进行积极的对话,师生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对话者,双方达到心灵的共振,课堂才会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各种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所以,课堂不必搞得那么花哨,只要你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积极思考,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思考可以分为显性思考和隐性思考。所谓显性思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地给与配合,用话语显示其思考过程;所谓隐性思考,就是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老师在说,但他的思维一直没有停止活动。我们如何知晓呢?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彭飞,《当今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教书育人》,2004
  [3] 朱占玉,《反思课改》,《语文报》第486期,2005
  [4] 包文英,《热爱母语》,《语文报》第486期,2005
其他文献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意,获取信息。然而,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十分丰富,给读者提供的信息较多,因而在阅读时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确认主要的内容,了解主要的信息。为此,阅读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中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英语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为研究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况,2008年底,我深入我县农村中学英语课堂进行教学调研,调研结果令人深思。  从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说,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忽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得津津得味,学生却茫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对作文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
例证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是要掌握用例艺术,把握选例、引例、叙倒、议例四个环节。一、选例——得当选例,这是运用例证法的最关键的一步,
“师生共写日记”有助于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策略是:倡导形式的多样化:关注内容的真实化;重视过程的双向化;追求评价的多元化。
时光飞逝,转眼我已经初中毕业。回首往事,要数“假小子”轶事最多了。中考顺利结束了,带着对未来的那份憧憬,我兴高采烈地骑车“飞”进校门。刚停稳车,便见一只可爱的黑白相
期刊
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是初中二年级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根据初二说明文训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次题为《豹海的旧式民居》的系列说明文写作训练,收到较
一日,闲极无聊翻看杂志,很快被一则小故事吸引了:一位小女孩随妈妈赶集,在商店的橱窗里她看见了一件美丽的羊毛披肩。“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要是能送给妈妈多好啊?”小女孩偷
期刊
作为业界的领军人物,在牢牢占据光盘摄像机市场后,索尼又在今年吹响了进军硬盘摄像机市场的号角,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硬盘摄像机——DCR-SRIOOE。索尼又将重新演绎一出后来居上的好
答题技巧是一门学问,答题顺序,审题方式,遇到难题时的处理等都大有讲究。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将记忆力、理解力、综合分析能力融为一体,对提高高考成绩意义重大。    一、讲求规范书写,力争既对又全    考试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不管考试时你实际会不会,只有你做对题才可以得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会做而且要做对,不但要做对而且要做全,不但要做全而且要规范。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表述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