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或是:“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可是,我们想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老师对自己又是怎样要求的呢?
想起五一前夕,一位读高中的学生给我寄来的一封信,里面谈及他们的思想政治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思想呆板,毫无新意,上课如同嚼蜡。看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叹气,学生不会掩饰什么,他所写的,恰恰是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最为普遍的一种现状:身为思想品德老师,却无思想,或是观念陈旧,只会照本宣科,做一只标准的“传声筒”。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目标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是思想品德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两方面与其说是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如把它看成是新课程对我们思想品德老师的要求吧。要使学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公民意识;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呢?须知,想在学生心中播种一粒“独立思考”的种子,教师首先应成为那支“思想的芦苇”呵。
但放眼我们周围的思想品德老师队伍,发现很多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只要是你有“教师”这个称谓,你就可以踏进教室上思想品德课。而毫不考虑你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实际,以及我们面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是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思想品德课教学可想而知是如何尴尬和无奈。而有些专业思想品德教师干脆就自己放弃了对自己的更高要求,上课只知紧扣考试条目和“标准答案”。不错,读一读文字谁不会?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愈益泯灭了宝贵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学生在思维渴望得到展翅高翔的时候被生生折断了翅膀。思想政治教师的精神萎缩必然导致学生的精神萎缩甚至人格萎缩。有思想的教师才会
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一、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阅读为基础的
新课程中,思想品德学科内容可谓是广博浩瀚,从青少年生理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学到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从中国国情中的人口问题、资源现状、环境问题到世界局势、政治状况。这么宽泛的内容,教师如果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条目教条目,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笔者曾听过内容同为《环境问题的原则》的两堂公开课。第一个开课老师只是就内容讲内容,少有补充更无升华,课后学生反响平平。第二个老师则从刘亮程的一句话“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引发学生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上课过程中又联系韦岸的大地道德,最后以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中一句话“我的生命意志的神秘在于,我感受到有必要,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我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结尾,给学生留下诸多启示和震撼。
阅读是思想品德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缺少成为终身习惯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学识,就只会在文本之中转圈子,渐渐干涸枯竭。课堂里语言质量的低劣,反映出来的不单纯是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一个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思想”缺失的问题。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二、有思想,更表现为对现实的真诚关注与思考
思想品德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思想品德教师对现实的关注、了解程度,对现实所持的观点、态度,明显地影响着学生。
记忆中非常深刻的听过一堂课。那是2001年的9月12日,也就是美国9·11事件后的第一天,教师走进课堂就跟学生说昨天美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学生问什么事。教师非常高兴地说美国昨天遭到了恐怖袭击,世贸大厦被炸了。学生听了也非常兴奋,纷纷说活该、干得好。这里我们尚不去探究这位教师和学生的莫名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但这位思想品德教师对世界和现实关注的角度和方式本身就值得唾弃。对生命的漠视是教师最大的忌讳,而这位教师,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经过之前,在消逝的生命面前却发出这种欢快的笑声。史怀泽提出:“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思想政治教师往往由于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分析时事政治、国际局势,有时还要做学生的心理指导教师、人际关系的调解员,因此思想品德教师看问题是偏激偏执、浮泛肤浅,还是客观辩证、洞若观火;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还是见解独到、睿智精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成长的质量,决定着能否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我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
明代东林学派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固然应成为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的座右铭,但教师更应凭借他与整个生活世界达成的关系中去努力获得真切体验。如果教师对人、对生命、对社会能充满深切关注,教学的过程也就不再是单调的、苦心孤诣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充满爱心的、充满意义的、与世界息息相关的生命之旅。
三、有思想,还表现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独到的创见
在开学初,很多教师都会到学校资料室借来教学参考、名师授课录之类的书,捧若至宝。但照本模仿后发现,即使是课堂组织方式甚至课堂语言也一并模仿,还是难以上出一堂出彩的课。在模仿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中间者,这恰恰是判别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仍以上面提及的上《环境问题原则》的第二位老师为例,在讲到敬畏生命时,这位老师在课件显示中,打出了这么一段话:和谐社会的构成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对大自然的破坏,实质上也是一种恶,一种受到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急功近利等诸多负面能量的推动而施加于大自然之上的恶。善待大自然的关键,说到底,是要在心中树立一杆道德的标尺,培植一种“敬畏自然”的坚定牢固的信念。只有这样,目前这种全方位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才有望逐步得到遏制。
这是一段任何教参上找不到的真切生动的话!之后,老师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自然的认识。再回过头来上课文时,学生已与老师有了一种心有灵犀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无疑比教师照搬一大堆名师授课录要强得多,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在真切的体悟中走近了自然。
总之,在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重要原则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理应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以自身丰富的内涵与睿智的思考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是趴在地上了。”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这样警告着语文老师。其实也何尝不是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警告。“跪”的姿势再是美妙,可它始终是跪。要让学生站起来,教师首先要站着教书,所谓“站”,我理解为有思想、坚持正义、追求真理。
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意识、批判意识、民主思想,才能让学生做一名精神的守望者;才能把课堂当作人生的精神归依、一种整体性的生命释放;生命,才能在美丽的思想中飞扬!“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担任着“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品德教师们,可千万别辜负了“思想”二字。
想起五一前夕,一位读高中的学生给我寄来的一封信,里面谈及他们的思想政治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思想呆板,毫无新意,上课如同嚼蜡。看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叹气,学生不会掩饰什么,他所写的,恰恰是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最为普遍的一种现状:身为思想品德老师,却无思想,或是观念陈旧,只会照本宣科,做一只标准的“传声筒”。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目标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是思想品德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两方面与其说是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如把它看成是新课程对我们思想品德老师的要求吧。要使学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公民意识;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呢?须知,想在学生心中播种一粒“独立思考”的种子,教师首先应成为那支“思想的芦苇”呵。
但放眼我们周围的思想品德老师队伍,发现很多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只要是你有“教师”这个称谓,你就可以踏进教室上思想品德课。而毫不考虑你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实际,以及我们面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是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思想品德课教学可想而知是如何尴尬和无奈。而有些专业思想品德教师干脆就自己放弃了对自己的更高要求,上课只知紧扣考试条目和“标准答案”。不错,读一读文字谁不会?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愈益泯灭了宝贵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学生在思维渴望得到展翅高翔的时候被生生折断了翅膀。思想政治教师的精神萎缩必然导致学生的精神萎缩甚至人格萎缩。有思想的教师才会
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一、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阅读为基础的
新课程中,思想品德学科内容可谓是广博浩瀚,从青少年生理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学到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从中国国情中的人口问题、资源现状、环境问题到世界局势、政治状况。这么宽泛的内容,教师如果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条目教条目,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笔者曾听过内容同为《环境问题的原则》的两堂公开课。第一个开课老师只是就内容讲内容,少有补充更无升华,课后学生反响平平。第二个老师则从刘亮程的一句话“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引发学生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上课过程中又联系韦岸的大地道德,最后以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中一句话“我的生命意志的神秘在于,我感受到有必要,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我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结尾,给学生留下诸多启示和震撼。
阅读是思想品德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缺少成为终身习惯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学识,就只会在文本之中转圈子,渐渐干涸枯竭。课堂里语言质量的低劣,反映出来的不单纯是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一个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思想”缺失的问题。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二、有思想,更表现为对现实的真诚关注与思考
思想品德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思想品德教师对现实的关注、了解程度,对现实所持的观点、态度,明显地影响着学生。
记忆中非常深刻的听过一堂课。那是2001年的9月12日,也就是美国9·11事件后的第一天,教师走进课堂就跟学生说昨天美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学生问什么事。教师非常高兴地说美国昨天遭到了恐怖袭击,世贸大厦被炸了。学生听了也非常兴奋,纷纷说活该、干得好。这里我们尚不去探究这位教师和学生的莫名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但这位思想品德教师对世界和现实关注的角度和方式本身就值得唾弃。对生命的漠视是教师最大的忌讳,而这位教师,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经过之前,在消逝的生命面前却发出这种欢快的笑声。史怀泽提出:“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思想政治教师往往由于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分析时事政治、国际局势,有时还要做学生的心理指导教师、人际关系的调解员,因此思想品德教师看问题是偏激偏执、浮泛肤浅,还是客观辩证、洞若观火;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还是见解独到、睿智精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成长的质量,决定着能否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我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
明代东林学派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固然应成为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的座右铭,但教师更应凭借他与整个生活世界达成的关系中去努力获得真切体验。如果教师对人、对生命、对社会能充满深切关注,教学的过程也就不再是单调的、苦心孤诣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充满爱心的、充满意义的、与世界息息相关的生命之旅。
三、有思想,还表现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独到的创见
在开学初,很多教师都会到学校资料室借来教学参考、名师授课录之类的书,捧若至宝。但照本模仿后发现,即使是课堂组织方式甚至课堂语言也一并模仿,还是难以上出一堂出彩的课。在模仿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中间者,这恰恰是判别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仍以上面提及的上《环境问题原则》的第二位老师为例,在讲到敬畏生命时,这位老师在课件显示中,打出了这么一段话:和谐社会的构成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对大自然的破坏,实质上也是一种恶,一种受到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急功近利等诸多负面能量的推动而施加于大自然之上的恶。善待大自然的关键,说到底,是要在心中树立一杆道德的标尺,培植一种“敬畏自然”的坚定牢固的信念。只有这样,目前这种全方位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才有望逐步得到遏制。
这是一段任何教参上找不到的真切生动的话!之后,老师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自然的认识。再回过头来上课文时,学生已与老师有了一种心有灵犀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无疑比教师照搬一大堆名师授课录要强得多,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在真切的体悟中走近了自然。
总之,在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重要原则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理应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以自身丰富的内涵与睿智的思考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是趴在地上了。”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这样警告着语文老师。其实也何尝不是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警告。“跪”的姿势再是美妙,可它始终是跪。要让学生站起来,教师首先要站着教书,所谓“站”,我理解为有思想、坚持正义、追求真理。
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意识、批判意识、民主思想,才能让学生做一名精神的守望者;才能把课堂当作人生的精神归依、一种整体性的生命释放;生命,才能在美丽的思想中飞扬!“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担任着“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品德教师们,可千万别辜负了“思想”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