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动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与早期教育信息化将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定位于课堂不同,“互联网+教育”着力于构建多元空间融合基础上的校内校外教育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重在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共享、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形成.为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我国积极部署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文章意在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出发,以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抓手,从构造高质量教育环境支撑体系、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构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动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与早期教育信息化将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定位于课堂不同,“互联网+教育”着力于构建多元空间融合基础上的校内校外教育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重在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共享、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形成.为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我国积极部署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文章意在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出发,以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抓手,从构造高质量教育环境支撑体系、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对“互联网+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实践推进提供针对性指导.
其他文献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已结束探索期走向深入推进阶段.作为举措之一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在国家导向下由地方政府、师范院校合作执行.以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分析其执行与落地情况发现:地方政府在定向培养的政策标准、政策目标方面与国家形成高度共识;执行过程中政策资源充足,具备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与师范院校之间形成了强化与协同的合作力量.师范院校在师德修养和能力训练方面具备丰富的培养经验,院校对政策的处置与回应也直指“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确
湖南各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十三五”期间对专业结构做了一定调整,使开办专业覆盖面更广,结构更加契合产业发展需求,重点专业在校生规模扩大,办学效益与质量有较大提高.但也还存在少数岗位对应的专业设置空缺或布点太少、服务第三产业的部分专业布点过多等问题.为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专业设置的指导力度;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和自身优势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政府则应完善企业参与机制以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急需岗位的人才培养.
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对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的“人师”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是对现有理论的丰富,亦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创新.在人才培养上,OBE不仅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作为一种教育实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路径.当前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人师”培养存在着高校培养方法传统且重“经师”轻“人师”,培养过程中家庭、社会、地方中小学以及政府参与度低等困境.加强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人师”培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理论应然,也是稳定乡村师资队伍、增强其培养针
为研究经济补偿力度与乡村教师留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H省10个地区的乡村学校开展了调研.研究发现:(1)经济补偿力度是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补偿力度、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都与乡村教师留任呈正向相关.(2)不同经济补偿力度对乡村教师留任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在没有外在因素的限制情况下,就单一维度衡量经济补偿的作用,补偿越多越能留住乡村教师;但多维度考虑乡村学校教师的现实背景时,低经济补偿对乡村教师留任的影响力比较大.(3)组织承诺在经济补偿力度与乡村教师留任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不论是高经济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飞速发展已将教育创新变革的需求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对教师角色重塑时,如何前瞻性地针对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剖析教师对AI技术的接纳及创新扩散模式,是推动智能时代下教育生态系统变革的关键.由于智能变革涉及技术、社会等复杂因素,而对AI技术的接纳过程又存在迭代性与复杂性.因此,本研究提出运用复杂系统科学的多主体仿真方法,对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AI接纳的复杂扩散机制进行剖析.通过多主体系统的构建,文章将预测未来10年内AI技术在教师群体中的扩散态
在总结新冠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加快部署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从融合应用走向创新发展新阶段.文章从学理上阐释“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互联网的空间特性与变革作用,辨析“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阐述“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该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态势;(3)“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4)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5)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所驱动的技术和设备开始进入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人工智能参与的这种新的协作教学形式,重新定义了学生和教师等行为者的相互角色,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需要借助技术为AI全科教师构建有意义的教学经验,从而解决教学专业技能不足、感知力欠缺和反馈性弱等问题.该研究首先采用教育学经典的知识论与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对教学极为重要的AI全科教师知识体系以及双师课堂混合智能模式.其次,基于任务导向型技术构建了问答与对话系统,基于视觉代理技术感知学习者表情特征,精确计算有关教学互动和情绪状
随着信息流转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追求更具科学性的教育模式成为新时代的目标.伴随循证教育学在西方的大力发展和推广,中国学者也开始探索科学循证的教育之路,这使得研究西方循证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发展演化过程及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演进甚为必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从传统教与学理论受到的循证演化、西方循证教育学自身理论体系完善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演进等视角,对循证教育学的国际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辩证发展的循证理念促使循证教育学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内省思辨到实验研究再到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演进为循证教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学习发生的形态,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按需接入学习,为学习的普及化、个性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学习资源适应性供给的难题.传统学习资源供给依赖专家预设,其内容固化,无法随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情境和需求日益多元,这不仅要求资源在内容上的适应,同时不同需求适应的学习模式也对内容组织结构提出了要求.因此,实现学习资源的即时、适应性供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突破传统学习资源内容与结构耦合设计的局限,提出了“内容”与“结构”松耦合的适应性学习资源模型,一方面设计了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