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 透镜”检测题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j2002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2.下列关于投影仪使用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位置偏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3.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C.一定小于8cm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4.小王同学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他在用焦距较小的放大镜观察一枚邮票时,如图所示,在不移动邮票的情况下,想让观察到的像更大一些,同时要保证观察到的像仍是清晰的,则他可以( ).
  A.将放大镜向靠近邮票的方向移动较小的距离,眼睛向远离邮票的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B.将放大镜向靠近邮票的方向移动较小的距离,眼睛向靠近邮票的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C.将放大镜向远离邮票的方向移动较小的距离,眼睛处于适当的位置
  D.将放大镜向远离邮票的方向移动较大的距离,眼睛处于任意位置
  5.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AB代表物体,A′B′代表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这种情况( ).
  A.可表示放大镜观察物体
  B.可同时表示放大镜观察物体和幻灯机放映幻灯片
  C.可表示幻灯机放映幻灯片
  D.物体所成的像画错了,应该是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6.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将( ).
  A.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但总大于入射角
  B.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可能小于入射角
  7.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
  8.如图是一种神奇的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美女图.下列对美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中,正确的是( ).
  A.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与液体凹透镜的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内,成放大虚像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9.用傻瓜相机拍摄集体照时,发现左侧有部分人超出了取景框的范围,为了照出满意的照片,应将( ).
  A.照相机向右转
  B.照相机向左转
  C.照相机离人群稍远
  D.照相机离人群稍近
  10.如图所示,把由同种玻璃制成的正方体玻璃砖甲和半球形玻璃砖乙放在报纸上,若正方体的边长和半球的半径相同,则从正上方沿图中虚线(中心线)方向往下看中心线对准的文字( ).
  A.甲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乙中看到的比实际的低
  B.甲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乙中看到的与实际的一样高
  C.甲和乙中看到的都比实际的高
  D.甲和乙中看到的都与实际一样高
  11.如图所示,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是6cm.该同学用此透镜观察较小的文字时,看到了正立的较大的字,则较小文字到透镜的距离( ).
  A.等于12cm
  B.大于6cm小于12cm
  C.小于6cm
  D.大于12cm
  12.如图所示,B为AC的中点,蜡烛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右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 ).
  A.应该放在B、C之间的某处
  B.应该放在A、B之间的某处
  C.应该放在B点
  D.可能放在蜡烛的左侧某处
  13.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如果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照相(航空摄影),使用的镜头的焦距是60mm,则照相底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应为( ).
  A.略小于l20mm
  B.等于l20mm
  C.等于60mm
  D.略大于60mm
  14.五月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摄影师为初三年级一班的全体同学拍摄了一张清晰的集体照之后,又要为每一个同学拍一张毕业证照,则摄影师应( ).
  A.保持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不变,拉长镜头
  B.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镜头不动
  C.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缩短镜头
  D.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拉长镜头
  15.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制成的,中心厚度只有0.05mm.近视眼患者戴的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
  A.小于0.05mm
  B.等于0.05mm
  C.大于0.05mm
  D.任意值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6.如图是一束光射到空气和某种玻璃的分界面后在两种物质中的传播路线,相互垂直的两根直线分别表示界面和法线.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 ,折射角为 ,界面的 侧是玻璃.
  17.一块矩形玻璃切割成甲、乙两块,其形状如图所示,那么能使光线会聚的是
  ,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18.一束光线在空气和玻璃之间传播,当入射光线与界面成60°角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角是 ,光的传播方向是从 到 .
  19.如图甲、乙所示是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后,两束光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由此可判定图甲中放置的是 透镜,图乙中放置的是 透镜.
  20.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5mm的圆环,将圆环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将布满圆环的水膜靠近书本上的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如果轻轻摇动布满水膜的圆环,甩去多余的水,再靠近课本上的字,则看到的是 的像,此时,水膜相当于一个 镜.
  21.通过一个透镜观察印有字母的纸的情形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该透镜属于
  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缩小、倒立的 像,纸到透镜距离的范围是
  ,具体应用是 .
  22.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
  形成的.后者是由于鱼缸的 (左/右)侧部分等效凸透镜而形成的.
  23.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王老师的眼睛是
  (近视/远视)眼.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所示,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 区看书,通过 区看同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
  三、解答题(共48分)
  24.(6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小阳到水族馆参观,透过玻璃看到水中的一条鱼在A点,而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如图甲所示,请画出人看到鱼的光路.
  (2)请在图乙中画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三棱镜后再从三棱镜射出的大致光路图.
  (3)在图丙中,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实像,请画出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25.(6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上/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左/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倒立、 (放大/缩小/等大)、清晰的实像.
  26.(6分)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当蜡烛从图A的a点逐渐移到d点的过程中,蜡烛分别通过a、b、c、d四点中的 点时,在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光屏未画)能承接到清晰缩小的像, 机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当蜡烛位于a、b、c、d四点中的 点时,光屏上承接的像最大.
  (2)根据所学透镜知识,某同学自制了一个“平行光源”,如图B所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是开有细缝的小盒,充满水的“青霉素”小药瓶、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其中装水的小药瓶可对光起 作用,移动小药瓶,当灯泡处在小药瓶的
  位置时,就有平行光束从细缝中射出.
  27.(6分)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放好仪器,点燃蜡烛,调整 和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实验中发现放在
  点时,它的像成在2F′点;发现放在
  点时,它的像成在2F′点以外;放在
  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8.(6分)如图甲所示,直线AB是光滑木板与棉布的分界线(木板与棉布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使一个小线轴(如缝纫机上的线轴)沿着与直线AB成一角度的方向PO匀速滚动,可以看到,线轴在棉布上滚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如图乙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改变.由图甲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 ,
  此时乙轮速度的大小将 ;从图甲、乙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原因可能是 .
  29.(6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2)在图甲中,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15cm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 ,并将光屏向 (远离透镜/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如果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能使光屏上成的像清晰,则光屏应向 (左/右)移动,光屏上成的像变 (大/小);
  (3)成像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问题,你解决的方法是 .
  30.(6分)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他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其可能原因是:
  (1) ;
  (2) ;
  (3) .
  31.(6分)把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的小玻璃瓶装上水,但不要装满,使得塞上瓶塞后瓶内留有一个空气泡,这就形成了一个既能放大又能缩小的两用透镜,如图所示.
  (1)如果把它放在书上,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为什么?
  (2)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又将怎样?为什么?
  (命题: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方松飞)
其他文献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提供的平台。理论和实践表明:孩子们喜欢在不同区域环境中游戏和学习。 Re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