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随顾客生命周期而动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品只是企业的存在形式,顾客才是企业的存在基础。自然而然地,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顾客,而不是产品;应该更多地关注顾客生命周期,而不是产品生命周期。营销历史上的两个经典竞争案例,都是围绕顾客生命周期而展开的:一个是在高端汽车领域,宝马和奔驰的竞争;另一个是碳酸饮料领域,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
  宝马最初是作为奔驰的发动机供应商而存在的,后延伸到整车领域,与奔驰直接竞争,但无法撼动奔驰在忠诚顾客心目中的品牌地位,经营困难,曾经两次濒临破产。直到20世纪70年代,宝马实施围绕顾客生命周期的竞争策略,才一举扭转败局。宝马发现:奔驰是经典的高端车,定位于成功人士,不断地强化自身“经典、豪华、稳重、含蓄”的定位,但奔驰的主体顾客逐渐老去,市场上新生代的消费群体开始出现,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或者自己创业而年轻有为的一群人,这群人叛逆、自我、喜欢自我掌控命运,与奔驰的主体顾客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都完全不同。这给了宝马切入市场的机会,宝马为新一代高端人群制造高端车,并围绕这个群体安排整体营销策略,获得了高速发展,最后成为奔驰的强劲竞争对手。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早年百事可乐做过很多尝试,包括针对可口可乐的瓶型而推出的大包装产品——“同样的价格,双倍的量”,都没有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因为可口可乐很容易跟进,然后依靠品牌和大资源能力,压制百事可乐。直到百事制定了围绕顾客生命周期的竞争策略,格局才被颠覆。与宝马相同,百事可乐发现可口可乐的主体顾客逐渐老去,而新生代逐渐成长起来。百事可乐伺机切入新生代顾客,提出成为“新一代的激情选择”,在营销策略的各个方面,都围绕年轻一代这个目标顾客群体来制定,使百事的“新一代的选择”和推崇“快乐自由”的风格广泛地被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理解和接受。“百事”的产品从简单的包装到向运动系列、功能系列拓展都刻意体现一种动感和欢快的格调,从而使许多青年人成为“百事”忠实和热心的消费者。随着新生代的成长,百事可乐也自然成为饮料领域的一方霸主。
  宝马和百事可乐获得成功之后,很是注意研究顾客生命中后期,一方面要跟随主体顾客的成长而变化,另一方面采用副品牌或多产品的方式,来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生代市场。奔驰和可口可乐遭受阻击,但很快从中获得成长,转而也围绕顾客生命周期来架构产品线布局和整体营销策略。
  围绕顾客生命周期的竞争,值得企业思考。一般而言,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格局中,企业都有明确的顾客定位,很清楚自己是为谁提供何种服务的。但问题是当企业最初定位的顾客在不断成长时,企业必须做出选择:或者跟随主体顾客一起成长,围绕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需求等方面的变化而改进自己的营销策略;或者围绕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去制定策略,但要注意这个群体与企业原来定位的群体,很可能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上迥然不同,因此需求也不同;或者采用分品牌策略,分别定位于不同群体,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就像中国移动,围绕主体顾客不断完善全球通品牌,围绕新生代发展动感地带品牌。
  现实中常常看到的现象,是企业采用刻舟求剑的方式,既没有跟随主体顾客一起成长,也没有围绕新生代调整策略。例如在男装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以雅戈尔、杉杉为首的浙派服装,为“60后”的年轻群体提供西装,获得极大成功。但随着“60后”逐渐成熟、成功,浙派服装企业并没有跟随这个主体顾客群去做出改变,导致顾客被其他品牌分流;同时,他们也没有研究新一代的“70后”的年轻人,这群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受港台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喜欢休闲装。早年浙派服装企业的没落大抵如此。其后,利郎、七匹狼等闽派服装企业快速成长,恰恰是顺应了“70后”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也风风光光地发展了十年,但仍然没能避免浙派服装企业的失误。闽派服装企业也忽视了主体顾客的成长,当“70后”步入中年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闽派服装必须改变品牌内涵和产品形式等营销策略,才能继续获得这个顾客群的青睐。同时,新生代的“80后”,在20岁左右的年纪,与十年前的“70后”完全不同,他们更张扬、奔放、个性十足。闽派服装企业在这种变局中也错失机会,给了杰克琼斯、马克华菲等广派服装成长空间,这些企业跟随“80后”的成长而获得快速发展,同时让更多品牌把“70后”的主体顾客群分流走,以致成长速度受限。
  以顾客为中心,不仅是静态地研究顾客需求,还包括动态地观察顾客生命周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耐克、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它们经常就产品形式、品牌内涵或传播方式等做出调整,其实都是基于对顾客生命周期的判断。最近,我们看到康师傅的类似变化。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已经成功了10余年,当年的主体顾客群年龄逐渐增大,慢慢不再是方便面的核心顾客了;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显然不知道“就是那个味”(过去围绕主体顾客的传播方案)是什么意思,他们也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对康师傅而言,必须研究这个新生代,围绕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做出调整,否则红烧牛肉面很可能变成古董。让我们尊敬的是,康师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做出调整。
其他文献
对于刘强东来说,8月14日掀起的微博“口水战”可以成为其社交营销的经典案例之一。零成本的数条微博引发的价格战“三国杀”,谋杀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大幅版面,将网购家电更便宜的观念植入人心,更带来了京东商城流量132%的增长,引爆了单日大家电销售额突破3.5亿。这份耀眼的战果足以笑傲B2C电商市场,但是笔者从此次价格战中发现京东存在的几点隐忧,或成为京东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线上商品价格更加透明,
期刊
8月初,惠普公司决定进行80亿美元的商誉价值减记,此举跟该公司在2008年对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的不幸收购有关,而这一切并非仅仅让惠普在财务上陷入难堪的境地,它也是该公司一种可怕模式的组成部分,即长期以来惠普的收购总是失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具有传奇性质的打印机和电脑公司像这样挥霍钱财?  惠普几次三番地对董事会进行人员调整和解聘公司CEO,希望下一任能够做得更好,但拍板进行失败收购的
期刊
位列国际十大化妆品品牌的伊丽莎白雅顿,2010年时进驻中国77个城市开设200家专柜,并且每周的周销量冠军大多来自二线甚至像徐州、保定这样的三线城市。  偏居中西部的三线城市宜昌2011年年初迎来了兰蔻、SK-Ⅱ、FANCL,年中获得了肯迪文、谢瑞麟、马天奴、卡利亚里的青睐,年末又迎来了碧欧泉、雅诗兰黛、1881、登喜路,而后不可一世的迪奥和香奈儿也迫不及待地“下嫁”。兰蔻开柜当天即销售128万,
期刊
1903年,亨利·福特(老亨利)跟11位投资者一起创立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福特汽车是世界上第一个流水线、机械化生产汽车的企业。1919年,老亨利把其他11位股东的股份都买下来了,然后又成立了福特基金会,使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当时的两个股东分别是福特基金会和福特家族。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福特汽车公司兴旺发达,但福特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和传承问题始终困扰着福特公司。    我们先来看福特
期刊
1992年弗朗哥·贝尔纳贝接任意大利埃尼集团(Eni)CEO的时候,他领导的是一个有着13.5万名员工的庞大帝国,集团拥有335个公司,分散在84个国家里。但他所面临的危机在 CEO里举世无双:集团的经营一塌糊涂、连年亏损、债台高筑、官僚盛行、腐败成风。  这是一家国有企业,集团唯一的股东是意大利政府。而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将这个庞大的意大利能源帝国通过公开上市招股,转变成为富有竞争力和盈利有
期刊
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混蛋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能获得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有很多其他的人为此付出代价。  《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我们为什么过于自信?》的文章报道了一个研究结果。该研究旨在揭示过于自信可能产生哪种适应性优势,因为过于自信经常会导致对我们不利的错误。简而言之,答案就是即使过于自信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其他人仍然从正面来看待它。  据该文章报道,研究人员进行了几个相关实验。在一个
期刊
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发生这样的现象:创业者在探索新市场,开发新应用,而互联网巨头们却在后面收割市场。目前,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所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做好产品增加用户,还要应对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强大挑战。  巨头模仿蚕食市场  现在个人应用类产品波动很大,容易快速获得流量,但是还没有思考清楚商业模式,产品就已经淡下来了。尤其是巨头进入后,使竞争加剧,成为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近一款叫“唱吧”的社
期刊
我去过一些公司的办公室,墙壁上往往贴着一些大字,最多的往往是这些词:严谨、求是、开放、创新、变革、追求卓越……我问那些公司的领导,贴这些标语是派什么用场呢?他们往往会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们公司的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员工行为的规则。然后我再私底下问这个公司的员工,你们都遵守这些价值观么?他们往往会会心一笑:领导喜欢搞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又不是规章制度,怎么遵循啊?!  这不是个案。这些的价值观都是领导拍
期刊
有些首席执行官从第一天起就注定要失败,因为他或她本身就是错误的选择。现在这居然成了一个普遍现象。雅虎刚刚迎来五年内的第五任首席执行官,而李艾科在惠普的领头人位置上只呆了11个月。  首席执行官迅速失败的时候,投资者会责怪他们,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董事会。他们没能履行其最重要的职责:确保公司一直拥有称职的首席执行官。  为避免如此严重的错误,董事们必须取得对选择首席执行官的完全控制,而对大多数公司来说
期刊
2012年,整个世界经济是那样的令人不乐观。欧债危机尚未看到决定性转折的曙光,而曾一度令人赞叹的“中国速度”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剧烈波动的后面,是无数企业正面临着艰难的战略抉择。  一、向下游跨界:以下游产业带动核心业务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资源型企业高管们发现订单减少了,出货价格稳不住了,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却一涨再涨,之前扩张的产能变成了负担。摇摆不定者还在观望,而下定决心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