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结合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提出通过有效推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合理创新加工贸易生产要素、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等构建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的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 比较优势 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程度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的大量兴起,国际分工形式已经逐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不断地细化。基于此,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国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地壮大,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加之资源短缺、环境开始恶化,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加工贸易理论及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培育加工贸易的新优势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以及以此产生的劳动成本的差别是进行国际贸易唯一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作为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环节上分工形式存在的加工贸易,也必然遵循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裕,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正是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应运而生的。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短期来看,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被长期锁定在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生产环节的生产出口上。当前,我国应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走出低端锁定的路径依赖,促进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构建高端规模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格鲁贝尔、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变、产品同质性与消费者无偏好的假设,从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解释了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该理论认为在资源禀赋相似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产品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了产品出口,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根据该理论可以得出,一国的贸易结构不仅仅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关,还会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我国可以通过政府扶植、扩大传统加工行业规模、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配套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提高高新产业的竞争力,改变我国加工贸易长期以来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地位。
二、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的构建
(一)有效推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虽然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但目前劳动力数量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加工贸易比较优势构建中,仍然要立足这一国情,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劳动力是我国加工贸易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我国加工贸易一直以来也正是依靠劳动力丰裕、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产业链转移的机会下得以快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进一步重视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是继续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二是适当减税,为企业创造相对宽松的员工培训环境;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加工贸易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四是大力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二)合理创新加工贸易的生产要素
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来源于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低成本和歧异性,而是可能来源于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对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考察应着眼于整个价值链。在整个价值链中,生产要素扮演重要的角色。应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同时加大对研发、营销等两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实现产业升级,最根本的是要延长产业链,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要在技术研发和终端海外市场销售这两个产业链源头培养自己竞争优势,以应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竞争环境和贸易环境。
首先,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同时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努力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中心,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来实现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其次,要借助跨国公司对我国加工贸易投资中所产生的技术和管理外溢作用,向优秀的跨国公司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营销策略与理念。第三,要鼓励企业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战略,创立自主品牌,培养国外市场的运作和营销能力,从而使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延伸,提高国内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
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较低,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简单加工转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集研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以及成品的营销与品牌运作于一身。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带动了一些配套产业的发展,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仍然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阶段。当前,受国际经济低迷、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国家,我国的传统比较优势正缓慢减弱。针对现状,我国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究中心,发展核心技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顾建清. 中国加工贸易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②卜国琴.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模式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1)
③蔡瑾. 金融危机背景下珠三角玩具产业竞争态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
④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05)
(万伟,南昌大学培训学院。龚彦,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关键词:加工贸易 比较优势 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程度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的大量兴起,国际分工形式已经逐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不断地细化。基于此,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国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地壮大,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加之资源短缺、环境开始恶化,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加工贸易理论及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培育加工贸易的新优势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以及以此产生的劳动成本的差别是进行国际贸易唯一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作为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环节上分工形式存在的加工贸易,也必然遵循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裕,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正是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应运而生的。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短期来看,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被长期锁定在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生产环节的生产出口上。当前,我国应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走出低端锁定的路径依赖,促进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构建高端规模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格鲁贝尔、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变、产品同质性与消费者无偏好的假设,从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解释了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该理论认为在资源禀赋相似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产品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了产品出口,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根据该理论可以得出,一国的贸易结构不仅仅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关,还会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我国可以通过政府扶植、扩大传统加工行业规模、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配套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提高高新产业的竞争力,改变我国加工贸易长期以来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地位。
二、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的构建
(一)有效推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虽然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但目前劳动力数量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加工贸易比较优势构建中,仍然要立足这一国情,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劳动力是我国加工贸易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我国加工贸易一直以来也正是依靠劳动力丰裕、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产业链转移的机会下得以快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进一步重视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是继续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二是适当减税,为企业创造相对宽松的员工培训环境;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加工贸易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四是大力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二)合理创新加工贸易的生产要素
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来源于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低成本和歧异性,而是可能来源于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对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考察应着眼于整个价值链。在整个价值链中,生产要素扮演重要的角色。应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同时加大对研发、营销等两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实现产业升级,最根本的是要延长产业链,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要在技术研发和终端海外市场销售这两个产业链源头培养自己竞争优势,以应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竞争环境和贸易环境。
首先,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同时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努力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中心,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来实现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其次,要借助跨国公司对我国加工贸易投资中所产生的技术和管理外溢作用,向优秀的跨国公司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营销策略与理念。第三,要鼓励企业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战略,创立自主品牌,培养国外市场的运作和营销能力,从而使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延伸,提高国内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
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较低,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简单加工转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集研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以及成品的营销与品牌运作于一身。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带动了一些配套产业的发展,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仍然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阶段。当前,受国际经济低迷、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国家,我国的传统比较优势正缓慢减弱。针对现状,我国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究中心,发展核心技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顾建清. 中国加工贸易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②卜国琴.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模式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1)
③蔡瑾. 金融危机背景下珠三角玩具产业竞争态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
④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05)
(万伟,南昌大学培训学院。龚彦,南昌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