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西方,兼修两“大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e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仲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文理交叉科学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跨学科学研究专家,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我国早期从事创造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造学结合,提出由创造技法、创造思维、创造境界构成的创造学新体系。现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出版有《美与创造》、《中国创造学概论》、《科学臻美方法》等专著。90年代以来,在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思想指引下,从事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大众普及研究。
  同学们大多上过现代“西式大学”,有没有人上过“中式大学”?
  有一位老人就上过,据安徽媒体报道:“每周三的上午在熙熙攘攘的望江路上,你可能遇到这样一位老人,他穿着浅蓝色校服,背着双肩书包,并时不时地整理一下头上的鸭舌帽,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中华文化大学堂的一名学生,名叫吴天雄,今年已经92岁了,是中科大这个公益性学堂里面年纪最大的学生。”
  新华社曾发多张高清照片,记录了吴天雄老先生与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在课堂听讲和讨论发言的情况。
  很多人对中国科大的少年班耳熟能详,但对学子与大众共同学修的中华文化大学知道的人不多。
  中华文化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学?与现代分科体制下的西式大学有什么不同,这里我们想简明揭开这一充满古老且现代气息的大学奥秘。
  近年,许多大学推广通识教育、公共选修、博雅课程、书院教育等,对克服学科专业越分越细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但由于缺乏大学之道的高度和整体布局,往往形式花样多,实质主题仍是扩大知识面,而内学修养效果不彰,常常成为被边缘化的配角。
  中国古代大学的来源和内涵
  在中国古代,大学称上庠。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注云:“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什么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大学?在宋明理学时期,朱熹将古代《礼记》里一篇《大学》置于儒家“四书”之首,并对大学内涵作出明确解读。朱熹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岁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大学之道是以“彰显人的光明德性、造就心灵高尚的新人、达到最高善的境界”为宗旨。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由此可见,中式大学重点是正心修身、明德悟道,与现行的西方文理分科大学,重点在掌握知识技艺的大学含义有重要不同。
  我国现行的大学,高度模仿西方大学,常常迷失在分科知识割据中,失去了对人生彻悟和大道的追求,古人的大学之道已经很难再现。越来越细的横向的分科、分专业建制,越来越强的纵向的学位、职称等级建制,把人孤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使大学内的许多人失去知识的整体和道德的自我。
  近年,许多大学推广通识教育、公共选修、博雅课程、书院教育等,对克服学科专业越分越细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但由于缺乏大学之道的高度和整体布局,往往形式花样多,实质主题仍是扩大知识面,而内学修养效果不彰,常常成为被边缘化的配角。
  现行西式大学重点是分科知识讲授,传统中式大学重点是身心境界提升,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清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认为这个说法大体不差:传统中华文化的重点确是自身心出发,可以称为“内学”;而近代科学所专注的是物质世界与生物世界的结构,可以称为“外学”。这一观点对理解中西大学各自特点很有帮助。
  中华文化大学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更新
  2010年11月21日,中华文化大学在中国科大水上报告厅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国科大校领导等发表讲话,各界人士400多人参加,新华社等多种媒体作了报道。中华文化大学在教学活动中,紧紧抓住传统文化“道”这个龙头,把亲身体验生活中的“道”作为入门起点,与此同时,突出“创”的新命,把人的创造之性觉醒、创造之道的实践学修作为中国文化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传承与创新得到古今融会贯通。
  中华文化大学的定位是: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
  1.承道统。“志於道”(孔子语),是古代诸子百家的共识,也是古今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
  什么是“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有多种含义,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存在)之道,葛荣晋说:“道是标志宇宙本原(或本体)及其过程、规律的哲学范畴。”这一观点代表了现实流行的看法。另一种是内在(境界)之道,刘仲林认为:“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这一观点代表了中华文化大学修境界之道的理念。
  2.启新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一些中国哲学与文化学者开始用创造的观念审视《易传》的“生生日新”思想,挖掘并阐发其中蕴含的创造思想资源。著名中国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是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张先生“生即是创造”一语,言简意赅,承古开今,一下把“生”提升到“创”的层面,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把传统文化的“日新”观转化为“创造”观,并将“创造”融入传统文化的基因,将展现出一个与传统儒、道、佛、易不同的求道、修道、证道的途径和方法。
  3.同修行。古人云:“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管子》)意思是说:道无处不在,人人皆有道,但能自我知觉的人却很少。怎样实现古代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是中华文化大学实践探索的重点。
  把对“道”的关注重点转向“实践境界”,是传统文化走向百姓日用的关键环节,也正是中华文化大学的学修入门之处。道不远人,就在我们身边。譬如学习骑自行车,无论别人怎样讲授骑车方法,初学的人上车总要摔跤,因为把握车子整体协调的方法,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才能掌握要领,骑车自如,以至达到“车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骑车之道。   简言之,中华文化大学关注的焦点,不是专业知识的多寡,而是修德悟道境界的高下。换句话说,中华文化大学是一个高度平等、开放性的大学,不以学历论高低,而以悟道分先后,不论小学、中学、大学以至无任何学历的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直接参大学的学修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大学”涵义为大众之学、大人之学、大道之学。举一个古代典型例子,唐代慧能和尚原来是一个砍柴人,无学历,不识字,但有慧根,悟性好,在五祖弘忍的指点下,悟透禅道,成为传承禅宗衣钵的六祖,对中国禅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大学学员,澳门科技大学2013级大学生曹旭雪在《高考之道》中写道:
  高三那年,大家为着最后的一搏,压力山大。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聊天,她的情绪有点低落。问其原因,她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为此她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帮她从学习的各个方面分析,比如,是不是有些问题听不懂,有没有做大量的题目,基础的知识没有记住,学习方法是否有偏差,或者有没有充足的睡眠,影响发挥等。在我们的分析中,确实发现了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于是她积极改变学习方法,我也每天监督她完成任务的情况,渐渐地,她对学习有了信心,我们都很期待下一次的考试成绩。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她的成绩不仅没提升,还有了明显的退步。为此,她又来找我聊天,分析问题。这次,我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学习方法上,因为我的同学真的很努力学习。可是,既然她很努力学习,方法也是对的,怎么成绩还是没有提升呢?就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她突然问我,怎么感觉你很淡定,每次考试都不紧张呢?原来,问题是出在心态上。
  每次考试她都会好紧张,在考场上,精神也不能集中,还总是担心如果考不好会怎么办。这时,我就知道,她的心不稳,即使有了冲击更高成绩的实力,也不能将实力发挥出来。同时,她也没有正确认识到考试的意义,仅仅把考试当成很可怕的困难,所以始终不能战胜考试这件事。
  结合自身的经历,我建议她首先要克服对考试的恐惧心理,用心去感受学习以及自我提升的乐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我的同学听取了我的建议,慢慢尝试改变。果然,在以后的考试里,她的成绩越来越好。最重要的是,她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人也变得开心很多。
  以前,我只是觉得她调整了心态,所以考试会有好结果。但是,在我学习了刘仲林教授关于“道”的选修课,我才恍然大悟。调整心态的过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和思考学习的动因,悟到了学习之与人生链接的那个“道”,她的精神世界,早已焕然一新,成绩的进步,也不过是“道”在物质世界的外在表现而已。
  “道”并不高深,不是空洞地存在于空中楼阁之中,让普通人无法接近。其实,“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悟“道”,并且运用“道”,就会感受到“道”的力量和魅力!
  展望中西“大学”互补协同发展
  谈了中西两种大学理念,同学们可能要问:注重内学的中式大学与注重外学的的西式大学能互补协同发展吗?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是个大议题,这里不拟详述,仅以著名哲学家冯契的观点切入,简述两者的互补会通方向。冯契说:“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冯契:《智慧》)。他分析了意见、知识、智能三种认知状态:一个人的意见,是自己个人所想所见,所以是“以我观之”;而知识具有客观普遍性,不能以每个人的意见为准则,而要以客观的事物规律为准则,所以要“以物观之”;智能不是单纯的客观知识,而是渗透着主体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是“以道观之”。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冯契提出了“智慧是以道观之”的新认识模式,他借用佛学的用语,称之为“转识成智”。这说明,中式大学与西式大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不是排斥对立的关系,而是阴阳互补的关系。这一观点,为中式大学与西式大学互补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就是从“以物观之”到“以道观之”的提升,这是一条东西大学融会贯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变革大道。
其他文献
2015年9月9日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也觉得,surtout pour le plaisir des yeux, haha~
从武大正门牌坊沿着大路走十分钟左右,路的右侧有一个凉亭,  红柱绿瓦,几乎被两旁的树木掩盖了。  这是一座六角飞檐,碧瓦熠熠,由六根朱红圆柱撑起,整个亭子高约七米,  上部攒尖为木质结构,下部红色圆柱用水泥铸成。  环亭四周,草木围护,亭子后面有民族样式的教学楼作为背景衬托,两者在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上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凸显出这个纪念亭质朴、肃穆的氛围。亭子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无落款,碑文记录了建立
刚到伦敦的时候,我人生地不熟,一个贴心的朋友也没有。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一下课就踩着非高峰期的地铁回家,所以,即使再不自在那些与我长相截然不同的白种人,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和他们相处,或者说,向他们求助。和其他留学生们一样,我知道一些百度来的所谓“对抗文化差异小贴士”,但真的到了这里,才发现不少经验老套过了时。如果要我对这个城市的人做个评价,他们都一如坊间流传的那样轴,但奇怪的是,人情味却丝毫不少。这
“青春是一场盛大直播,过了,就不能回头,没有重播,却可以彩排。而你要做的是更好的储备和预演,在孤独一人的直播间里,用你的勇气和努力,赢得更多人的聆听与喝彩。”这是麻宁在电台直播间领悟到的,为那些怀念青春、正青春的人们提供了审视青春的另一种角度。回望过去,本科时是学霸、读研时活跃于实践,应聘进入电台主动从热线记者做起,告别主播台后创业于移动互联网,麻宁一路走得很顺,在“变得更好”和“得到更好”的过程
在老外眼中,我们中国留学生是一个神奇的群体:  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厨房,还能一边打麻将一边记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逆天的数学技能  我大学所在的专业有一门SPSS课程,只需要最为基础的“数学技能”,有些数据要做做乘除法,求个和算个差数之类。这些在我们看来根本就算不上“数学”,只能说是“算数”。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教授带领我们一起过一套程序,先是求和,24 46 38 7,程序是能够自动得出
动笔写这篇文章,源自一封学生的来信。这个学生,我们暂且叫他小华好了。在来信中,他自称是南京某大学机械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一家国企——家乡的水电站工作,但这并非他的选择。他想跨专业考传播学的研究生,因为他特别喜欢传媒和广播,但父亲特别不同意,父亲希望他能安安稳稳进国企,认为传媒行业不适合自家小孩。  小华并没有完全迎合父亲但还是部分考虑了父亲的感受,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过考
2017年5月25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2017届毕业设计展开幕,中国珠宝设计大师、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任进老师给本届毕业展的寄语中说, “世界本无界,设计亦无界”,正概括了这场设计展的特点。  他说,无界之于产品,是形的美丑无界,色的明暗无界,人的爱恨无界,不同的民族间无界,不同的时代间无界;那些小动物能让你产生亲切感,说明人和其他生灵间无界;一块璀璨的石头能让你爱不释手,说明它的某种特质
我是南方某985高校的学生,专业为新闻学。学校以及专业排名在全国高校中都较为靠前, 2015年9月我拿到了我们学校内部的推免资格,申请了四所学校。  在经历保研过程之前,我一心认为只要能拿到校内的推免资格,凭借知名大学的头衔,再加上不低的绩点,应该很容易就会有学校接收我,结局竟然是全部败北。  第一道拦路虎  保研大家都知道,但仍有很多同学不了解保研的含义和整个流程,我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才对“保研
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  超級明星公司(superstar companies),日益控制世界的经济,未来,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最有可能成为超级明星公司。
2015年,在美国、英国的大学校园,“性骚扰”算得上一个关键词。5月19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女学生舒尔科维克兹在同学的帮助下,抬着抗议床垫走上讲台,表达对学校处理性侵投诉结果的不满;1月,英国《邮报》发布调查报告,指出近1/3的英国高校女生在大学期间曾遭性骚扰;哈佛等大学女生发表公开信,控诉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  “亲爱的福斯特校长,我代表防止性骚扰工作小组向您汇报在春季学期对全体哈佛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