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评价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夜磨牙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夜磨牙患者进行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治疗前后均拍摄薛氏位片,采用BioPAK系统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记录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幅值变化,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①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②13例伴关节区疼痛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髁状突形态、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③治疗后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幅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颊侧挡式咬合板为治疗夜磨牙的有效方法,对颞下颌关节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关键词】颊侧挡式咬合板;夜磨牙;颞下颌关节
夜磨牙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影响患者本人及同居人的睡眠甚至生活质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牙体组织损害。本研究采用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夜磨牙43例,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夜磨牙患者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3.4±5.2岁。根据美国睡眠障碍学会 (American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ion,ASDA)建议的磨牙症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筛选。纳入标准[1]为:①年龄20~40岁,身体健康;②无精神系统疾病,无中耳炎,无颞下颌关节外伤手术史;③除第三磨牙外牙列完整,无严重错牙合畸形;④无牙科急症,无Ⅰ度以上牙齿松动,牙齿无创伤折断史;⑤未进行正畸、修复等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可按要求定期复诊。制取研究模型,检查咬合情况,根据Mollina等提出的磨牙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轻度磨牙症13例、中度磨牙症21例、重度磨牙症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咬合板制作及使用
①制作口内蜡型,使之在牙尖交错位时保持上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处厚度约为1mm,以此标准确定好咬合关系后,将石膏模型上牙合架。②在双侧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上分别放置0.8mm的弯制不锈钢丝单臂卡环;③咬合板制作在上颌,覆盖全牙列,并在尖牙远中至第二磨牙近中颊侧制作翼板,向下延伸覆盖至对应下颌牙中1/3处,离开下颌牙颊面约0.5mm(图1)。嘱患者每晚睡觉时戴用, 2~4周复诊一次,询问并检查咬合板戴用情况、夜晚磨牙程度变化,牙周、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情况等,同时对咬合板进行调磨。
图1 左:确定咬合关系;右:颊侧挡式咬合板
1.2.2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将疗效按照以下标准分为四类。①治愈:磨牙症状消失。咬合板上无磨痕,去除咬合板后不再磨牙。②显效:戴咬合板时不磨,去除咬合板后仍有磨牙,但程度比治疗前明显减轻,需间隔戴用。③有效:戴咬合板时仍磨牙,咬合板上有磨痕,但呈逐渐减小趋势,需继续戴用。④无效:磨牙无减轻或加重。
1.2.3 肌电幅值记录与分析
实验器材: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BioPAK系统,BioResearch,Version 5.01i,美国),BioPAK系统配套分析软件。
在安静室内,嘱试验对象端坐,使其眶耳平面与水平面相平行,四肢放松。记录试验对象在下颌姿势位时两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肌电活动。每次测量10秒,重复测量3次,每次测量时间间隔约1分钟。检测过程由同一技术员完成。
1.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对各肌电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为双侧α=0.05。
2 結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病例中治愈33例,显效8例(经过一疗程治疗症状消失,半年内复发,再次戴用一月后未再复发),有效1例(磨牙减轻),无效1例(表1)。4名患者早期出现尖牙轻度酸痛,经调改咬合板后不适症状消失。
13例伴关节区疼痛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薛氏位片显示髁状突形态、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前后肌电幅值的比较
治疗后患者在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咬肌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图2)(表2)。
3 讨论
磨牙症是指非生理性功能运动时的牙齿磨动、紧咬或两者兼有,是咀嚼系统的一种异常功能运动,又称为副功能运动,包括夜磨牙和紧咬牙。夜磨牙表现为睡眠中的牙齿研磨或叩击,有时伴有声音。夜磨牙最常见的损伤是牙齿的磨损,严重者可引起牙髓损害,垂直距离减少,或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夜磨牙患者还可出现头痛、面部肌肉酸痛疲劳、牙本质过敏等伴随症状。夜磨牙患者在人群里的发生率可达8%,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既往研究表明[2],磨牙症患者侧方磨动时的磨损远远大于前伸磨动时的磨损,说明夜间磨牙运动多以侧方运动为主,提示在治疗磨牙时应以限制下颌的侧方运动为主要目的,才能有效地限制磨牙运动。本研究采用的颊侧挡式咬合板,其两侧翼板可以阻挡下颌左右活动,从而制止了磨牙,这种运动时的阻挡可通过本体感觉传到大脑中枢,反射性抑制这种运动[1]。经过反复调磨,咬合板戴入后,能提供牙弓间咬合的稳定性和排除咬合干扰,直接改变牙齿的咬合关系,使口腔内的条件发生变化,变化的反馈信息可改变肌肉活动,阻断原有神经的反射通路,中断产生夜磨牙的反射弧,从而消除症状。
本研究中,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夜磨牙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对颞下颌关节运动无影响。其疗效与磨牙严重程度有关,轻度磨牙症患者疗效优于中、重度磨牙症患者。咬合板是磨牙症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此颊侧挡式咬合板对磨牙症合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有一定效果,13例伴关节区疼痛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薛氏位片显示髁状突形态、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有研究指出[3、4],由于磨牙症患者牙齿磨耗较正常人严重,息止颌间隙增大,加强了对升颌肌群的刺激,导致颞肌前束和咬肌肌电活动增加,从而维持下颌的平衡,保持下颌位置稳定。磨牙症患者存在肌功能过度活动,虽然多数患者由于机体耐受而暂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肌功能紊乱是存在的;随着磨牙症病程的延长,咀嚼肌功能紊乱可能加重从而出现面部肌肉疼痛、酸胀等症状。本研究中,磨牙症患者经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后,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幅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戴用咬合板后,患者被动牙合分离,减低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紧张状态,将原先的习惯记忆型抹去,重建符合肌生理状态的下颌闭合型。
夜磨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咬合板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临床治疗时还需结合心理辅导,有明显错牙合畸形、牙体、牙周、关节症状的患者还应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静露, 殷新民. 磨牙症患者牙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3): 319-322.
[2] 张静露, 殷新民. 磨牙症患者牙合磨损特征的研究. 口腔医学杂志, 2002, 22(2): 79-81.
[3] 刘波, 姚月玲, 张旻, 等.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实验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9(5): 421-423.
[4] 李雪铃, 林雪峰, 滕伟, 等. 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6(6): 640-643.
【关键词】颊侧挡式咬合板;夜磨牙;颞下颌关节
夜磨牙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影响患者本人及同居人的睡眠甚至生活质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牙体组织损害。本研究采用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夜磨牙43例,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夜磨牙患者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3.4±5.2岁。根据美国睡眠障碍学会 (American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ion,ASDA)建议的磨牙症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筛选。纳入标准[1]为:①年龄20~40岁,身体健康;②无精神系统疾病,无中耳炎,无颞下颌关节外伤手术史;③除第三磨牙外牙列完整,无严重错牙合畸形;④无牙科急症,无Ⅰ度以上牙齿松动,牙齿无创伤折断史;⑤未进行正畸、修复等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可按要求定期复诊。制取研究模型,检查咬合情况,根据Mollina等提出的磨牙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轻度磨牙症13例、中度磨牙症21例、重度磨牙症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咬合板制作及使用
①制作口内蜡型,使之在牙尖交错位时保持上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处厚度约为1mm,以此标准确定好咬合关系后,将石膏模型上牙合架。②在双侧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上分别放置0.8mm的弯制不锈钢丝单臂卡环;③咬合板制作在上颌,覆盖全牙列,并在尖牙远中至第二磨牙近中颊侧制作翼板,向下延伸覆盖至对应下颌牙中1/3处,离开下颌牙颊面约0.5mm(图1)。嘱患者每晚睡觉时戴用, 2~4周复诊一次,询问并检查咬合板戴用情况、夜晚磨牙程度变化,牙周、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情况等,同时对咬合板进行调磨。
图1 左:确定咬合关系;右:颊侧挡式咬合板
1.2.2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将疗效按照以下标准分为四类。①治愈:磨牙症状消失。咬合板上无磨痕,去除咬合板后不再磨牙。②显效:戴咬合板时不磨,去除咬合板后仍有磨牙,但程度比治疗前明显减轻,需间隔戴用。③有效:戴咬合板时仍磨牙,咬合板上有磨痕,但呈逐渐减小趋势,需继续戴用。④无效:磨牙无减轻或加重。
1.2.3 肌电幅值记录与分析
实验器材: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BioPAK系统,BioResearch,Version 5.01i,美国),BioPAK系统配套分析软件。
在安静室内,嘱试验对象端坐,使其眶耳平面与水平面相平行,四肢放松。记录试验对象在下颌姿势位时两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肌电活动。每次测量10秒,重复测量3次,每次测量时间间隔约1分钟。检测过程由同一技术员完成。
1.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对各肌电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为双侧α=0.05。
2 結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病例中治愈33例,显效8例(经过一疗程治疗症状消失,半年内复发,再次戴用一月后未再复发),有效1例(磨牙减轻),无效1例(表1)。4名患者早期出现尖牙轻度酸痛,经调改咬合板后不适症状消失。
13例伴关节区疼痛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薛氏位片显示髁状突形态、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前后肌电幅值的比较
治疗后患者在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咬肌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图2)(表2)。
3 讨论
磨牙症是指非生理性功能运动时的牙齿磨动、紧咬或两者兼有,是咀嚼系统的一种异常功能运动,又称为副功能运动,包括夜磨牙和紧咬牙。夜磨牙表现为睡眠中的牙齿研磨或叩击,有时伴有声音。夜磨牙最常见的损伤是牙齿的磨损,严重者可引起牙髓损害,垂直距离减少,或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夜磨牙患者还可出现头痛、面部肌肉酸痛疲劳、牙本质过敏等伴随症状。夜磨牙患者在人群里的发生率可达8%,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既往研究表明[2],磨牙症患者侧方磨动时的磨损远远大于前伸磨动时的磨损,说明夜间磨牙运动多以侧方运动为主,提示在治疗磨牙时应以限制下颌的侧方运动为主要目的,才能有效地限制磨牙运动。本研究采用的颊侧挡式咬合板,其两侧翼板可以阻挡下颌左右活动,从而制止了磨牙,这种运动时的阻挡可通过本体感觉传到大脑中枢,反射性抑制这种运动[1]。经过反复调磨,咬合板戴入后,能提供牙弓间咬合的稳定性和排除咬合干扰,直接改变牙齿的咬合关系,使口腔内的条件发生变化,变化的反馈信息可改变肌肉活动,阻断原有神经的反射通路,中断产生夜磨牙的反射弧,从而消除症状。
本研究中,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夜磨牙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对颞下颌关节运动无影响。其疗效与磨牙严重程度有关,轻度磨牙症患者疗效优于中、重度磨牙症患者。咬合板是磨牙症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此颊侧挡式咬合板对磨牙症合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有一定效果,13例伴关节区疼痛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薛氏位片显示髁状突形态、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有研究指出[3、4],由于磨牙症患者牙齿磨耗较正常人严重,息止颌间隙增大,加强了对升颌肌群的刺激,导致颞肌前束和咬肌肌电活动增加,从而维持下颌的平衡,保持下颌位置稳定。磨牙症患者存在肌功能过度活动,虽然多数患者由于机体耐受而暂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肌功能紊乱是存在的;随着磨牙症病程的延长,咀嚼肌功能紊乱可能加重从而出现面部肌肉疼痛、酸胀等症状。本研究中,磨牙症患者经颊侧挡式咬合板治疗后,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幅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戴用咬合板后,患者被动牙合分离,减低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紧张状态,将原先的习惯记忆型抹去,重建符合肌生理状态的下颌闭合型。
夜磨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咬合板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临床治疗时还需结合心理辅导,有明显错牙合畸形、牙体、牙周、关节症状的患者还应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静露, 殷新民. 磨牙症患者牙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3): 319-322.
[2] 张静露, 殷新民. 磨牙症患者牙合磨损特征的研究. 口腔医学杂志, 2002, 22(2): 79-81.
[3] 刘波, 姚月玲, 张旻, 等.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实验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9(5): 421-423.
[4] 李雪铃, 林雪峰, 滕伟, 等. 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6(6): 64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