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粮陷入了市场的竞争夹缝,上游受到中储粮的挤压,下游与益海嘉里贴身肉搏。中粮试图在养猪行业找到蓝海。
近日,中粮以1.94亿元人民币收购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威客”)100%股权,并将其纳入中粮集团肉食产业链发展计划中。中粮的肉食蓝图渐次展开。
但原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猪e网主编荆继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即便中粮未来的养殖达到相当规模,相比于国内一年6.3亿头的生猪需求量,养猪业“大哥”中粮都很难成为掌控行业霸权的“大佬”。
有当大哥的希望
万威客投资方包括欧洲最大的跨国食品集团“比利时ARTAL集团”以及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生猪养殖及猪肉食品加工集团“美国Smithfield FoodsInc”,后者正在深陷连续四季度亏损的泥淖之中,中粮同时还是后者第二大股东。
中粮总裁于旭波透露,公司远期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除了目前规划的年产300万头生猪外,2010年中粮将达到3000万头生猪的屠宰量。
收购万威客之后,中粮肉食行业拥有了两个品牌“万威客”和“家佳康”。 “家佳康”产品主要是生鲜肉和熟食肉制品。而在广深的市场份额达到47%和36%、北京和上海份额超过6%的“万威客”,则主要走高端路线。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注意到,猪肉市场尚未形成细分市场,品牌与非品牌之前没有明显的价格区间,“现在正是入市建立品牌的好时候。”
为了打造肉食产业链,中粮已在上游大规模布局。2008年,中粮总投资97亿元生猪“5113”工程在武汉全面启动;2009年,中粮集团又相继在天津和江苏东台分别建设各100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这三大基地3年内的投资将达到150亿元。”
冯永辉告诉记者,“养猪业是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大企业都倾向于选择一条龙模式。”中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呈大起大落的周期性变化,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中国养猪业比较分散,饲料、养殖、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存在扭曲。其中,饲料和养殖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养殖规模的大小确定了所需饲料的多少。但是,在养殖和屠宰两个环节更多的是利益对立,“养殖量少了,生猪价格高,养殖利润大,但是猪少了,屠宰厂家的屠宰量就小了,而且收购生猪的价格也高,反之亦然。”
他注意到,在2007年和2008年的猪肉价格暴涨中,很多养殖企业和散户获利颇丰,但是屠宰企业日子却不好过。
之前,中粮只有屠宰业务,在纳入了养殖和加工业务之后,中粮的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增强。
操纵猪价不可能
无论如何,相对于食用油行业,这显然是个相当分散的行业,中粮在肉食加工行业不会再遇到类似益海嘉里那般强大的对手。
荆继忠告诉记者,肉食品加工行业相对于粮食行业风险更大,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更多。目前,中国的养猪需要量达到6.3亿头,但是其中40%为散户养殖,而规模化养殖中,也多为在数百头到上千头的小规模养殖,大企业很少。
不过,中粮进入养猪业,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它的对手包括新希望集团,温氏、双汇、雨润等企业,2009年,这一阵营甚至加入了丁磊和郭广昌 等商界潮人。
新希望集团掌门人刘永好 的养猪风格可谓稳扎稳打。两年前,他就已开始与各地金融机构广泛商议养猪事宜:“未来几年,养猪是我的第一要务。”
与中粮相比,新希望的产业链条显然更长更完善。在刘永好的布局中,他准备掷出数十亿元,打造一条集育种、养殖、饲料、屠宰、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完善将会降低风险。
冯永辉认为,中粮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于资本相对雄厚。但是冯同时表示,发现商机的并非中粮,大量资本密集下注养猪业,将意味着市场竞争的主体发生质变,“以前是散户和小规模养猪场的竞争,现在全是大企业,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就看风险来了,谁能抗得住吧,有资本运作能力的才会笑到最后。”
曾有业内人士算账:目前国内一年的生猪需求量在6.3亿头。从农业的角度算,一头猪的均价为1300元,相当于拥有8200亿元的市场;而在商业领域,一头猪的均价为1500元,蕴含了9500亿元的购买力。
荆继忠认为,如此说来,对养猪业投入数百亿的中粮近期内当大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操纵猪价的可能性没有。
另外的原因则在于,由于猪肉属于CPI敏感商品,2009年1月,六部委联合发布《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国家猪肉储备隶属商务部管理,具体由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负责采购,而在采购环节实行政府招标,“谁的价格合理用谁的,中粮和雨润、双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享受不了政策红利。”
不过,政府调控的一个好处则是,降低了养猪业的风险。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散户养猪,为了保证这些散户的利益,在猪肉价格过低时,政府将启动政策推高猪肉价格,这样的措施将同样降低类似中粮之类养猪企业的价格风险,“尤其是龙头大企业,将不用再过度担心猪肉三年的周期怪圈”。
近日,中粮以1.94亿元人民币收购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威客”)100%股权,并将其纳入中粮集团肉食产业链发展计划中。中粮的肉食蓝图渐次展开。
但原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猪e网主编荆继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即便中粮未来的养殖达到相当规模,相比于国内一年6.3亿头的生猪需求量,养猪业“大哥”中粮都很难成为掌控行业霸权的“大佬”。
有当大哥的希望
万威客投资方包括欧洲最大的跨国食品集团“比利时ARTAL集团”以及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生猪养殖及猪肉食品加工集团“美国Smithfield FoodsInc”,后者正在深陷连续四季度亏损的泥淖之中,中粮同时还是后者第二大股东。
中粮总裁于旭波透露,公司远期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除了目前规划的年产300万头生猪外,2010年中粮将达到3000万头生猪的屠宰量。
收购万威客之后,中粮肉食行业拥有了两个品牌“万威客”和“家佳康”。 “家佳康”产品主要是生鲜肉和熟食肉制品。而在广深的市场份额达到47%和36%、北京和上海份额超过6%的“万威客”,则主要走高端路线。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注意到,猪肉市场尚未形成细分市场,品牌与非品牌之前没有明显的价格区间,“现在正是入市建立品牌的好时候。”
为了打造肉食产业链,中粮已在上游大规模布局。2008年,中粮总投资97亿元生猪“5113”工程在武汉全面启动;2009年,中粮集团又相继在天津和江苏东台分别建设各100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这三大基地3年内的投资将达到150亿元。”
冯永辉告诉记者,“养猪业是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大企业都倾向于选择一条龙模式。”中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呈大起大落的周期性变化,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中国养猪业比较分散,饲料、养殖、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存在扭曲。其中,饲料和养殖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养殖规模的大小确定了所需饲料的多少。但是,在养殖和屠宰两个环节更多的是利益对立,“养殖量少了,生猪价格高,养殖利润大,但是猪少了,屠宰厂家的屠宰量就小了,而且收购生猪的价格也高,反之亦然。”
他注意到,在2007年和2008年的猪肉价格暴涨中,很多养殖企业和散户获利颇丰,但是屠宰企业日子却不好过。
之前,中粮只有屠宰业务,在纳入了养殖和加工业务之后,中粮的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增强。
操纵猪价不可能
无论如何,相对于食用油行业,这显然是个相当分散的行业,中粮在肉食加工行业不会再遇到类似益海嘉里那般强大的对手。
荆继忠告诉记者,肉食品加工行业相对于粮食行业风险更大,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更多。目前,中国的养猪需要量达到6.3亿头,但是其中40%为散户养殖,而规模化养殖中,也多为在数百头到上千头的小规模养殖,大企业很少。
不过,中粮进入养猪业,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它的对手包括新希望集团,温氏、双汇、雨润等企业,2009年,这一阵营甚至加入了丁磊和郭广昌 等商界潮人。
新希望集团掌门人刘永好 的养猪风格可谓稳扎稳打。两年前,他就已开始与各地金融机构广泛商议养猪事宜:“未来几年,养猪是我的第一要务。”
与中粮相比,新希望的产业链条显然更长更完善。在刘永好的布局中,他准备掷出数十亿元,打造一条集育种、养殖、饲料、屠宰、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完善将会降低风险。
冯永辉认为,中粮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于资本相对雄厚。但是冯同时表示,发现商机的并非中粮,大量资本密集下注养猪业,将意味着市场竞争的主体发生质变,“以前是散户和小规模养猪场的竞争,现在全是大企业,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就看风险来了,谁能抗得住吧,有资本运作能力的才会笑到最后。”
曾有业内人士算账:目前国内一年的生猪需求量在6.3亿头。从农业的角度算,一头猪的均价为1300元,相当于拥有8200亿元的市场;而在商业领域,一头猪的均价为1500元,蕴含了9500亿元的购买力。
荆继忠认为,如此说来,对养猪业投入数百亿的中粮近期内当大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操纵猪价的可能性没有。
另外的原因则在于,由于猪肉属于CPI敏感商品,2009年1月,六部委联合发布《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国家猪肉储备隶属商务部管理,具体由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负责采购,而在采购环节实行政府招标,“谁的价格合理用谁的,中粮和雨润、双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享受不了政策红利。”
不过,政府调控的一个好处则是,降低了养猪业的风险。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散户养猪,为了保证这些散户的利益,在猪肉价格过低时,政府将启动政策推高猪肉价格,这样的措施将同样降低类似中粮之类养猪企业的价格风险,“尤其是龙头大企业,将不用再过度担心猪肉三年的周期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