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速度已逐渐进入现代人的视野,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成为社会运行的一个基本准则。在此社会背景下,本文基于速度为主题探索展示空间在目前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可创新的研究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目前已有的展示空间现状及发展的理论成果,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找到新的角度探讨展示空间的可能性,为后续速度展示体验空间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速度 展示设计 展示空间
一、研究背景 摘要
速度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主题,十八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运动和速度越来越重视,“整个世界杯绑在车轮上运行”。到了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交通、通讯带来物资、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变化,速度已逐渐进入现代人的视野,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成为社会运行的一个基本准则。速度对数学、物理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心理、人文速度上,在展示设计的研究却缺乏理论支持。展示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在中国制造、中国发展的中国速度背景下,速度展示空间的研究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因此,如何在此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展示空间中“速度”转译与体验的学术研宄,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助力社会经济、展示优秀的企业品牌文化、提供符合当下的精神文化给受众、丰富展示空间的多样化理论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仍需加强研究。
二、国外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
国外尤其是西方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展馆的体验感中的研究。主要观点:一是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中所说的,艺术空间是观众本身投射或再创造的一种体验和想象。优秀的展览不仅仅关注智性,同样关注观众的情绪与情感。展览通过具身化的感知变成了一种个人体验,而不再仅仅提供智性信息或视觉刺激。(杜威,John Dewey,1934):二是体验展示是以观众为主体,在展馆精心构筑的环境和提供的条件刺激下,引起观众的兴趣、调动情绪并诱导他们主动学习。伊藤寿朗在《博物馆概论》中提出“不能只限于消极地展示资料的原理和作用,还应积极地谋求能够诉诸观众的各种感官的体验性展出”(伊藤寿朗、森田恒之,1986);(2)关于展馆场域的研究。境法国著名的当代社会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最早提出了“场域( field)”理论。主要观点:一是作品的展示最初以一种摆放和悬挂的简单技术环节,然而伴随着艺术体系的发展,它所涉及的问题变的深入而有意义,选择什么样的空间、如何摆放、在什么位置摆放、作品的环境,如何观看以及观看与空间的关系是展馆设计提出的新问题。二是在“封闭的”空间中思考还是“开放的”空间中体验。展馆不再是有形的作品空间,而是形成为一种场域的元素不再是对某个图像或某个展览的独立性观看,而是从展示物的创作语、创作理念到展览场所与展览语、对于场域这一概念,形成了一种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场域构建。(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3)关于展览建筑的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将展示建筑空间的设计作为对展品的批判性实验,使展示建筑空間能够增强展品的表现力,并作为帮助人们理解展品的工具。早期的代表人物为意大利建筑师 Carlo Scarpa(1906),他设计了若干意大利最引人瞩目的展览建筑。此外国外展览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还有 Frank Owen Gehry(1929)、Richard George Rogers(1933)、Zaha Hadid(1950)等,这些建筑师分别对展览建筑的生态性、技术性、解构性等方面做出了研究。而矶崎新(1979)、安藤忠雄(1941)、妹岛和世(1956)等日本建筑师也基于现代建筑理论对日本当代展览建筑的闭锁性、抽象性和象征性进行了探索;(4)关于速度的研究。主要观点是:20 世纪是一个从人类中心说转换到光中心论的光速世纪,在此发生的重要事件为,通过高速即实在场的网络信息技术让远程距离和远距时差消失,传统存在论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都遭遇了毁灭性的颠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信息化存在中出现的新现象,维利里奥指认出一个如同当年尼采的“我们杀死了上帝”同义的对当下在场性的谋杀,这就是由网络技术建构光速即实在场所实现的不可能临界时空——竞速学中的远托邦(Paul Viritio,1932);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展示空间设计虽然不少,但以“速度”为题材的针对性成果则寥寥无几。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以人为本的展示空间建构研究。一是提高互动性和科技性,从而使展馆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由此可见多种展示方式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大众情感共鸣(黄湘舒,2020);二是提出关注身体认识和感官体验,以及对于与之相关的博物馆项目的态度转变,尤其是非视觉感官方面(王思怡,2017);(2)关于展示空间氛围营造研究。一是提出纪念性展馆的空间氛围表达也应以大众的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为主(王蒿山,2003);二是在空间设计中,首先从空间的基本形态、布局功能、交通流线等基本表现形式上带动大众,再通过景观雕塑、展陈物品、灯光效果等场景道具的表现来影响观众的行为活动和内心情感(王鑫,2019);(3)关于展示空间记忆设计语义研究。一是提出着重分析其视觉叙事方式,以侵华円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要研究案例,讨论创伤博物馆如何建构关于创伤记忆的历史话语。(段书晓,2012);二是提出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物品的沟通特性,认为物品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一种“缺席的参与”:“一件物品可以代替缺席的人出席参与,并且发挥沟通的效果”(陈佳利,2007);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展示空间的研究成果,其中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未结合高速的信息时代背景,对展示空间进行时代相关主题的探讨和研究;第二在展示空间研究方面,没有依据展示主题和内容对技术进行开发性的适宜应用使得众多展馆展示在技术上出现重复性和相似性。展示技术与展示内容合理匹配的研究较少。第三对“速度”的研究,只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作为展示空间中‘速度’转译与体验的学术研宄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此课题试图弥补上诉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保罗?¤维希.解放的速度[M](陆元昶,译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 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型——时间与叙事卷二[M].(王文融,译者).上海:三联书店,2003
[3] 赵海频现代商业展示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宄》[D].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
刘夏彤(199506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学历 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单位邮编541001,研究方向:设计学。
关键词:速度 展示设计 展示空间
一、研究背景 摘要
速度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主题,十八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运动和速度越来越重视,“整个世界杯绑在车轮上运行”。到了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交通、通讯带来物资、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变化,速度已逐渐进入现代人的视野,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成为社会运行的一个基本准则。速度对数学、物理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心理、人文速度上,在展示设计的研究却缺乏理论支持。展示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在中国制造、中国发展的中国速度背景下,速度展示空间的研究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因此,如何在此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展示空间中“速度”转译与体验的学术研宄,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助力社会经济、展示优秀的企业品牌文化、提供符合当下的精神文化给受众、丰富展示空间的多样化理论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仍需加强研究。
二、国外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
国外尤其是西方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展馆的体验感中的研究。主要观点:一是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中所说的,艺术空间是观众本身投射或再创造的一种体验和想象。优秀的展览不仅仅关注智性,同样关注观众的情绪与情感。展览通过具身化的感知变成了一种个人体验,而不再仅仅提供智性信息或视觉刺激。(杜威,John Dewey,1934):二是体验展示是以观众为主体,在展馆精心构筑的环境和提供的条件刺激下,引起观众的兴趣、调动情绪并诱导他们主动学习。伊藤寿朗在《博物馆概论》中提出“不能只限于消极地展示资料的原理和作用,还应积极地谋求能够诉诸观众的各种感官的体验性展出”(伊藤寿朗、森田恒之,1986);(2)关于展馆场域的研究。境法国著名的当代社会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最早提出了“场域( field)”理论。主要观点:一是作品的展示最初以一种摆放和悬挂的简单技术环节,然而伴随着艺术体系的发展,它所涉及的问题变的深入而有意义,选择什么样的空间、如何摆放、在什么位置摆放、作品的环境,如何观看以及观看与空间的关系是展馆设计提出的新问题。二是在“封闭的”空间中思考还是“开放的”空间中体验。展馆不再是有形的作品空间,而是形成为一种场域的元素不再是对某个图像或某个展览的独立性观看,而是从展示物的创作语、创作理念到展览场所与展览语、对于场域这一概念,形成了一种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场域构建。(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3)关于展览建筑的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将展示建筑空间的设计作为对展品的批判性实验,使展示建筑空間能够增强展品的表现力,并作为帮助人们理解展品的工具。早期的代表人物为意大利建筑师 Carlo Scarpa(1906),他设计了若干意大利最引人瞩目的展览建筑。此外国外展览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还有 Frank Owen Gehry(1929)、Richard George Rogers(1933)、Zaha Hadid(1950)等,这些建筑师分别对展览建筑的生态性、技术性、解构性等方面做出了研究。而矶崎新(1979)、安藤忠雄(1941)、妹岛和世(1956)等日本建筑师也基于现代建筑理论对日本当代展览建筑的闭锁性、抽象性和象征性进行了探索;(4)关于速度的研究。主要观点是:20 世纪是一个从人类中心说转换到光中心论的光速世纪,在此发生的重要事件为,通过高速即实在场的网络信息技术让远程距离和远距时差消失,传统存在论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都遭遇了毁灭性的颠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信息化存在中出现的新现象,维利里奥指认出一个如同当年尼采的“我们杀死了上帝”同义的对当下在场性的谋杀,这就是由网络技术建构光速即实在场所实现的不可能临界时空——竞速学中的远托邦(Paul Viritio,1932);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展示空间设计虽然不少,但以“速度”为题材的针对性成果则寥寥无几。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以人为本的展示空间建构研究。一是提高互动性和科技性,从而使展馆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由此可见多种展示方式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大众情感共鸣(黄湘舒,2020);二是提出关注身体认识和感官体验,以及对于与之相关的博物馆项目的态度转变,尤其是非视觉感官方面(王思怡,2017);(2)关于展示空间氛围营造研究。一是提出纪念性展馆的空间氛围表达也应以大众的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为主(王蒿山,2003);二是在空间设计中,首先从空间的基本形态、布局功能、交通流线等基本表现形式上带动大众,再通过景观雕塑、展陈物品、灯光效果等场景道具的表现来影响观众的行为活动和内心情感(王鑫,2019);(3)关于展示空间记忆设计语义研究。一是提出着重分析其视觉叙事方式,以侵华円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要研究案例,讨论创伤博物馆如何建构关于创伤记忆的历史话语。(段书晓,2012);二是提出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物品的沟通特性,认为物品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一种“缺席的参与”:“一件物品可以代替缺席的人出席参与,并且发挥沟通的效果”(陈佳利,2007);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展示空间的研究成果,其中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未结合高速的信息时代背景,对展示空间进行时代相关主题的探讨和研究;第二在展示空间研究方面,没有依据展示主题和内容对技术进行开发性的适宜应用使得众多展馆展示在技术上出现重复性和相似性。展示技术与展示内容合理匹配的研究较少。第三对“速度”的研究,只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作为展示空间中‘速度’转译与体验的学术研宄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此课题试图弥补上诉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保罗?¤维希.解放的速度[M](陆元昶,译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 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型——时间与叙事卷二[M].(王文融,译者).上海:三联书店,2003
[3] 赵海频现代商业展示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宄》[D].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
刘夏彤(199506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学历 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单位邮编541001,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