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多水,便也多渡口。
印象中,我就摆过两次渡,还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年幼的孩童对于这样的体验,似乎总能生发出奇妙的幻想。任着船在水里漂啊荡啊,撑船的人就拿着竹篙子使劲儿地往后戳,一个猛劲就会让几近停顿的小舟继续昂首前行。岸边总有那么片苍茫的芦苇,芦苇里栖息着一群会飞的野鸭子。要是水波大了,要是桨橹碰到了飘荡的苇草,那群被侵犯了的野鸭子就会惊慌失措地乱窜,飞到船尾上,飞到摆渡人的身上。
那时候在乡下,这种鸭子是随处可见的,俗称花鸭。身躯要比一般的鸭子大一倍,翅膀竟然还强劲得能飞,也算是它的族群里最矫健的了。最特别的要算是它的尾巴,羽毛长而鲜艳,阳光下一照,油光亮泽,堪比那些做洗发水广告的模特。一般的小孩子见了花鸭都是害怕的,而花鸭对人也有着敌意。许是它不是被圈在栅栏里长大的动物,身上还带着点乖张孤立的桀骜态度。可是在几年以后,竟然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发现了这个难以驯服的家族,鲜亮的羽毛还是那么耀武扬威、夺人眼球,可那种嚣张的气势也早已失落了,心里也终不免有些凄惶。
船夫倒不会像广西那边的人,会高亢地唱山歌,江南人性格大体温雅。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浑厚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可以有信天游,可在这杏花春雨的世界里。大概永远也孕育不出那种情绪。很多时候,要另一条岸上的乘客大喊船家,船夫才会害羞地吆喝一两声,算作应答。这种柔声细气的吴侬软语,这种渔舟唱晚的水乡情调,于外人,总透漏着江南文人式的烂漫春光。
渡口应该是有凉茶摊的。有一个老妪看着摊子,供行人休憩候船,顺便也喝个小茶,老妪也好讨个生活。小时候对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是浓是淡,是甜是苦,也不会在乎;若是真渴了,顾不了那么多的,只会咕噜咕噜地仰头就喝。喝茶的功用本也是看地方和人群的。对于那个年代务实的乡下人,这份闲情似乎没有收割田地里的一轮麦子重要,而对于赤着脚随地跑的孩童,喝茶更是没有直接去小溪里喝两口那么清冽爽口。而对于羁旅行役中舟车劳顿的旅人,偶有一个地方闲坐下来,歇歇脚,看看此地的风土人情,倒也算是不错的享受。
记得第一次是跟外婆一起渡船的。外婆体态丰腴,安坐在船尾,夕阳挂在林梢,余晖撤下来,在她身上镀上一层金色,安详如同一尊弥勒佛。那时候的外婆还能挑着胆子健步如飞,还能拉扯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一起上船上岸。可是时光却也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转渡靠岸中颠沛流离,不复回转。而有些人也确乎在某一次的靠岸之后,再不能踏上回程。
去年夏天,在浙南的楠溪江上,看着碧清的水,看着远处的青山,看着我正倚靠着的竹筏和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块,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与失落。这样的景致,竟是在十多年前就已与我相遇,而今却只能在旅行中走马观花。摆渡的离开是必然的,桥多了,自然用不着古老的方式,孤帆远影的情调、飞鸟夕阳的志趣,也在一座座高大威猛的石桥面前成为老照片里荒凉的剪影。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样的风物少了,乡村的气质也会渐渐消隐,只是谁都改变不了,谁都只能将流失当作一种习惯。野渡无人舟自横,只有回忆在熠熠生辉,只能用一些文字来感念,虽是徒留嗟叹,到底也是种宽慰。
印象中,我就摆过两次渡,还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年幼的孩童对于这样的体验,似乎总能生发出奇妙的幻想。任着船在水里漂啊荡啊,撑船的人就拿着竹篙子使劲儿地往后戳,一个猛劲就会让几近停顿的小舟继续昂首前行。岸边总有那么片苍茫的芦苇,芦苇里栖息着一群会飞的野鸭子。要是水波大了,要是桨橹碰到了飘荡的苇草,那群被侵犯了的野鸭子就会惊慌失措地乱窜,飞到船尾上,飞到摆渡人的身上。
那时候在乡下,这种鸭子是随处可见的,俗称花鸭。身躯要比一般的鸭子大一倍,翅膀竟然还强劲得能飞,也算是它的族群里最矫健的了。最特别的要算是它的尾巴,羽毛长而鲜艳,阳光下一照,油光亮泽,堪比那些做洗发水广告的模特。一般的小孩子见了花鸭都是害怕的,而花鸭对人也有着敌意。许是它不是被圈在栅栏里长大的动物,身上还带着点乖张孤立的桀骜态度。可是在几年以后,竟然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发现了这个难以驯服的家族,鲜亮的羽毛还是那么耀武扬威、夺人眼球,可那种嚣张的气势也早已失落了,心里也终不免有些凄惶。
船夫倒不会像广西那边的人,会高亢地唱山歌,江南人性格大体温雅。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浑厚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可以有信天游,可在这杏花春雨的世界里。大概永远也孕育不出那种情绪。很多时候,要另一条岸上的乘客大喊船家,船夫才会害羞地吆喝一两声,算作应答。这种柔声细气的吴侬软语,这种渔舟唱晚的水乡情调,于外人,总透漏着江南文人式的烂漫春光。
渡口应该是有凉茶摊的。有一个老妪看着摊子,供行人休憩候船,顺便也喝个小茶,老妪也好讨个生活。小时候对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是浓是淡,是甜是苦,也不会在乎;若是真渴了,顾不了那么多的,只会咕噜咕噜地仰头就喝。喝茶的功用本也是看地方和人群的。对于那个年代务实的乡下人,这份闲情似乎没有收割田地里的一轮麦子重要,而对于赤着脚随地跑的孩童,喝茶更是没有直接去小溪里喝两口那么清冽爽口。而对于羁旅行役中舟车劳顿的旅人,偶有一个地方闲坐下来,歇歇脚,看看此地的风土人情,倒也算是不错的享受。
记得第一次是跟外婆一起渡船的。外婆体态丰腴,安坐在船尾,夕阳挂在林梢,余晖撤下来,在她身上镀上一层金色,安详如同一尊弥勒佛。那时候的外婆还能挑着胆子健步如飞,还能拉扯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一起上船上岸。可是时光却也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转渡靠岸中颠沛流离,不复回转。而有些人也确乎在某一次的靠岸之后,再不能踏上回程。
去年夏天,在浙南的楠溪江上,看着碧清的水,看着远处的青山,看着我正倚靠着的竹筏和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块,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与失落。这样的景致,竟是在十多年前就已与我相遇,而今却只能在旅行中走马观花。摆渡的离开是必然的,桥多了,自然用不着古老的方式,孤帆远影的情调、飞鸟夕阳的志趣,也在一座座高大威猛的石桥面前成为老照片里荒凉的剪影。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样的风物少了,乡村的气质也会渐渐消隐,只是谁都改变不了,谁都只能将流失当作一种习惯。野渡无人舟自横,只有回忆在熠熠生辉,只能用一些文字来感念,虽是徒留嗟叹,到底也是种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