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教师和学生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通过师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在活动课上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一定的科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持续、深入地探究,达到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发挥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提高语文实践活动实效的关键。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地域条件的限制,加之考虑到安全、场地、器材等因素。我们学校和教师往往会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甚至会忽略课本中语文活动的存在。大多数停留在课本、教师、教室的层次上,要么老师包办,简简单单的把知识点讲解一番,重要的知识就让学生记记、背背;要么让学生就着经验凭空想象,草率粗略地进行一些课堂活动。因此,我们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很少开展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因而忽视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也就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认识上的误区及存在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思想遗留
由于中考的巨大压力时刻存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优评先、社会的舆论、家长的压力会时刻压在学校头顶。学校希望老师能出成绩,希望考取更多的优秀学生,至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主动的意识等等素质教育退而居其次,正像许多学校为了出教学成绩,竟然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甚至地理课、生物课一样。
另外,即使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无用论",一些教师认为开展综合实践课可有可无,且费时费力费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作用不大。因而,多数教师将综合实践课挪作他用。二是"无法论",认为初中学校条件差,没办法开展综合实践课。把主要教育教学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几门"主科"成绩上,因而对那些所谓"副科"则敷衍了事,应付了之。
(二)评价上观念落后。
目前各地初中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与弱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依据;教师职称评聘也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这样的评估标准必然促使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和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实施应试教育。于是,教师们便遵循"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规律,目标瞄准能直接得分的内容,而忽视了语文综合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能力的培养。
(三)安全问题的影响
多年来,校园安全屡出问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就三令五申,要求学校严加防范。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的活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学生走街串巷,步入社区,走进里弄,而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也给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旦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学校当然不愿在学生出事后背负安全责任,因而对于此类"涉外"活动,学校不仅不支持,反而会严厉制止此类活动的开展。
(四)客观上的原因--学校硬件的不足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0%的同学指出,他们课外搜集资料的来源来自于课内外书本,而又有77.5%的同学认为首先学校的硬件不足,主要指学校图书不够,或图书室平时根本不开放,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查阅图书获得相应的资源,这在农村中学非常普遍。而且我们是农村中学,乡镇街道同样没有大型图书馆可供学生使用。
同时,学校的电脑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由于管理的原因,也不能向学生时刻开放。同时不少农村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或怕学生损坏电脑,根本就没有把电脑联网,这样一来,同学们要查找资料确实面临很大困难。虽然目前农村也有部分家庭有了电脑,但毕竟数量很少,远没有普及,而且主要集中在小城镇里。试想,没有查找资料的书本、电脑,仅凭农村学生可怜的课外视野,这样的综合活动课怎能有效开展呢?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二、增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为减少实践活動的随意性、无效性,避免同一层面的简单训练,教师在课前应该依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学中的生长点等预设拓展环节,拓展教学的时空,为学生的感悟实践推波助澜,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阅读技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制订了一个"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的系列活动,我设计了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案:先让学生书面说服老师带他们去春游,然后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又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在班会上讨论后通过;让学生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形式征求同学意见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例子中,学生之所以兴趣高昂、乐于写作,是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心中需要表达的"想说"的强烈欲望。他们期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春游,所以就会很投入地陈述理由;他们喜欢游玩,所以要想方设法用真情打动老师。在这里,学生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在通常意义下的的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学生因为需要主动、积极地写作,也就真正懂得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立足实际,确定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我们认为,要想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根据本地中学特定的地域环境,师生共同确定好每次活动的主题,不是完全照搬语文教科书上提供的活动内容,而是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因为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只是提供的一种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针对当地中学的实际情况,不要被这种范例所束縛,走过那座山,前面又会是另一番崭新的景象。例如,在开展初中七年级上册"探索月球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时,教材设计的活动主题大,内容相当多,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在农村中学根本就不能实施。如参观天文台,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采访天文学家,上网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然后进行知识擂台赛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经过讨论与研究,采用变通和取舍的方式,把大变小,把小变实,最后确定的主题是"月球文化的赏析"。主题确定了,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也兴趣盎然,他们按照主题确定搜集内容,自由组合成"诗词歌赋"小组,"神话故事"小组,"歌曲"小组,"对联"小组,"风俗民情"小组,通过采访、询问、读书等不同方式,最后搜集整理了许多丰富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的成员竟相上台,各自展示自己的成果:一首首意境深远的月亮诗词,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月亮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月亮歌曲,一副副赏心悦目的对联,一幅幅有关月亮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画面,令所有师生为之振奋,为之高兴。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双管齐下,效果俱佳。
(三)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用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利用每天课前3耀5 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评述新闻或推荐读物等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及周边的人和事,把中学生泡网吧、打游戏、同学间如何相处、早恋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口语训练的题材,让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借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这又能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念,随时利用生活的无限教材;逐步改变学生认为语文只是学习枯燥课本知识,学不学一个样,听不听课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少学生认为课堂口语训练,让他们品尝到了小小成功的快乐。我想,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三得。
(四)变学生参与活动被动型为主动型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语文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从而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态度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采取以下方式变学生参与活动被动型为主动型,增强活动实效。
1、主题讨论法。确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广泛的研讨、辩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研讨和辩论中思想产生碰撞,情感产生共鸣,深化认识,形成鲜明印象,拓展知识点,开发思维,从而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快速形成。
2、情境设计法。设计一个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如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搜集、运用资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改变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关注热点问题法、搜集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增强活动实效。
(五)开展多元型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明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实践活动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主动体验和积极探索,实现认识过程的最优化。因为任何活动过程都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激发其兴趣,才能提高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为了避免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我们可以举办诸如以下类型的活动,尽一切可能实现活动形式多元化,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活动实效。
1、比赛型。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意识。比如:
(1)开展课本剧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中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2)举行故事会。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收看、收听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好朋友听,再安排有这个方面特长的学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
(3)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三个不断提高的层次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水平与特点,帮助学生选取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如性格沉稳的男生可选古诗词,富有激情的女生可选抒情散文,然后先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练习,教师可以指导。最后再参加班级、年级或学校组织的比赛。。
此外,还可以举行改编课本剧评比、课本剧表演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种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儿歌童谣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等。
2、社团型。创办校园社团,组成各种兴趣小组,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教学内容。如,文学社、手抄报兴趣小组、朗诵小组、阅读角等。例如: (1)出小报。出小报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设计、编排、绘画、書写等基本素质,同时还能增长课外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开展出小报活动可以结合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教师节、母亲节等。激发学生爱老师、受父母等多种情感,还可以结合安全、法制、科技等重要宣传内容来出小报,如果能定期进行出小报比赛学生更会兴趣盎然!让小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2)读后感: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形形色色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份体验是学生真情的表现。如果能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当然,不是所有的体验都让学生书面表达出来,教师要作有心人,选取学生最感兴趣,内容最具触动力的文章或片段,让他们写一写!时间不亦过密,一学期2~3次即可!
3、沙龙型。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沙龙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各种问题,在知识的扩充、思想的碰撞中开阔视野,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发展思维,增加人文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综合能力。
4、体验型。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在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拓展课内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形成综合能力。
例如,开展"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也有所表现。国外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意识极为强烈,而中国孩子大多"讷于言"。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最后正式开展唇枪舌剑的辩论会。
(六)联系现实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为了进一步丰富课堂的内涵,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九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环保主题的课文。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在九年级下学期安排了主题为"关心周围的环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一个活动计划,想一想开展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小组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记录:"称了称家里每天产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吨水"。有的小组去实地访问,追寻一条原,本干净的小河变得浑浊肮脏的原因。还有的小组搜集了许多的资料,了解龙江河近几年来水资源缺乏、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劲头十足,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尽力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浅谈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中国教育长信与发展》2008.6
2.石 峰《培养中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中华教育论坛》2009.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提高语文实践活动实效的关键。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地域条件的限制,加之考虑到安全、场地、器材等因素。我们学校和教师往往会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甚至会忽略课本中语文活动的存在。大多数停留在课本、教师、教室的层次上,要么老师包办,简简单单的把知识点讲解一番,重要的知识就让学生记记、背背;要么让学生就着经验凭空想象,草率粗略地进行一些课堂活动。因此,我们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很少开展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因而忽视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也就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认识上的误区及存在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思想遗留
由于中考的巨大压力时刻存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优评先、社会的舆论、家长的压力会时刻压在学校头顶。学校希望老师能出成绩,希望考取更多的优秀学生,至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主动的意识等等素质教育退而居其次,正像许多学校为了出教学成绩,竟然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甚至地理课、生物课一样。
另外,即使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无用论",一些教师认为开展综合实践课可有可无,且费时费力费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作用不大。因而,多数教师将综合实践课挪作他用。二是"无法论",认为初中学校条件差,没办法开展综合实践课。把主要教育教学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几门"主科"成绩上,因而对那些所谓"副科"则敷衍了事,应付了之。
(二)评价上观念落后。
目前各地初中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与弱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依据;教师职称评聘也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这样的评估标准必然促使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和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实施应试教育。于是,教师们便遵循"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规律,目标瞄准能直接得分的内容,而忽视了语文综合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能力的培养。
(三)安全问题的影响
多年来,校园安全屡出问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就三令五申,要求学校严加防范。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的活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学生走街串巷,步入社区,走进里弄,而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也给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旦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学校当然不愿在学生出事后背负安全责任,因而对于此类"涉外"活动,学校不仅不支持,反而会严厉制止此类活动的开展。
(四)客观上的原因--学校硬件的不足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0%的同学指出,他们课外搜集资料的来源来自于课内外书本,而又有77.5%的同学认为首先学校的硬件不足,主要指学校图书不够,或图书室平时根本不开放,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查阅图书获得相应的资源,这在农村中学非常普遍。而且我们是农村中学,乡镇街道同样没有大型图书馆可供学生使用。
同时,学校的电脑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由于管理的原因,也不能向学生时刻开放。同时不少农村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或怕学生损坏电脑,根本就没有把电脑联网,这样一来,同学们要查找资料确实面临很大困难。虽然目前农村也有部分家庭有了电脑,但毕竟数量很少,远没有普及,而且主要集中在小城镇里。试想,没有查找资料的书本、电脑,仅凭农村学生可怜的课外视野,这样的综合活动课怎能有效开展呢?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二、增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为减少实践活動的随意性、无效性,避免同一层面的简单训练,教师在课前应该依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学中的生长点等预设拓展环节,拓展教学的时空,为学生的感悟实践推波助澜,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阅读技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制订了一个"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的系列活动,我设计了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案:先让学生书面说服老师带他们去春游,然后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又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在班会上讨论后通过;让学生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形式征求同学意见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例子中,学生之所以兴趣高昂、乐于写作,是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心中需要表达的"想说"的强烈欲望。他们期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春游,所以就会很投入地陈述理由;他们喜欢游玩,所以要想方设法用真情打动老师。在这里,学生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在通常意义下的的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学生因为需要主动、积极地写作,也就真正懂得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立足实际,确定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我们认为,要想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根据本地中学特定的地域环境,师生共同确定好每次活动的主题,不是完全照搬语文教科书上提供的活动内容,而是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因为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只是提供的一种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针对当地中学的实际情况,不要被这种范例所束縛,走过那座山,前面又会是另一番崭新的景象。例如,在开展初中七年级上册"探索月球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时,教材设计的活动主题大,内容相当多,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在农村中学根本就不能实施。如参观天文台,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采访天文学家,上网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然后进行知识擂台赛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经过讨论与研究,采用变通和取舍的方式,把大变小,把小变实,最后确定的主题是"月球文化的赏析"。主题确定了,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也兴趣盎然,他们按照主题确定搜集内容,自由组合成"诗词歌赋"小组,"神话故事"小组,"歌曲"小组,"对联"小组,"风俗民情"小组,通过采访、询问、读书等不同方式,最后搜集整理了许多丰富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的成员竟相上台,各自展示自己的成果:一首首意境深远的月亮诗词,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月亮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月亮歌曲,一副副赏心悦目的对联,一幅幅有关月亮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画面,令所有师生为之振奋,为之高兴。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双管齐下,效果俱佳。
(三)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用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利用每天课前3耀5 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评述新闻或推荐读物等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及周边的人和事,把中学生泡网吧、打游戏、同学间如何相处、早恋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口语训练的题材,让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借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这又能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念,随时利用生活的无限教材;逐步改变学生认为语文只是学习枯燥课本知识,学不学一个样,听不听课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少学生认为课堂口语训练,让他们品尝到了小小成功的快乐。我想,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三得。
(四)变学生参与活动被动型为主动型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语文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从而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态度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采取以下方式变学生参与活动被动型为主动型,增强活动实效。
1、主题讨论法。确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广泛的研讨、辩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研讨和辩论中思想产生碰撞,情感产生共鸣,深化认识,形成鲜明印象,拓展知识点,开发思维,从而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快速形成。
2、情境设计法。设计一个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如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搜集、运用资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改变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关注热点问题法、搜集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增强活动实效。
(五)开展多元型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明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实践活动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主动体验和积极探索,实现认识过程的最优化。因为任何活动过程都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激发其兴趣,才能提高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为了避免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我们可以举办诸如以下类型的活动,尽一切可能实现活动形式多元化,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活动实效。
1、比赛型。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意识。比如:
(1)开展课本剧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中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2)举行故事会。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收看、收听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好朋友听,再安排有这个方面特长的学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
(3)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三个不断提高的层次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水平与特点,帮助学生选取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如性格沉稳的男生可选古诗词,富有激情的女生可选抒情散文,然后先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练习,教师可以指导。最后再参加班级、年级或学校组织的比赛。。
此外,还可以举行改编课本剧评比、课本剧表演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种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儿歌童谣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等。
2、社团型。创办校园社团,组成各种兴趣小组,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教学内容。如,文学社、手抄报兴趣小组、朗诵小组、阅读角等。例如: (1)出小报。出小报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设计、编排、绘画、書写等基本素质,同时还能增长课外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开展出小报活动可以结合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教师节、母亲节等。激发学生爱老师、受父母等多种情感,还可以结合安全、法制、科技等重要宣传内容来出小报,如果能定期进行出小报比赛学生更会兴趣盎然!让小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2)读后感: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形形色色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份体验是学生真情的表现。如果能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当然,不是所有的体验都让学生书面表达出来,教师要作有心人,选取学生最感兴趣,内容最具触动力的文章或片段,让他们写一写!时间不亦过密,一学期2~3次即可!
3、沙龙型。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沙龙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各种问题,在知识的扩充、思想的碰撞中开阔视野,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发展思维,增加人文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综合能力。
4、体验型。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在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拓展课内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形成综合能力。
例如,开展"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也有所表现。国外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意识极为强烈,而中国孩子大多"讷于言"。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最后正式开展唇枪舌剑的辩论会。
(六)联系现实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为了进一步丰富课堂的内涵,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九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环保主题的课文。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在九年级下学期安排了主题为"关心周围的环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一个活动计划,想一想开展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小组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记录:"称了称家里每天产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吨水"。有的小组去实地访问,追寻一条原,本干净的小河变得浑浊肮脏的原因。还有的小组搜集了许多的资料,了解龙江河近几年来水资源缺乏、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劲头十足,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尽力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浅谈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中国教育长信与发展》2008.6
2.石 峰《培养中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中华教育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