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一直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人本缺失的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物理课堂教学中人本缺失的原因,然后着重探讨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关键词: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 中学物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就是尊重人格,以每个人作为组织活动的重心,以人的发展为优先。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开发,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教学不仅担负着基本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承担着通过物理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在物理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从根本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学到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能力。因此,新课改理念一直竭力倡导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所形成的惯性思维的影响,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对这一理念的贯彻和实施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各种外界评价需求,很多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功利思想严重,多以分数论学生的优劣。在以“分数为本”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就难免会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考试的分数,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就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秩序混乱,阻碍了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应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合理、科学地贯彻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成效。那么在物理课堂中,应该如何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推进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具有“弹性空间”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基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教学时,教师要体现教学层次,必要时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和组织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互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弹性的教学空间,做到教学有案,但无定案。教学过程设计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水到渠成。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构建课堂教学的弹性空间,突破了过去教师全面控制课堂,学生消极、被动配合的局面。通过适时调整教学结构,形成更贴近学生实际的人性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最佳体现。同时它也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提高自己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知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知识的获得或掌握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认识主体的活动,这是一个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着手:(1)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安静地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懂得“留白”,适时、适当地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2)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教师明确了活动的内容和任务之后,最好放开手让学生去充分实践,尤其作为物理学科,有更多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的。此时教师的角色发生转换,主要从旁引导,适时帮助,不要从中“横加干涉”,阻碍学生自主学习,限制他们的思维和交流。
三、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想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代替了80年代以来在教育理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实践”话语。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它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将生活中相关资源引入学科教学实际,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师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在获取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参与课堂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增强,获得的情感体验会更丰富。二是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课堂是师生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与生生间的课堂交往是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的体现。通过课堂生活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际交往中尊重与互信的重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达到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三是通过生活化的课堂,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迎接新生活,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提高生活品质。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标准》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物理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探索欲的引导,在认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创造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才是教育亘古不变的根本目的。
总之,以人为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可以说,是否重视以人为本,反映着一个教师的师德。善于以人为本的教学,不仅仅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体现了一个教师师德的高尚。做为教师,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时时、处处、事事关注其发展,尊重其个性,挖掘其潜能,切实做到一切有利于学生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一切无利于学生的事不做,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呼唤,这是创建和谐课堂的要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 中学物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就是尊重人格,以每个人作为组织活动的重心,以人的发展为优先。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开发,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教学不仅担负着基本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承担着通过物理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在物理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从根本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学到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能力。因此,新课改理念一直竭力倡导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所形成的惯性思维的影响,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对这一理念的贯彻和实施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各种外界评价需求,很多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功利思想严重,多以分数论学生的优劣。在以“分数为本”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就难免会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考试的分数,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就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秩序混乱,阻碍了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应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合理、科学地贯彻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成效。那么在物理课堂中,应该如何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推进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具有“弹性空间”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基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教学时,教师要体现教学层次,必要时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和组织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互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弹性的教学空间,做到教学有案,但无定案。教学过程设计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水到渠成。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构建课堂教学的弹性空间,突破了过去教师全面控制课堂,学生消极、被动配合的局面。通过适时调整教学结构,形成更贴近学生实际的人性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最佳体现。同时它也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提高自己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知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知识的获得或掌握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认识主体的活动,这是一个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着手:(1)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安静地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懂得“留白”,适时、适当地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2)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教师明确了活动的内容和任务之后,最好放开手让学生去充分实践,尤其作为物理学科,有更多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的。此时教师的角色发生转换,主要从旁引导,适时帮助,不要从中“横加干涉”,阻碍学生自主学习,限制他们的思维和交流。
三、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想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代替了80年代以来在教育理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实践”话语。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它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将生活中相关资源引入学科教学实际,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师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在获取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参与课堂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增强,获得的情感体验会更丰富。二是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课堂是师生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与生生间的课堂交往是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的体现。通过课堂生活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际交往中尊重与互信的重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达到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三是通过生活化的课堂,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迎接新生活,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提高生活品质。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标准》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物理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探索欲的引导,在认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创造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才是教育亘古不变的根本目的。
总之,以人为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可以说,是否重视以人为本,反映着一个教师的师德。善于以人为本的教学,不仅仅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体现了一个教师师德的高尚。做为教师,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时时、处处、事事关注其发展,尊重其个性,挖掘其潜能,切实做到一切有利于学生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一切无利于学生的事不做,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呼唤,这是创建和谐课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