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有着它不容质疑的地位。朗读的魅力是通过清脆响亮的声音传递文字,从朗读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画面,也能从朗读者此起彼伏的声音中体味文本的内涵和情感。现今,中小学的朗读训练日益加强,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有尴尬的一面。本文从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和如何加强朗读训练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技校;语文;朗读;创新]
一、技校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分析
(一)教师不注重朗读的重要
朗读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上鲜少出现。从教师的角度讲时间紧迫,一节语文课40分钟,若要朗读课文则大大占据了教师讲课的时间。但也有不得不读的时候,学生预习不充分,课文内容不了解,那么由老师指定几位同学朗读,或者全班一起朗读,看似形式多样化,完成朗读目标,但学生读前已然明白这是为读而读,读完再问读了些什么,恐怕是一问三不知。再者,朗读过程中,教师多数关注的点在于有没有读错字,至于怎么朗读,示范朗读等等全無,学生对于朗读的观念也在于没有错字便是好,这极大地降低了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生不端正朗读的思想
学生对于老师指定的朗读抱着我读了就是完成任务的想法,而对于朗读的目的和作用浑然不知,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也就读完了一段。同时对于老师布置的朗读作业往往视而不见,朗读作业就相当于没有作业。
二、技校语文朗读训练创新四法
(一)由表及里法——以朗读了解课文主旨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常说语文学习不读不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愿意深入课本,以朗读来掌握课文主旨。
对于我们技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字音字形掌握都不到位,常常乱读一通,或引得同学们的嘲笑因而丧失信心。所以避免学生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加强课前的朗读必不可少。
拿高一年级中杜甫的名诗《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其中的“啸”“渚”“鬓”“潦”“浊”五字的读音牢记心中,对“萧萧”、“作客”、“艰难”三词的文意进行理解。同时,诗歌的朗读还在于节奏和停顿,这首诗的停顿难度在于首联,但只要理解了它的意思,那么停顿就不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疏通理解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教师适时指导,从字音到停顿,再到情感。正确的理解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学生的配合,整堂课的朗读时间非但没有影响教师进度,反而推进了教学进程。
(二)披文入情法——以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朗读。当然光是了解个大意自然不行,朗读讲求的是将情感传递给对方,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达到双方的共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历来是朗读的范本,可谓“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作者在描绘荷塘月下景色时还不时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又有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淡淡喜悦。这些“情”作者在文本中只字未提,全凭着“景”来展现,景物烙印上了作者的情感,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学生朗读起来读的景其实更是作者的情。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已经作者当时的状况,可以确定本文的朗读基调偏缓。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以这段文字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和音频用心感受文本的情感,再通过反复练习增强效果。
(三)纠错查偏法——以朗读提升识字水平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重工轻文,对文化课的学习本身就不感兴趣,平时喜爱上网,对网络用词的谐音记忆深刻,而往往忽视了这个词的正确读法。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从最基础的“已、己”到稍显复杂的“徒、陡”等形近字分辨不清,张冠李戴是常事。又如“梢”等字又采取读半边的形式,也不知对错,反正读了便是。我们教师平常上课备课哪些字要讲,哪些字不需要讲心中都有数,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所学文章的字词,所以朗读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纠正。
(四)自信涵养法——以朗读激发学习信心
大部分学生进入技校学习都抱着自卑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鲜少与人交谈,大多数的情况是抱着手机在网上与人交流。所以一到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学生多是在桌子上默读,一目十行,了解个大概。一则担心自己读的不好被同学取笑;二是大家都不读出来,你若读出来便是异类。但这却是歪曲的朗读的作用。只有读出声,大声朗读才能读出抑扬顿挫,才能更好领会句子的含义,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和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能够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从大声朗读开始,读课文,读诗词,读自己的作品,慢慢崭露头角,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方式。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考试而忽略朗读,相反,对于技校的学生来说,优秀的口头表达更难能可贵。加强技校学生的朗读训练,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高智勇.浅谈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J].科学中国人,2014,11(21).
关键词:技校;语文;朗读;创新]
一、技校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分析
(一)教师不注重朗读的重要
朗读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上鲜少出现。从教师的角度讲时间紧迫,一节语文课40分钟,若要朗读课文则大大占据了教师讲课的时间。但也有不得不读的时候,学生预习不充分,课文内容不了解,那么由老师指定几位同学朗读,或者全班一起朗读,看似形式多样化,完成朗读目标,但学生读前已然明白这是为读而读,读完再问读了些什么,恐怕是一问三不知。再者,朗读过程中,教师多数关注的点在于有没有读错字,至于怎么朗读,示范朗读等等全無,学生对于朗读的观念也在于没有错字便是好,这极大地降低了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生不端正朗读的思想
学生对于老师指定的朗读抱着我读了就是完成任务的想法,而对于朗读的目的和作用浑然不知,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也就读完了一段。同时对于老师布置的朗读作业往往视而不见,朗读作业就相当于没有作业。
二、技校语文朗读训练创新四法
(一)由表及里法——以朗读了解课文主旨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常说语文学习不读不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愿意深入课本,以朗读来掌握课文主旨。
对于我们技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字音字形掌握都不到位,常常乱读一通,或引得同学们的嘲笑因而丧失信心。所以避免学生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加强课前的朗读必不可少。
拿高一年级中杜甫的名诗《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其中的“啸”“渚”“鬓”“潦”“浊”五字的读音牢记心中,对“萧萧”、“作客”、“艰难”三词的文意进行理解。同时,诗歌的朗读还在于节奏和停顿,这首诗的停顿难度在于首联,但只要理解了它的意思,那么停顿就不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疏通理解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教师适时指导,从字音到停顿,再到情感。正确的理解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学生的配合,整堂课的朗读时间非但没有影响教师进度,反而推进了教学进程。
(二)披文入情法——以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朗读。当然光是了解个大意自然不行,朗读讲求的是将情感传递给对方,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达到双方的共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历来是朗读的范本,可谓“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作者在描绘荷塘月下景色时还不时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又有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淡淡喜悦。这些“情”作者在文本中只字未提,全凭着“景”来展现,景物烙印上了作者的情感,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学生朗读起来读的景其实更是作者的情。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已经作者当时的状况,可以确定本文的朗读基调偏缓。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以这段文字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和音频用心感受文本的情感,再通过反复练习增强效果。
(三)纠错查偏法——以朗读提升识字水平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重工轻文,对文化课的学习本身就不感兴趣,平时喜爱上网,对网络用词的谐音记忆深刻,而往往忽视了这个词的正确读法。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从最基础的“已、己”到稍显复杂的“徒、陡”等形近字分辨不清,张冠李戴是常事。又如“梢”等字又采取读半边的形式,也不知对错,反正读了便是。我们教师平常上课备课哪些字要讲,哪些字不需要讲心中都有数,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所学文章的字词,所以朗读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纠正。
(四)自信涵养法——以朗读激发学习信心
大部分学生进入技校学习都抱着自卑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鲜少与人交谈,大多数的情况是抱着手机在网上与人交流。所以一到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学生多是在桌子上默读,一目十行,了解个大概。一则担心自己读的不好被同学取笑;二是大家都不读出来,你若读出来便是异类。但这却是歪曲的朗读的作用。只有读出声,大声朗读才能读出抑扬顿挫,才能更好领会句子的含义,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和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能够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从大声朗读开始,读课文,读诗词,读自己的作品,慢慢崭露头角,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方式。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考试而忽略朗读,相反,对于技校的学生来说,优秀的口头表达更难能可贵。加强技校学生的朗读训练,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高智勇.浅谈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J].科学中国人,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