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课程改革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则反映了素质教育的结果。运用科学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能从结果上得出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还能从过程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测量 信息化
当今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评价素质教育的成果,如何不让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文,只有通过科学的测量体系对素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素质教育的成果。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教育测量模型在素质评价中的运用日益深入和广泛,将越来越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
一、 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包括对待人,对待事、物的看待方法,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心态”,而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行为、所获得的成就等。
(二) 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一些定义虽然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没有考虑到社会需要这个要素,而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现实,并且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偏向,重点强调了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二 、综合素质评价
(一) 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学生综合素质有三个基本特点:综合素质的恒常性、内隐性和表面特征多样性,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建立和评价方法应用于高考非常困难。鉴于此,综合素质如何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
(二) 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方法是按照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最后审核公示的流程进行。
学生自评其具体形式可以是学生表述、自我鉴定、自我评语等。鉴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较高的利害关系,学生自评更多的应该是提供素材,尤其是实质性的评价素材,而不宜让学生给自己打一个分数或者等级,并将此分数或等级直接纳入评价结果。
同学互评,可以采用全班互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全班所有学生相互进行综合评价,由班干部或指定人员进行汇总,并记录均分值和等级名次。
教师评价应由班主任牵头,召集包括音乐、体育、实践或实验活动等熟悉该班情况的科任老师代表,数量应不少于5人,组成教师评价小组,共同为班级中每个学生进行考评。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以素质为测评对象,这是素质教育中核心部分。不仅评价学生,还评价学校、教师。
在评价方法上,综合素质评价突破了传统的用考试来作为唯一评价的手段,而采取了考试和评价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主观考评和客观指标测评相结合,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素质评价有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测评模式是一定教育模式的反映,也对教育模式有促进和保证作用。测评有指引方向的作用,测评的目标不仅影响教育,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测评的内容既影响着教育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内容;测评的方式方法甚至也影响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建立相适应的学生综合测评模式,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则自然成为首选。
(四)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建议
1.素质评价的对象和主体
素质评价的主要对象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成长。
素质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重视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不过也要区分个体差异,并且掌握对发展的需求差异,为实现因人施教、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特色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尽的依据。
2.学生评价的内容
学生的评价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诚信为本、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具体指标应包含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在公民素养、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有诚信、有公德心、爱护集体、保护环境。
* 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能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等。
* 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共同的目标,并相互配合努力去实现,尊重他人的理论与背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与他人实现合作。
* 运动与健康 * 审美与表现:具有健康积极的审美观;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 学业水平: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 身心发展:从身心两个方面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状况,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 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1. “多水平分析”模型
“多水平分析”模型主要用来解决多维度问题。系统收集到的变量可以分为各种维度:首先是学生自身的数据变量,如身高、体重、年龄、学习成绩等等;其次是班级的变量,如班级的人数,性别比例、教师的教学水平、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等等;再次是学校的变量,比如重点或者非重点,学校所在地等。这样的数据就构成了一种具有层次的嵌套结构。
2.“增量”评价模型
“增量”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中采用的技术。“增量”评价是通过对学生一个时间区间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综合分析,来描述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或发展的“增量”,也能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参考标志,是学校教学改进的变量,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与传统多元重复测量方法比较,“增量”评价分析对数据资料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重复测量的次数和时间跨度都相对随意,不同个体的测量次数,测量之间的时间跨度都无需相同。
3.结构方程模型
教学评价有时需处理更多更复杂的关系,甚至可能会出现不可直接测量的数据(即潜变量),因此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教师的评价时,经常需要评价教师的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学科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结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上升的规划。学生的发展不仅有可测量的行为发展,也包含与行为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发展。而这样的心理发展,教师无法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标识,在教材上也无法显现,这称之为隐性教学目标。隐性教学目标是指过程体验、情感、心态和价值观,是将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简而言之,结构方程分析能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并能比较及评价不同的分析模型。
(六) 信息化手段在学生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采用了多重评价模型,单靠以前调查问卷以及手工录入成绩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需求。要做到客观公平,并且数据具有多层次和延续性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信息化手段首先可以解决数据录入问题。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实现远程数据录入,远程评价录入。采用网上评卷技术可以解决考试科目的成绩、小题分数的录入。全面而快捷的数据录入使得评价有了可依赖的数据来源。
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复杂的相关性运算,使得评价和分析更加深入和精确。
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评价结果的长期保存、查询和发布。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核心的影响作用,它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测量了素质教育的结果,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变得可量化,这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为了能全面深入的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乃至将来推行全面的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综合评价,通过信息化手段成为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沈继阳.评价呼唤多元化考试制度[N]. 中国教育报,2005-12-1.
[2]徐申.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刍议[D].全国教师优秀论文,2009.
作者简介:陈轲,江西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0届研究生,邮编:330022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测量 信息化
当今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评价素质教育的成果,如何不让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文,只有通过科学的测量体系对素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素质教育的成果。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教育测量模型在素质评价中的运用日益深入和广泛,将越来越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
一、 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包括对待人,对待事、物的看待方法,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心态”,而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行为、所获得的成就等。
(二) 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一些定义虽然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没有考虑到社会需要这个要素,而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现实,并且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偏向,重点强调了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二 、综合素质评价
(一) 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学生综合素质有三个基本特点:综合素质的恒常性、内隐性和表面特征多样性,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建立和评价方法应用于高考非常困难。鉴于此,综合素质如何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
(二) 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方法是按照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最后审核公示的流程进行。
学生自评其具体形式可以是学生表述、自我鉴定、自我评语等。鉴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较高的利害关系,学生自评更多的应该是提供素材,尤其是实质性的评价素材,而不宜让学生给自己打一个分数或者等级,并将此分数或等级直接纳入评价结果。
同学互评,可以采用全班互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全班所有学生相互进行综合评价,由班干部或指定人员进行汇总,并记录均分值和等级名次。
教师评价应由班主任牵头,召集包括音乐、体育、实践或实验活动等熟悉该班情况的科任老师代表,数量应不少于5人,组成教师评价小组,共同为班级中每个学生进行考评。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以素质为测评对象,这是素质教育中核心部分。不仅评价学生,还评价学校、教师。
在评价方法上,综合素质评价突破了传统的用考试来作为唯一评价的手段,而采取了考试和评价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主观考评和客观指标测评相结合,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素质评价有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测评模式是一定教育模式的反映,也对教育模式有促进和保证作用。测评有指引方向的作用,测评的目标不仅影响教育,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测评的内容既影响着教育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内容;测评的方式方法甚至也影响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建立相适应的学生综合测评模式,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则自然成为首选。
(四)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建议
1.素质评价的对象和主体
素质评价的主要对象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成长。
素质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重视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不过也要区分个体差异,并且掌握对发展的需求差异,为实现因人施教、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特色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尽的依据。
2.学生评价的内容
学生的评价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诚信为本、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具体指标应包含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在公民素养、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有诚信、有公德心、爱护集体、保护环境。
* 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能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等。
* 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共同的目标,并相互配合努力去实现,尊重他人的理论与背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与他人实现合作。
* 运动与健康 * 审美与表现:具有健康积极的审美观;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 学业水平: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 身心发展:从身心两个方面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状况,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 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1. “多水平分析”模型
“多水平分析”模型主要用来解决多维度问题。系统收集到的变量可以分为各种维度:首先是学生自身的数据变量,如身高、体重、年龄、学习成绩等等;其次是班级的变量,如班级的人数,性别比例、教师的教学水平、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等等;再次是学校的变量,比如重点或者非重点,学校所在地等。这样的数据就构成了一种具有层次的嵌套结构。
2.“增量”评价模型
“增量”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中采用的技术。“增量”评价是通过对学生一个时间区间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综合分析,来描述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或发展的“增量”,也能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参考标志,是学校教学改进的变量,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与传统多元重复测量方法比较,“增量”评价分析对数据资料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重复测量的次数和时间跨度都相对随意,不同个体的测量次数,测量之间的时间跨度都无需相同。
3.结构方程模型
教学评价有时需处理更多更复杂的关系,甚至可能会出现不可直接测量的数据(即潜变量),因此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教师的评价时,经常需要评价教师的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学科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结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上升的规划。学生的发展不仅有可测量的行为发展,也包含与行为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发展。而这样的心理发展,教师无法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标识,在教材上也无法显现,这称之为隐性教学目标。隐性教学目标是指过程体验、情感、心态和价值观,是将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简而言之,结构方程分析能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并能比较及评价不同的分析模型。
(六) 信息化手段在学生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采用了多重评价模型,单靠以前调查问卷以及手工录入成绩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需求。要做到客观公平,并且数据具有多层次和延续性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信息化手段首先可以解决数据录入问题。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实现远程数据录入,远程评价录入。采用网上评卷技术可以解决考试科目的成绩、小题分数的录入。全面而快捷的数据录入使得评价有了可依赖的数据来源。
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复杂的相关性运算,使得评价和分析更加深入和精确。
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评价结果的长期保存、查询和发布。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核心的影响作用,它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测量了素质教育的结果,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变得可量化,这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为了能全面深入的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乃至将来推行全面的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综合评价,通过信息化手段成为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沈继阳.评价呼唤多元化考试制度[N]. 中国教育报,2005-12-1.
[2]徐申.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刍议[D].全国教师优秀论文,2009.
作者简介:陈轲,江西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0届研究生,邮编: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