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历史教学的精髓,是打开历史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怎样体现“活”呢?“活”应当表现为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充分体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且有鲜明的时代性。我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上“活”历史课,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智能。因此,历史课必须抛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尽快从“被说教者”的被动地位中解脱出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我们在教学上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是历史课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课时在师生中开展信息交流,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标题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说这个经济政策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又如何评价这“经济政策”的?为弄清这几个问题,我首先启发学生从“经济”入手,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在没有学习具体内容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有效激活学习兴趣和氛围,且同时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自然活跃起来。在这种情境下,我再启发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明白:文中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进而进一步联系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把握经济政策的内容,,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学习,于是问题的本质也得到了认识。
二、利用图形进行教学,这是上活历史课的重要方法
让图形进入课堂,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具体情景,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在教学《新航路开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切体味到新航路开辟的四条航线,我就让学生从 绘图入手,自己亲手绘制出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并在图上标明每一条航线的人物、时间、到达的地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更好的记住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更好的掌握教材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的竞赛活动是上活历史课的有效方法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笔者曾尝试把全班分甲、乙两队进行竞赛。比赛分二回合,第一回合让学生看懂教材之后,要求甲队紧扣教材,向乙队提问,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乙队反之亦然。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答案进行评估,对于有创建性的队给予加分。第二回合是各队向老师提问,老师不能回答或回答不理想,而学生言之有理的队加20分。这样充分启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上活历史课
历史课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同时又有抑扬顿挫之效果,即可像“大江东去,一泻千里”,也可如“小桥流水,清新自然”。避免板起面孔说教,应当每堂课让学生都有笑声,紧扣学生的心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活”每一节课。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历史教材的章节都是由一篇篇的记叙文组成,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经过与结果。因而在讲授技巧上,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使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 239000)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智能。因此,历史课必须抛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尽快从“被说教者”的被动地位中解脱出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我们在教学上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是历史课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课时在师生中开展信息交流,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标题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说这个经济政策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又如何评价这“经济政策”的?为弄清这几个问题,我首先启发学生从“经济”入手,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在没有学习具体内容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有效激活学习兴趣和氛围,且同时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自然活跃起来。在这种情境下,我再启发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明白:文中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进而进一步联系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把握经济政策的内容,,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学习,于是问题的本质也得到了认识。
二、利用图形进行教学,这是上活历史课的重要方法
让图形进入课堂,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具体情景,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在教学《新航路开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切体味到新航路开辟的四条航线,我就让学生从 绘图入手,自己亲手绘制出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并在图上标明每一条航线的人物、时间、到达的地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更好的记住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更好的掌握教材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的竞赛活动是上活历史课的有效方法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笔者曾尝试把全班分甲、乙两队进行竞赛。比赛分二回合,第一回合让学生看懂教材之后,要求甲队紧扣教材,向乙队提问,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乙队反之亦然。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答案进行评估,对于有创建性的队给予加分。第二回合是各队向老师提问,老师不能回答或回答不理想,而学生言之有理的队加20分。这样充分启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上活历史课
历史课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同时又有抑扬顿挫之效果,即可像“大江东去,一泻千里”,也可如“小桥流水,清新自然”。避免板起面孔说教,应当每堂课让学生都有笑声,紧扣学生的心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活”每一节课。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历史教材的章节都是由一篇篇的记叙文组成,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经过与结果。因而在讲授技巧上,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使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 2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