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中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课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提出以调整发展思路、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调整管理方式等“七个调整”为抓手,助推转型升级目标实现。管理方式调整作为“七个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整个调整工作的基础,抓好该项调整,对整个调整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突破定势、转变理念是有效推进调整工作的前提
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历史延续,干部员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这必对调整工作产生制约和影响。所以,打破思维惯性、建立与调整工作相适应的理念、意识是确保调整顺利推进的前提。调整管理方式,首先要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树立以革故鼎新、勇于改革为核心的调整理念。干部员工对调整工作的认同程度决定着改革调整的广度与深度。企业应通过深度宣传教育,讲形势的严峻性,讲调整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使员工树立“不调整无以求生存、不改革无以谋发展”的危机意识;组织员工参与调整方案制定,参加调整措施讨论,鼓励改革、倡导创新、争取最广泛支持,从而在企业内形成知调整、谋调整、推调整的浓厚氛围,使调整观念真正入脑入心。
二是树立以持续优化、不断改进为核心的精益理念。管理方式调整的目标是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跃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精益意识不可或缺。企业应着重培养员工持续优化、精益求精的工作思维,将其渗透于每一个工作环节,鼓励员工积极发挥能动性,探索提升效率的途径,思索优化流程的方法,使精益改进成为常态、成为习惯。同时,及时纠正对精益思想、精益工具的不当认知,通过引导令其认识到,精益管理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企业增强内生动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竞争的迫切需要。
三是树立以降本增效、合理配置为核心的成本理念。当今,成本管控已然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法宝,而成本管控能力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成本观念的厚薄。企业一方面应让员工牢牢树立“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培育“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思维,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最优的目标。并让员工认识到,成本管理不是财务或计划部门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过程时时可节约、处处能降本。
明确重点、强化管理是有效推进调整工作的关键
调整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推进调整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整效果的关键之举。
强化预算管理。预算是财务管理的源头,做好预算,才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用,才能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在预算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实际、围绕经营活动,全盘考虑、统筹配置,并加强对预算方案准确性的考核,提高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在实施阶段,则应对整个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一笔款项清楚明白、每一项开支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实施情况对方案及时修正。企业可分阶段、分层次实施预算管理,先对部门实施预算管理,合理预算部门各项费用,再将预算管理推广到每一个岗位,严格控制岗位经费开支,并辅以数据化的预算考核评价指标,在员工大脑中植入预算管理思维,在企业内形成预算管理氛围。
强化成本管理。成本管控能力强弱不仅体现企业管理水平高低,而且对企业经营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成本管控贯穿采购、生产、物流、工艺以及设备维护等环节。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对成本的控制,一是对生产物资实行全面比价采购,采购部门定期撰写递交采购报告,控制采购成本;二是建立系统完备的质量指标体系,对标考核、对标奖惩,降低质量成本损失;三是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将降本重心上移到生产制造的上游环节,实现工艺优化降本。成本管理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企业可建立系统科学的投入产出管理办法,运用模型,对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投入计划。
强化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是推进管理工作的有力杠杆,但杠杆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绩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有效运用。一些企业绩效考核标准不尽科学、或是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当,导致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难以发挥,继而影响运行效率。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健全绩效指标和考核体系,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客观真实反映实际,尽量细化量化、尽量用数据体现;考核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单项考核,而且应该包括自下而上、平级之间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考评。另一方面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仅将其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挂钩,强化结果应用,还应对考核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借以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
强化基础管理。所有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制度、流程和标准,但并非每个企业的规章制度都能够理想地运行,或因制度未能及时完善,或因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或因执行力建设未能跟上等等诸多原因,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梳理症结,优化流程,不断规范。一要健全督办制度,及时分解会议决定,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全程跟踪、系统考核、严格问责、确保执行效果;二要建立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数据说话、理性操作,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规范会议制度,严格会议记录和档案的管理,确保重要会议有案可稽、重大决策有据可查,等等。
强化风险管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是完善公司治理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规章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防范公司治理风险,对决策程序的规范、对审计部门作用的强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营监控体系,规避经营活动风险,如定期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对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及时发现风险源,采取措施;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建立财务风险定期评价、通报、预警制度;等等。
科学考核、强化执行是有效推进调整工作的保证
调整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保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要做好措施分解。调整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必须要明确所有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每项调整措施进行分解,根据内容形成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计划。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指标。考核体系应以简单直观、便于操作考核为原则,根据措施的巨细程度进行设计,既要有对长期措施的分段考核,也应有对多个短期措施的整体考核,全面提升考核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三是强化监督执行。调整措施和目标因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必须要下大力气,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可对其开展系统性效能监察,确保执行监督长效机制的建立。
综观内外形势,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改革调整当势在必行。只有扎实调整、才能不断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只有扎实调整、才能不断释放企业的发展活力;只有扎实调整、才能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责任编辑:罗志荣)
突破定势、转变理念是有效推进调整工作的前提
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历史延续,干部员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这必对调整工作产生制约和影响。所以,打破思维惯性、建立与调整工作相适应的理念、意识是确保调整顺利推进的前提。调整管理方式,首先要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树立以革故鼎新、勇于改革为核心的调整理念。干部员工对调整工作的认同程度决定着改革调整的广度与深度。企业应通过深度宣传教育,讲形势的严峻性,讲调整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使员工树立“不调整无以求生存、不改革无以谋发展”的危机意识;组织员工参与调整方案制定,参加调整措施讨论,鼓励改革、倡导创新、争取最广泛支持,从而在企业内形成知调整、谋调整、推调整的浓厚氛围,使调整观念真正入脑入心。
二是树立以持续优化、不断改进为核心的精益理念。管理方式调整的目标是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跃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精益意识不可或缺。企业应着重培养员工持续优化、精益求精的工作思维,将其渗透于每一个工作环节,鼓励员工积极发挥能动性,探索提升效率的途径,思索优化流程的方法,使精益改进成为常态、成为习惯。同时,及时纠正对精益思想、精益工具的不当认知,通过引导令其认识到,精益管理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企业增强内生动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竞争的迫切需要。
三是树立以降本增效、合理配置为核心的成本理念。当今,成本管控已然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法宝,而成本管控能力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成本观念的厚薄。企业一方面应让员工牢牢树立“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培育“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思维,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最优的目标。并让员工认识到,成本管理不是财务或计划部门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过程时时可节约、处处能降本。
明确重点、强化管理是有效推进调整工作的关键
调整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推进调整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整效果的关键之举。
强化预算管理。预算是财务管理的源头,做好预算,才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用,才能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在预算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实际、围绕经营活动,全盘考虑、统筹配置,并加强对预算方案准确性的考核,提高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在实施阶段,则应对整个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一笔款项清楚明白、每一项开支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实施情况对方案及时修正。企业可分阶段、分层次实施预算管理,先对部门实施预算管理,合理预算部门各项费用,再将预算管理推广到每一个岗位,严格控制岗位经费开支,并辅以数据化的预算考核评价指标,在员工大脑中植入预算管理思维,在企业内形成预算管理氛围。
强化成本管理。成本管控能力强弱不仅体现企业管理水平高低,而且对企业经营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成本管控贯穿采购、生产、物流、工艺以及设备维护等环节。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对成本的控制,一是对生产物资实行全面比价采购,采购部门定期撰写递交采购报告,控制采购成本;二是建立系统完备的质量指标体系,对标考核、对标奖惩,降低质量成本损失;三是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将降本重心上移到生产制造的上游环节,实现工艺优化降本。成本管理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企业可建立系统科学的投入产出管理办法,运用模型,对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投入计划。
强化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是推进管理工作的有力杠杆,但杠杆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绩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有效运用。一些企业绩效考核标准不尽科学、或是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当,导致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难以发挥,继而影响运行效率。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健全绩效指标和考核体系,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客观真实反映实际,尽量细化量化、尽量用数据体现;考核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单项考核,而且应该包括自下而上、平级之间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考评。另一方面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仅将其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挂钩,强化结果应用,还应对考核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借以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
强化基础管理。所有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制度、流程和标准,但并非每个企业的规章制度都能够理想地运行,或因制度未能及时完善,或因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或因执行力建设未能跟上等等诸多原因,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梳理症结,优化流程,不断规范。一要健全督办制度,及时分解会议决定,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全程跟踪、系统考核、严格问责、确保执行效果;二要建立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数据说话、理性操作,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规范会议制度,严格会议记录和档案的管理,确保重要会议有案可稽、重大决策有据可查,等等。
强化风险管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是完善公司治理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规章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防范公司治理风险,对决策程序的规范、对审计部门作用的强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营监控体系,规避经营活动风险,如定期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对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及时发现风险源,采取措施;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建立财务风险定期评价、通报、预警制度;等等。
科学考核、强化执行是有效推进调整工作的保证
调整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保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要做好措施分解。调整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必须要明确所有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每项调整措施进行分解,根据内容形成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计划。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指标。考核体系应以简单直观、便于操作考核为原则,根据措施的巨细程度进行设计,既要有对长期措施的分段考核,也应有对多个短期措施的整体考核,全面提升考核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三是强化监督执行。调整措施和目标因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必须要下大力气,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可对其开展系统性效能监察,确保执行监督长效机制的建立。
综观内外形势,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改革调整当势在必行。只有扎实调整、才能不断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只有扎实调整、才能不断释放企业的发展活力;只有扎实调整、才能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