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为何在厦大只呆了7个月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著名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大文科主任。他曾经在厦门鼓浪屿求学生活了7年,其初恋情人陈锦端(林语堂名著《京华烟云》中女主角姚木兰的原型)、夫人廖翠风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其二哥林玉霖在厦大哲学系任副教授,其弟林幽任外语系讲师。9月,林语堂就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但7个月之后的1927年3月,林语堂离开了厦门大学,这是为何?
  当时,厦门位于东南一隅,又非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名学者一般不愿来。为此,厦大采取高薪政策,规定教授月薪为400大洋(约今4.8万元),讲师可达200大洋(约今2.4万元),助教可达150大洋(约今1.8万元)。而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才300大洋,陈独秀为200大洋,李大钊为100大洋,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才8个大洋。月薪25个大洋,便可养活五口之家。
  一心想把厦大文科办好的林语堂,到厦大不久就推荐、聘请了著名文学家鲁迅、国学家沈兼士、历史家顾颉刚、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等前来任教。一时间,厦大文科学者云集、人才济济,教学和学术水准处于高峰期,学生普遍反映“文科今年有生气了”、“办得有声有色的了”。
  1926年10月10日,厦大国学院成立了,林语堂出任总秘书。成立仅8天,林语堂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六朝唐代造象汇编》,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七种疑年录统编》等。很快,《国学研究院季刊》创刊号也出版了,鲁迅、沈兼士、林语堂都在该刊发表了文章。此外,国学研究院还计划编印《中国图书志》,内容包括谱录、春秋、地理、曲、道家、儒家、尚书、医学、小说、金石、政书、集、法家共13类书目。其中鲁迅负责小说类。
  在林语堂的努力下,厦大文科有了很大起色,国学院开局良好。
  然而,不久林语堂就遇到了麻烦。
  首先,校长林文庆的掣肘。林文庆,英籍华人,基督徒,西医出身。国学院之所以设立,是因为校董陈嘉庚重视国学,而对任院长的林文庆来说,只是用它来装点门面。由于林文庆对国学研究没什么兴趣,与鲁迅、林语堂等新文化运动旗手格格不入。因此,他总是设置重重障碍,想让国学院名存实亡。
  11月20日,他借口陈嘉庚橡胶业受挫,经济困难,将国学院的办公费由5000大洋削减为400大洋,企图通过卡经费的手法扼杀国学院,并要教授们不要出版著作、刊物。事实上,他把节约下的那部分经费挪用到理科了。林语堂十分气愤,一再据理力争,要他维持原定经费。当力争无效后,他毅然提出辞去总秘书职务,以示抗议。鲁迅也对林文庆提出抗议,并表示要辞职。最后,林文庆作出妥协,林语堂收回辞职书。
  其次,是理科主任兼厦大秘书刘树杞的刁难。刘树杞掌管学校财政和后勤大权,经常玩弄权术,公报私仇。他不仅阻碍林语堂办理正常的事情,还逼迫林语堂将国学院的用房退还给理科。更恶劣的是,他竟三次蓄意改动鲁迅的住房,最后一次竟要鲁迅住到理学院大厦的地窖里。对于刘树杞的种种刁难,林语堂虽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第三,林语堂引“狼”入室,导致人事倾轧。林语堂用人失策,导致国学院内耗,气氛沉闷,难以成事。他亲自举荐或同意他人举荐的前来厦大的人中,有很多是“现代评论派”的人,如顾颉刚、陈乃乾、陈万里等,一时间,“现代评论派”色彩弥漫厦大。他们原先在北京就和“语丝派”斗得要死,现在更是和“语丝派”及其盟友——鲁迅、沈兼士、孙伏园、章川岛等难以共事,甚至兴风作浪,排挤鲁迅等人。如顾颉刚(被鲁迅戏称为朱山根,因为他是红鼻子)纠集七八个党羽,在国学院拉帮结派,大占势力,攻击鲁迅是“名士派”。这样一来,“语丝派”的人感到在厦大无法立足,遑论做事,只好准备离开,另寻出路。孙伏园于10月20日请假前往广州筹备办报,沈兼士于10月27日辞职,回北京任教,鲁迅则接受了广州中山大学的聘请,决意离开厦大。
  由于鲁迅的离开,引发了厦大的一次学潮。
  鲁迅在厦大期间,开设了《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课程,每周4节课,慕名而来的学生、年轻教师以及记者们,把教室挤得爆满,场面蔚然壮观。学生们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很有趣,唯恐时间过得太快!”青年学生把鲁迅当成人生导师。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生成立了两个文艺团体——“泱泱社”和“鼓浪社”,筹办了《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鲁迅亲自为他们审稿,并给予亲切地指导,集美楼经常传出鲁迅与青年们亲切交谈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此外,鲁迅还给国学院的研究生做专题演讲,指导他们学习,批改他们的论文和作业。
  鲁迅的付出,赢得了厦大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当鲁迅于1926年12月3日向厦门大学方递交了正式辞职书后,厦大学生自治会感到十分震惊,并在1927年1月20日派代表竭诚挽留鲁迅,甚至有好几个厦大学生跟着鲁迅转学到中山大学。当他们知道鲁迅离意已决,便认为是学校容不下鲁迅,尤其是刘树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十分愤怒。厦大学生立刻组织罢课风潮委员会,于1月7日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发动罢课罢考,张贴打倒刘树杞和要求改革的标语。一时间,学潮汹涌,并一直蔓延到鲁迅离校之后。
  在学潮的冲击下,刘树杞不得不辞职,跑去武汉大学任校长了。于是,学潮矛头对准了校长林文庆。学生会向省政府控告他腐败渎职,要求取消校长制,改为像中山大学那样的委员制。林文庆也狼狈地跑到南洋躲避,并向陈嘉庚报告了学潮情况。
  林语堂也很纠结。他预感到林文庆一定会到陈嘉庚那里投诉自己。因为这次学潮是由于鲁迅辞职引起的,而鲁迅是他举荐来的,所以这次学潮的罪魁祸首是他林语堂,至少他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
  林语堂觉得自己应该为学潮负责,他必须离开厦大了。正在此时,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再三来函邀请他去任职,既然有这样的机遇,他便在1927年3月辞职离开厦大,前往武汉了。
其他文献
在古代,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对于日常家居中的床,都相当重视和讲究。相比现代人近乎拼命的“快节奏”疯狂,古人因社交的匮乏,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自然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修身养性。古人睡觉有大睡和小睡两种,具体表现在睡眠和卧具上就有多种层次和说法。大睡自然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则是午睡和小憩,影视作品特别是明清时代背景的布置上,我们常常看到的罗汉床便是小睡的标准卧具。不过有点奇怪的是,罗汉床不仅可
期刊
康熙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在位61年,恪守勤慎,励精图治,扭转了清初国家战乱不安、社会破败萧条的局面,为清代的空前统一和强盛繁荣奠定了基础。康熙帝不仅是一位卓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同时也是一位严于律己、躬行节俭的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在个人生活上,康熙反对铺张浪费。据清宫医案记载,康熙每天的中餐和晚餐“仅食一味,不食兼味”,餐桌上没有动筷的菜肴,他不许倒掉,全部用来赏赐后妃和随从。在正餐之外,
期刊
齐白石是现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世人皆知白石老人画虾名闻天下,岂不知他的鼠画,也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老人一生画鼠无数,他笔下的老鼠或狡猾可喜,或机敏伶俐,或贪婪可笑,始终洋溢着健康、欢乐、恢谐、倔强、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  白石老人拿鼠入画,带着调侃、蔑视与痛恨。画里的鼠,鬼头鬼脑,小小的眼、短短的足、细细的须、长长的尾,在干着一些可笑可恨的事。他在《画鼠》中画了一只老鼠,慌慌张张作奔跑状,像去
期刊
历史不能忘却。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紧急关头,大批宁死不屈的抗日爱国将领以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展开了不畏强敌、气壮山河的反抗斗争。武士敏将军便是其中一位。以下,是笔者收集的一些来自日军战史的资料,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  一、胡萝卜加大棒  武士敏,字勉之,河北省怀安县人,抗战时期任国民党第98军军长。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
期刊
结发妻子王明华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其祖父是清代“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的“活太后”梅巧玲,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琴师。梅兰芳四岁父母双亡,伯父将他过继收养,并送他拜师学艺。  1910年,梅兰芳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明华。那年梅兰芳16岁,王明华18岁。这房亲事是由梅雨田作主操办的。中国戏曲艺人素来有业内婚配的传统,王明华也出身于梨园世
期刊
清朝康熙年间,有两位耶稣传教士,一位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另一位叫托马斯·佩雷拉,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当时的紫禁城,除带来一些书籍之外,还带来了许多西洋乐器。康熙十分喜欢那些长长短短、或大或小的西洋乐器,每到夜晚,宫廷乐队除演奏一些清新婉转的民乐,另外还要为康熙演奏一些西洋音乐。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不仅十分欣赏西洋音乐,有时还要亲自演奏。对此,传教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在他的传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清
期刊
南宋时期,梅城两任知县均惨遭奸人杀害,以至于竟没有人敢去此地为官,生怕再遭不测。朝廷震怒,朗朗乾坤,岂能让凶手逍遥法外。断狱圣手宋慈经过缜密勘察,终于找出真凶就是当地知府及其爪牙,从而整顿了梅城吏治。这是宋慈在官场上的第一次亮相,一时间赞誉声不断。  宋慈的岳父薛庭松时为吏部尚书,官居一品。他赠给女婿一个不倒翁,让宋慈好生领会其中的为官之道。  “不倒翁”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扳倒之后能马上自动直立
期刊
在抗日战争进行到1944年,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发展。美国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向中国共产党占领区派驻美军观察组,代号为迪克西使团。布鲁克·多兰二世作为美军观察组的一员于8月7日到达延安,开始了他在中国一年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根据观察组的分工安排,多兰被排到到晋察冀的冀中根据地进行考察。他当时表现得有些傲慢,并对敌后军民所进行的游击战抱着不理解甚至怀疑的态度。  
期刊
1931年7月,民国时期的首次公务员考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赶考,报名踊跃,盛况空前。据民国《中央日报》记载,有的考生从江西、湖南等地乘轮船来南京,到岸后连住的地方都没定,就赶紧先去报名。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原定于7月5日结束报名,后来又延长了5天,总共有2000人左右报名,其中,以江苏、湖南两地的考生最多。  对报考公务员的资格,当时的南京考试院明确“大学毕业,均可应考”,即在公私立大学、独立
期刊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上海中国画院就出现了第一张批判丰子恺的大字报。大字报是针对丰子恺发表在《上海文学》1962年8月号上的随笔《阿咪》的。此后,“文革”工作组进驻上海中国画院,将时任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并扣了一顶又一顶的帽子:“反革命黑画家”、“反共老手”、“漏网大右派”,甚至被列为“上海市十大重点批斗对象”。  对于丰子恺来说,挨批已不是一回两回了。早在新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