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开始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与传统思想产生相悖的颠覆性变化,对物质的欲望更加强烈,而这种变化在德莱塞的作品中被加以充分体现。本文将对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的背景、具体体现、形成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费主义 德莱塞 作品 体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展开对物质的追求,而金钱是最能体现物质魅力的。约翰·杰伊·查普曼曾分析美国经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他所谓的商业文化就是指消费文化。
一 消费主义的特点及其对德莱塞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持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人常常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来体现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于诱惑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它的道德标准是建豪宅,买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开始遭人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地享受成了时髦,摆阔性消费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
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美国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商品经济和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但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德莱塞,一方面非常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经常为人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而痛苦和彷徨,努力寻找生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积极的享乐主义者,其生活一直在追求着享乐。他在少年时代就时常梦想着富裕和豪华,成名后,更是不断地购买汽车和别墅等奢侈品,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称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罗伯特·斯皮勒语)。
德莱塞在编辑杂志《描绘者》期间,享乐主义开始泛滥,这也为他提供了享乐的机会。在完成《珍妮姑娘》初稿时,他就曾和一个叫莉莲·罗斯的女读者发展成为情人关系。随着其他作品的相继出版,德莱塞开始名利双收。小说的成功不但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自此以后,德莱塞的生活奉行的就是纯粹的赤裸裸的享乐主义。但是,由于德莱塞善于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对人物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所以,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他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改写了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他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种种阴暗面的深刻揭露,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二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
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1 消费主义在《金融家》中的体现
在小说《金融家》中,德莱塞表现出对新的消费意识的复杂态度:尽管他对柯帕乌资本的疯狂的掠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本人是赞成新的消费意识的,同时对这些消费意识下产生的越界行为也有默许的成分。小说通过对柯柏乌控制芝加哥的铁路系统,权极一时、糜烂不堪的一生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柯柏乌的一生是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到资本输出这一发展史、罪恶史的缩影。小说中龙虾吃掉墨鱼的情景,使柯帕乌彻悟到人生就是“靠别人为生”的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斗争,是优胜劣败的残酷过程。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成了柯柏乌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另外,在小说中,传统女性形象也被彻底颠覆。传统女性认为女人的责任就是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女性思想开始变得不再简单,消费主义带来的享乐主义让女性们认识到她们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悲屈地生活,而是应该享受生活。所以她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男人的关系上,放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上。在《金融家》中,柯帕乌就和很多的女人都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而他本人也将女人当成消费品,而这些也正是当时社会消费意识的体现。小说中对性乱交的描写也是用来展现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人们,对待生活、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男人已经把女人当作消费品,尽管女人也是消费者。
2 消费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也表现了消费意识的影响,表达了人的消费的欲望。小说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超越,以及对主人公嘉莉对社会、家庭道德的态度与行为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但不能就此认为德莱塞是一个社会批评家,《嘉莉妹妹》是在抨击这个万恶的和阴暗的社会。恰恰相反,德莱塞这样做不仅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调整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关系,为进步的和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呐喊助威,其目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巩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嘉莉失业后,因不想再回到那个贫穷的乡村,不想再过穷人的生活,出于对物质和享乐的追求,才和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又成为赫斯渥的情妇,尽管这样的生活并非嘉莉所向往的,某些决定也是她迫于压力一步步走下去的,但是外力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不想再过贫穷的生活才是嘉莉选择堕落生活的根本原因,而她的选择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所致。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嘉莉的身体也成了商品,而她也学会了将自己卖得贵些。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嘉莉的内心是荒凉的,精神是空虚的,而这也是她一味追求物质的最终结果。不过,嘉莉身上的消费主义还不是赤裸裸的,嘉莉最后也能从这些挫折中走出来,而且她最后也对物质生活产生了忧郁的深刻的思考,这或许也正是德莱塞的思考。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正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丹尼尔·贝尔指出,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而德莱塞同样也深受着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嘉莉妹妹》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即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嘉莉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一面,引起了读者的同情赞同;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对与嘉莉类似人物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强烈批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莱塞归类为社会批评家或坚持现存制度的保守分子,而应把他看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态度的作家:一方面,他对于代表新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行为表示赞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倡导对它们进行抑制。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消费和思想意识形态,即妇女、服装和豪宅已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些批评家认为嘉莉是个淫荡的、道德败坏的女人,作者忘却了自己的崇高的社会责任,小说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评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却没能看出德莱塞以文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表现主人公对女人、豪宅和奢侈品的追求,目的在于表现他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其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赞同和宣传。从这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不仅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颠覆,还是对其进行宣传,因为对舒适和享乐的追求无疑会刺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消费主义在《珍妮姑娘》中的体现
在《珍妮姑娘》中,消费主义的表现更为突出。德莱塞这位坚持“生活就是悲剧”的作家,在小说中描写了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最后孤独死去的惨状。
1895年德莱塞在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在此期间,他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各大城市之间,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并亲眼目睹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凶杀、拐骗、抢劫等各种恶行,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现实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觉而已”。他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坚持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可以说,德莱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就是他继续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大胆攻击美国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珍妮姑娘》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勤劳、纯洁、爽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珍妮这个工人女儿的动人形象,这在以往美国文学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由于德莱塞写得真切动人,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殉葬品——珍妮的悲惨结局,博得了无数读者的同情。但是,珍妮的悲剧也和她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不无关系。有人说珍妮是被生活所迫的,但是从德莱塞的描写来看,珍妮之所以两次选择做别人的情妇,并不完全是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所迫,她自己本身对物质也是有着强烈欲望的,在小说中,她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对金钱的喜爱。可以说,导致珍妮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莱斯特之所以放弃珍妮也是迫于父亲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压力。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选择都表现了在消费主义下人们对物质的强烈需求。不过,在创作《珍妮姑娘》时,德莱塞还只是一个“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思想上仍受到托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宾塞等人的机械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仍相信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此外,他还坚信宿命论,认为命运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对世事人生始终满怀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小说的结尾处也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但这也正体现了德莱塞作品中无处不有的悲剧意识,理应得到美国评论家的肯定和赞赏。
三 小结
读过德莱塞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德莱塞在表现消费主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挥霍消费的怀疑和不赞同。但他在总体上是赞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因为这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的目的就是刺激鼓励消费,然后从中牟取暴利。所以德莱塞小说中的消费主义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保守的意识形态进行挑战,是符合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当的意识形态,而消费主义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donald pizer,ed.American Thaught and Writing:The 1890s.New york and etal:The 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72.
[2] Emily S.Rosenberg.”Consuming Women:Images of Americanization in the‘American Century’”,Diplomatic History,Summer99,Voc.23 Issue 3,p.497.
[3] Richard N.Current,T.Harry Williams,Frank Freidel,Alan Brinkley,American History-A Survey.New york:Alfred A.Knopf,1979,p,717.
[4] 罗伯特·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桑艳平,女,1983—,江西九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陈腊春,男,1976—,湖北浠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消费主义 德莱塞 作品 体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展开对物质的追求,而金钱是最能体现物质魅力的。约翰·杰伊·查普曼曾分析美国经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他所谓的商业文化就是指消费文化。
一 消费主义的特点及其对德莱塞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持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人常常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来体现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于诱惑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它的道德标准是建豪宅,买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开始遭人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地享受成了时髦,摆阔性消费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
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美国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商品经济和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但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德莱塞,一方面非常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经常为人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而痛苦和彷徨,努力寻找生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积极的享乐主义者,其生活一直在追求着享乐。他在少年时代就时常梦想着富裕和豪华,成名后,更是不断地购买汽车和别墅等奢侈品,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称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罗伯特·斯皮勒语)。
德莱塞在编辑杂志《描绘者》期间,享乐主义开始泛滥,这也为他提供了享乐的机会。在完成《珍妮姑娘》初稿时,他就曾和一个叫莉莲·罗斯的女读者发展成为情人关系。随着其他作品的相继出版,德莱塞开始名利双收。小说的成功不但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自此以后,德莱塞的生活奉行的就是纯粹的赤裸裸的享乐主义。但是,由于德莱塞善于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对人物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所以,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他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改写了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他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种种阴暗面的深刻揭露,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二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
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1 消费主义在《金融家》中的体现
在小说《金融家》中,德莱塞表现出对新的消费意识的复杂态度:尽管他对柯帕乌资本的疯狂的掠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本人是赞成新的消费意识的,同时对这些消费意识下产生的越界行为也有默许的成分。小说通过对柯柏乌控制芝加哥的铁路系统,权极一时、糜烂不堪的一生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柯柏乌的一生是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到资本输出这一发展史、罪恶史的缩影。小说中龙虾吃掉墨鱼的情景,使柯帕乌彻悟到人生就是“靠别人为生”的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斗争,是优胜劣败的残酷过程。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成了柯柏乌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另外,在小说中,传统女性形象也被彻底颠覆。传统女性认为女人的责任就是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女性思想开始变得不再简单,消费主义带来的享乐主义让女性们认识到她们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悲屈地生活,而是应该享受生活。所以她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男人的关系上,放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上。在《金融家》中,柯帕乌就和很多的女人都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而他本人也将女人当成消费品,而这些也正是当时社会消费意识的体现。小说中对性乱交的描写也是用来展现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人们,对待生活、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男人已经把女人当作消费品,尽管女人也是消费者。
2 消费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也表现了消费意识的影响,表达了人的消费的欲望。小说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超越,以及对主人公嘉莉对社会、家庭道德的态度与行为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但不能就此认为德莱塞是一个社会批评家,《嘉莉妹妹》是在抨击这个万恶的和阴暗的社会。恰恰相反,德莱塞这样做不仅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调整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关系,为进步的和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呐喊助威,其目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巩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嘉莉失业后,因不想再回到那个贫穷的乡村,不想再过穷人的生活,出于对物质和享乐的追求,才和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又成为赫斯渥的情妇,尽管这样的生活并非嘉莉所向往的,某些决定也是她迫于压力一步步走下去的,但是外力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不想再过贫穷的生活才是嘉莉选择堕落生活的根本原因,而她的选择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所致。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嘉莉的身体也成了商品,而她也学会了将自己卖得贵些。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嘉莉的内心是荒凉的,精神是空虚的,而这也是她一味追求物质的最终结果。不过,嘉莉身上的消费主义还不是赤裸裸的,嘉莉最后也能从这些挫折中走出来,而且她最后也对物质生活产生了忧郁的深刻的思考,这或许也正是德莱塞的思考。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正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丹尼尔·贝尔指出,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而德莱塞同样也深受着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嘉莉妹妹》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即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嘉莉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一面,引起了读者的同情赞同;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对与嘉莉类似人物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强烈批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莱塞归类为社会批评家或坚持现存制度的保守分子,而应把他看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态度的作家:一方面,他对于代表新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行为表示赞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倡导对它们进行抑制。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消费和思想意识形态,即妇女、服装和豪宅已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些批评家认为嘉莉是个淫荡的、道德败坏的女人,作者忘却了自己的崇高的社会责任,小说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评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却没能看出德莱塞以文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表现主人公对女人、豪宅和奢侈品的追求,目的在于表现他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其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赞同和宣传。从这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不仅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颠覆,还是对其进行宣传,因为对舒适和享乐的追求无疑会刺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消费主义在《珍妮姑娘》中的体现
在《珍妮姑娘》中,消费主义的表现更为突出。德莱塞这位坚持“生活就是悲剧”的作家,在小说中描写了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最后孤独死去的惨状。
1895年德莱塞在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在此期间,他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各大城市之间,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并亲眼目睹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凶杀、拐骗、抢劫等各种恶行,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现实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觉而已”。他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坚持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可以说,德莱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就是他继续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大胆攻击美国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珍妮姑娘》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勤劳、纯洁、爽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珍妮这个工人女儿的动人形象,这在以往美国文学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由于德莱塞写得真切动人,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殉葬品——珍妮的悲惨结局,博得了无数读者的同情。但是,珍妮的悲剧也和她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不无关系。有人说珍妮是被生活所迫的,但是从德莱塞的描写来看,珍妮之所以两次选择做别人的情妇,并不完全是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所迫,她自己本身对物质也是有着强烈欲望的,在小说中,她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对金钱的喜爱。可以说,导致珍妮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莱斯特之所以放弃珍妮也是迫于父亲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压力。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选择都表现了在消费主义下人们对物质的强烈需求。不过,在创作《珍妮姑娘》时,德莱塞还只是一个“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思想上仍受到托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宾塞等人的机械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仍相信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此外,他还坚信宿命论,认为命运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对世事人生始终满怀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小说的结尾处也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但这也正体现了德莱塞作品中无处不有的悲剧意识,理应得到美国评论家的肯定和赞赏。
三 小结
读过德莱塞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德莱塞在表现消费主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挥霍消费的怀疑和不赞同。但他在总体上是赞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因为这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的目的就是刺激鼓励消费,然后从中牟取暴利。所以德莱塞小说中的消费主义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保守的意识形态进行挑战,是符合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当的意识形态,而消费主义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donald pizer,ed.American Thaught and Writing:The 1890s.New york and etal:The 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72.
[2] Emily S.Rosenberg.”Consuming Women:Images of Americanization in the‘American Century’”,Diplomatic History,Summer99,Voc.23 Issue 3,p.497.
[3] Richard N.Current,T.Harry Williams,Frank Freidel,Alan Brinkley,American History-A Survey.New york:Alfred A.Knopf,1979,p,717.
[4] 罗伯特·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桑艳平,女,1983—,江西九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陈腊春,男,1976—,湖北浠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