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联结、自我调节能力与中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 44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中学生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 的特点,并探讨学校联结和自我调节对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与其学校联结、自我调节显著相关。自我调节在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有效改善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预防干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联结;自我调节能力;新媒介依赖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3-06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手机用户的增多,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达到约5800万人,占总网民的1/5[1-2]。“媒介”这一概念最早在传播学研究领域被提出并被广泛使用,之后研究者运用媒介依赖理论解释传统媒介依赖的原因和作用。赵亭[3]认为新媒介是相对于传统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而言的新兴媒介,主要包括互联网、手机、数字视频记录、电子游戏等基于应用型高新技术的媒介,目前在我国最为普及的就是网络和手机。许颖,苏少冰和林丹华[4]认为,新媒介依赖是指过度使用手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媒介导致的依赖心理和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笔者结合以往研究对新媒介以及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界定,将新媒介依赖定义为因过度使用网络、手机等基于应用型高新技术的媒介而导致个体对这些媒介产生依赖感,并出现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
  对青少年的手机网络的流行病学统计,目前青少年的手机依赖严重,网络成瘾率达到6.3%~7% [1,5-6]。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产生影响[7-9]。手机和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较为复杂,一些学者认为高中生的网络成瘾主要是由家庭、学校、个体三方面因素导致[10]。研究以往文献发现,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中,社会交往、个体特质和家庭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学校和学生自我调节的相关文献较少。
  学校联结是个体与学校以及学校环境中的人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学校中感到被关怀、认可和支持[11]。本研究将学校联结定义为个体从同伴和老师处获得的支持程度和归属感程度[12-13]。学校联结是指学生获得的同学和教师支持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程度,即学校联结可以通过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三个层面加以考察。美国“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联结是学生积极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学生健康行为、幸福感、学业成就等的直接保护性因子[14]。Lerner,Phelps,Formann和Bowers [15]的观点是,学校归属感高的个体更乐意上学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优先发展的机会,有效地减少了其问题行为的出现。
  本研究将学校联结定义为学生与学校、老师及同伴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并主动投入学习的一种状态。殷浩文和贾林祥[16]认为学校联结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预防健康风险行为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于春燕[17]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学生网络成瘾的过程及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不良师生关系(教师打骂、忽视学生等)和不良的同伴影响(同伴拉拢和同伴排斥等),是导致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李锦萍[18]研究发现,学校联结与校园攻击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负相关,学校联结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攻击行为。学校联结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性资源,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负相关关系,学校联结感越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就越少。但是,目前为止尚缺乏关于学校联结影响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而了解学校联结如何作用于青少年的媒介依赖行为,对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雨露[19]认为自我调节是一种调节自身、加强自我监管,保持与目标一致、减少对外界依赖的一种能力。Larose,Mastro和Eastin[20]认为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成瘾行为可以概念化为自我调节的缺失。高丽[21]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調节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与努力以及相应的策略保证,从动机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自我调节与行为的自我调节三个方面来测量自我调节。笔者认为自我调节,就是个体为了改变自身状态,通过主动设定目标,并有效利用各种策略及资源,调节自身行为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
  国外研究显示网络成瘾与自我调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22]。国内研究发现,在手机和网络使用中自控力越好、反强迫性和自律性越强,能较好地预防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有负向作用[23]。Bandura[24]认为现代社会中信息、社会以及技术的迅速变化促进了个体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更新,并且较好的自我调节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与能力,较差的自我调节者可能落后。
  Boekaerts,Pintrinch和Zeibner[25]认为,自我调节能力对成瘾戒除具有一定作用,高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较少网络依赖,而网络成瘾严重者存在着自我调节的缺失。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自我调节的好与坏,成功与否和是否成瘾、形成依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另外,学校联结和自我调节也有一定关联,刘邦祥和姜大源的 [26]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互助合作学习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Martel,Nigg和Wong[27]发现青少年与学校联结越强,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越高。学校联结可以通过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三个层面加以考察。高丽和张向葵[28]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的同伴行为模式可以正向预测自我调节能力。叶艳晖和李秋琼[29]则认为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好,越不容易网络成瘾,同伴支持可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因此,学校联结与自我调节能力可能对减少新媒介依赖行为有一定作用。对中介效应的探讨更有利于阐明学校联结、自我调能力是如何对手机依赖、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的。   综上所述,学校联结与自我调节能力可能对减少新媒介依赖行为有一定作用,自我调节可能在这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所以,本研究在探索学校联结、自我调节能力与新媒介依赖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着重探讨自我调节在学校联结和网络成瘾、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对中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干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省一级城镇普通中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在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四个年级进行调查,初三、高三毕业班因为考试压力,没有列入研究范围。参照吴明隆[30]的结构方程模型与样本人数的适配度摘要表,样本量至少得100以上。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征得知情同意后施测,测试过程使用相同的指导语,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发放450份问卷,有效问卷444份,有效率96.5%。其中男生235人(52.9%),女生209人(47.1%);初一89人、初二108人、高一116人、高二105人;初一到初二年龄范围13~14岁,高一到高二年龄范围16~17岁。
  (二)研究工具
  1.学校联结量表
  采用由喻承甫、张卫和曾毅茵[12]根据先前同类研究工具编制的学校联结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结构上由同伴支持(4个项目)、教师支持(3个项目)、学校归属感(3个项目)3个分量表构成。采用5级评分(从1分到5分依次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计算各维度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同学支持程度、教师支持程度和学校归属感程度越高。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74,0.66和0.69。该量表在较多研究中使用过,效度较好。
  2.中小学生自我调节问卷
  采用高丽[21]编制的中小学生自我调节问卷,包括38个题目,分为动机调节(13个题目)、策略调节(13个题目)和行为调节(12个题目)3个分量表,用于测量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采用5级评分(从1分到5分依次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部分符合、非常符合),总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1 ~ 0.89之间,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2。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6 ~ 0.83之间。
  3.手机依赖综合症诊断量表
  采用师建国[31]编制的手机依赖综合症诊断量表,该量表包括9个项目,采用“是/否”计分,当存在5种或5种以上症状表现“是”,且症状标准持续3个月即可诊断为手机依赖。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3,临床诊断中较常使用。
  (二)学校联结、自我调节能力与手机依赖和网络依赖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联结与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学校归属感、同伴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教师支持与手机依赖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学校联结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自我调节能力与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均呈负相关(表2)。
  (三)自我调节能力的中介效应及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对学校联结、自我调节、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如图 1 和表 3 所示,中介模型的拟合效果理想,其中同伴支持对自我调节的路径不显著,因此删掉此路径。归属感和教师支持与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显著。根据吴明隆[30]测量模型理论,把归属感和教师支持一同纳入模型作为学校联结的两个显性变量。
  图1中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学校联结的学校归属感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对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有间接效应,效应大小分别为0.39×0.30= -0.117,0.39×0.52= -0.203,学校联结的教师支持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对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有间接效应,效应大小分别为0.14×0.30= -0.042,0.14×0.52= -0.007。结果表明自我调节能力在学校归属感、教师支持和手机依赖、网络成瘾之间直接效应均显著(图1)。   表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表
  χ2/df GFI CFI NFI RMREA
  中介作用模型 2.86 0.97 0.97 0.95 0.06
  从图1可知,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p<0.001)。采用偏差矫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1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从学校归属感到手机依赖的置信区间为[-0.166,-0.074],学校归属感到网络成瘾的置信区间为[-0.264,-0.144],教师支持到手机依赖的置信区间为[-0.076,-0.014],教师支持到网络成瘾的置信区间为[-0.124,-0.023],上述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中介效应均显著。
  四、讨 论
  本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获得更多教师支持。这可能与女性天生更擅长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有关,且女性遇到困难更倾向于求助。以往研究也认为,女性通常情感丰富、细腻敏感,而男性的情感通常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和感受[33]。相比男性,女性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男生网络成瘾比女生严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本文认为可从男生更具好奇心和冒险精神[34],男女生的应对方式差异(男生更易将网络作为一种情绪宣泄和逃避的渠道[35],和男生的时间管理和自控力方面不如女生[36]等方面来解释。学校联结方面初中生好于高中生,可能与初中生还处于“心理断奶”期,有独立需求,但相比高中生,仍对教师和家庭有更强的依赖性,因而从学校获得教师支持会更多,学校联结更好。自我调节能力初中生好于高中生,已有研究认为自我调节能力随年级递增有所下降,因为随着年级增加,学习负担加重,导致个体进行自我调节的时间减少[21]。高中生的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比初中生严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7]。这可能是因为高中生面对更多压力,加上青春期发育带来的情绪化,自我同一性发展和独立需求增强,使得他们比初中生对新媒介的依赖行为增加。
  本研究结果得出学校联结和自我调节呈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学生获得的教师支持、同伴支持越多,对学校的归属感越强,学生自我调节时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因而自我调节能力越好[21]。自我调节能力与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均呈负相关。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成瘾行为大多是因为自我调节能力的缺失[20]。因此,通过自我调节,可以促进个体表现健康行为,改变行为习惯(成瘾)、抵制诱惑[38-39]。学校归属感、同伴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学校联结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学校联结性对于精神性吸烟、饮酒、吸毒等健康风险行为具有预防作用,是健康相关行为的保护性因子[40]。根据社会控制理论和学校归属感理论[41],当学生个体对学校产生更多的依附行为、更多的情感联结的时候,个体增加与现实生活中同学、老师的交往,有助于个体减少通过由虚拟媒介(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寻求的人际交往。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调节能力在学校联结(归属感和教师支持)和手機依赖、网络成瘾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与同伴支持作用,教师支持和归属感对新媒介依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学校归属感关系研究得出,师生关系对学校归属联结的预测力最强,由此可以解释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联结起主要作用[40]。研究进一步得出,低冲突的师生关系对自我调节能力低的学生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作用[32],且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预测学生的积极社会行为表现,可见自我调节能力在学校联结和新媒介依赖行为起中介作用,学校联结中归属感和教师支持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作用于新媒介依赖行为。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发展社会性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其中同学和老师是其两大交往对象。如果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良好,学生能感受到越多的主观支持,从而归属感越强,对学校的联结认同度越强[42-43]。焦晓燕和盖克松[44]研究发现,低冲突的师生关系对自我调节能力低的学生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作用,且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预测学生的积极社会行为表现。庞海波[45]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强的学生,对道德规范接纳和履行程度高,自我控制力好,自我激励程度强,在学校感到安全感、集体感和荣誉感。自我调节对于成瘾的戒除以及日常生活中成功行为具有关键作用[46]。上述研究均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可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自我控制、激励等,进而减少学生的新媒介依赖行为。学校教育中可以开展丰富的趣味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管,这些措施能有效预防学生的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
  五、结 论
  (1)学校联结和自我调节呈正相关,自我调节能力与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均呈负相关,学校归属感、同伴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学校联结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
  (2)学校归属感、教师支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可预测中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其中自我调节能力起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建芳,陈建芷,刘勇.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21): 10-12.
  [2]李德敏,冷晓赟,刘德荣,孙万忱.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7): 766-767.
  [3] 赵亭.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病态心理透析[J].沧桑, 2007, 3(5): 186 -187.
  [4]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16(4): 421-427.
  [5]王玉龙,王建平,付丹丹.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13(9): 678-682.   [6]张芳芳,高文斌.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 2010.
  [7]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1): 66-69.
  [8]李满林,刘晓红.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干预[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9]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6): 822-825.
  [10]詹启生.网络成瘾的五维整合成因理论的探析——网瘾相关的个体人格、互联网络、家庭、学校以及网吧的分析[C].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 2007.
  [11]Wilson D. The interfa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4, 7(74): 293-299.
  [12]喻承甫,张卫,曾毅茵.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16(4): 426-427.
  [13]McNeely C, Falci C.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the transition into and out of health-risk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a comparison of social belonging and teacher support[J].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4, 74(7): 284-292.
  [14] McNeely C A, Nonnemaker J M, Blum R W.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J].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2, 72(4): 138-146.
  [15] Lerner J V, Phelps E, Forman Y, Bowers E.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M]. Steinberg: Academic Press, 2009
  [16]殷颢文, 贾林祥. 学校联结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心理科学, 2014, 5(26): 1180-1184.
  [17] 于春燕.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 15(4): 61-63.
  [18] 李锦萍.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青少年早期攻击行为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8.
  [19] 王雨露.大学生自我调节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3(2): 37-39.
  [20] Larose R, Mastro D, Eastin S .Understanding Internet Use: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use and Gratification[J].Social Science Computers Review, 2001, 19(4): 395-413.
  [2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 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2] Eastin M. The role of cognitive modeling in predicting Internet use. Retrieved June 26, 2001, from http://www.lib.global.umi.com/dissertations.
  [23] 周扬, 刘勇, 陈健芷. 大学生自尊和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7(25): 1032-1034.
  [24] Bandura, A. (2001).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5]Boekaerts M, Pintrinch P,Zeibner M.Hand book of self-regulation[M]. Orlando: Academic Press, 2000.
  [26]刘邦祥,姜大源.影响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因素[J]. 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 2003, 1(24): 31-35.
  [27]Martel M, Nigg T,Wong M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resilience,regulation,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relation to adolescent problems and competence in a sample at risk for substance abuse[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7, 19(2): 541-563.
  [28]高麗,张向葵.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学习自我调节的关系:同伴行为模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 11(2): 153-157.   [29] 叶艳晖, 李秋琼. 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 (25): 384-389.
  [3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9(2): 138-139.
  [32]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4): 99-104.
  [33]尹霞云.中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4]张妍, 谭小宏, 黄素蓉. 领悟社会支持在灾区大学生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间的中介效应[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5): 679-681.
  [35]Wallace P.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6]孙国庆,于妍,罗正里.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自控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9): 1078-1079.
  [37]张琳,季成叶,黄丽巧.中国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成瘾者上网目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2): 106-108.
  [38]毛富强,郑文静,练睿.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自我调节和养育方式多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10): 1151-1153.
  [39]王雨露.自我调节结构研究述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12): 24-27.
  [40]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6, 26(2): 51-54.
  [41]温忠麟,张雷,侯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42]田丽丽.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J].心理学探新, 2007, 27(4): 48-53.
  [43]孔令艳,姜小燕,纪春磊.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4): 451-454.
  [44]焦晓燕,盖笑松.小学生自我调节、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C].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13.
  [45]庞海波.初中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32(5): 1238-1241.
  [46]江偉,黄希庭,陈本友,等.自我调节研究进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4(2): 12-16.
  (作者单位:1.五邑大学,江门,529000; 2.广东省深圳市石芽岭学校,深圳,518000; 3.广东省深圳市高峰学校,深圳, 518000;4.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正>2016年,教育界最火的词语莫过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正式发
一个合理的位移监控模型是通过大坝安全监测实现大坝安全监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传统的统计模型、确定模型和混合模型的不足,提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GA-BP模型的
〔摘要〕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践和探索,总结了该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分析了不足,以不断修正和改进。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
汽车排气污染法规的频繁修改和苛刻化,加快了发动机油规格的升级.相应地对基础油和添加剂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发动机油性能的要求,对基础油和添加剂必须进行精心选
介绍了2WBF型双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以及在锦西石化分公司酮苯装置的使用情况,同时针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此种双螺杆泵节能效果十分
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和特性,叙述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润滑油添加剂的可能性,探讨纳米材料产生润滑的机理,认为纳米材料的润滑作用主要是在摩擦表面起“滚珠轴承”、“薄膜润
许多研究表明润滑油基础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对氧化安定性有负作用,选择性脱除氮化物是提高润滑油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有效途径。文章综述了非加氢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工
润滑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所蕴涵的知识与信息广而杂.对于从事润滑行业的人来说,尤其是直接从事研制、生产、销售的人员来说,随时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迅速获得最新的
〔关键词〕学困生;自信;班级管理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学生“学困”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依据。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消极、逆反、自卑、自制力差等是常见的表现形式。  这是一个男孩,王术旺。刚刚转到我班上,高高胖胖,愣头愣脑的样子。前几年他父亲在北京做生意,由于市场不景气,生意失败,受不了打击,突患脑
姚某,男,十八岁,成绩一向优秀,准备参加面向聋生的外省聋校招生考试,希望能考上。在一次比较正规的模拟考试中打了一个大败仗,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心情十分沉重。于是无法集中